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共鸣训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音乐有趣的练声教案:声乐唱响与音乐天地共鸣幼儿园音乐有趣的练声教案:声乐唱响与音乐天地共鸣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音乐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声乐教学。
声乐是一种美妙的表达形式,它不仅培养儿童的音乐细胞,还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情感表达。
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有趣的练声教学,让孩子们在音乐的天地中尽情舒展声音,是每一位音乐老师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二、声乐练声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音乐细胞声乐练声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培养音乐细胞,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表现能力。
通过声乐练声,幼儿可以更好地领会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从而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促进语言发展声乐练声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唱歌过程中,幼儿需要正确地发音、吐字清晰,这对于他们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唱歌,幼儿还可以学习到许多美妙的词语和句子,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增强情感表达声乐练声教学可以帮助幼儿表达情感,释放内心的情绪。
在唱歌时,幼儿可以借助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
三、幼儿园声乐练声教学的方法与技巧1.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声乐练声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常见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唱歌大赛”、“变声乐队”等,可以吸引孩子们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声乐练声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简单易记的儿歌或民歌,让幼儿通过听、唱、模仿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感。
3. 身体律动在声乐练声教学中,身体律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音乐和歌词配合的动作或舞蹈,让幼儿们在唱歌的通过身体的舞动来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四、声乐教学的实践案例共享我们的幼儿园在声乐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丽和魅力。
合唱训练教案本合唱课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综合文化知识、情感智商和艺术审美能力等方面。
合唱组的学生都是从全校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声音和歌唱方面都比较优秀,具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发声练:逐步扩展音高,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表现,保持音高和声音的饱满。
同时,研究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和音色的协调,以及口型的圆润和声音饱和度的训练。
2.歌唱:每学一支歌曲,应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3.欣赏:对高水平的艺术团体的表演进行欣赏,提高学生对合唱的理解。
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合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升自我。
在多个声部的配合训练时,合唱的重难点在于音准的训练和高音的训练。
因此,我们将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训练,加强音准练,并多运用一定的手段在高音的训练方面。
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包括:1.抓好吸气和用气:让学生吸气自然,并要求口鼻一齐吸。
吸气时要求横膈膜周围都装满气,小腹不要过于紧张。
在发声用气时,横膈膜保持住与小腹上来的这种对抗力度,所以小腹不要过硬,让它有一个用气的弹性。
这样的训练需要反复进行,长期坚持。
2.上下管道成一条直线:通过师范和理论结合,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要求,并在练中自然放松下巴,从张口发声作到最自然。
3.声音的亮点:训练发声注意要求有声音的亮点,头腔亮点,并注意运用气息,声音共鸣到达头腔,找到这种感觉并保持。
4.咬文吐字:注重平翘舌的发音,后鼻音的准确。
5.处理歌曲:理解歌曲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对歌曲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情绪上加以注意,使歌曲情绪表现更淋漓尽致。
6.音准和节奏:每次抽时间对学生的音准和节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安排简单的音准练和节奏练,打好基础。
7.听音练:加强学生对旋律的模唱,提高学生对旋律的感受和捕捉能力。
并要求学生自觉地参加训练。
具体时间安排:第二至第五周教学音准模唱练内容1、进行简单的音准模唱练,帮助学生固定音准。
高中歌唱模块教案【篇一:高中歌唱模块教案】高二欣赏课教案教学内容:1.选自高中二年级音乐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本节课内容包括两个个部分:《情谊地久天长》、《欢乐颂》、《回忆》三个作品的分析;介绍交响合唱和歌唱基本要素(发声器官的健康与卫生)的相关知识。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本教材又是《歌唱》模板,所以在教学时,重点是声乐,其他的例如音乐剧的形式、交响曲和结构及奏鸣曲式等内容点到为止,不祥讲。
