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2
沙漠滩上的古长城师:你们登过长城吗?登过哪儿的长城?生:我登过八达岭长城。
师:同学们登的长城大多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 播放八达岭长城录像) 它建于明朝,到此刻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宏伟壮观的气概吸引了许很多多的中外旅客。
今日,李老师要带你们到沙漠滩上去,看看那边的古长城。
( 板书课题 ) 说它古,是因为它已经 2000 多年了。
出发以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沙漠滩?生:沙漠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师:沙漠滩,有人知道吗 ?( 见无人举手,出示沙漠滩图片 ) 这就是沙漠滩。
这地方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罕。
无边无际,特别荒芜。
沙漠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沙漠滩上古长城》。
(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碰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画一个小小的问号。
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 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指导)师: ( 出示本课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这就是本课由生字构成的新词。
你们会读吗?会读哪个先读哪个。
( 学生选择自己会读的读)师: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生:问老师。
生:查词典。
师:拼一拼,问一问,查一查,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学会。
( 学生兴趣很高,纷繁自学字词。
老师用开火车的方法大面积检查自学状况)师:词语会读了,意思理解吗?不懂的问一问吧!生:嘶鸣是什么意思?生:嘶鸣就是人喊叫的声音。
师:是吗 ?我们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请同学们读读嘶鸣所在的句子。
( 学生读句子 )师:是人喊叫吗?生:是马叫。
师:马如何叫 ?( 学生不由自主地模拟起马叫来。
老师展现“嘶鸣”的奔马 ) 马这样高声地叫,说明什么 ?生:战争很强烈。
师:理解词语要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联合它所在的句子才能正确理解词义。
生:什么是挎着?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包,谁来表演一下,什么叫挎着。
( 一个学生表演竖挎,一个学生表演斜挎)师:挂在肩头上叫挎。
27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昔的巨大变化,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城吗?生:我去过长城。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播放幻灯片,师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具有“东方游龙”之称的万里长城。
它奔腾起伏,蜿蜒曲折,就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
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它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戈壁滩上去,那里的长城修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比明代的长城更古老,所以也称为古长城。
)二、看题生疑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戈壁滩上古长城(板书:27 戈壁滩上古长城)。
师:谁来说说戈壁滩是什么样子的?生:大沙漠。
师:(出示课件:戈壁滩)这就是广阔的戈壁滩,来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让人怀疑到了沙的海洋,这里到处是石块和沙粒,植物和水都很稀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戈壁滩上古长城。
(播放幻灯片)三、检查生字情况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认真听录音,看看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3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动笔圈出来,并标出文中的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哪个自然段中有不认识的,说一说,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他。
生:。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
看一看这些词语你是否认识。
生:(课件:戈壁、排队、一串、嘶鸣、挎着、弓箭、笑容、乐滋滋、慢悠悠、断断续续。
)师:把这些词再放入文中,谁来流利地读一读课文?生:。
四、精读感悟。
1、理解感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生: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
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戈壁滩上古长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昔的巨大变化,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反复读书,借助多媒体课件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对课文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第二自然段描写两千多年前古长城当时的战争场面,离学生生活太远,应通过朗读,想象,音乐渲染气氛等方法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观看一处美景,高兴吗?(播放长城图片)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具有“东方游龙”之称的万里长城。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为了不让敌人进入我国土地就开始修筑长城了,这些长城离现在很远很远了,所以我们叫它“古”长城那么,2000年前的古长城现在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戈壁滩上古长城去看一看。
戈壁滩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师播放图片介绍:这就是广阔的戈壁滩,来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让人怀疑到了沙的海洋,这里到处是石块和沙粒,植物和水都很稀少。
)二、揭题:戈壁滩上古长城板书,请跟老师一起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备学。
1.我知道本文有几自然段(),我还能在书上标出呢!2.我还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我能很快的和同桌互读,还会根据同桌的情况在相应的括号里给他打上对勾呢!)(1)我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是识记字词小能手。
(1)戈壁排串仗嘶挎弓箭兵容滋悠城脸现笛蓝(2)戈壁滩墙壁家徒四壁排队安排打仗对仗嘶鸣人喊马嘶声嘶力竭挎着弓箭箭不虚发士兵笑容容易乐滋滋美滋滋慢悠悠悠然自得断断续续长城笑脸现在笛声汽笛警笛1.我自己能读出一些词语,通过老师同学认识理解另一些词语的。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这里今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3、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通过看图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古长城从古至今的变化。
一、课前谈话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图片中的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建于明朝,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就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宏伟壮观的气势吸引了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可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些砖石其实还很年轻,真正古老的长城有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面貌。
