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换牙图示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牛牛换牙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知道换牙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3.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对换牙期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换牙期的生理现象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1. 换牙期的生理现象及注意事项的理解和运用。
2. 幼儿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牛牛换牙故事课件2. 图片:牙齿模型、正确刷牙方法图示3. 牙具:牙刷、牙膏4. 换牙期相关知识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牛牛换牙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换牙这一现象。
2. 讲解换牙期的知识:1. 介绍换牙期的概念,让幼儿了解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 讲解换牙期间应注意的事项,如:保持口腔卫生、正确刷牙等。
3. 分析换牙期的生理变化,让幼儿知道乳牙逐渐脱落,恒牙逐渐生长。
3. 互动环节:1. 提问:换牙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2. 讨论:如何保持口腔卫生?4. 实践活动:1. 演示正确刷牙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并实践。
5. 总结与拓展:1. 总结换牙期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 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换牙期知识。
3. 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
4.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了解家庭成员的换牙情况,观察并记录换牙过程中的变化。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参加口腔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医生讲解换牙期知识和口腔保健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 家庭作业:检查幼儿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换牙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儿童换牙期注意事项及换牙顺序图换牙期儿童的特别护理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两者的替换一般从6岁开始。
此时,乳前牙开始脱落,同时第一恒磨牙(六龄牙)萌出。
之后,上下颌的乳牙逐渐为恒牙替换,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乳牙全部被恒牙代替。
这段时间称之为换牙期。
此期的保健与护理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牙齿是否整齐、美观。
因此,年轻父母在此期间应该对孩子加强护理,让孩子将来拥有一口好牙。
护理要点:1.请注意乳牙是否滞留或早失。
乳牙脱落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应脱落而不落称乳牙滞留,其后果往往是恒牙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
最常见的是下前恒牙在乳牙内侧长出,上前恒牙在乳牙的外侧长出,看起来像是双层牙,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拔除滞留的乳牙,腾出位置,以利恒牙萌出。
若乳牙在应脱落之前就脱落了,称为乳牙早失,这往往会造成两侧邻牙向缺牙空隙倾斜,使缺牙间隙变小,恒牙因间隙不够而错位萌出。
此时应在乳牙缺隙处载缺隙保持器(由医院口腔科定做),防止两侧牙齿倾斜,以保持恒牙应有的萌出位置,直至恒牙萌出。
2.应注意恒牙萌出是否有困难。
乳牙过早脱落,孩子习惯用牙床咀嚼、舔吮,牙床会变得肥厚而坚韧,阻碍恒牙萌出。
因此,如果孩子已到换牙的年龄而恒牙未长出,应带孩子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取得医生的帮助。
孩子缺钙也是恒牙迟迟萌出的重要原因,父母要及时给孩子补钙。
3.注意孩子口腔的清洁卫生。
在换牙期,乳牙与恒牙共存,恒牙刚刚萌出,特别是作为“咬合关键”的“六龄牙”,体积大、咬合面窝沟多,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加之多数儿童不爱刷牙,喜食甜食,常常发生龋坏,一旦发生,应及早治疗。
此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正确地刷牙。
4.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在换牙期,乳牙松动即将脱落时,儿童常习惯用舌舔松动的牙,这是一种不良习惯,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应及时给予纠正,以防错位咬合——即牙排列不整齐。
5.儿童在换牙期,牙齿在替换,颌骨在发育,随之逐渐建立咬合关系,有时会出现暂时性的错位咬合,在牙齿的发育过程中,往往能自行调整而恢复正常。
小孩换牙顺序图当儿童到了差不多要换牙齿的年龄,会尤其关注儿童换牙顺序图,这是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儿童在哪个年龄阶段要开始换那颗牙齿,随意留意看是否能拔掉,保证牙齿长得整齐。
一般情况下,儿童换牙是按照牙齿上下排左右对称,先下后上的原则。
