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7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的电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就没有中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呈电中性: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原子最少一个电子层,最多7个电子层,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得超过8个电
2n
子,其规律为:2
4、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规律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多余4个电子,反应时一般容易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为2个电子(一个电子层)或8个电子,反应时不容易得失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
6、原子中的等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7、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三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4、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就不含中子。
5、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3、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注:(1)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2)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倾向化学性质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为47个易得不稳定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如:H+、Na+、Mg2+、Al3+、Ca2+、NH4+、Fe3+、Fe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O2、S2、Cl、OH、SO42、CO32、NO3、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镁离子;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Mg2+:表示2个镁离子.4、离子的判断: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阳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阴离子。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在质量上相等,且属于同种元素。
四、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式: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kg1 12kg12⨯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的实际质量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省略。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着的电子,下面是查字典化学网整理的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为核电荷数。
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 构成原子的粒子一般是质子、中子、电子。
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
4.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5.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二、相对原子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量(Ar)。
注意:相对原子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量的计算公式:电子的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Ar≈质子数+中子数课后练习1.(2021年福州质检)11H、12H、13H、H+、H2是()A.氢的五种同位素B.五种氢元素C.氢的五种核素D.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2.下列有关钋(210 84Po)的说法正确的是()A.钋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26B.钋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是42C.钋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D.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103.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 R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则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b=n-m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③元素非金属性Z>R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X>YA.②③B.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4.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质子数c>dB.离子的还原性Y2->Z-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D.原子半径X5.假设R元素无同位素,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为A,Rm-的核外电子数为x,则W g Rm-离子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 A.(A-x+m)mol B.(A-x-m)mol C.WA(A-x+m)molD.WA(A-x-m)mol6.短周期元素X、Y的原子序数相差7,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X和Y可能处于同一周期B.X和Y可能处于相邻周期C.X和Y可能处于同一主族D.X和Y可能处于相邻主族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有7个周期,16个族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在第二周期C.第ⅡA族的右边是第ⅢB族,第ⅢA族的左边是第ⅡB族D.某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ROm,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一定为H2m-nR或RH2m-n 8. (20XX?嘉兴模拟)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CH4>NH3>H2O ②还原性:I->Br->Cl-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 ④原子半径:Na>Mg>O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可以更好的学习。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组成粒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
2. 粒子的电性和电量。
- 质子带正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 中子不带电。
- 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也是8,所以氧原子呈电中性。
3. 原子的质量。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对电子来说很大,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例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其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1 + 12 = 23。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为最外层。
-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 以氧原子为例,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
3. 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这种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例如,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例如,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