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4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最新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1.51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推进新课课件显示:水循环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水循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5个环节来进行。
一、说教材分析《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本节是继第三节《大气环境》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解析:新的课程标准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不做过多要求,而是要求以水的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
而本节的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最大特点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时虽然不怎么学习地理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水循环的一些内容,会对相关现象有好奇心理,从而会对本节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
(2)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
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为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
2、说学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水循环》说课稿(得体微笑)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水循环,是本节新授课第一课时部分。
我的说课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七部分进行。
首先,说教材。
水循环来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教材已经安排了地球表面形态和大气等要素的学习。
水循环是高一学生认识水文要素的重要部分,也为学习自然环境整体性奠定基础,是关键的基础性单元。
本节内容通过对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理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课图文内容,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和水循环的概念;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准确描述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案例说明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重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
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这一内容与各地气候地貌地形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等人文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生活经验较少,给学习带来了难度四,说教法学法。
以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以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欲望,思维活跃,经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但读图分析能力不够强,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多发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
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洋流(说课)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热爱,认识到洋流对地球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究能力。
第四部分、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洋流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让学生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让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画出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4.让学生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五部分、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讨论、练等,其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画出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同时,通过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洋流对地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洋流的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图示演示通过展示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画出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4.讨论练通过讨论和练,让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复。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研究理念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研究难题,让学生成为本节课的主体,自主探究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将讲解故事“海上信使”,让学生了解洋流的神奇之处,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本课选自现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学年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
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
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
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二、说学情地理必修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编订的。
地理ⅰ湘教版2一、说教材本节是继前两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之后,自然环境的又一大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
在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于本节内容的充分明白得有助于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把握和对相关地理现象的说明。
由于水循环牵涉到可连续进展中的水利用问题,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阻碍,因此本节在自然地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一般高中高一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学习风格:自初中以来的学习适应看来,较为被动,适应同意式的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心理方面: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究自然隐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摸索,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爱好。
知识基础:已学过水的三态变化、物质能量平稳;能力方面:初具辩证思维,对生活中关于“水”的各种现象有较多见解;缺乏宏观想象能力,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较生疏(需用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补偿)。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要紧类型、要紧环节,明白得水循环的重要意义;2.能画出世界洋流布局图;3.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学会通过具体操作加深知识把握;2.学会读图,利用图表信息归纳知识;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协作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节约用水意识,生活中节约用水,并参加相关节水宣传工作,树立科学的资源观;2.依照海水运动,初步树立起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较差不多的哲学观点。
四、说重难点(一)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洋流的分布规律;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二)难点1.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课堂氛围较自由,需要教师加以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教材中无明确具体的表述,需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一)教法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模拟法案例分析法(二)学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六、教学过程引用热点、爱好导入剖析重点、实验辅助案例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本课、发散思维引用热点、爱好导入——什么缘故科学家会在许多海洋鱼类体内发觉田间农药?剖析重点、实验辅助——学生带着“水循环是什么?”“分为哪几类?”“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等问题,阅读课本内容;解决差不多概念问题,详细阐明海陆间大循环的各个环节;探讨:人类活动如何阻碍水循环?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利用酒精灯、集气瓶等化学教学工具,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令学生可脱离书本复述;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把知识用直观的模型展现出来,关心学生把握。
高中地理湘教版洋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湘教版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洋流。
洋流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洋流的概念、分类、成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洋流。
洋流,简单来说,就是海洋中水流的运动。
它们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垂直方向的,甚至是斜向的。
洋流的运动不仅受到风力的驱动,还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即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此外,洋流的形成还与海洋温度和盐度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洋流的分类。
洋流可以根据其成因和特点被分为几种类型。
首先是风海流,这是最常见的洋流类型,主要是由风力驱动的水流运动。
其次是密度流,这种洋流是由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差异导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的。
此外,还有补偿流,它是因为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通过水平流动来补偿这一区域的水流。
洋流的形成机制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风力作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风吹拂海面时,它不仅会在水面形成波浪,还会推动水流的水平运动。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也会对洋流的方向和强度产生影响。
在北半球,科里奥利力会使洋流偏向右侧;而在南半球,洋流则会偏向左侧。
这种偏向对于洋流的路径和分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洋流对全球气候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暖流通常会带来温暖的气候,而寒流则会使沿岸地区的气候偏冷。
例如,北美洲的东海岸受到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气候相对温暖,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
其次,洋流还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
许多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路线都与洋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往往会沿着洋流进行迁徙,寻找食物和繁殖场所。
此外,洋流还对海洋污染的扩散和净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洋流的运动可以帮助分散和稀释污染物,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精选5篇)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
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
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
师
生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板
1.
2.洋流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
生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
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板书:
按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
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师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输与交换
生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能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
板
3.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
师投影“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问:世界上有哪几类大洋环流系统?它们各分布在哪些海区?
生阅读教材,将“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对照,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投影:
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师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
以上我们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了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世界上的洋流分布是否符合
板
4.世界洋流分布
师投影“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观察,小组合作探究:世界三大洋(北冰洋除外)中形成了几个副热带大洋环流?几个副极地大洋环流?各环流分别由哪些具体洋流组成?哪些洋流对沿岸的
生
结论1
结论2: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结论3:北半球副极地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主要由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千岛寒
结论1:该大洋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共形成了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形成了一个副
结论2:洋流由中低纬度,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组成。
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西风漂流组成。
北半球中高纬度,由北大西
结论1
结论2:主要由南赤道
结论3: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在赤道以北的印度洋形成一个随季节风向变化的季风洋流,该
师(激励性评价)同学们对世界洋流分布的观察非常细致,分析得也比较全面,其间同学们还探讨了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P63活动,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还有哪些影响?
板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P
63
问题1:两地所受洋流影响不同,都柏林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暖流能增温增湿;圣约翰斯受
问题2: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地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因为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可以把深层的营养物质上泛到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因养料丰富而大量繁
问题3
问题4:说明了洋流对海洋环境有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是也扩大了污染的范
课堂小结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传输和调节者,洋流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盛行风,因此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洋流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全球有四种大洋环流系统,即中低纬度海区围绕副热带高压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围绕副极地低压的副极地环流,环绕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漂流。
所有这些洋流对流经地区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