这节课,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到戈壁滩上,去看看那儿的古长城。
二、揭题:《戈壁滩上古长城》。
谁来读一下课题?齐读,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有人知道什么是戈壁滩吗?出示图片,这就是戈壁滩。
这里到处都是沙子和石块,植物和水都很稀少,非常荒凉。
说它古,是因为它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岁了。
(戈壁滩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种地质现象,“戈壁”在维吾尔语里面就是“沙漠”的意思。
戈壁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的东北部等地。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了这么多问题,有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
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一会看看读书能不能帮你解决。
)三、认读课文1、打开语文书,先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
3、认读词语。
(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把文中的生字词画下来,看着拼音多读几遍,一直到都认识了为止。
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哪些同学完成的最好,都会读了。
)①自由读。
②同桌检查一遍,不对的帮他纠正过来。
③齐读。
④指名读。
词语我们都认识了,生字呢?是不是也能认得这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4、认读生字。
①自己读。
②指名领读。
③老师指读。
④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7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单元:民族传统文化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千多年来,长城相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显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
课文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使学生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战场,又能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那个地点今昔的庞大变化,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1.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战争的残酷。
2. 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 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长城的资料,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重难点分析:
1. 识字学词。
2. 采纳多种方法激发读书爱好,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内涵。
课前预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三篇篇一一、学习目标1、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材赏析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
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
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
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
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
“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
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
“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
“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
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
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
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一)学前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师要侧重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资料。
(二)读题质疑教师可先板书“长城”(“城”是生字,应注音),指名认读。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长城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并培养对长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阅读、听说、想象、创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通过观察文字、形象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显微镜的概念和初步运用技能。
二、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古长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2.分析古长城的构造和特点,形象形成宏伟壮观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通过探究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长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显微镜的概念和初步运用技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讲述等方式,简单介绍什么是长城,长城的位置与地形,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和感受。
2. 学习篇章(30分钟)讲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中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长城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长城的构造和特点,把古长城的形象形成宏伟壮观的形象。
3. 探究显微镜(30分钟)通过显微镜探究砖头、泥土、小树枝等,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概念并初步掌握操作技能。
4. 创意表达(30分钟)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古长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对长城的描述,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5. 课堂小结(20分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整理本课内容,强化《戈壁滩上的古长城》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古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学生能否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并形象形成宏伟壮观的形象。
3.学生能否理解显微镜的概念和初步运用技能。
4.学生能否通过创意画和描述表达对古长城的感受和想象。
5.整堂课的授课效果和教学效果。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的激烈、残酷,感受和平环境的悠闲、祥和,从而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通过看图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古长城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用时:1课时。
