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区分少阳病证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少阳含义在六经中医,少阳有经腑两层意义。
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少阳腑则包括足少阳胆腑与手少阳三焦腑。
少阳与六气之相火对应。
足少阳胆又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少阳三焦则与相火相配。
少阳既与五气(在天五行)之相火(当为燥)对应,又与五行(在地五行)之火(相火),木相配。
手少阳三焦配相火,而手厥阴心包亦配相火,因此,手厥阴心包之经藏也就与少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经中医对少阳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就是少阳主枢,处于表里之间,在半表半里,是说少阳处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是太阳与阳明之枢机。
二、少阳病含义在《伤寒》里,少阳病原本主要指足少阳胆病,未包括手少阳三焦病。
但是,于实际上,《伤寒》之少阳病,除目眩可算病在胆腑,其它均谓病在胆经。
而更多者,实为胆腑燥淫,客入它藏它腑引起的病变。
其一,是燥客三焦引起的病变,典型如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还有结胸痞鞕等等。
其二,是燥客胃腑引起的病变,即所谓阳明病燥者。
其三,是燥客脉腑引起的病变,典型如身黄,出血者。
但是,上述燥客致病,除小柴胡汤证,大多未收入《伤寒》之少阳病,而是分散于太阳阳明之中。
与少阳主枢之论述相应,六经中医称少阳病为枢机病,因此,少阳病之治法,有三禁之说,即禁吐,禁汗,禁下,只能和解。
所谓和解,主要指和解太阳阳明表里,既不汗解于太阳,亦不下解于阳明,而是表里俱解于少阳枢机。
但是,六经中医,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表里可以和解于少阳,亦不能很好地解释是怎样实现和解。
此外,六经中医但说和解表里,而未说和解藏腑寒热(燥)。
反映出理论不能深入。
三、少阳病治方医学辨解在治方医学里,主要以病机分病。
因此,治方医学所认识之少阳病就是病机在足少阳胆腑,及其本体足厥阴肝藏之病。
少阳病产生之病因——燥邪客犯它藏它腑,所引起之病变,分别归属所在藏腑。
手少阳三焦,在治方医学里,属于肺藏之表腑,但非相火之腑,而是天七热腑,因此,病机在手少阳三焦之病,不归入六经之少阳病,而对应六经之太阳病,是为热病。
少阳证的常用处方少阳证是中医学中特有的一个证候名称,主要见于外感病证中。
本文就少阳证发病机制、临床证候特点及常用治法方药作一简要论述,以便大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辨证施治。
一、概述1.少阳证的病机及临床特征少阳证是指在外感病证中,表邪不解,传入少阳,或外邪直中于少阳,引起正邪相争,疏泄失职,气化失常,临床表现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候特点的一类病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及与之相联属的三焦与胆两腑。
手少阳循上肢外侧上肩,入缺盆,布膻中,隶属于上、中、下三焦。
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行头角下耳后,入胸贯膈,络肝属胆。
其直行者过季胁,行于人身之两侧。
三焦为“中渎之腑”,通调水道,总司气化,为气机、津液运行的道路。
胆附于肝,司疏泄,主决断,藏精汁以助消化,与肝的疏泄、脾胃运化、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所以少阳为人体一身之枢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津液输布的道路,也是邪气出表入里的要冲。
少阳安和,经气舒利,胆腑疏泄正常,三焦通畅,枢机运转,气机升降,津液输布,才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若少阳受邪,使枢机不利,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则胸胁苦满,或情志不畅,精神烦闷。
胆汁外溢肌肤,则为黄疸。
胆为甲乙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生发。
胆失疏泄,少阳之气不得生发,郁而生热,胆热上蒸,则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影响消化,则不思饮食,恶心呕逆,心下痞满。
气化失常,津失输布,则痰湿内生,症见呕吐黄涎,或胸脘痞闷,或小便不利。
少阳经少气少血,正气不是十分强盛,邪传少阳,正邪相争,互有胜负,故表现出往来寒热这一特有的热型。
少阳是人体的枢机,表里交通的要道,联络广泛,所以少阳为病多有兼挟。
如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脉浮弦,为少阳兼太阳表证;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潮热,大便硬或下利,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则为少阳兼水饮内停证;症见胸满,心烦,谵语,身重,小便不利等,为少阳兼心神逆乱证。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伤寒论》六经体系之少阳病和厥阴病好了,前两节课讲了表证和里证,今天进入讲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半表半里证,它也分为半表半里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性质偏于热的,称为少阳病; 性质偏于寒的,称为厥阴病。
那么半表半里是在人体的哪里呢?先来看看这段文句:“邪在半表半里,即是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
半表半里的治疗原则,禁止用发汗、攻下和涌吐的方法,其治疗大法只能是用和法”。
文句中“欲借诸脏腑、邪无直接出路”,都讲明了邪气不在表也不在里。
如果在,就是有出路了“。
再看,“邪在半表半里证,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
这文句中: 自呼吸,即是肺系,而肺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属血液循环系统管; 大小便,大便属消化系统管,小便属泌尿系统管,而泌尿系统也是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是血液中部分的废物垃圾排泄直接通道; 出汗,意思是指部分排泄物欲借皮肤毛孔排出。
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病邪,它没有固定的寄宿,就像宠中的老鼠,到处找出路 : 一会在表一会在里,即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的阳证,称为少阳病,小柴胡汤主之。
一会在上一会下,即上热下寒; 一会在肝一会在脾;又或一会在血管,一会在肾;一会拉清稀大便,一会拉燥屎;一会拉清长白尿,一会拉赤黄尿;一会这痛一会那痛等等,这些都是寒热错杂的表现,属半表半里的阴证,称为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就是说,病位没有明显固定在表的,也没有明显固定在里的,那就归属为半表半里病。