教学目标:1.在欣赏《情谊地久天长》、《欢乐颂》及演唱《回忆》等合唱声乐作品中,感悟情谊、团结的人文精神,并了解相关的交响合唱的知识。
2.学会演唱《回忆》及自选歌曲,实践歌唱技能,懂得歌唱不仅要掌握技能技巧,还要知道歌唱发声器官的健康和卫生常识。
3.归纳前几章学到的歌唱知识(包括名人名言),进行歌唱表演的交流与研究,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
教学重难点1,设计好《回忆》的合唱教学过程,歌曲的情绪,歌曲的风格及其演唱的形式等。
2,引导学生正准确的发声方法并深情地合唱《回忆》以及其他自选歌曲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老师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么?两首曲子唱熟了没?我们先复习一下,一起来唱《友谊地久天长》。
二、音乐剧《猫》简介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合唱的经典曲目,和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来介绍一个特别的音乐形式——音乐剧。
我想先问一下大家,大家说说知道的,或者是了解的音乐剧有哪些?(《歌剧魅影》、《音乐之声》、《猫》等)。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音乐剧《猫》,一起走进“杰里科猫”的音乐世界。
同学们都看过音乐剧《猫》,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简要说一下剧情?这部音乐剧主要是讲述一个叫杰里科的猫族王国里,有各式各样的猫,它们中的领袖叫杜特罗米内。
它们每年聚一次。
今年的聚会还有一个特别的使命:挑选一只猫派往天国,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于是,众猫都用歌声和舞蹈展现自己。
其中有一只猫叫做格里泽贝拉,她是猫歌剧中最经典的角色,被称为“魅力猫”。
歌唱的基本要素(二) 共鸣与咬字、吐字-人音版选修歌唱教案一、前言在歌唱中,除了音高和节奏外,共鸣、咬字和吐字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通过正确的喉部共鸣、发音技巧的咬字和吐字,使歌唱更加圆润、清晰、生动,表现出自然、感人、优美的音乐感觉。
本篇教案主要介绍歌唱的基本要素-共鸣、咬字和吐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共鸣的概念和方法1. 共鸣的概念共鸣是指喉部在发声时产生的谐振作用,让声音在喉咙、口腔、鼻腔等共鸣腔体中共同振动,从而加强声音的高低音部分,使声音更富有柔韧感和音乐感觉。
共鸣的索要依靠喉咙的调节和呼吸、发音技巧的正确掌握。
2. 共鸣的方法(1)呼吸:在歌唱时,要注重深腹式呼吸,使肺部膨胀、肋骨打开,吸气时要吸足气、深呼吸,使气息充沛,声音饱满。
(2)喉部调节:在歌唱时喉部的调节十分重要,不同的歌曲需要不同的喉部调节。
(3)共鸣腔体:共鸣腔体的开合、变化、大小、位置对声音富有其他特殊的音乐感觉。
在歌唱中,要保持口腔、鼻腔的舒适状态,使声音通过共鸣腔体产生更好的音质。
三、咬字和吐字的概念和方法1. 咬字的概念和方法咬字是指歌唱时通过发音技巧,将语言中每一个字的音符清晰地发出来。
在歌唱中,咬字的准确性对于表达歌曲情感非常关键。
咬字的方式包括口型的形成、舌头的位置和音节的加强。
(1)口型的形成:不同的字对于口型的排列和形成是不同的,因此要注重掌握每个字的口型发音。
在歌曲中,出现多个重复的字或音节,要通过加强发音,让歌曲更有力度。
(2)舌头的位置:舌头的位置对于音节的发音有着重要作用。
在咬字时,要注重舌头的位置,尽可能把舌头卷起来,使发音更加清晰。
2. 吐字的概念和方法吐字是指在歌唱时,将字的音符顺势自然地吐出来。
在歌唱中,吐字的准确性对于表达歌曲情感也非常关键。
要注意正确的舌头和喉咙发音技巧,才能使歌声更加生动、自然。
(1)舌头发音技巧:舌头的位置对于发音很重要。
吐字时,要让舌头自然地移动,保证舌尖不碰牙齿,舌底不碰喉咙,嘴巴要张大,使吐字更加准确、清晰。
发声技巧训练共鸣训练教案教案标题:发声技巧训练共鸣训练教案目标:1. 通过发声技巧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姿势和呼吸方式。
2. 通过共鸣训练,提高学生的声音表达能力和音色美感。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录音设备和音频素材。
2. 投影仪和相关教学PPT。
3. 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素材。
4. 学生练声材料和练声器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频素材播放一段优美的声音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表达的重要性和影响。
发声技巧训练:1. 呼吸训练:a. 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呼吸方式:深吸气,腹部呼吸,慢慢吐气。
b. 引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通过放松肌肉和控制呼吸节奏来提高呼吸效果。
2. 声音放松训练:a. 向学生介绍声带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声带放松对声音发出的重要性。
b. 引导学生进行声带放松练习,如舌头悬垂、颚部松弛等。
3. 发声姿势训练:a. 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发声姿势,如挺胸抬头,放松肩膀等。
b. 引导学生进行发声姿势训练,通过模仿发音者的姿势来调整自己的姿势。
共鸣训练:1. 向学生介绍共鸣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共鸣对声音美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进行共鸣训练,如利用喉咙共鸣、鼻腔共鸣等练习。
综合训练:1. 结合音乐素材,进行综合训练。
2.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运用发声技巧和共鸣训练,进行声音表达练习。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总结发声技巧和共鸣训练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所学技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针对学生的发声技巧和共鸣训练,进行个别评估和指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参加合唱团、朗诵比赛等活动,锻炼发声技巧和共鸣能力。
2. 提供更多的练声材料和练声器具,供学生自主练习。
