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原子汇总共4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46
九年级化学原子知识点原子是化学世界的基本单位,深入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些原子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则围绕着核外轨道运动。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的质量和电荷均为1,中子的质量为1,但没有电荷。
3. 电子轨道: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存在于一系列被称为电子轨道的特定区域中。
不同电子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量有限,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4. 壳层和能级:电子轨道按能量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的壳层或能级,以K、L、M等字母表示。
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壳称为价层,影响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元素与原子序数1.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用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用符号O表示。
2.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代表了原子中质子的数目。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同位素与质量数1. 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质量数。
2. 质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
质量数可以用来区分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3. 原子量:原子量是指元素所有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原子量通常是以国际单位制中的原子质量单位来表示。
四、原子键与分子1. 原子键:原子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共享电子键形成化合物中的共价键,而转移电子形成离子键。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
分子可以是同一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3. 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学式的一种,用于表示分子中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分子式可以简化表示一个分子的组成。
初二原子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与原子相关的知识。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对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非常重要。
下面对初二学习的原子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 原子的基本概念-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电子质量相对较小。
2. 元素与原子序数- 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了不同的元素,每种元素由特定的原子数量和类型组成。
- 原子序数是元素的特征性质,表示原子核中质子(以及中子)的数量。
- 元素周期表按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可以帮助我们分类和了解元素的性质。
3.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电子以轨道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的模型。
- 原子核占据极小的空间,大部分的体积由电子云所占据。
4. 原子的电荷平衡- 原子中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时,电荷是平衡的,原子呈中性。
- 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会形成带电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为阴离子。
5. 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质量。
- 同位素的存在会影响原子的质量和稳定性,可用于放射性元素的探索和应用。
6.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描述了化学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的生成情况。
-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产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7. 原子键与分子键- 原子键是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的电子对之间的吸引力,可使原子结合成化合物。
- 分子键是在共价化合物中形成的,由共享电子对形成。
- 通过原子键和分子键,原子和分子能够形成化学键和化合物。
8.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如氢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相互作用的强弱会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
原子化学知识点总结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而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中性,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即为其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特性。
而中子数则决定了同一元素不同同位素的存在。
2. 原子的化学符号元素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的名称和原子序数,采用元素英文名的首字母(大写)和小写字母组成。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3. 原子的大小和质量原子的大小及质量非常微小。
原子半径通常以10^-10米为单位,而原子质量以原子质量单位(amu)为单位。
一个氧原子的半径约为0.65 angstroms(1 angstrom=10^-10米)。
原子的质量常用核子的质量单位表示,即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为1.67×10^-27千克。
4. 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一些规则,包括平衡原子结构中的正电荷,使得原子保持电中性。
电子的排布可采用原子轨道理论描述。
原子轨道描述了电子在原子周围的运动,通常分为s、p、d、f四种类型。
s轨道为最内层轨道,能容纳最多两个电子;p轨道为次内层轨道,能容纳最多六个电子;d轨道为再次内层轨道,能容纳最多十个电子;f轨道为最外层轨道,能容纳最多十四个电子。
5. 原子的离子化原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当原子失去电子时,成为正离子;当原子获得电子时,成为负离子。
离子的形成使得原子具有电荷,并且使原子之间产生静电吸引力,形成离子结晶。
6. 原子的化合价根据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可以确定其化合价。
化合价是指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原子结合时所拥有的电子数。
根据原子轨道的填充规律,可以方便地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7. 原子的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质量数,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碳元素的同位素有^12C、^13C和^14C。
8. 原子的放射性放射性原子核发射出α、β、γ射线,称为放射性衰变。
初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科学的起始阶段,其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关于原子的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的基本认识1. 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
3.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负电荷粒子。
4.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电子排布决定。
二、原子的组成1. 质子:带有正电荷,存在于原子核中,其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2. 中子:不带电,也存在于原子核中,质量与质子相近。
3. 电子:带有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数量与质子相等,从而保持原子电中性。
三、原子的表示方法1. 元素符号: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元素,如氢(H)、氧(O)。
2. 原子表示式:用元素符号和相应的数字表示原子,如氢原子表示为H,氧原子表示为O。
3. 原子结构图:用图形表示原子的结构,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即质子数。
四、原子的量1.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此标准的比值。
2.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任何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2×10^23)个粒子。
五、原子的化学性质1. 化学键: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重新排列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
2. 离子键:正负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原子价: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可共享或转移的电子数。
六、原子的周期律1.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显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周期:周期表中按原子序数增加的行,表示电子层数的增加。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至第2和第13至第18列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4.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至第12列的元素,其特点是拥有不完全填充的d轨道。
七、原子的同位素1.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原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1. 质子: 质子是原子核中的基本粒子,带正电荷,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
2. 中子: 中子也是原子核中的基本粒子,没有电荷,质量与质子相近。
3. 电子: 电子是绕着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粒子,质量很小,约为质子的1/1836。