儿童换牙顺序为:在儿童6-8岁时开始长第一颗恒牙,即中切牙,第一磨牙也慢慢长出; 当儿童长到8-9岁时,开始长出侧切牙;10-12岁的儿童的双尖牙开始长出,首先会长第一双尖牙,即在侧牙旁边;儿童在11-12岁的时候,上下排的尖牙已经逐渐长出;12-13岁的儿童开始长第二磨牙;最后的第三磨牙,即智齿,要到儿童17岁后才开始长出,而且维持生长的时间会到21岁,因人而异。
下图是宝宝长牙的顺序图。
↓↓↓儿童换牙期注意事项1、时刻关注牙齿发育情况要经常关注儿童的乳牙和恒牙的生长情况,定期带儿童看牙医,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2、养成刷牙的良好习惯要每天督促儿童刷牙,夜晚临睡前的那次最好由大人帮忙刷,特别是上排牙比较难清洁,最容易导致龋齿。
还有六龄磨牙也不容易刷到,因为长在口腔的最里面,要选用儿童专用的牙膏和牙刷,牙刷头要尽量小一点,要不然伸到最里面的时候儿童容易呕吐。
除了刷牙,儿童每次吃完食物最好漱一下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3、进食有硬度的食物儿童换牙期间要多吃含纤维素高,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比如水果,胡萝卜,豆类,玉米等等,以保持对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时脱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过咀嚼运动牵动面部及眼肌运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牙床,颌骨和面骨的发育,既健康又美容。
这一点不光是适用于儿童,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吃的食物日趋精细,其实对于牙齿的健康是不利的,智慧齿(也叫第三磨牙)的退化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们要时不时吃些坚硬耐磨的食物,让牙齿和口腔及其附近的肌肉得到应有的锻炼。
4、促进钙质的吸收要加强儿童的钙质吸收,督促宝宝多吃含钙质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芝士,豆腐,罐头鱼等等,同时要摄取足够的维他命C和D,因为这两种维他命对于钙质的吸收有帮助。
儿童换牙期如何护齿正常情况下儿童从6岁左右开始换牙,乳牙开始生理性脱落,替换乳牙的恒牙相继萌出,到12—13岁时,全部乳牙为恒牙所代替。
这便是儿童换牙期。
童换牙期间的顺序是:儿童6岁左右紧靠最后一个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个恒磨牙,也叫六龄磨牙;比下中切牙的长出稍早或同时,6岁左右乳下中切牙脱落,恒下中切牙长出,7—8岁时乳上中切牙脱落,恒上中切牙长出,乳下侧切牙脱落,恒下侧切牙长出;8—9岁乳上侧切牙脱落,恒上侧切牙长出;9—12岁第一、二乳磨牙脱落,第一、二双尖牙长出;10—12岁乳尖牙脱落,恒尖牙长出。
在整个换牙期间,是儿童保护牙齿的重要时期。
首先,最早萌出的第一个恒磨牙,即六龄磨牙对孩子颌面部的生长有定位、定高的作用,对其他牙齿萌出,排列整齐与否都有影响,保护好它可终生受益。
其次,换牙期间要注意矫正儿童的各种不良习惯。
在长达6—7年的换牙期间,儿童通常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可直接影响牙列不整齐美观,面部发育不对称,从而留下容貌上的终身遗憾。
还有的恒牙虽已萌出,但个别乳牙仍不脱落,应到口腔科拔除。
对于个别顽固的、自己不能改正的不良习惯,应尽早到口腔科就诊,配戴矫治器以协助纠正。
其三,注意预防和治疗乳磨牙龋病。
换牙期乳磨牙易患龋病,如龋齿引起根尖病,可影响继发恒牙的生长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龄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决不能有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不必治的错误观念。
医生忠告:应当尽量使乳牙保留到恒牙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常导致继发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齐,甚至导致恒牙埋而不出。
其四,要对出恒牙定期观察矫治。
换牙时前恒牙以乳牙的下方或内侧萌出,萌出的恒牙即为成人牙齿的大小,出现轻度拥挤、扭转或间隙是正常的,可随邻牙的萌出和颌骨的生长发育而自行调整排齐,只要不是反牙(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矫治,但要做定期观察,最长不应超过半年。
如在乳牙完全替换后仍排列不齐,应及时就诊,以免因延误治疗,造成矫正困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宝宝换牙顺序和时间导语:宝宝的一举一动都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应该多学习一些护理宝宝的知识,这样一旦宝宝出现问题家长才懂得及时去处理,牙齿对于宝宝的一举一动都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应该多学习一些护理宝宝的知识,这样一旦宝宝出现问题家长才懂得及时去处理,牙齿对于宝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很多家长都想知道宝宝换牙的时间和换牙的顺序,下文我们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宝宝换牙顺序和时间。
在通常情况下,5~7岁时下颌的乳中切牙(中门牙)开始摇动、脱落,不久,在此处长出恒中切牙;同时,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恒磨牙。
此后,其他牙也陆续替换。
恒牙的单尖牙和双尖牙,也是在同一位置的乳牙脱落后,才能长出来。
直到12~13岁,乳牙全部脱落,恒牙替换完毕。
再以后,单出恒牙:12~14岁在第一磨牙后面长第二磨牙,18岁以后长第三磨牙。
有些人没有第三磨牙也属正常现象。
人的牙齿有乳牙和恒牙两个阶段。
乳牙期贯穿了幼儿和儿童阶段,而在接替乳牙的恒牙却几乎能够陪伴人走完一生。
乳牙20只,通常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2-3岁长齐,恒牙28-32只(智齿的数目0-4),通常6岁前后开始长出,12-13岁长齐28只(智齿因人而异),那么换牙期通常是在宝宝6-12岁期间。
