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7.20“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575.01 KB
- 文档页数:10
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础知识检测一、选择题1.(2011·茂名学业水平检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百家争鸣”主要针对()A.艺术领域B.政治领域C.经济领域D.学术领域2.(2011·苏州学业水平检测)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①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③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B.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4.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1959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双百”方针的提出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5.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二十多年的繁荣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6.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与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任何关系B.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C.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D.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7.下列对“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工作者所创作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著名作家老舍创作出话剧《茶馆》B.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创作出历史剧《蔡文姬》C.作家杨沫创作出长篇小说《青春之歌》D.作家王蒙创作了描写农村建设的长篇小说《三里湾》8.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这样看美国大片。
人教版第七单元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1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1956年”。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双百”方针的提出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2.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下列现象被允许的是()①宣传唯心主义观点②宣传唯物主义观点③批判斯大林的错误④宣传信仰基督教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新时期开始时,我国文艺领域内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这里的“反思”“伤痕”的主题是对()A.过渡时期建设中的问题反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反思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思 D.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反思4.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我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
以下剧照出自这一时期的一部名作,这部名作是()A.《窦娥冤》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茶馆》5.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展开()①政治领域②文学艺术领域③经济领域④科学研究领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6. “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C.“左”倾错误的影响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7. 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年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与此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学校教育的迅速普及B.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C.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D.正确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8.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9.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10. “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下图所示邮票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提出的背景包括()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经消失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③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④知识分子还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是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艺在形式风格上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C.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自由D.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自由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的“百花齐放”主要针对()A.政治领域B.学术领域C.艺术领域D.经济领域5.1957年2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新中国公演。
这主要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6.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这样看美国大片。
“那段日子”的文化生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B.传统戏剧群众基础比较广泛C.“左”倾错误的影响D.文艺界“双百”方针难以推行7.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事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样板戏”几乎长期独占了文艺舞台B.“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D.文艺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8.观察下图,判断这部电影最早发行的时期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20世纪7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初D.21世纪初能力提升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 “百家争鸣”的方针B. “百花齐放”的主张C. “文化革命”的观点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下列现象被允许的是( )①宣传唯心主义观点②宣传唯物主义观点③批判斯大林的错误④宣传基督教教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承认错误。
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该讲话()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 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4.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
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
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 “双百”方针的提出D.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这是因为()A. 制定了“星火计划”B. 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C. 提出了“三个面向”D. 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6.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两部著名的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剧照,当时两剧在中国和西方上演时均引起轰动,他们的共同之处是A.属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B.描写了社会历史演变C.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D.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答案】D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种反差表明A.国产电影粗制滥造脱离现实B.香港电影艺术高雅贴近现实C.“大跃进”运动全面深入人心D.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香港电影不可能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故排除B;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跃进运动已逐渐停止,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中央“双百方针”贯彻较好的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中国文艺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这一主张A.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C.推动了民族政治建设 D.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答案】B4.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
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
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
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二为”方向的提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成了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材料以评弹艺术为例,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故C项正确;社会民众强烈需求不是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是在1953年底,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双为”方针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背景时间不对,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习题(建议用时:40分钟)[]1.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
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A.中共七大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析】“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项是从1956~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题干时间最为接近,正确;D项发生于1978年12月,与题干的“背景”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2.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文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依据时间信息了解现象出现的背景,再结合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特征解。
【答案】 A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水平D.推动社会主义事的发展【解析】“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的背景下提出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4.某班生李可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
”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反右斗争时期.“文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李可的爷爷只能看到的影片属于八大“样板戏”,因此“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大革命”时期。
【答案】5.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一、选择题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下面对这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②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当时社会巨变有密切的关系,后者是我党的指导方针③前者有多个阶级、阶层参与,后者只允许在宪法范围内争鸣④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巨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①②③④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3.“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4.“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一文艺形式()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5.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6.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