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
2. 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
注: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时间安排,教案内容可适当调整和补充。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活动的热情。
2、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包括节奏感、音准和和声感。
3、训练学生的歌唱技巧,如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控制和共鸣运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合唱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技巧,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
2、难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和声的概念,并能够在合唱中和谐地演唱。
(2)解决学生在合唱中出现的声部不平衡、声音不统一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2、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展示教学资料。
2、钢琴,用于伴奏和教学演示。
3、合唱乐谱和相关的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合唱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合唱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合唱的世界。
2、发声练习(15 分钟)(1)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伸展身体、转动头部等,放松身体。
(2)进行呼吸练习,让学生双手放在腹部,感受吸气时腹部的膨胀和呼气时腹部的收缩。
(3)进行音阶练习,从低音到高音,再从高音到低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连贯和流畅。
(4)进行哼鸣练习,让学生用“m”音哼唱音阶,注意声音的位置和共鸣。
3、节奏训练(15 分钟)(1)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型,如 2/4 拍、3/4 拍、4/4 拍等。
(2)出示一些简单的节奏谱,让学生进行节奏的拍打和念读。
(3)进行节奏游戏,如节奏接龙,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节奏知识。
4、音准训练(15 分钟)(1)利用钢琴弹奏一些简单的音阶和音程,让学生跟唱,感受音高的变化。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用歌曲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音乐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其效应不仅仅是带来愉悦和娱乐。
它还有助于孩子发展情感、感知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促进社交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时期的孩子正是合适接受音乐教育的时期之一,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诸多认知和发展的能力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对音乐的反应有其特殊的个性。
本篇论文将结合实验的方式,分析探讨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用歌曲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的效果。
一、教学方法1、教学任务设计本教学任务要求大班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唤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就像提示宝宝们学习诵读一样。
在能够感受音乐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够体会每个音符、每个节拍、每个旋律所具有的情感意义。
2、资源调配本教学任务所需的工具和资源有:(1)音乐器材:钢琴、小提琴、吉他、鼓、电子琴、口琴等。
(2)音乐媒体:音乐光碟、音乐软件、卡拉OK,这些媒体可以较好地诠释音符的意义。
(3)其他资源:配合唱、拍手、鼓掌、跳舞等能够增强参与度和互动性的工具、画板和绘画工具、学习笔记本,以及一些家长和志愿者。
二、实验过程1、教师讲解在进入音乐课堂之前,教师需要对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例如:本次课要讲唱“小燕子”,并请孩子们一起参与。
在具体讲解时,教师需要传递音乐的感性信息,孩子们的理性思考仍未发展完全,讲解需要以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展开,如唱歌、示范、制作幻灯片等方式。
在讲解的同时,配合一些肢体动作或示范学习,帮助孩子们容易掌握音乐的情感意义和技能。
2、音乐欣赏根据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师需要选择多种风格的音乐,既有传统的儿歌,也有现代的流行歌曲、电影配乐等。
每次听音乐时,请孩子们静静地听,在不同的音乐中体会情感的传递,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尝试用别具心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如:与画图结合,创作故事,配上唱歌等。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孩子们的音乐感性体验,激发孩子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3、唱歌练习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唱歌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点,通过对歌曲多次的练习,孩子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声乐课程教案声乐教案第一章歌唱的发声原理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歌唱的发声原理应包括气息的运动轨迹、发声咬字部位的重心以及共鸣腔体的正确打开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体会正确呼吸方法2.指导学生正确的咬字状态四、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确如何找到歌唱呼吸的对抗力与咬字的重心所形成的歌唱平衡的协调,并形成循序渐进的良好歌唱习惯。