一、直书课题,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戈壁滩上古长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课文一定都读得都很棒了,谁想读给大家听听?展示你朗读的才华?教师:我们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其他同学用心听,你们现在就是小评委,他读完后还要帮他改正读错的地方。
学生读课文,并评价。
二、感悟课文。
1、感悟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长城吗?长城是什么样儿的?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长城给我们的印象是又高又长。
打开书,翻到144页,赶紧找找,课文哪段写了长城又高又长?学生:第二段。
教师:古代的人们把长城修得又高又长,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学生:古长城又高又长是打仗用的。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长城的战场,仔细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哪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注意用笔做好记号。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1:我从课文“两千多年前,这里是打仗的战场,人喊叫,马嘶鸣,刀枪叮叮当当。
”读懂了长城是用来打仗的。
学生2:我从“挎着弓箭的士兵是在长城上走来走去”这句话读懂了士兵在巡逻。
教师:巡逻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士兵怎样巡逻?教师:注意表情。
学生表演。
教师评价……教师: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会思考问题。
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既然长城上在打仗,你们能通过朗读让别人感受到长城上正在打仗吗?教师:谁想试试?学生读课文。
教师: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这里在打仗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哦,你的朗读还没能打动大家,要多努力多学习呀!一会有机会老师再让你读。
教师:通过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这里在打仗了吗??生1:我感受到了。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师:你们登过长城吗?登过哪儿的长城?生:我登过八达岭长城。
师:同学们登的长城大多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播放八达岭长城录像)它建于明朝,到现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宏伟壮观的气势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今天,李老师要带你们到戈壁滩上去,看看那儿的古长城。
(板书课题)说它古,是因为它已经2000多年了。
出发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生:什么是戈壁滩?生: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师:戈壁滩,有人知道吗?(见无人举手,出示戈壁滩图片)这就是戈壁滩。
这地方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一望无际,非常荒凉。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戈壁滩上古长城》。
(生齐读课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画一个小小的问号。
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指导)师:(出示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就是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你们会读吗?会读哪个先读哪个。
(学生选择自己会读的读)师: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生:问老师。
生:查字典。
师:拼一拼,问一问,查一查,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学会。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自学字词。
老师用开火车的方法大面积检查自学情况)师:词语会读了,意思明白吗?不懂的问一问吧!生:嘶鸣是什么意思?生:嘶鸣就是人喊叫的声音。
师:是吗?我们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请同学们读读嘶鸣所在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师:是人喊叫吗?生:是马叫。
师:马怎样叫?(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马叫来。
老师展示“嘶鸣”的奔马)马如此大声地叫,说明什么?生:战争很激烈。
师:理解词语要把它放到课文中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理解词义。
生:什么是挎着?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包,谁来表演一下,什么叫挎着。
(一个学生表演竖挎,一个学生表演斜挎)师:挂在肩头上叫挎。
(一个学生表演挎在腰上)师:挂在腰上也叫挎。
(一个学生表演挎在脖子上)师:挂在脖子上也叫挎。
你们常见在脖子上挎什么?生:挎钥匙。
生:挎手机。
师:除了挎包、挎钥匙、挎手机,你们还听说过挎什么?生:挎篮子。
(一边说一边表演)师:(和一个学生表演挎胳膊)这叫什么?生:(齐说)挎胳膊。
(学生纷纷和同桌表演)师:课文中说挎着什么?怎样挎?生:挎着弓箭。
(学生纷纷表演)(接着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借助图片理解弓箭;用表情演示理解乐滋滋)师:除了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生:什么是清脆?师:课文中说清脆的什么?生:清脆的笛声。
师:清脆的笛声怎么样?生: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
师:火车鸣笛的声音“呜——”能说“飘”吗?生:不能。
师:地雷爆炸的声音“轰——”能说“飘”吗?生:不能。
师:除了课文中的笛声,还有什么声音可以说“飘”?生:琴声。
生:歌声。
生:鸟叫声。
师:这些声音都是——生:好听的声音。
师:“清脆”一词,你们理解了吗?生:什么叫断断续续?师:(在黑板上画——)这叫断断续续吗?生:不叫。
师:谁来画画“断断续续”?(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师:(指板画)有的连着,有得断开,这就叫——生:断断续续。
师:看看书上插图,断断续续的土墙墩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看图)师:词语是组成文章最小的单位。
读课文时,读懂了词语,才有助于我们读懂整篇课文。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些什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生:我知道古长城变矮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师:古长城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生:又高又长。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师:联系上下文来思考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这样一联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长城2000多年外观的变化。
生:我知道了古长城原来是打仗的地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很平淡)师:通过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古长城原来是打仗的地方。
很好!既然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战争的场景,你能不能试着读出战争的感觉。
(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博得掌声)师:我听出来了,他把喊叫、嘶鸣、丁丁当当重读了,让人一听好像这些声音就在耳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
你们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自由练习读后,又指名读。
个个读得很有感情,课堂上掌声不断)师:刚才那位同学还把“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突出出来了。
让别人一听,好像能看到士兵一脸严肃的样子。
