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一、原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氢原子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2⑴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单位是“1” 二、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 2、O 3的混合物) 2、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 、Si 、Al 、Fe Ca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5、 元素符号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前大写后小写 (1) 表示某种元素、 意义;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注: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锰(Mn) 铁(Fe) 铜(Cu) 锌(Zn) 钡(Ba) 银(Ag) 汞(Hg)三、元素周期表 发现者:门捷列夫 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 (1) 16个族:7个主族(A 表示),7个副族(B 表示),一个0族(稀有气体),一个第Ⅷ族(8,9,相对原子质量=10纵行) 各族元素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2)7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
九年级化学原子知识点原子是化学世界的基本单位,深入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些原子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则围绕着核外轨道运动。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的质量和电荷均为1,中子的质量为1,但没有电荷。
3. 电子轨道: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存在于一系列被称为电子轨道的特定区域中。
不同电子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量有限,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4. 壳层和能级:电子轨道按能量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的壳层或能级,以K、L、M等字母表示。
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壳称为价层,影响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元素与原子序数1.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用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用符号O表示。
2.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代表了原子中质子的数目。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同位素与质量数1. 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质量数。
2. 质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
质量数可以用来区分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3. 原子量:原子量是指元素所有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原子量通常是以国际单位制中的原子质量单位来表示。
四、原子键与分子1. 原子键:原子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共享电子键形成化合物中的共价键,而转移电子形成离子键。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
分子可以是同一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3. 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学式的一种,用于表示分子中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分子式可以简化表示一个分子的组成。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 电子层原子核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并非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原子核直径是原子直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高速运动。
4.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决定。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原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原子==蚂蚁(中心) — 体育场原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核外电子根据其能量的高低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这就是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B、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排第三层;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n为电子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周期表中前三个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他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氦2个),这样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三、离子的形成●常见元素名称、元素符号H He Li Be B , C N O F Ne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Na Mg Al Si P ,S Cl A r K Ca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Mn Fe Zn Ag Ba I Hg Cu Sn Pb P t Au锰铁锌银钡碘汞铜锡铅铂金●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六、核外电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七、原子与离子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当 M有机物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九年级原子化学知识点原子化学是九年级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形成。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和电子的数量相等,使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的能层(壳层)中运动。
原子的壳层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壳层内层的电子离原子核越近,其能量越低。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是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同时元素的化学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方格中包含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周期表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用来稳定化合物的结构。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负离子和正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
正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它们会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负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它们会获得电子成为负离子。
离子键是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的,例如氯化钠。
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
单共价键是一个电子对的共享,双共价键是两个电子对的共享,三共价键是三个电子对的共享。
共价键是在两个非金属之间形成的,例如水分子中的氧和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的自由电子形成的。
金属原子中的外层电子松散地分布在整个金属结构中,形成了共享电子海。
金属键是金属之间形成的,例如金属铁的晶格结构。
综上所述,九年级的原子化学知识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形成。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可以看出原子核非常小。
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荷,并且质量很大,它对原子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3.电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处于能级轨道上。
电子质量和质子、中子相比非常轻,带有负电荷。
在原子中,电子数量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
4.原子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中质子的数量,也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不同的。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的原子序数是8,铁的原子序数是26。
5.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在物理性质上有所不同。
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氘和氚,氧的同位素有氧-16、氧-17、氧-18等。
二、原子的性质1.原子量原子的质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通常用符号“u”表示。
1u等于1/12碳-12原子的质量,大约等于1.66x10^-27千克。
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字表示。
例如,氢的原子量为1.008u,氧的原子量为16.00u。
2.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表示。
原子半径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云所处轨道的半径,通常以皮米(10^-12米)为单位。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是不同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增加时,原子半径也会增加。
3.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使得原子可以形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
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如氢气(H2)中的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如氯化钠(NaCl)中的钠和氯之间的离子键。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和基础练习第一章、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结论:(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2)第二章、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2.计算式:总结: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读也不写),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即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4.几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8 8 8 16钠11 12 11 23氯17 18 17 35.5铁26 30 26 56通过分析上表,得到以下结论:(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5)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或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中考化学核心考点:原子的构成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化学网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化学核心考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化学核心考点: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决定原子的质量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化学核心考点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第 1 页共 1 页。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 电子层原子核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并非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原子核直径是原子直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高速运动。