五、教学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六、教学过程:(一)简单扼要地介绍歌唱的发声原理: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体会自然叹气时小腹的收缩力及腰部四周的扩张力。
运用共鸣腔体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体会打哈欠时的自然状态找到共鸣腔打开的感觉。
(2)实际操作培训1.歌唱发声中的发声训练;(1)—‖U……………………(2)12︱32︱1—‖U……………………(3)—‖U……………………(4)‖UOUOUO训练要求:(1)练习速度:中速稍慢。
(2)同无声的呼吸练习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用叹气时的感觉使气息支持发声。
(3)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4)喉头稳定,喉头肌肉放松,元音清晰准确,声音平衡连贯。
(5)练习4,由U过渡到O母音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得稍大些。
培训方法:(1)教师示范,提出要求,讲解练习要点;(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2.初级歌曲的使用,比如书明号123。
(1)作品分析:《花非花》曲调优美,形式短小,连前奏在内,只有10小节。
白居易的诗给人以朦胧感,黄自的音调更好地表现出这种意境。
白居易的《花非花》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而黄自的音调则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意蕴,该曲不愧一首短小而精美的艺术歌曲,通过研究,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歌曲承继了诗的意境,节奏平衡,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
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
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呼吸控制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气息支持能力,为发声打下坚实基础。
3. 提高学生的共鸣能力,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表现力。
4. 增强学生对发声器官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呼吸训练2. 发声训练3. 共鸣训练4. 发声器官的认识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声乐教材3. 演示用乐器(如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轻松的音乐导入,让学生放松身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声乐练声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呼吸训练1. 讲解正确的呼吸方法,包括胸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等。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呼吸的变化,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3. 练习呼吸控制,如“吸气——憋气——呼气”等。
(三)发声训练1. 讲解发声器官的基本知识,包括喉头、声带、口腔等。
2. 通过发声练习,如“气泡音”、“哼鸣”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3. 练习气息支持,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表现力。
(四)共鸣训练1. 讲解共鸣的基本原理,包括胸腔共鸣、口腔共鸣等。
2. 通过共鸣练习,如“打哈欠”、“微笑”等,让学生感受共鸣的变化。
3. 练习共鸣控制,使声音更加优美、动听。
(五)发声器官的认识1. 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发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讲解发声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发声器官。
(六)总结与反馈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每天坚持。
2. 练习发声练习曲,提高气息支持和共鸣能力。
3. 观看相关视频,学习声乐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学习成果。
3. 定期组织小型音乐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声音的共鸣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1.声音的共鸣原理和技巧;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3.声音的基本元素和语音特征;4.声音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5.声音和身体的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共鸣原理和技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声音的基本元素和语音特征、声音和身体的协调性。
四、教学流程1.导入初中生的声音经常会出现短促、嘶哑、没有感染力等问题,而声音的共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声音的共鸣吗?声音共鸣和声音训练的关系是什么呢?听完这节课后,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声音表达能力。
2.知识讲解在导入部分,我们提到了声音的共鸣是解决声音常见问题的重要途径。
那么声音的共鸣到底是什么呢?声音的共鸣是指在人体喉咙、口腔、鼻腔等身体部位产生共振,使声音中的特定频率被加强的现象。
声音中频率最高、波长最短、振动最快的称为高频音或锐音,而频率最低、波长最长、振动最慢的称为低频音或钝音。