换牙有一定的规律,简单来讲就是"一定时间,一定顺序,左右对称,先下后上",左右对称先下后上是对于同名牙而言的。
第一颗乳牙的生理性脱落多数发生在6岁左右,但也有早在4岁多,或者迟至7-8岁的,不必担心。
自然脱落的乳牙没有根,脱落面呈蚕食状,父母应该注意观察,不要跟乳牙牙根折断相混淆。
宝宝最先长出的恒牙到底是。
大班健康教案《贝贝换牙》一、教学目标1.了解牙齿生长与换牙的基本知识;2.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3.培养幼儿换牙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讲台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PPT;2.教材准备:《贝贝换牙》绘本、牙模;3.素材准备:幼儿口腔卫生图片、幼儿换牙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使用幼儿熟悉的图片和绘本,《贝贝换牙》引发幼儿对换牙话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绘本与幼儿交流,询问幼儿是否有过换牙的经历,以及他们对换牙的理解。
2. 讲授(20分钟)a. 介绍牙齿生长和换牙的基本知识使用PPT或者黑板,通过图示向幼儿介绍牙齿的生长过程和换牙的原因。
提醒幼儿在牙齿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b. 用绘本讲述贝贝的换牙故事利用《贝贝换牙》绘本,通过阅读故事的方式,向幼儿展示贝贝换牙的经过和感受。
鼓励幼儿就绘本中的情节进行讨论和表达,引导幼儿思考贝贝如何保持牙齿的健康。
c. 展示幼儿换牙图片展示一些幼儿换牙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成年牙齿和乳牙的形状差异,并对比牙齿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鼓励幼儿提问,让他们自己发现换牙的规律。
3. 实践(30分钟)a. 演示正确的刷牙姿势和方法教师在幼儿面前操作牙模或者利用图片演示正确的刷牙姿势和方法。
要求幼儿观察、模仿并记住正确刷牙的要点。
b. 分发牙模和牙刷将牙模和牙刷分发给每个幼儿,让幼儿亲自操作刷牙,纠正错误的刷牙习惯,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c. 制作口腔卫生海报让幼儿自由组合图片和文字制作有关口腔卫生的海报。
鼓励幼儿在海报上表达正确刷牙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4. 总结(10分钟)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幼儿总结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幼儿检测他们对换牙和口腔卫生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延伸1.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换牙过程中的情景,加深对换牙的理解。
2.鼓励幼儿与家长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换牙经历,形成简单的口腔日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孩子换牙注意些什么2010-07-22责任编辑:shixisheng我要评论我要分享【导读】最早萌出的第一个恒磨牙,即六龄磨牙对孩子颌面部的生长有定位、定高的作用,对其他牙齿萌出,排列整齐与否都有影响,保护好它可终生受益。
正常情况下儿童从6岁左右开始换牙,乳牙开始生理性脱落,替换乳牙的恒牙相继萌出,到12—13岁时,全部乳牙为恒牙所代替。
这便是儿童换牙期。
儿童换牙期间的顺序是:儿童6岁左右紧靠最后一个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个恒磨牙,也叫六龄磨牙;比下中切牙的长出稍早或同时,6岁左右乳下中切牙脱落,恒下中切牙长出,7—8岁时乳上中切牙脱落,恒上中切牙长出,乳下侧切牙脱落,恒下侧切牙长出;8—9岁乳上侧切牙脱落,恒上侧切牙长出;9—12岁第一、二乳磨牙脱落,第一、二双尖牙长出;10—12岁乳尖牙脱落,恒尖牙长出。
在整个换牙期间,是儿童保护牙齿的重要时期。
首先,最早萌出的第一个恒磨牙,即六龄磨牙对孩子颌面部的生长有定位、定高的作用,对其他牙齿萌出,排列整齐与否都有影响,保护好它可终生受益。
其次,换牙期间要注意矫正儿童的各种不良习惯。
在长达6—7年的换牙期间,儿童通常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可直接影响牙列不整齐美观,面部发育不对称,从而留下容貌上的终身遗憾。
还有的恒牙虽已萌出,但个别乳牙仍不脱落,应到口腔科拔除。
对于个别顽固的、自己不能改正的不良习惯,应尽早到口腔科就诊,配戴矫治器以协助纠正。
其三,注意预防和治疗乳磨牙龋病。
换牙期乳磨牙易患龋病,如龋齿引起根尖病,可影响继发恒牙的生长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龄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决不能有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不必治的错误观念。
医生忠告:应当尽量使乳牙保留到恒牙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常导致继发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齐,甚至导致恒牙埋而不出。
其四,要对出恒牙定期观察矫治。
换牙时前恒牙以乳牙的下方或内侧萌出,萌出的恒牙即为成人牙齿的大小,出现轻度拥挤、扭转或间隙是正常的,可随邻牙的萌出和颌骨的生长发育而自行调整排齐,只要不是反牙(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矫治,但要做定期观察,最长不应超过半年。
幼儿园大班健康《牛牛换牙》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教材第四章《牙齿的秘密》,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乳牙和恒牙的区别,了解换牙的过程,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养成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乳牙和恒牙的区别,了解换牙的过程,认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 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