你们也来试试,把士兵一脸严肃的样子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习读后,又指名读,掌声不绝)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或许更能表现战争的场景。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很投入)(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地引导他们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从而在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同时,把自己读懂的内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用老师讲就读懂了这么多。
你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吧!生: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战场上丁丁当当的?生:为什么打仗的时候士兵一点儿笑容都没有?生:为什么要打仗?生:为什么放羊的大哥哥乐滋滋的?生:为什么古长城变矮了?(根据学生的提问,老师引导他们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用简单的文字明示于黑板上,作为教学重点。
其余一些问题相机处理。
)师:同学们,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最聪明的。
不管问得好不好,先要敢于提问,然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了,就是进步。
黑板上这些最重要的问题,请谁来解决?生:我!(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生:我知道古长城为什么变矮了。
它已经2000多年了,太老了。
师: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的确是古长城变矮的原因。
生:地震。
我看一本书上说陕西的小雁塔在一次地震中断开了,又一次地震中又合上了。
所以古长城矮矮的,还断断续续的。
师:有点道理。
多读书就是见识广。
生:打仗的时候,炮火的冲击。
师:最早是弓箭、刀枪,后来有了炮。
战争对古长城也是一种破坏。
师:(在“古长城为什么变矮了”问题处划“√”)这个问题被同学们解决了。
生:我知道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为什么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
因为他们一笑就放松了,敌人就会打过来。
师:是啊!有战争就有伤亡。
许许多多的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多少儿女失去了父亲,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真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有谁愿意打仗?他们怎么笑得出来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师:(在“为什么一点儿笑容都没有”问题处划“√”)这个问题也被你们解决了。
生:我知道放羊的大哥哥为什么乐滋滋地吹着牧笛。
因为没有人打扰他。
生:因为现在没有了战争,很和平。
生:因为生活幸福了。
师:是啊!没有了战争,在和平的环境中,多么悠闲,多么自在。
听!(多媒体出示放羊的大哥哥乐滋滋地吹着牧笛,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
伴着悠扬的笛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在“放羊的大哥哥为什么乐滋滋”问题处划“√”)同学们,你们不但提出了问题,又合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了不起!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有许多好词好句。
你喜欢那些词语或句子,用“——”划下来,一会儿大家欣赏欣赏。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喜欢喊叫、嘶鸣、丁丁当当。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词语让我感觉到战争很激烈。
生:我喜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引导他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把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背下来。
)师:平时,我们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课本或课外书上的好词语好句子抄进去。
还要多诵读、多背诵。
长期如此,对我们说话、写话会大有好处。
师:平时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来,仔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不知道,喜欢哪些地方。
还要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留下自己思考的记号。
(老师指课题,学生齐读)师:课文描写了两种景色,一种是古战场的紧张激烈,一种是现在的宁静祥和。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爷爷向我们诉说着它千年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再一次体会它千年来的巨变。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这一课时)教学反思我们总在说,实现阅读教学的改革必须变“由教定学”为“由学定教”。
下面以第一课时为例,反思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1.注重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标强调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说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必然会扼杀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坚持先学后教。
新课开始,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读书,扫清词语障碍。
在此基础上,有这样几个交流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地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共赏中,充分感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教给阅读方法。
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逐渐领悟、积累一些理解词义的方法。
学生通过画一画去理解“断断续续”,做动作去理解“挎着”,结合上下文听一听声音去理解“嘶鸣”等等,都使他们对识字兴趣盎然。
另外,我也注意让学生“自主”发现读书的方法:“平时读书的时候要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地方?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留下自己思考的记号。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习惯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如“你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没有什么价值,但只有敢于质疑,才能谈得上方法的指导,一步一步,水到渠成。
当然,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既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更需要长期地坚持培养。
3.找准自己的位置。
要使学生真正主动起来,课堂上必须根据学情对教学设计及时调整。
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
例如“你读懂了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是不确定的。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时加以指导,使之深化。
质疑这一环节,学生问的问题不见得都是自己设计到的,这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或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或直接授之,相机处理。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1、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材赏析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
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