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校注讲疏表格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校注讲疏表格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校注讲疏表格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校注讲疏表格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读音 wǔ zàng liù fǔ 解释 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男性专属名词。现在医学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示例

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编辑本段] 【中医学论】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行相生论 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整理说明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 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 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 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 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 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 等3行毛笔字。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 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 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 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 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 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

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1.手太阴肺经:肺经主管人的营气和呼吸系统。此经络的机能下降时会引起头晕、胸闷、口干、咳嗽、喘息、颈疲劳、手臂酸痹、手掌有热感等症状。 2.手少阴心经:心经是与心脏有直接关系的经络,即主管心脏和大脑及神志方面。这个经异常时,会出现脸发热及变红、眼发黄、咽喉干、臂内侧痛、麻痹、手掌发热、疼痛等状况。 3.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无固定作用,是主管循环系洗的经络,有保护心脏的功能。这个经络出现异常时会出现脸发红,胸痛,腕前方麻痹等症状。 4.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主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咽喉,这条经络出现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发黄、牙痛、鼻孔阻塞、口干、咽喉痛,由颈到肩会产生疲劳,同时皮肤变干、精神不安等症状。 5手太阳小肠经:这条经络掌管着小肠的活动,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这个经络有异常时,会出现眼变黄、听力减弱,还可能出现臂痛、麻痹等。 6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主管淋巴循环和激素,调节着真个内脏的平衡。如三焦经不畅通,津液的调节机能便无法进行,就会出现腹胀、水肿等。 7足阳明胃经:胃经是管理消化的经络。这条经络有异常时,会引起头痛、鼻阻塞、便秘、下痢、由大腿到膝盖及下腿足会酸痛。 8足少阳胆经:胆经与脏腑功能有关,包围了眼尾及耳朵周围。由颈入缺盆部,入胸过隔,络肝属胆,下行到足的外侧,在第四足趾的趾跟处为止。这条经络有异常时,会出现脸色不好、皮肤没有光泽、肩膀疼痛、足外侧到第四趾麻痹等症状。 9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它与所有的脏器作用有关系,五脏六腑的异常都可反应在此经络,这条经络有异常时,头后部会发生疼痛,颈后方、后背、腰、大腿会产生疲劳、冷症;还会出现鼻孔阻塞等症状。10足太阳脾经:脾经与骨经有表里关系,相助起消化作用,这条经络有异常时,胸部下方有重感,会出现意气、下痢、放屁,腰、足的内侧冷等症状。 11足厥阴肝经:肝是保持生命机能的重要部分。这个经络异常时,皮肤会变得粗糙,有黑斑,还会出现腹痛、腰痛。男性內股根会发生疼痛,女性发生下腹部病、足痛,还会精神不安、易发怒。 12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一条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的经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与人的精神力有密切关系,它是主管生殖系统的。这条经络衡量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出现异常时,会出现脸变肿,头晕,食欲不振,全身无力,麻痹,全身精气缺乏。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周易与五脏六腑