3. 培养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增强对健康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正确掌握刷牙方法,理解换牙的过程。
重点:养成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牛换牙课件、牙齿模型、牙刷、牙膏、毛巾。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牛牛换牙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讨论换牙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利用课件和牙齿模型,讲解乳牙和恒牙的区别,以及换牙的过程。
3. 实践: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带领幼儿一起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4. 互动:分组进行刷牙比赛,鼓励幼儿互相观察、交流,提高刷牙技能。
5. 创作环节: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创作一幅关于保护牙齿的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牛牛换牙2. 板书内容:乳牙与恒牙的区别换牙的过程正确的刷牙方法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向家长讲解今天学到的关于牙齿的知识,并和家长一起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向家长介绍乳牙与恒牙的区别、换牙过程、正确刷牙方法等,与家长共同实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家园共育:通过家长群、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牙齿健康。
主题活动:组织“爱牙日”活动,邀请牙科医生来园进行讲座,提高幼儿对牙齿健康的关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4. 板书设计的内容。
5. 作业设计的实施。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落实。
小孩子正常开始换牙时间
我们知道小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小孩子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肯定都非常的担心,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我们建议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小孩子身体的护理
工作,要仔细观察小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发现异常的情况要引起重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小孩子正常开始换牙时间。
通常情况下,6~7岁时下颌的乳中切牙(中门牙)开始摇动、脱落,不久,在此处长出恒中切牙;同时,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磨牙。
此后,其他牙也陆续替换。
恒牙的单尖牙和双尖牙,也是在同一位置的乳牙脱落后,才能长出来。
直到12~13岁,乳牙全部脱落,恒牙替换完毕。
再以后,单出恒牙:12~14岁在第一磨牙后面长第二磨牙,18岁以后长第三磨牙。
有些人没有第三磨牙也属正常现象。
换牙的顺序和时间大致如下:
牙位颗数换牙时间
中切牙 4颗 6 - 7岁
侧切牙 4颗 8 - 9岁
第一双尖牙 4颗 10岁
单尖牙 4颗 11岁
第二双尖牙 4颗 12岁
第一磨牙 4颗 6岁
第二磨牙 4颗 13岁
儿童一般是在5-6岁开始换牙,6岁出下两门牙,同时在第二乳磨牙的后面出第一大磨牙,上下左右各一,下两乳门牙脱落。
另外,儿童在换牙期间要多吃硬脆食物,如馒头干、面包干、窝窝头干、蔬菜、豆类等,做好对换牙期的护理。
大班健康《牛牛换牙》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换牙期的基本知识,并正确对待换牙期间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课件、牙齿模型、牙刷、牙膏等。
2.学具:每位幼儿准备一张白纸,一支彩笔,用于画出自己的牙齿。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牙齿动画短片,引起幼儿对牙齿的兴趣,进而引出换牙期的主题。
2.新课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解换牙期的基本知识,让幼儿了解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3.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换牙期间幼儿可能遇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5.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彼此的换牙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
