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太阳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太阳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太阳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太阳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并非绝对的

虚证。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端,脉浮紧。

【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奋起抗争,卫阳失去其正常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则出现恶寒;卫阳浮盛于外,势必与邪相争,卫阳被遏,故出现发热,伤寒临床所见,多为恶寒发热并见。风寒外袭,腠理闭塞,所以无汗;寒邪外袭,太阳经气不利,故出现头项强痛;正气欲向外而寒邪束于表,故见脉浮紧;呼吸喘促乃由于邪束于外,肌腠失宣,影响及肺,肺气不利所致。因其无汗,故称之为表实证。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入腑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因膀胱气化不利,既不能布津上承,又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出现烦渴,小便不利。水气上逆,停聚于胃,拒而不纳,故水入即吐。本证的特点是“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入则吐”。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随经深入下焦,邪热与瘀血相互搏结于膀胱少腹部位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或不利,或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外邪侵袭太阳,入里化热,营血被热邪煎灼,热与蓄血相搏于下焦少腹,故见少腹拘急,甚则硬满疼痛。心主血脉而藏神,邪热上扰心神则如狂或发狂。若瘀血结干膀胱,气化失司,轻则小便自利,重则小便不利,溺涩而痛。瘀血停留胃肠,则大便色黑。郁热阻滞,脉道不畅,故脉沉涩或沉结。本证妇女多见,除上述表现外,常兼有经水不调,病经或经闭等瘀热阻于胞宫的见症。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

若阴寒极盛,将残阳格拒于上,则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少阴热化征: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病邪从火化热而伤阴,致阴虚阳亢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肾阴亏,心火亢,心肾不交,故出现心烦不寐;邪热伤津,津伤而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阴伤热灼,内耗营阴,故舌红而脉细数。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本证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证。上热,多指邪热犯于上焦,此处应包括胃,患者自觉热气上冲于脘部甚至胸部,时感灼痛,此属肝气挟邪热上逆所致;热灼津液,则口渴多饮;下寒,多指肠道虚寒,此处亦应包括胃。胃肠虚寒,纳化失职,则不欲食;蛔虫喜温而恶寒,肠寒则蛔动,逆行于胃或胆道,则可见吐蛔。此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特点。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 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 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太阴、阳明篇(一) ——弟子李鹏整理蔡长福老师济南经方会议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讲一下乳腺病的由来,乳腺病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今天从太阴篇开始讲起,(把太阴篇的歌子放上来)人为什么要生病?人后天之本就是它(太阴),生死也是它,你体质好坏也是它,你有没有能力也是它,你工作的好坏也是它。 我们每一个医生,先不讲给别人看病,最起码你把你自己要了解,你不懂脏腑就不是个纯正的医生,你不懂经络,学一辈子你也走不上大道。我们学中医首先了解脏腑,首先了解自身。我们医生自古来都是这样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可是当初我遇到一个病人连卷带骂,直接手指着脸骂我,那是我说错了一句话,其实也不算说错:我们医生心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前人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他说:你讲的屁话!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我房子都卖了,我的病还瞧不好,我看你们这个称呼要改一改了。我说:怎么改法呢?他说:讲不好讲。我说:你讲就是了。他说:应该说“患者是你们医生的父母”。我的妈呀,这句话讲的我脸一红,我半天没有回答他。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为什么这样说?你们医生吃的穿的,住的洋楼,奔驰宝马,不都是患者给你们的吗?有几个看好病的?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房子也卖了到现在也没看好病。你们还是我们患者的父母吗?你们吃的、穿的、小洋楼、奔驰、宝马、老婆孩子旅游玩都是患者的钱呐! 我让这个病人讲的半天没有言语回答他。哎!想想就是这样,有的人到处求医无门,听这个医院搞,找这个专家看,找这个博士,找那个权威,上下都找,民间的医生也找,找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个好医生没有找到,最后倾家荡产死路一条。很多病人结果都是这样的,其实病人让治,不是不让我们治,有的求医十年二十年没遇到一个好医生,终于这个病人死了。如果是暴病死了还有情可原,马上得病就死了,那就不怪我们医生了,换一个医生还这样,换一家医院还这样,跑到北京权威医院、上海权威医院,终于这个病人钱花光了人死了,现在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哪一个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不能说我们同道的不下功夫,你们下的功夫也很大,你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晚上有时间还要背方剂、背条文,下功夫可大了,但是在临床上见了病就昏了,治不好,为什么?因为你的方向路线是错误的。怎么这样说呢?其实治病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是你自己搞复杂了。人就是两个病:表里、寒热。不是表就是里,不是寒就是热。《伤寒论》张仲景写的什么?就是衣食保暖。《伤寒论》深,深不可测;浅,浅就在皮毛。我今天谈皮毛两个字,何谓皮毛?就是着凉感冒,就这么简单。人身上外边三层、里边三层,第一层太阳,二一层阳明,三一层少阳。三阳过后就到了太阴,三阴太阴是第一阴,少阴第二阴,厥阴第三阴,合在一起就是三阴三阳。人身上就这么多部件,三阴三阳与外感都有关。太阳病第一证桂枝汤、麻黄汤不就是治着凉的吗?二一证葛根汤、白虎汤;三证小柴胡、大柴胡。我们把三个问题搞清楚了,你就能见病知源,你不会治错病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 病有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的,是发于阳经,性质是阳性的;不发热而只是恶寒的,是发于阴经,性质是阴性的。阳性证候的愈期,往往在第七日,阴性证候的愈期,往往在第六日,这是因为七属阳数,六属阴数的缘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中医诊断作业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 A、心火亢盛证 B、肝火上炎证 C、小肠实热证 D、膀胱湿热证 2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相同表现?( ) A、干咳痰少 B、痰粘难咯 C、发热恶风 D、舌干少津 28、下列哪项不见于阴虚风动证?( )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 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 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谢谢! 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 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 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 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 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 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以上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点发展史 另附一些资料,供您浏览参考: 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8.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当归二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实二两 【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 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茯苓三两 【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栝蒌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