它的病位:“就是没有固定的病位”。
(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它的病位不固定在表,也不固定在里,但它又会忽在表忽在里。
也可用排除法来理解,排除没有表证和里证,就是半表半里证。
例如,在临床中,如果遇到症状是忽表忽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病人,你再看看患者的舌象,或参合整体症状,发现偏阳热的,就用小柴胡汤 ; 发现偏阴寒的,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表半里少阳病柴胡临证最常用第一节少阳半表里提纲三主症一、少阳病脉证病机与治则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
病位在太阳阳明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就是半表半里,其证属于“半在里半在外”(《伤寒论》第148条)的阳证。
少阳病病性属于阳(半寒热而偏于热),病状(病理状态)属于半虚实而偏于实。
少阳病主要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种里热不太盛,正气不太虚的格局。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就是寒热往来。
少阳病的主要证候:口苦,咽干,目眩。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脉弦。
少阳病的病机:枢机不利,郁热伤津,气机不通。
太阳病的治则:和法。
二、少阳病提纲证少阳病提纲证为《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半表半里,病位就是介乎于表和里之间,或上焦和中焦之间。
先谈谈少阳的病位,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也相应在人体的中上部:一是在上焦孔窍之间,外为表,内为里。
二是在胸腹腔隙间,包括心下、胃上的腹部,这个部位也位于上焦和中焦之间,上接近上焦,下接近中焦,外接近表,内接近里。
三是在胸胁部位,包括胸胁下两侧季肋部。
四是位于人体躯干的中上部,这个部位的前为里,后为表。
这些部位都属于半表半里,病邪阻在这些部位,气机必然枢转不利,邪气就会在此郁结而出现诸多少阳证候。
这个提纲证,病邪是阻于上焦、中焦之间的,这也就是半表半里的阳位。
病邪入于胸腹腔间,即上焦、中焦之间,也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
邪气阻滞于此,三焦枢机不利,气机不畅,上焦的心火不能正常下达,就会上炎而出现口苦;少阳之热郁阻于上焦孔窍灼伤津液,气机无法畅达生津和升津滋润,就会出现咽干;阴阳气机不得流通,病邪郁聚上逆于头目清窍,就会出现头晕目眩。
上焦孔窍是上焦阴阳气机表里出入的重要通道,是机体与外界沟通的最敏感的部位,所以,邪犯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病人的上焦孔窍症状尤为突出,因此,“口苦,咽干,目眩”这六个字就能够基本反映少阳病病位、病性的特点,也是少阳病认证的关键点。
中医诊断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六经辨证的内容。
一、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二、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例题: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此属:
A.少阳病
B.阳明病
C.太阳病
D.厥阴病
E.太阴病
正确答案:A
三、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wt.mc_id=bk8377。
中医入门之少阳病今天主讲第263条、97条和第96条,其中第263、96条要求熟背。
串讲第148条、第318条,不要求熟背,但要求充分理解。
扩展阅读第101、143、144、145条。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共12字,记住它。
“少阳之为病”同第1条“太阳之为病”句式雷同,那么,少阳病与太阳病是并列关系。
“口苦,咽干,目眩也”是少阳病定义。
我们观察,口、咽、目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人体上部的孔窍,所显“病”都是孔窍病,为什么呢?自然界火热之性都向上,表明人体内有郁热通过孔窍外散,因而引起这些孔窍部位异常感觉。
那么,这个体内郁热从哪里来的呢?——第97条有很好的解释。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前面讲过,太阳病是病邪与人体正气斗争在皮毛、肌肉、关节、呼吸道及肺脏等人体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部位,出现了诸如头痛、发热、恶寒等一系列相关症状。
随病情的进化,“血弱气尽",人体正气不支。
“腠理开”太阳病阶段的防线被攻陷。
“邪气因入”,病邪进一步深入。
“与正气相搏”,人体正气对于病邪的斗争是一种本能,无时无刻都存在的,生命不息,斗争不止。
“结于胁下”,斗争是全面的,但主要症状大多数反映在“胁下”。
那么“胁下”具体是什么部位呢?结合第148条的理解,应该在胸腹两大腔之间隙。
随着病邪的深入,在斗争的过程中病邪已演化成“热邪”,这就是体内郁热的由来。
由此可见,热邪的显现是人体正气积极抗邪表现,所以凡“热”必是阳证,从“太阳病”、“少阳病”及后期讲到的“阳明病”病名也可以看到,都有“阳”字,即都为阳证,都有热象。
太阳伤寒的"或未发热”是正在发热的路上。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正进则邪退于肌表就怕冷,正退则邪进一分就发热,纷争之时就乍冷乍热,不争之时就不“往来寒热”。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
少阳指的是什么?中医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好,确实很多人不理解,包括病人和很多中医爱好者,即便是中医名家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就象不同的人可能有相同的名字,同一个人在不同岗位也可以干不同工作,学术争鸣也未尝不可。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病证分类:疾病复杂繁多,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必须分门别类。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把疾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病六大类,少阳是其中一类病证。
2、经络之一:张仲景六经指的是三阴、三阳经,因有手足之分,实际是十二经。
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3、疾病部位:治病就要了解病在哪里?张仲景把八纲和六经结合起来,把疾病的病性归纳为阳实热证和阴虚寒证,病位归纳为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
人体正气与病邪交争于表之内、里之外、广大胸腹腔之间者,即为半表半里的少阳病。
4、病变阶段: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到加重或痊愈的过程,三阳病变包括太阳、少阳、阳明经证和腑证,每个阶段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少阳阶段的病变既可入里而加重,亦可和解达表而痊愈。