六、板书设计换牙期:1. 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2. 正确对待换牙期间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自己的牙齿,画出换牙期的牙齿,并和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PPT课件、有趣的动画短片以及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换牙期的基本知识,帮助幼儿正确对待换牙期间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幼儿表现出较大的紧张情绪,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口腔健康知识比赛”,让幼儿通过比赛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口腔健康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牙科医生来园进行专题讲座,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例如,目标可以是“让幼儿了解换牙期的基本知识”,这个目标具体明确,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来进行评估。
同时,目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幼儿难以掌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在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时,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宝宝的口腔发育与乳牙更替过程宝宝的健康发育是每个父母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而宝宝的口腔发育与乳牙更替过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宝宝口腔的发育与乳牙更替的整个过程。
第一阶段:宝宝的口腔发育(0-6个月)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他们的口腔发育主要是与吮吸和咀嚼有关。
宝宝会通过吮吸妈妈的乳汁或使用奶瓶来满足自己的饥渴。
吮吸和咀嚼的动作可以促进宝宝口腔肌肉的发育,为未来的语言和摄取食物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初期乳牙(6-24个月)当宝宝年龄逐渐增长到6个月左右时,他们的初级乳牙开始出现。
通常,宝宝的第一个乳牙会在下颚中央位置的下方出现,这个乳牙被称为“中央切牙”。
之后,乳牙将陆续出现,通常是4颗上颌和4颗下颌,形成上下两排牙齿。
初级乳牙的出现会给宝宝带来一些不适,包括咬手指和其他物品的冲动,以及口腔不适。
第三阶段:固定乳牙期(2-6岁)当宝宝年龄达到2岁时,他们的口腔发育进入到固定乳牙期。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牙齿开始牢固地生长,并与颌骨结合。
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到乳牙的生长和稳定,宝宝开始享受各种食物。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和使用牙线。
第四阶段:乳牙脱落(6-12岁)当宝宝年龄达到6岁时,他们的乳牙开始逐渐脱落。
这是宝宝口腔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被称为乳牙更替。
在乳牙脱落之前,宝宝的恒牙已经开始生长并储存在口腔内。
脱落的乳牙通常是从后方开始,依次向前脱落。
乳牙脱落后,恒牙逐渐生长出来,为宝宝的口腔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结:宝宝的口腔发育与乳牙更替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细心的观察。
在每个阶段,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宝宝的口腔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
定期带宝宝去看牙医,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以确保宝宝的口腔健康。
在宝宝的口腔发育和乳牙更替过程中,父母的指导和关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宝宝打下健康快乐的口腔基础。
《换牙》健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健康教材,具体章节为“换牙”。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牙齿的结构、换牙的过程、换牙期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保护新长出的牙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牙齿的结构,知道换牙的过程及换牙期的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牙齿的生长情况,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换牙的过程、换牙期的注意事项、保护新长出的牙齿的方法。
难点:牙齿的结构、换牙期的自我观察和保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牙齿模型、牙齿生长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牙齿的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换牙。
2. 讲解牙齿的结构:展示牙齿模型和牙齿生长图,讲解牙齿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 讲解换牙的过程:介绍乳牙和恒牙的替换过程,让学生了解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5. 讲解如何保护新长出的牙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牙刷和牙膏,避免吃过硬的食物,以防损伤新牙。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互相观察彼此的牙齿,了解换牙期的特点,讨论如何保护新长出的牙齿。
六、板书设计牙齿的结构换牙的过程换牙期的注意事项保护新长出的牙齿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幅牙齿生长图,标注出乳牙和恒牙的生长顺序。
