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56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
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
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
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
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
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
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
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学科,从对疾病观察研究的差异、到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区别、再到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学文化)的不同,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但是中医系统下的哲学思维在研究疾病对象时所思考的并不只是从人的角度,还联系到整个宇宙,关注的是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从这样的“天人合一”、“天人互感”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宏观性的特征,进而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角度来看又具有生态性的特征。
相对于中医,西医则更倾向于将人体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再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将器官组织层层抽离、细化到微观的细胞分子的层面上来,这和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再从西医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是由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构建起来,并且这些学科都是从更小更细微的角度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精准的描述和研究,对比中医的“宏观性”的特点西医则更倾向于“微观性”,并且从基础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也更偏向于“生物性”。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易》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但是相比与这一“仰”一“俯”,在这里我们需要从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来“观”,依据中西医对人体和宇宙的物质性、对不同状态下能量表现特点以及对时间空间定义的不同描述,下面我们将从物质维、能量维和时空维这三点来进行我们所谓的“观”。
1.物质维首先从“物质维”的角度来思考。
中医无论在辨证论治,还是组方遣药,都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其研究对象是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如《周易》的“易”的含义一样,中医中很多哲学理念就源自于《周易》,所以和《周易》一样,是在宏观上把人设定在宇宙(自然)这个条件下去观察思考的,人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形成一个“生态圈”;并且人也遵循着宇宙的规律,自身也可以形成一种“生态圈”,有循环节律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中医用药于人体是起“调节”阴阳,纠正偏盛偏衰,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而西医的本质就在于“对抗”疾病,研究对象是疾病(病源),把人当作疾病的载体,不论是模型还是实验,都是将人体看做可拆分的机器去观察思考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抗”,这种“对抗”的思维模式就是比较微观的模式,在西医的分析还原思维驱使下,看到的人就是一个“生物体”,一个个组织器官或者细胞,治疗就是找到病源病因,然后像对待敌人一样要消灭殆尽,而这样往往也会损伤到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就像现代的癌症治疗一样。
论中西方科学思想对中西医发展的影响一.中西医在中西方所处地位中医是中国古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对中国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中医所蕴含的治病原理与方法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科学思想内容的载体。
而西医作为西方的一门科学,其中所包含的西方思想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在比较中西方科学思想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西医的比较来得出一些比较普遍的差异及共同点。
二.中西方科学思想在中西医中不同影响的体现2.1中医重整体研究,西医重分析研究。
中医的研究方法是整体法和综合法为主,西医的研究方法更倾向于分析研究。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灵活的、辨证的、注重整体治疗。
中医学虽然在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古代辩证法所具有的不足之处,中医理论具有模糊、思辨、直观、描述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西医的理论则截然不同。
西医的理论来源于实验,对人体和疾病的细节研究十分的细致,这样就构成了较为系统、严密及精确的理论。
但西医也有其不足之处,西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疾病名称的诊断,不讲究辨析疾病的症候,致力于对局部病症的治疗,对病人人体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往往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中西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中医、西医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差别,使西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病”为本,治疗疾病前要先找到病原体,也就是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治疗疾病时用的药或注射液体是为了消灭病原体;而中医治病注重的是病人本身,把病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以人为“本”。
中西医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中医对疾病的治疗较彻底,且复发及副作用比较小,但见效慢。
西医见效快,但要使人彻底达到健康并没有积极的作用。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驱除疾病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科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对事物的全局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对于其内在局部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摘要: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病例的临床观察和医学结论上。
随着科技方法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在哲学和研究方法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结合中国医学和欧洲医学进行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西结合;临床研究;创新思路1.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两种医学的相互渗透。
一般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
它体现了中医恒动的整体理念,重视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强调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西医注重辨病,重视局部器官和功能的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它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点。
因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中医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常用方法。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确定了多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规律时,要总结各种疾病的常见证型,向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疾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体现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辨证分型方案是否真正体现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一点是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指导治疗,所以一般是根据证型确定方剂或主方。
这种做法并不违背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了治疗特定疾病的经验证的处方外,每个处方都针对特定的证型而制定。
这样,每个证型都有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适用的证型,从而达到理论、方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早在《伤寒论》中,就根据方剂的适应症类型对病症进行了分类。
每个证型都有自己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名称。
这就是所谓的“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辨证外,西医诊断中也存在分类或分期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有不同的分型基础。
例如,西医通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功能变化或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为主要分型依据,而中医通常依赖于整体反应性或功能变化。
论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思考1.引言1.1 概述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对健康认知的不断提高,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背景、优势、挑战以及对其重要性、发展前景以及推动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阐述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传统优势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较好的疗效为西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也为中医药的传统经验提供了科学验证的平台。
综合利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医疗效果,这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分别阐述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优势和挑战。
中西医结合专业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技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而西医的现代化诊疗手段和临床经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治疗。
然而,中西医结合专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传统观念影响、医学体制限制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而言之,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并运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推动其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包括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背景和意义。
中西医结合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
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
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中西医结合心得体会)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
中西医的本质以及中医的科学性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三大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可谓是大家都认可的一项,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药业。
如今的好多医生都抛弃了自己的医德,医院也越来越商业化,盈利变成了他们最大的目标,就连中医也难逃一劫。
十年前,有大师胡万林;十年后,有“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
而两年前,台湾“地瓜王子”林光常,以及中国大陆的“治癌世家”刘弘章,都打着中医的旗号到处骗钱。
而另一部分人确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只接受西医,并且要将中医取消。
所以,我们有必要正确的认识中西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让它们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首先,中医和西医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
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其实对于他们的区别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理论基础﹑治疗和用药三个方面论证中﹑西医的本质特征。
1 思维方式的区别中医和西医所循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同。
具体表现为中医采用“模型”1 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阴阳五行模型,基本上属于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感觉( 即望、闻、问、切 ) 去判断,既拿不出什么数据,更拿不出化学分子式。
西医采用“原型”的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中医五脏并不等于西医所谓的五脏实体,而是指一系列的功能系统,“心”、“肝”、“脾”、“肺”、“肾”只不过是这五个功能系统的符号。
西医则采用的思维方式,从人体原型出发,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解剖学、生理学是西医的理论基础。
西医强调能够观察、能够化验、能够反复实验,并且在临床中往往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
这些都是西医直观与线性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2 关于治疗和用药方面在治疗方面,因为西医在外科方面的优势,西医比较擅长用“动手术”的方法来治病。
但是中医也有外科手术,只是没有西医那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