4. 原子核: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占据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和体积。
二、原子的元素1.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基本物质,元素表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周期表。
2. 化学元素: 化学元素是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
3. 同位素: 同位素是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4. 元素的周期律: 由近代化学合理地系统、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周期表。
5. 壳层结构: 原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壳层中,不同壳层的电子数有限。
三、原子的性质1. 化学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其外部电子的结构有关,原子内部的结构很难被改变,不同元素的原子对外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
2.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与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
3. 化合价: 原子的化合价反映了其化学性质,是原子化学结合的重要指标。
四、原子的发现1. 原子的概念: 古代希腊的哲学家Democritus首先提出“原子”概念。
2. 化学实验: 实验是发现原子的基础,例如Dalton的对化学反应的研究。
3. 原子核结构的发现: 量子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Rutherford的金箔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五、原子的能级和谱线1. 能级: 原子的电子为了保持稳定的轨道运动,需要满足一定的能级条件,能级的变化决定了原子的性质。
2. 能级跃迁: 原子的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时会辐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这些光构成了原子的谱线,例如氢原子的巴尔末系列光谱。
六、原子的核反应1. 放射性: 一些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例如α、β和γ衰变。
九年级原子知识点大全原子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
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理解化学世界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全面介绍九年级化学中的原子知识点。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绕核电子带负电荷,数量与质子相等,使得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二、元素和原子序数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序数Z是指元素原子中质子(也即核中的正电荷数目)的个数。
例如,氢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元素。
质量数A 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同位素通过核子数的差异而存在。
四、壳层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按能量一级一级填充在壳层中。
第一壳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壳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壳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电子在壳层内按规则填充。
五、原子的离子化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形成的带电粒子称为离子。
失去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原子成为负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化能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六、原子的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化合物。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通常在非金属之间形成。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引力形成的,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
金属键是在金属晶体中形成的,金属原子共享其外层电子。
七、放射性衰变一些元素的核不稳定,会通过放射性衰变变为其他元素。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放射性衰变可以释放出能量和辐射。
八、原子的量子数原子的量子数描述了原子的状态。
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的主能级,角量子数l表示电子的轨道形状,磁量子数ml描述电子在轨道上的空间分布。
九、原子的化学式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离子式表示离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十、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并将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原子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可以看出原子核非常小。
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荷,并且质量很大,它对原子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3.电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处于能级轨道上。
电子质量和质子、中子相比非常轻,带有负电荷。
在原子中,电子数量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
4.原子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中质子的数量,也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不同的。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的原子序数是8,铁的原子序数是26。
5.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在物理性质上有所不同。
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氘和氚,氧的同位素有氧-16、氧-17、氧-18等。
二、原子的性质1.原子量原子的质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通常用符号“u”表示。
1u等于1/12碳-12原子的质量,大约等于1.66x10^-27千克。
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字表示。
例如,氢的原子量为1.008u,氧的原子量为16.00u。
2.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表示。
原子半径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云所处轨道的半径,通常以皮米(10^-12米)为单位。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是不同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增加时,原子半径也会增加。
3.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使得原子可以形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
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如氢气(H2)中的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如氯化钠(NaCl)中的钠和氯之间的离子键。
化学原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1、原子是构造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被包含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2、元素是由同一类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它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
元素根据原子序数不同,分为不同种类,即化学元素。
3、原子序数为元素的标志,所有元素根据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
二、原子的基本结构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具有正电荷。
2、电子云:围绕原子核的电子云,具有负电荷。
3、原子序数(Z):原子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4、质量数(A):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
三、原子和分子的性质1、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可以通过原子半径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2、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可以通过原子质量单位(amu)来表示,1个质子或中子的质量为1amu。
3、原子的电荷: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是电中性的,质子和电子的数量相等。
4、分子的化学键: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可以通过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方式形成。
四、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而成。
元素周期表根据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可以分为主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稀土和镧系元素等不同类别。
2、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可以发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等。
五、原子的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发生时,原子不会被创建或者销毁,原子只是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种类的分子。
2、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换反应、还原和氧化反应等。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出的化学反应的描述。
六、同位素和放射性1、同位素:拥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元素被称为同位素。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同位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而释放出放射性能量。
七、原子结构的改变1、重离子碰撞: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能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