2. 写一篇关于换牙期注意事项的小短文,分享给同学。
3. 制定一个保护新长出的牙齿的计划,包括每天刷牙的时间、使用的牙刷和牙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牙科医院,了解牙医的工作,让学生更加重视口腔健康。
同时,可以邀请牙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换牙》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牙齿的结构,包括牙冠、牙根、牙釉质、牙本质等部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解释了换牙的过程,即乳牙逐渐松动、脱落,被恒牙所替代。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换牙期的注意事项,如定期口腔检查、正确刷牙方法、避免不良口腔习惯等。
教材还提供了保护新长出的牙齿的方法,如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避免过硬食物等。
儿童换牙的规律是什么?其实儿童换牙也是有规律的,需要家长们细心去发现,而且大多数儿童掉牙的顺序都是相似的,如果你发现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一定要及时去询问专业人士。
儿童掉牙的顺序换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作为家长的要在这个阶段多加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换牙的时间与换牙的顺序是相结合的,相对应的时间就会轮到相对应的牙齿松动,接下来妈网百科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儿童换牙齿顺序。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的牙齿有乳牙和恒牙两个阶段,乳牙期贯穿了幼儿和儿童阶段,而在接替乳牙的恒牙却几乎能够陪伴人走完一生。
乳牙20只,通常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2—3岁长齐,恒牙28—32只(智齿的数目0—4),通常6岁前后开始长出,12—13岁长齐28只(智齿因人而异),那么换牙期通常是在孩子6—12岁期间。
儿童换牙的规律换牙有一定的规律,简单来讲就是一定时间,一定顺序,左右对称,先下后上,左右对称先下后上是对于同名牙而言的。
第一颗乳牙的生理性脱落多数发生在6岁左右,但也有早在4岁多,或者迟至7—8岁的,不必担心。
自然脱落的乳牙没有根,脱落面呈蚕食状,父母应该注意观察,不要跟乳牙牙根折断相混淆。
孩子最先长出的恒牙到底是哪颗,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说,通常6岁左右长出的第一个恒磨牙是紧靠最后一个乳磨牙长出来的,叫做六龄磨牙,比下中切牙的萌出稍早或同时。
另一种说法是孩子先换的是下排正中间的两颗门牙,牙医说每个孩子可能会有不同。
然后呢,孩子7—8岁时长上中切牙和下侧切牙,8—9岁长上侧切牙,9—12岁长第一,二双尖牙,10—12岁长恒尖牙。
如果孩子牙齿的生长顺序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的牙医,听从牙医的专业,建议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保证孩子牙齿的健康成长,这对于牙齿的硬度和美观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儿童换牙图示
正常情况下儿童从6岁左右开始换牙,乳牙开始生理性脱落,替换乳牙的恒牙相继萌出,到12—13岁时,全部乳牙为恒牙所代替。
这便是儿童换牙期。
儿童换牙期间的顺序是:儿童6岁左右紧靠最后一个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个恒磨牙,也叫六龄磨牙;比下中切牙的长出稍早或同时,6岁左右乳下中切牙脱落,恒下中切牙长出,7—8岁时乳上中切牙脱落,恒上中切牙长出,乳下侧切牙脱落,恒下侧切牙长出;8—9岁乳上侧切牙脱落,恒上侧切牙长出;9—12岁第一、二乳磨牙脱落,第一、二双尖牙长出;10—12岁乳尖牙脱落,恒尖牙长出。
在整个换牙期间,是儿童保护牙齿的重要时期。
首先,最早萌出的第一个恒磨牙,即六龄磨牙对孩子颌面部的生长有定位、定高的作用,对其他牙齿萌出,排列整齐与否都有影响,保护好它可终生受益。
其次,换牙期间要注意矫正儿童的各种不良习惯。
在长达6—7年的换牙期间,儿童通常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可直接影响牙列不整齐美观,面部发育不对称,从而留下容貌上的终身遗憾。
还有的恒牙虽已萌出,但个别乳牙仍不脱落,应到口腔科拔除。
对于个别顽固的、自己不能改正的不良习惯,应尽早到口腔科就诊,配戴矫治器以协助纠正。
其三,注意预防和治疗乳磨牙龋病。
换牙期乳磨牙易患龋病,如龋齿引起根尖病,可影响继发恒牙的生长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龄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决不能有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不必治的错误观念。
医生忠告:应当尽量使乳牙保留到恒牙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常导致继发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齐,甚至导致恒牙埋而不出。
其四,要对出恒牙定期观察矫治。
换牙时前恒牙以乳牙的下方或内侧萌出,萌出的恒牙即为成人牙齿的大小,出现轻度拥挤、扭转或间隙是正常的,可随邻牙的萌出和颌骨的生长发育而自行调整排齐,只要不是反牙(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矫治,但要做定期观察,最长不应超过半年。
如在乳牙完全替换后仍排列不齐,应及时就诊,以免因延误治疗,造成矫正困难。
其五,教育换牙期的孩子特别注意牙齿保健。
换牙期由于牙齿排列不齐,恒牙萌出,乳牙滞留,引起的双排牙,此时如多食含蔗糖食物及不注意口腔卫生,引起牙齿清洁不良,食物滞留,易导致乳、恒牙发生龋齿。
因此,这一时间应注意教育孩子认真刷牙,多吃含纤维食物,有助于牙龄自洁,促进颌骨及颌面部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