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共鸣,声音中的不同频率可以获得不同的加强,从而实现音色上的变化。
比如清唱一首歌曲时,成人使用喉咙中的共鸣,儿童则使用口腔中的共鸣。
这种共鸣的产生,实际上是利用人类声腔内部的不同谐振点的建立,以增强一定频率的音色。
那么声音训练和声音共鸣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训练声音时,通常也会结合共鸣技巧进行。
共鸣技巧可根据不同部位的共鸣效果和要求,结合呼吸、发声和喉部等方面进行训练,帮助声音更加丰富、有感染力。
与此同时,声音训练还需要考虑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声音产生主要由声带振动产生,并经过喉咙、口腔、鼻腔等管道产生共鸣。
其中喉咙负责有力和浑厚的音色,口腔则负责清晰和明亮的音色,鼻腔则负责柔和和抑扬顿挫的音色。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弯曲、反射、阻力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所处环境、场合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掌控。
比如在开放的场合讲话,声音要大,要有力量和能量;在密闭的空间唱歌,声音则要柔和,调整呼出气量、喉咙张力、舌头位置等方面。
声音的共鸣教案教学内容:1. 声音共鸣概念和原理的简介。
2. 练习吱吱叫音的共鸣,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共鸣。
3. 练习“mmmm”音,学生可以感受共鸣的不同。
4. 练习琶音,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共鸣原理。
5. 练习歌曲,让学生感受到共鸣的美好。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师生问候。
2. 几组学生表演,体验共鸣的美妙。
二、学习共鸣概念和原理1. 师生讨论声音共鸣的概念。
2. 讲解共鸣的原理,给学生印象深刻。
三、实践练习1. 练习吱吱叫音的共鸣,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共鸣。
2. 练习“mmmm”音,学生可以感受共鸣的不同。
3. 练习琶音,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共鸣原理。
4. 练习歌曲,让学生感受到共鸣的美好。
四、总结反思1. 学生自由谈论共鸣带来的收获。
2. 补充教学中遗漏的内容。
教学辅助:光盘教材、拍手欢呼、电子白板、广播、琴弦。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共鸣带来的美好。
2. 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共鸣原理。
评估方法:1. 学生自主表演。
2. 学生听评委点评。
3. 互动练习。
4. 学生评估教师。
预期目标:1. 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声音共鸣概念的掌握。
3. 兴趣爱好的培养。
4. 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结:本次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从练习吱吱叫音,到练习琶音,最终到唱歌曲。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情感的抒发。
声音的共鸣教学在传达信息、塑造形象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性。
在方方面面增加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共鸣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播音主持发音技法训练——共鸣训练播音主持发音技法训练一一共鸣训练来源:播音主持专业网在播音主持中,用气推声的发音方法是比较省力的,但是要发出抑扬顿挫、响亮悠远、铿锵有力的声音,还必须在用气推声的基础上,学会共鸣的发声方法。
因为生理学家说过,声带产生的音量只占讲话音量的5%,其他95%的音量,则要通过胸膛、头腔、口腔、鼻腔所组成的共鸣器放大而产生。
人的声道主要共鸣器官有三种,即口腔、胸腔和头腔。
这三个共鸣器的作用各有自己的妙处:口腔共鸣能使声音结实清晰,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浑厚洪亮,头腔共鸣能使声音高亢明亮。
但是,在没有经过正确的共鸣腔训练的情况下,一般人存在许多共鸣发音的弊病。
①白声一一共鸣位置过分靠前,口腔没充分打开,好像只用嘴皮子说话,因而声带发出的声音形不成共鸣。
②音包声---- 音位靠后,喉头张开得太大,结果声音很响,但声母不清。
这种弊病俗称“喉音过重”。
③鼻音太重一一由于软腭下垂,舌根抬起,阻挡了咽喉与口腔的通道,声音大部分从鼻腔里出来。
这也俗称“鼻囊鼻子”。
这些弊病可以通过训练得以纠正。
以下介绍几种简单而实用的共鸣训练方法。
1•口腔共鸣训练法采用张口练习法。
可用惊吓张口、半打哈欠、吞咽食物张口等方式来练习口腔张口,在气推声之前吸气和同时打开口腔立即发音。
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即可获得口腔共鸣的发音效果。
2. 胸腔共鸣训练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发音之前先做好闭口打哈欠的准备,在气推声的同时,胸腔打开,像雄鹰展翅的感觉;或者,做扩胸动作,体会胸腔打开,如同手风琴的风箱张开的原理。
多次反复练习就能获得胸腔共鸣的效果。
3. 头腔共鸣训练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练习“凝目远视”。
这也就是在气推声之前,先凝目远视并提小舌头,同时用气推声。
它有两种效果:一是使头腔共鸣器官一一鼻窦、额窦、蝶窦等器官张开,一是“提小舌头”,即软腭提起,打开咽腔。
多次反复练习,即可获得头腔共鸣效果。
在分别做过三个共鸣器的共鸣训练之后,最后还需将三种共鸣方法融为一体: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做到从肚脐到口腔保持气息的畅通无阻,头腔、口腔、胸腔一齐打开,再用气推声,这样,就能获得“混合共鸣”的效果。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 通过实践感受声音的振动和共鸣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就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引导孩子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园小班,科学教育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自然现象。