4.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决定。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原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原子==蚂蚁(中心) — 体育场原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核外电子根据其能量的高低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这就是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B、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排第三层;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n为电子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周期表中前三个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他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氦2个),这样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三、离子的形成●常见元素名称、元素符号H He Li Be B , C N O F Ne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Na Mg Al Si P ,S Cl A r K Ca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Mn Fe Zn Ag Ba I Hg Cu Sn Pb P t Au锰铁锌银钡碘汞铜锡铅铂金●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九年级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一、原子的构成1. 电子: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它们围绕原子核轨道上运动。
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的1/1836。
2. 质子:质子是带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它们位于原子核中心。
每个质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3. 中子:中子是电中性的基本粒子,它们位于原子核中心。
每个中子的质量也约为1.67×10^-27千克,与质子的质量相近。
二、原子的电子层原子的电子以不同的轨道分布在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层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1. K层:最靠近原子核的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2. L层:次于K层的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3. M层:再次次于L层的电子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4. N层:依次类推,最多容纳32个电子。
三、原子的核结构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称为原子序数,用字母"Z"表示。
在没有电荷的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的,因此电子数也等于原子序数。
2. 质量数: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称为质量数,用字母"A"表示。
3.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存在微小的质量差异。
四、原子的符号表示为了便于记录和描述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科学家采用了原子符号表示法。
1. 原子符号:原子符号由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序数组成。
例如,氧的原子符号为O,氢的原子符号为H。
2. 原子质量:在原子符号的上方或左上方,标记元素的质量数。
例如,氯的质量数为35.5。
五、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分类的表格。
1. 元素周期:元素周期表横向的行称为周期,纵向的列称为族。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拥有相同电子层数目,而同一族内的元素拥有相似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拟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2)注意: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 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0-27 kg.三、元素:1、定义: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络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
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金属元素6、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7、元素周期表四、离子2、理解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构造,性质稳定。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组成粒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
2. 粒子的电性和电量。
- 质子带正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 中子不带电。
- 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也是8,所以氧原子呈电中性。
3. 原子的质量。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对电子来说很大,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例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其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1 + 12 = 23。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为最外层。
-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 以氧原子为例,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
3. 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这种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例如,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例如,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原子结构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原子的组成、构造以及性质等方面。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原子结构知识点。
下面将对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子和中子分别构成原子核的正电荷和质量。
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成不同的能级轨道运动,负电子和原子核的正电荷相互吸引形成稳定的原子结构。
第二,原子核的性质。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包含质子和中子。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也称为原子序数。
中子是电中性的粒子,它的数量可以不同,同一个元素的不同中子数形成同位素,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质量可以有不同值。
第三,电子的性质。
电子是负电荷的粒子,它以不同的能级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
电子的数量与质子数量相等,确保了原子的电中性。
电子的能级轨道分为K、L、M、N等能级,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
在填充轨道时,要按照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电子。
第四,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发展趋势。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两个方向。
在周期方向上,原子序数递增,同时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族方向上,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第五,同位素的概念。
同位素是同一个元素中质子数量相同而中子数量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原子质量不同。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
医学上利用同位素进行放射性示踪和治疗,工业上利用同位素进行放射性示踪和核能的利用等。
第六,化学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不稳定的原因在于电子云的作用力相对较弱,因此原子会通过化学键的形式,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学键根据电子的转移或共享情况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通过质子和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组成粒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除外,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2. 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由于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 从内到外,各电子层的名称依次为K、L、M、N、O、P、Q层等。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例如钠原子(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核电荷数)。
- 弧线表示电子层。
-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有3个电子层,K层有2个电子,L层有8个电子,M层有1个电子。
三、离子。
1. 离子的形成。
- 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例如,钠原子(Na)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钠离子(Na⁺)。
- 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例如,氯原子(Cl)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Cl⁻)。
2. 离子符号的书写。
- 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九年级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点: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是电荷中性的。
2. 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它呈正电荷,质子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
3. 电子壳层电子围绕原子核以不同的能级分布,称为电子壳层。
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
4. 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其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特性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5. 同位素拥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元素具有不同的质量数。
6.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质量数决定了原子的相对质量。
7. 原子的电子排布根据能级填充规则,电子会按照一定顺序填充到电子壳层中。
其中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它们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8. 原子的离子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会变成带电离子。
失去电子的原子形成正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形成负离子。
9. 原子的键合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形成化学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10. 原子的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的变化,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原子核分裂成较小的核片段,核聚变是原子核合并形成较大的核。
这些是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关于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
初三化学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