2021年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一方针( )①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反映了我党对科学文艺工作的基本态度③放宽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④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党对科学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只有实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③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D2(xx·江苏镇江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C.“文化大革命”期间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析: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因此符合条件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故选A项。
答案:A3右图是1957年7月,周恩来观看北方昆曲剧院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一)的演出后与艺术家们交谈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动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57年7月”及关键信息“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由此判断正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才使新中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
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C4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这里他是在阐释( )A.“双百”方针B.阶级斗争学说C.过渡时期总路线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陆定一主张“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这实质上是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下图所示邮票中文学艺术方针在建国后首次提出的背景包括()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经消失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③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④知识分子还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矛盾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社会矛盾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①。
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A.政治领域B.学术领域C.艺术领域D.经济领域答案 C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答案 D解析“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遇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故答案为D项。
4.小明爷爷讲:“在那段日子中,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
”“那段日子”主要是指() 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答案 C解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人将改编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作为样板戏,推广到全国。
一时间,样板戏“一统天下”。
5.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西游记》剧照《红楼梦》剧照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答案 D解析《西游记》《红楼梦》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电视剧,都属于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重新确立后,文艺界取得的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B.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时C.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D.1960年三年困难全面调整时】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期寒假验收历史卷2.对党的“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B.大力提倡自由争论C.继承传统文化,批判颓废文化D.仅适用于文学领域】2015-2016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二上期末国际班历史卷3.1956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大革命”的精神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5-2016学年福建屏东中学高二下期3月考历史试卷4.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下列一系列作品说明了A.“双百”方针恢复后科学研究出现大量的成果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2014-2015学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5.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
”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2015-2016学年湖北荆州市公安一中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6.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环境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2015-2016学年湖北宜昌金东方高中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7.“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
”“那段日子”的文化生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群众基础比较广泛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D.文艺界“双百”方针难以推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题8.1949年6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
当时报头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题写(图1);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行楷(图2);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图3)。
《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体现了A.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B.新闻报刊的发展与繁荣C.“双百”方针受到破坏及其恢复D.“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9.“人为地将音乐分为高低贵贱,‘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等等,并不能阻止流行音乐在我国日益流行的趋势。
流行音乐在争论中更趋流行。
”这里描述的现象反映了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教育B.“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C.“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D.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2015-2016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10.20世纪80年代初,文坛一度出现“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热流。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是A.讴歌抗日战争B.赞扬国共内战C.反思“文化大革命”D.讴歌改革开放】2013-2014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1.“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
这最能说明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B.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2014-2015学年黑龙江鸡西龙东南四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12.赵本山二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多次获得全国“小品王”的称号,参加制作、拍摄和演出过十余部影视剧,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当代文坛领军者王蒙称之为“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
“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发展才是硬道理”方针的提出B.“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提高】2015-2016学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
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拿眼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戏剧。
几年以前,还有人反对京戏。
那时,党决定在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
现在大家都看到,这个政策是正确的,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由于有了各剧种之间的自由竞赛和相互观摩,戏剧的进步就很快。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 材料二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都受到政治批判。
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科苑荒芜。
材料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陆定一的言论反映的“双百”方针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反映出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与前两则材料言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材料二思想文化部门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宣传,一定要坚决反对。
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各项自由,坚持对思想上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
对坚持错误拒绝改正的党员要执行党纪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允许重犯任何简单化、扩大化的“左”的错误。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存在的中心问题。
说明“双百”方针具体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的意见,并分析现实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双百”方针贯彻与“三个代表”的哪一内容相符。
人教必修3 第7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答案】1.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时期,故选B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1960年三年困难全面调整时与题干中“正式提出”的时间不符,不选AC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难度】较易【答案】2.A【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的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故选A项。
其他三项理解不正确,不选BC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内涵【难度】一般【答案】3.A【解析】“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说明毛泽东鼓励学术争论,符合“百家争鸣”的方针,故选A项。
“百花齐放”是针对艺术问题的,而材料反映的是学术问题,不选B项。
“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受到束缚,不会鼓励争论,不选C项。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内涵【难度】一般【答案】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是“双百”提出后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双百”方针的促进作用,故选D项,不选A项。
“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与材料信息不符,不选BC两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影响【难度】较难【答案】5.C【解析】材料反映了朱光潜先生在“双百”方针前没有像样的学术活动,而“双百”方针出台后“我就松了一大口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故选C项。
ABD都与材料信息不符,不选AB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影响【难度】一般【答案】6.C【解析】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推动了各地报刊搜集民歌活动。
这与当时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故选C项。
材料没有谈科技水平的问题,不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不选B项。
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贯彻【难度】一般【答案】7.C【解析】材料“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反映的是“文革”时期“样板戏”独占站戏剧舞台的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文革”时期长期的“左倾”错误,故选C项。
其他三项不是根本原因,不选AB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曲折的年代【难度】一般【答案】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