本文将分享一堂幼儿园小班科学课的教案,通过实践感受声音的振动和共鸣。
一、教学目标1. 认知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 探究声音振动和共鸣的现象。
3. 提升幼儿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准备1. 静态讲解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 准备各种发声器具,如口哨、吹风机、麦克风、乐器等。
3. 准备玻璃杯和水。
4. 准备玻璃棒。
5. 准备小班教室内的干净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带领孩子们回忆一下家中可能会发出的各种声音,如电视、空调、汽车等。
让孩子们讨论这些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向孩子们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来的吗?声音有哪些特点?2. 实践感受声音的振动(1)准备各种发声器具,如口哨、吹风机、麦克风、乐器等,并让每个孩子分别拿到一个发声器具。
(2)老师示范,通过口哨发出声音,让孩子们试着模仿。
(3)接着,请孩子们用吹风机和麦克风发出声音,并感受到空气的振动。
(4)老师演奏小提琴或钢琴,将声音共鸣到整个教室。
(5)在实践中,老师应鼓励孩子们大声地吹哨、唱歌、或发出其他发声器具的声音。
3. 实践感受声音的共鸣(1)将准备好的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并加入适量的水。
(2)老师向孩子们展示如何用玻璃棒在杯口轻敲玻璃杯,并倾听杯中水产生的共鸣声。
(3)让孩子们分别按照自己的方式轻敲杯子,并感受不同力度和频率带来的不同共鸣效果。
4. 总结和延伸(1)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孩子们讨论这个过程中的发现。
例如,声音振动会引起气体和固体的振动,产生共鸣响声等。
(2)还可以向孩子们展示其他频率的共振,比如利用可调频收音机发现不同频率对应的共振效应。
(3)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家中用这些知识去发现和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
四、教学评价通过这次科学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鼓励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有趣的现象。
歌唱的共鸣作用教案教案标题:歌唱的共鸣作用教案目标学生群体:中学音乐班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
教学目标:1. 了解歌唱的共鸣作用,并理解其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合适的共鸣技巧,以提升歌唱技能。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相关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2. 乐器或键盘。
3. 活动所需的音乐纸张或黑板/白板。
教学准备:1. 准备好与共鸣相关的音乐录音或视频,以及学生参考。
2. 确保教室内的音响系统正常运作。
3. 确保乐器或键盘可用。
4. 准备活动所需的音乐纸张或黑板/白板。
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段高质量的歌唱表演,并让学生观察歌手表演时的共鸣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问,如:“你在这段表演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歌唱的共鸣作用对表演有何影响?”等。
2. 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歌唱的共鸣作用,它是指声音在共鸣腔中共鸣的现象,通过共鸣体验可以增强嗓音的音量、音色和表现力。
讲解共鸣腔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头部、胸腔、喉咙等部位是常见的共鸣腔。
学生需要明白共鸣的作用是通过将空气振动转化为声音的媒介。
3. 演唱示范与实践(30分钟):选择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示范演唱,并注重共鸣的运用。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唱时嘴形、姿势的变化,带领学生一起尝试演唱。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如何正确利用共鸣腔,使歌声更加饱满和富有表现力。
4. 练习与反馈(15分钟):提供乐器或键盘,让学生按照示范的歌曲练习演唱,并给予反馈。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音调和共鸣技巧,鼓励他们互相分享经验和意见,共同进步。
5. 总结与应用(10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共鸣技巧,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这些技巧提升自己的歌唱表演。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并进行小规模的表演。
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表达对他人表演的观感,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6. 展示与反思(5分钟):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声乐课教案初中课程名称:声乐课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声乐知识,如呼吸、发声、共鸣等。
2. 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使学生能够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1. 呼吸控制和发声方法。
2. 共鸣的运用。
3. 歌曲的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1. 呼吸的控制。
2. 共鸣的运用。
3. 歌曲的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场所:音乐教室。
2. 教学设备:钢琴、音响、麦克风、乐谱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呼吸控制和发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简要复习和巩固。
