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区分少阳病证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少阳含义在六经中医,少阳有经腑两层意义。
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少阳腑则包括足少阳胆腑与手少阳三焦腑。
少阳与六气之相火对应。
足少阳胆又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少阳三焦则与相火相配。
少阳既与五气(在天五行)之相火(当为燥)对应,又与五行(在地五行)之火(相火),木相配。
手少阳三焦配相火,而手厥阴心包亦配相火,因此,手厥阴心包之经藏也就与少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经中医对少阳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就是少阳主枢,处于表里之间,在半表半里,是说少阳处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是太阳与阳明之枢机。
二、少阳病含义在《伤寒》里,少阳病原本主要指足少阳胆病,未包括手少阳三焦病。
但是,于实际上,《伤寒》之少阳病,除目眩可算病在胆腑,其它均谓病在胆经。
而更多者,实为胆腑燥淫,客入它藏它腑引起的病变。
其一,是燥客三焦引起的病变,典型如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还有结胸痞鞕等等。
其二,是燥客胃腑引起的病变,即所谓阳明病燥者。
其三,是燥客脉腑引起的病变,典型如身黄,出血者。
但是,上述燥客致病,除小柴胡汤证,大多未收入《伤寒》之少阳病,而是分散于太阳阳明之中。
与少阳主枢之论述相应,六经中医称少阳病为枢机病,因此,少阳病之治法,有三禁之说,即禁吐,禁汗,禁下,只能和解。
所谓和解,主要指和解太阳阳明表里,既不汗解于太阳,亦不下解于阳明,而是表里俱解于少阳枢机。
但是,六经中医,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表里可以和解于少阳,亦不能很好地解释是怎样实现和解。
此外,六经中医但说和解表里,而未说和解藏腑寒热(燥)。
反映出理论不能深入。
三、少阳病治方医学辨解在治方医学里,主要以病机分病。
因此,治方医学所认识之少阳病就是病机在足少阳胆腑,及其本体足厥阴肝藏之病。
少阳病产生之病因——燥邪客犯它藏它腑,所引起之病变,分别归属所在藏腑。
手少阳三焦,在治方医学里,属于肺藏之表腑,但非相火之腑,而是天七热腑,因此,病机在手少阳三焦之病,不归入六经之少阳病,而对应六经之太阳病,是为热病。
少阳证的常用处方少阳证是中医学中特有的一个证候名称,主要见于外感病证中。
本文就少阳证发病机制、临床证候特点及常用治法方药作一简要论述,以便大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辨证施治。
一、概述1.少阳证的病机及临床特征少阳证是指在外感病证中,表邪不解,传入少阳,或外邪直中于少阳,引起正邪相争,疏泄失职,气化失常,临床表现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候特点的一类病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及与之相联属的三焦与胆两腑。
手少阳循上肢外侧上肩,入缺盆,布膻中,隶属于上、中、下三焦。
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行头角下耳后,入胸贯膈,络肝属胆。
其直行者过季胁,行于人身之两侧。
三焦为“中渎之腑”,通调水道,总司气化,为气机、津液运行的道路。
胆附于肝,司疏泄,主决断,藏精汁以助消化,与肝的疏泄、脾胃运化、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所以少阳为人体一身之枢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津液输布的道路,也是邪气出表入里的要冲。
少阳安和,经气舒利,胆腑疏泄正常,三焦通畅,枢机运转,气机升降,津液输布,才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若少阳受邪,使枢机不利,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则胸胁苦满,或情志不畅,精神烦闷。
胆汁外溢肌肤,则为黄疸。
胆为甲乙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生发。
胆失疏泄,少阳之气不得生发,郁而生热,胆热上蒸,则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影响消化,则不思饮食,恶心呕逆,心下痞满。
气化失常,津失输布,则痰湿内生,症见呕吐黄涎,或胸脘痞闷,或小便不利。
少阳经少气少血,正气不是十分强盛,邪传少阳,正邪相争,互有胜负,故表现出往来寒热这一特有的热型。
少阳是人体的枢机,表里交通的要道,联络广泛,所以少阳为病多有兼挟。
如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脉浮弦,为少阳兼太阳表证;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潮热,大便硬或下利,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则为少阳兼水饮内停证;症见胸满,心烦,谵语,身重,小便不利等,为少阳兼心神逆乱证。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伤寒论》六经体系之少阳病和厥阴病好了,前两节课讲了表证和里证,今天进入讲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半表半里证,它也分为半表半里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性质偏于热的,称为少阳病; 性质偏于寒的,称为厥阴病。
那么半表半里是在人体的哪里呢?先来看看这段文句:“邪在半表半里,即是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
半表半里的治疗原则,禁止用发汗、攻下和涌吐的方法,其治疗大法只能是用和法”。
文句中“欲借诸脏腑、邪无直接出路”,都讲明了邪气不在表也不在里。
如果在,就是有出路了“。
再看,“邪在半表半里证,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