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8.8】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8.9】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 【8.10】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8.1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一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二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空调病是也)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博粹堂中医讲。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 【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太阳中风症 【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症 【概念】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什么是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 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恶寒:即怕冷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 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 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治更年期自汗经方医学的优势

治更年期自汗经方医学的优势 *导读:姚某,女,48岁,2014年9月15日初诊。患者自9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烘热汗出,自汗甚,出汗时心慌,自觉心跳到嗓子眼,手心滚…… 姚某,女,48岁,2014年9月15日初诊。患者自9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烘热汗出,自汗甚,出汗时心慌,自觉心跳到嗓子眼,手心滚烫、面热、耳朵烫,出汗时身上特难受,汗后后脑勺麻,一直麻到肩膀,约三五分钟作一次,日作无数次,汗出不恶风,口渴喜饮,无口苦,伴乏力、但欲寐,有时气短,无身痛,纳稍少,眠差,后半夜难眠,尿频,夜尿2~5次,大便正常,日一行,无咽痛,无鼻塞,无盗汗,舌暗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 六经辨证:患者烘热汗出、手心热、面热、耳热,口干喜饮,无恶风恶寒,为里热,病在阳明,大便正常,未到里实;心慌、气短为水饮内停、冲逆于上,尿频、夜尿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为水饮内停,结合水气上冲之象,为太阳太阴合病;无口苦、咽干痛、目眩等症,排除半表半里;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患者总体属于阳明里热、水饮内停、冲逆于上,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清热降冲,加茯苓、白术(胡希恕先生经验:以苍术代)合为苓桂术甘汤,以温中健胃化水饮。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看作桂枝甘草汤加生龙骨、生牡蛎而成。桂枝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以桂枝降逆,针对上冲之水气,用于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强壮清热,能够安神、敛汗,治在阳明。 患者饮象较重,加苓术降逆化饮,因茯苓化饮之中兼有安神,止悸作用,故重用15克。故辨方证为桂甘龙牡加苓术汤证。 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9月22日):心慌已,多汗稍减,手热、耳热减,夜尿减为1次,乏力减,感觉身上有力,但欲寐减,眠好转,仍汗出较多,身热、夜间几乎不盖被,后半夜仍眠差,月经自8月17日至今未行,舌暗淡胖齿痕,苔白腻,脉细。 药后余症减轻明显,心悸已,但仍汗出身热明显,此时患者诉月经过期未行,考虑其处于为更年期之时,结合失眠,考虑血虚,故以上方加酸枣仁15克,以养血、安神、敛汗。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4年10月13日):上药7剂后汗出显减,继服7剂巩固,后汗止未再服药。现汗出正常,耳热已,月经两个月未行,眠差,舌淡稍暗,苔白腻,脉细。予当归芍药散加柏子仁以养血利水。 按: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烘热汗出常见,导师冯世纶并未专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