二、基本技能训练(15分钟)1. 呼吸控制:教师示范正确的呼吸方法,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呼吸练习。
2. 发声方法:教师讲解发声原理,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发声练习。
3. 共鸣运用:教师讲解共鸣的重要性,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共鸣练习。
三、歌曲学习(2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适合初中生演唱的歌曲,如《茉莉花》、《童年》等。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呼吸控制、发声方法和共鸣的运用。
4.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注意呼吸控制、发声方法和共鸣的运用。
2.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呼吸控制、发声方法和共鸣的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歌曲,加强呼吸控制、发声方法和共鸣的运用。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练习呼吸控制、发声方法和共鸣的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和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呼吸控制和发声方法。
在歌曲学习中,教师逐句教唱,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注意呼吸控制、发声方法和共鸣的运用。
第三章歌唱的共鸣训练(一)
一、教学目的
在正确的气息支撑下,以中低声区为基础,做到正确的相对稳定的喉头位置进行发声并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及歌曲艺术性处理。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示范法、引导法、启发法、指导并运用微格技术直观地进行教学反馈。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积极、自然地打开喉咙的训练。
2.打开牙关、放松下巴、稳定喉头的高位置声音共鸣的训练。
四、教学难点
1.演唱中的统一位置。
2.装饰音的演唱准确性。
五、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摄像机
六、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内容
(1)自然声区的共鸣训练:歌唱声音的训练都是从自然声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谓自然声区,就是不用任何强制力量就能唱出接近说话音高的声。
这段音域的声音,呼吸自然,喉头稳定,声音流畅动听,最富于人声的自然色彩。
我们把这段声音作为训练发声的起点。
(2)初学程度相对应的歌曲,例如《百灵鸟》;《渔家姑娘在海边》2.发声训练
每堂课要进行二十分钟的发声训练。
3 2 | 1----|| m
54 32∣1 —‖ u
5 3 | 4 2∣1 —‖
Lu 54 32∣1 —‖54 32∣1 —‖ u wo
1.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积极地、放松地、协调地演唱;每条练声曲都用中速进行练习。
(2)哼鸣时,嘴轻闭,打开牙关,舌头平放,喉头自然放松下沉,鼻腔兴奋张开,寻找哭泣的感觉往眉心集中哼鸣。
(3)发声时在横膈膜的支持下,喉头稳定,喉部肌肉自然放松,喉咙打开,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4)韵母转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2.训练方法:
(1)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注意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3)回放上课时发声训练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听到自己练声时的不足,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声乐发声中的科学方法。
3.歌曲演唱
《百灵鸟》、《渔家姑娘在海边》
(1)歌曲简介
《百灵鸟》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加补充构成。
歌曲每乐句的前半部分音调、节奏基本相同,以此
统一了全曲纯朴的风格。
第三乐句为了寻求对比,采用了离调的手法,并且在演唱上要求用“活泼的歌声”,同时强调了力度的变化。
全曲纯朴而充满深情。
《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是电影《海霞》的插曲,由四体乐段加补充并重复一遍而构成。
第一遍连贯流畅,体现出抒情性;第二遍在力度上有所变化,强调了革命性。
歌曲的节奏自由多变,一字多音为主的词曲结合,装饰音的使用,衬腔的运用,使整首歌曲的曲调即优美委婉又具有民歌风味。
歌曲结尾渐慢渐弱的衬腔,韵味独特。
(2)教师范唱: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3)学生演唱歌曲
(4)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指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思考。
同时,回放上课时演唱歌曲的录像,让学生在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声乐教学中,从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回放四次),针对上课时存在的问题,逐一找到解决的办法。
(5)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做歌曲处理:
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性,保持气息、喉头的平稳。
(6)学生完整演唱作品:要求在自然声区内尽量将歌唱技术的控制与运用结合,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4.小结
自然声区的训练对今后歌唱能力的建立和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训练过程中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
5.布置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