这文句中: 自呼吸,即是肺系,而肺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属血液循环系统管; 大小便,大便属消化系统管,小便属泌尿系统管,而泌尿系统也是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是血液中部分的废物垃圾排泄直接通道; 出汗,意思是指部分排泄物欲借皮肤毛孔排出。
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病邪,它没有固定的寄宿,就像宠中的老鼠,到处找出路 : 一会在表一会在里,即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的阳证,称为少阳病,小柴胡汤主之。
一会在上一会下,即上热下寒; 一会在肝一会在脾;又或一会在血管,一会在肾;一会拉清稀大便,一会拉燥屎;一会拉清长白尿,一会拉赤黄尿;一会这痛一会那痛等等,这些都是寒热错杂的表现,属半表半里的阴证,称为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就是说,病位没有明显固定在表的,也没有明显固定在里的,那就归属为半表半里病。
它的病位:“就是没有固定的病位”。
(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它的病位不固定在表,也不固定在里,但它又会忽在表忽在里。
也可用排除法来理解,排除没有表证和里证,就是半表半里证。
例如,在临床中,如果遇到症状是忽表忽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病人,你再看看患者的舌象,或参合整体症状,发现偏阳热的,就用小柴胡汤 ; 发现偏阴寒的,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表半里少阳病柴胡临证最常用第一节少阳半表里提纲三主症一、少阳病脉证病机与治则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
病位在太阳阳明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就是半表半里,其证属于“半在里半在外”(《伤寒论》第148条)的阳证。
少阳病病性属于阳(半寒热而偏于热),病状(病理状态)属于半虚实而偏于实。
少阳病主要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种里热不太盛,正气不太虚的格局。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就是寒热往来。
少阳病的主要证候:口苦,咽干,目眩。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脉弦。
少阳病的病机:枢机不利,郁热伤津,气机不通。
太阳病的治则:和法。
二、少阳病提纲证少阳病提纲证为《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半表半里,病位就是介乎于表和里之间,或上焦和中焦之间。
先谈谈少阳的病位,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也相应在人体的中上部:一是在上焦孔窍之间,外为表,内为里。
二是在胸腹腔隙间,包括心下、胃上的腹部,这个部位也位于上焦和中焦之间,上接近上焦,下接近中焦,外接近表,内接近里。
三是在胸胁部位,包括胸胁下两侧季肋部。
四是位于人体躯干的中上部,这个部位的前为里,后为表。
这些部位都属于半表半里,病邪阻在这些部位,气机必然枢转不利,邪气就会在此郁结而出现诸多少阳证候。
这个提纲证,病邪是阻于上焦、中焦之间的,这也就是半表半里的阳位。
病邪入于胸腹腔间,即上焦、中焦之间,也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
邪气阻滞于此,三焦枢机不利,气机不畅,上焦的心火不能正常下达,就会上炎而出现口苦;少阳之热郁阻于上焦孔窍灼伤津液,气机无法畅达生津和升津滋润,就会出现咽干;阴阳气机不得流通,病邪郁聚上逆于头目清窍,就会出现头晕目眩。
上焦孔窍是上焦阴阳气机表里出入的重要通道,是机体与外界沟通的最敏感的部位,所以,邪犯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病人的上焦孔窍症状尤为突出,因此,“口苦,咽干,目眩”这六个字就能够基本反映少阳病病位、病性的特点,也是少阳病认证的关键点。
中医诊断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六经辨证的内容。
一、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二、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例题: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此属:
A.少阳病
B.阳明病
C.太阳病
D.厥阴病
E.太阴病
正确答案:A
三、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wt.mc_id=bk8377。
中医如何区分少阳病证
【概念】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
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博粹堂中医讲。
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
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
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
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
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复,可转入少阳。
其病变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明。
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有太阳寒证的表现,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间类型。
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
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