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71.55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与实践 Linchuangyushijian 《中外医学研究》第16卷 第28期(总第396期)2018年10月①英山县精神卫生中心 湖北 英山 438700盐酸帕罗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伍四海①【摘要】 目的:分析盐酸帕罗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行为退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抗精神病药治疗的27例为对照组,盐酸帕罗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的28例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结果:两组治疗8、12周的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及PANSS 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治疗8、12周的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及PANSS 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盐酸帕罗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可推广。
【关键词】 盐酸帕罗西汀; 抗抑郁药; 精神分裂症; 安全性; 有效性 doi:10.14033/ki.cfmr.2018.28.0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8-0042-0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仍未有明确的定论,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意志等障碍为主症;约30%的精神分裂症较为难治,且大多为阴性症状[1]。
氯氮平、利培酮等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疗效虽肯定,但副作用较大,尤其是氯氮平,粒细胞减少给临床用药带来的困扰[2]。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及其与盐酸帕罗西汀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摘要】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帕罗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疗在脑梗死后康复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在减轻脑梗死后抑郁症状和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机制探讨部分探讨了帕罗西汀及心理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合分析表明,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应用范围和机制。
【关键词】帕罗西汀、心理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联合治疗、机制、研究、影响、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后遗症往往包括神经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其中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
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帕罗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在脑梗死后康复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神经功能。
关于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在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中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有效性,为脑梗死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通过比较单独使用帕罗西汀或心理治疗与联合应用的效果,以期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帕罗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探讨心理治疗在脑梗死康复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康复方面的作用;接着,研究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了解联合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缓解效果;进一步,研究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的影响进行全面总结,为未来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疗效观察王道杰【摘要】目的分析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性和阳性症状评分、抑郁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阴性因子评分、阳性因子评分和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阳性因子评分和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阴性因子评分及治疗后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9%(5/36),低于对照组的16.67%(6/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疗效优越,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23【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帕罗西汀;奥氮平;精神分裂症;抑郁;临床疗效【作者】王道杰【作者单位】113006 辽宁省抚顺市第五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精神分裂伴抑郁症病情严重, 治愈率低, 患者会随着病程的增加, 逐渐丧失心理功能,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压力[1]。
老年人是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高危群体, 病情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自伤和自杀事件, 临产治疗难度极高。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案, 帮助患者控制病情, 改善临床症状, 对于患者的病情好转至关重要。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摘要】脑梗死后抑郁是常见并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问题。
帕罗西汀和心理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联合应用的效果尚未充分探讨。
本文综合分析了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研究表明,帕罗西汀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心理治疗提升患者心理状态和康复信心。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的优势在于综合作用,促进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且对神经功能康复有积极影响。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具有综合效果,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关键词】帕罗西汀、脑梗死、抑郁、心理治疗、神经功能康复、综合效果、生活质量、联合治疗、优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神经功能受损和抑郁情绪的出现。
抑郁是脑梗死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接受合理的心理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减轻抑郁症状,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1.2 问题意义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逐渐增加。
脑梗死后常伴随着抑郁情绪,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抑郁情绪会导致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不积极配合,从而延缓康复进程,甚至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如何有效地处理脑梗死后的抑郁问题,提高患者的心理康复水平,对于最终实现神经功能的全面康复至关重要。
2. 正文2.1 帕罗西汀在脑梗死后抑郁治疗中的作用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恢复期间经常会伴随抑郁症状。
帕罗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
在脑梗死后抑郁治疗中,帕罗西汀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帕罗西汀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增加突触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接受帕罗西汀与心理疗法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120例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数表法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
其中,对照组接受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接受帕罗西汀与心理疗法联合治疗整体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帕罗西汀;心理疗法;抑郁症;睡眠障碍;治疗效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步加剧了社会竞争压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心理疾病不断增加[1]。
抑郁症是比较常见的抑郁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为自杀、睡眠不足,必须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帕罗西汀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效果更好。
为了探讨帕罗西汀与心理疗法联合治疗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的临床价值,我院开展相关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120例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数表法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
其中,对照组女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区间段20岁-76岁,平均(46.58±2.37)岁。
观察组女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区间段21岁-75岁,平均(47.61±2.45)岁。
两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差异相当明显,具有比较价值。
纳入标准:经过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评分超过14分,经过脑电图多导联描记装置检测确诊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病;交流障碍;认知障碍。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单一药物治疗:早餐后口服由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帕罗西汀治疗,规格20mg。
龙源期刊网
利培酮联合小剂量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观察
作者:王远昶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24期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小剂量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利培酮+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利培酮)各30例,利培酮治疗剂量2~8mg/d,帕罗西汀10~40mg/d,疗程8周,治疗后采用阴性症状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因子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阴性症状量表总分、情感平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兴趣缺乏等因子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利培酮联合小剂量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优于单用利培酮治疗。
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1-02-14T14:53:12.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张淑芳付慧鹏李猛[导读] 所得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张淑芳付慧鹏李猛(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450006)【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039-02【摘要】目的了解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把5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帕罗西汀组和马普替林组各29例,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研究观察8周。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HAMD、BPR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显著(p<0.01)。
HAMD、BPRS各期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
帕罗西汀组和马普替林组有效率分别为79.31%和86.21%,二者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马普替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40%,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41.38%, p<0.05)。
结论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与马普替林相当,不良反应更小。
【关键词】帕罗西汀马普替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是指在精神分裂症病情好转但未愈时出现的抑郁发作,其发生率大概为25%[1,2],抑郁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也影响了分裂症状的进一步好转,临床上常联合抗抑郁剂对症治疗。
我们就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与马普替林作了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对象为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患者。
入组条件:(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18分;(3)未联合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且3周内用药种类剂量无变化;(4)无严重躯体疾病,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无锥体外系副反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抑郁障碍和妊娠哺乳期患者。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予帕罗西汀治疗,同时观察组联合心理疗法治疗,治疗8周末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HAMD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3.3%,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治疗8周末,两组患者的HAMD評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末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减轻或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oxetine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on depression after schizophren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post-schizophrenia depression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paroxetine. At the same tim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lso given psychological therapy.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for 8 weeks. And the changes of HAMD score before treatment,at the end of treatment for 4 weeks and 8 wee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0.0% and 73.3%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The HAMD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for 8 week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HAMD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for 8 week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aroxetine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chizophrenia depress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inical effect,which reduces or alleviates the patient’s depression,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Schizophrenia;Depression;Paroxetine;Psychotherapy;HAMD score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30%~60%易合并抑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