5、证候特征:少阳病证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状体征。
有时兼有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
6、治疗方药:少阳病的治疗以和解少阳为原则,一般禁用汗、吐、下三法,但兼表里证者也可佐以解表通里之剂。
代表方是小柴汤,故有时也把少阳证称柴胡证。
7、其他:少阳是中医术语,具有特定含义,西医没有相应的概念。
张仲景开劈了辨证论治之先河,无论现在西医叫什么病,如流感、胆囊炎、肝炎、胆计返流性胃炎、咽喉炎、中耳炎、泪囊炎等等,只要有少阳证特证,中医都可参考少阳病辨证治疗,而且常有满意效果。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
少阳指的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
把外感热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病证,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类病证间的传变关系。
以指导临床的立法和处方。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故也是脏腑十二经的病变。
故此,六经辨证对其他病证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少阳即是三阳中,阳气少的部分,在胆和三焦,由于少阳居太阳和阳明之间,病邪旣不在太阳之表,也未达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一般指少阳胆经而言,可自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
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默默不慾飲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
方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名方,除和解少阳外,还可加减以调和肝脾,如逍遥散(丸)。
前人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在临床上广泛加减应用。
在屠呦呦团队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之前,还用小柴胡汤加酒炒常山,草果以治疟疾。
以上回答,供参考之。
郭生白详解少阳病及诊断和长期无名发热方太阳向表向外排,阳明向内向下排我们先说《内经》。
内经的三阴、三阳,就是阳性、阴性,把那个三去了,就是阳性病,阴性病。
为什么分为三个?他是根据病势分了三个,阳性病,就是外源性疾病。
阴性病,就是内源性疾病。
不是他放在什么位置?他们是一个东西,一个位置,听明白没有?三阳,为什么把阳分成三个?他看到了一个排异系统有一个顺序,一个向外排,一个向内排,向外排通过表皮组织、汗腺向外排,他把这个阳性叫太阳。
为什么叫太阳?因为表属阳,里属阴,这是一个阳、一个阴。
他还有一个本质的东西,阳性病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他那个排异反应,非常的强烈。
在最初,就是向表、向外排。
外排的机会没有了,怎么办?人的本能是最有智慧的,就向内排,知道向内、向下。
向外、向上,这个升降出入,这是个一致的东西,向内他就向下,向下他就向内。
这个排异本能系统就要从大便排,因为大便叫里,里是什么呀?里面!这是个表面,外面。
这个是里面,叫里。
他从里面往外排,他管这个叫阳明,两个阳了吧。
少阳既可向外排,也可向内排第三个阳,少阳,少阳是里面还是外面啊?在过去解释伤寒的说半表半里,说了一句糊涂话。
这一句糊涂话,糊涂了一千年,到现在,你也没明白,不是光你没明白,没明白的人太多太多,但是准有明白的!少阳是什么?你要纠缠在外内,再给它找位置,可不就找中间了,中间怎么排啊?在中间排,这不是胡扯嘛!中间没有通路!外有通路,内有通路,就是中间没通路,怎么排啊?少阳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看那少阳是也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内,有向外,有向内,要你干吗啊?不然!少阳是中清之腑,有能无形少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无形的,它既不像大肠和胃,也不像我们的外表、外周组织,它没有一个形体,少阳!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少阳是没有形体的,中医说过,没懂呀?说少阳为中清之腑,什么叫中清之腑?没有它的体,没有一个体是少阳。
什么少阳是一个膜,少阳是一个肠系膜,给它找位置,找到今天也没找到,因为它没有位置,它怎么就没位置?那你问它去!她就没给它一个位置,许你有位置,不许我没位置嘛!你别把自己搅住,没有就是没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说Introduction一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
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
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一)少阳病的成因太阳表邪内传胆火上炎,经脉壅滞少阳本经受邪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
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
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
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
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中医如何区分少阳病证
【概念】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
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博粹堂中医讲。
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
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
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
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
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复,可转入少阳。
其病变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明。
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有太阳寒证的表现,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间类型。
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
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