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高三历史最新专题综合演练 第十四单元14.1汉字、书法及笔墨丹青挑战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3
高三历史汉字与书画试题1.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抓住题干中直接史料得含义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属于实物史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故B项正确;民间传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口传下来的,不符合题干要求,故A项错误;C、D两项都属于文献记载,是后人整理的,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直接史料2.《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答案】C【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考点】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造纸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元曲和傩戏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风俗画和文人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元曲和傩戏、话本和小说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不能体现高雅文化得倾向,故A、B两项排除;汉赋和唐诗既不能体现文化的世俗性,也不符合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排除;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体现了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元曲、小说、汉赋、唐诗、风俗画、文人画4.观察下列宋元时期的绘画作品,它们反映出该时期绘画领域的主要特征是A.文人画流行B.风格多样化C.宫廷画活跃D.趋向世俗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
1.(2007·江苏)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字体(
)
2.(2007·海南)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模拟质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中国书画卷震惊世界,舞蹈演员肢体所绘的山水图令人难忘。
下列有关我国山水画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是国画中三大画科之一
B.是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C.唐朝王维的《清明上河图》是山水画中的珍品
D.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笔墨丹青【思维导图】【说在课前】今天学习笔墨丹青,笔墨对应书法专题,丹青对应绘画作品。
通常会考查人物的朝代、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和故事。
书法专题一、先秦甲骨文是指商朝占卜记事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我国书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解析】1.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要了解书法的脉络要了解汉字的产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2.甲骨文是刻录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内容上和占卜有关,甲骨文被称为甲骨卜辞。
商朝人非常迷信,军国大事、战争、渔猎、农事等都要占卜,将结果刻到龟甲、兽骨上。
3.王懿荣:甲骨文之父,是清末的金石学家。
4.刘鹗的作品《铁云藏龟》,是王懿荣的好友,《铁云藏龟》是中国第一部记录甲骨文的书籍。
5.金文出现比甲骨文晚,是刻录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钟鼎文,图片中是毛公鼎,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刻录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毛公是西周周宣王的叔叔,周宣王大展宏图重用毛公,这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于是毛公将这件事刻录在青铜器上。
二、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小篆一的书写形式——小篆。
【解析】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改革,文化上的改革是统一文字,由李斯负责统一文字,在大篆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创制了小篆,李斯被称为小篆之祖。
2.常识考试中有图片要求判断字体,小篆特点是略长,书写时比较飘逸和舒展,没有棱角是均匀的线条,出现这样的字体要判断是小篆。
三、汉朝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代表人物:蔡邕——“飞白书”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
1.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点画较简略,书写便捷。
2.今草由东汉的张芝创立。
代表人物:张芝【解析】1.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为了更加便捷产生的。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2024—2025学年玉溪市元江县一中上学期期中)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的改变似乎路的改变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自然流变),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改革)。
下列主要属于自然流变的是A.繁体字到简化字B.小篆到隶楷C.大篆到小篆D.秦始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参考答案】B【解题必备】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1)起源及发展: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化:汉字根据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化发展。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起先进入自觉阶段。
(2)主要书体项目特点书法家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字体,具有其他书体不行比拟的好用价值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尽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行书兼具楷书的规则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好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明朝:文征明李白对当时的一位书法家的赞美:“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李白赞美的是A.行书大家王羲之B.草书大家欧阳询C.草书大家怀素D.楷书大家颜真卿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应当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其次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
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A.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意意境B.儒佛道三者起先融合,影响画家创作C.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除了它那种成卷或成轴的形式外,“诚如诗人发觉躲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去处是自然,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深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晰。
【立体设计】2018高考历史 14.1汉字、书法及笔墨丹青课后限时作业岳麓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解析】 A、B、C、D图片中呈现的汉字字体依次为草书、行书、甲骨文、楷书,最早出现的应为甲骨文。
【答案】 C2.右图为某青铜鼎中的铭文拓片,图中文字(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B.是周代文字主要的表现形式C.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D.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正楷”的基本特点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B.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C.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4.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答案】 D5.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关于颜真卿字体(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出盛唐社会走向正轨,所以书法也讲究规范B.反映出此时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C.这几个字笔势飞动、意绪狂放D.体现了初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解析】颜真卿生活在盛唐,他的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讲究规范,符合盛唐社会的哲学情趣。
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在魏晋时期,B表述错误;这几个字没有笔势飞动、意绪狂放的特点,D错在“初唐时代”,故可排除C、D。
答案为A。
【答案】 A6.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是(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7.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了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
第7课汉字与书法【自主学习·重点识记】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西周晚期,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2)汉字的统一: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将统一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规则,又以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字体。
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4)宋明书法的个性化创造,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还有赵佶创造的“瘦金体”。
【思维拓展·质疑探究】分析时代变迁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及特点的影响首先,从汉字的起源到商代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出现,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使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到秦朝用小篆体(随之又用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既是社会生产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而社会生产和巩固国家统一,又是能够实现统一文字的根本。
第二,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及教育的发达,使单体汉字的数量极其庞大和知识群体的形成,这样,汉字在保持其实用性的同时,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东方审美情趣的艺术功能开始形成。
造纸术及笔墨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在魏晋时期,汉字就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隋唐盛世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在社会走上正规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在书法艺术也呈现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特点。
第三,宋代统治者出于消除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的政治需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化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同时,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趣和诛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
高三历史汉字与书画试题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王国候等信息可知,图片显示的应为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下天子将土地和人口赐给诸侯,诸侯承担相应的义务,郡县制是秦推广到全国的,内外朝制度始于汉武帝,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2.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盛行于隋唐的字体是()【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古代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而题干A是篆书,小篆创始于秦代;B是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楷书步入盛世;C是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D是草书,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所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3.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在下列汉字字体中,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A为草书,B为楷书,C为篆书,D为行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 正确。
4.“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A.王羲之《兰亭序》B.柳公权《玄秘塔碑》C.怀素《自叙贴》D.颜真卿《祭侄文稿》【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中“狂僧”、“狂且逸”、“摧格律”、“锋芒疾”、“唐朝”等信息可推断出是唐朝僧人的草书,C项符合要求。
A项是东晋王羲之行书,B项是唐代柳公权楷书,D项是唐代颜真卿行书。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5.图为楼兰文书残纸(约公元3世纪中叶——公元4世纪中叶遗物),对该文物解读不正确的是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是反映魏晋时期的文物资料C.为研究古楼兰社会生活提供了史料D.有助于研究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答案】A【解析】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这是小篆的字体特点,与图片信息不符,楼兰文书残纸的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因此选A。
1.(2011·安徽文综)如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2.(2010·福建文综)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3.(2009·浙江文综)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解析】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据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秦朝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他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体,B项错误。
C项指的是草书。
正书是指楷书,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09·安徽文综)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