周易与五脏六腑(一) 肺与大肠 肺,八卦中兑卦主之,金属.注:(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肺位于胸腔内,与六腑中的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即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对人体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相互交接的场所,人体经过肺部,吸入自然界对自己有益的精华,排出体内无益的浊气,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使体内外的气体不停地得到交换,来维持正常运转的功能,古人有:"天气通于肺"之说.肺有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水谷运化后的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主呼吸,以经过心脉而传播给各器官组织,以濡养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气运化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出现呼吸无力或短促,以至身倦无力,语言低微等气虚不足之病状. 肺还主生,降的作用.这里的生,降是指吸收和排出的意思.肺所吸收自然界有益的气的推动,使这种生发的气血和津液得以传播全身,体内的脏俯筋络,体外的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若肺气得不到充分的生发,就会产生胸满,鼻塞,咳喘,甚至气逆等症状.降,就是排出的意思.所谓"降",就是肺气的不断下降即不断地排出其浊气,这样才能导致上焦浊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直至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调水道是肺气有促进和推动维持水液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运化来完成的,肺气吸收和排出,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正常的升,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等.运化生发肺气通调水道的具体体现.这就充分说明通调水道是由肺气来完成的.若这种肺气的生降失调,可产生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疾病,肺又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肺气出,升降正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否则,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甚至导致鼻炎,鼻癌等不良疾病. 大肠,八卦中乾卦主之,象天,属金. 大肠位于腹腔,上接小肠,下终肛门.大肠的功能主要接受小肠向下输出的糟粕物,使之变经成为粪便,然后经肛门排出体外.为此,大肠是传导和排泄糟粕物的通道.若大肠传导和排泄的功能失调,便会产生种种病变,如大肠气血虚弱,不能传导和排泄,则会出现肠鸣,大便难泻等症,大肠突热,则产生大便秘结等症状. 肺与大肠辨证: 肺主气,具有宣通,肃降气机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现多见肺气失宣,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郁,皆属于肺".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损伤后常见肺与大肠的辨证有 1,肺气虚 临床表现为胸胁隐痛,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光白,舌质淡嫩少,苔薄白,脉虚弱.多见于胸胁陈伤旧患. 2,肺阴虚 临床表现为干咳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脏腑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患者. 3,肺瘀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咳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状,多见于胸部损伤早期的患者. 4,大肠突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喝,烦燥,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因气血凝滞,壅阻经络,积瘀生热所致. 肾与膀胱 肾,八卦中坎卦主之,属水.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肾藏精,主发育和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能生化气机,它所生之气即肾气.肾的精气旺衰,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力.古人有:"肾为先天之本"的名言.肾的精气,有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它对人体的各脏腑的组织起着滋润养育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从阴阳的属性来讲,精液属阴,肾属阳.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能维持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平衡.若这一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产生肾的精气偏旺偏衰的病理变化.若出现五心烦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遗精等症状,则是阴虚阳亢之症,是肾阴虚少,不能制胜肾阳之故.又若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疲软,感寒肢冷,小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的内容 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和与脏腑的关系 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和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中医脏腑—功能的概念;具有生理病理的意义 西医脏器—器官的概念;具有解剖结构的意义 五脏 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特点:形态上—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六腑 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特点:形态上—官腔性器官;功能上—主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 奇恒之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不同于平常之腑 特点:形态上—官腔性器官(类脏);功能上—藏精气(似腑)以五脏为核心的生理、病理体系 人体内有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核心脏器,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有五官,内通五脏的外窍。肾与耳相通,肝与目相通,肺与鼻相通,心与舌相通,脾与口相通。人体的躯体有皮、肉、脉、筋、骨,也分属五脏所主管,肺主管皮毛,脾主管肌肉,心主管脉,肝主管筋,肾主管骨。五脏与六腑相配合,中医学中称为“相合”,又叫“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体,开窍五官,相互联系,内外沟通,形成了人的生命整体现象。 五脏六腑的功能是什么 五脏的“脏”,有“藏”的意思,就是贮藏人体的各种精气,用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例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各有职能心脏如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主宰全身,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由心脏发生。肺脏如同国家的总理,帮助(辅佐)着君主(最高领导者),主管一身之气并调节着全身的活动。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军),勇武能出谋划策。脾胃如同国家主管后勤粮草的最高

梁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汉代以前经方剂量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汉方)及其以前的方剂中。 汉1斤=今250g 汉1两=今15.625g 汉1升=今200mL 如:汉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京半夏58g 汉1升麦冬=今61g 汉1升火麻仁=今49g 汉1升五味子=今40g 汉1升吴茱萸=今31g 汉12枚大枣=36g 汉12枚栀子=20g 汉50枚杏仁=25g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 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2020年整理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pdf

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木(肝、胆六字诀嘘)火(心、小肠六字诀呵) 土(脾、胃 六字诀呼)金(肺、大肠六字诀 呬) 水(肾、膀胱六字诀吹) 1、六腑:除上表中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外,还有三焦。六腑是这六个内脏的合称。 2、三焦的含义: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头部、胸、上肢和心肺叫上焦。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叫中焦。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叫下焦。 3、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4、六字诀功法除上表中对应五行五脏的“嘘、科、呼、呬、吹”外还有

“希”字功。这个“希”就是理三焦的。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1、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反复无穷。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2、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反复无穷。 3、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相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相克,事物就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正常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4、相乘或相侮(病态):五行相克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而造成木的亢盛),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变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组方法度审视《伤寒论》之组方、用药,以加深对仲景经方的理解,并以此探究六经实质,为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的组方理论,对《伤寒论》基本方剂进行计数统计,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思想对仲景方常用药物确定五行互含属性。从《辅行诀》阴阳二旦、四神大小诸汤证中总结出外感病辨治规律,并和《伤寒论》六经辨治体系进行对比,从而探究仲景对《汤液经法》处方用药的创新与发展。 研究内容:本课题是对《辅行诀》与《伤寒论》的相关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思想,气化学说为基础,结合《素问·脏气法时论》《阳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等篇文章,探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之含义,以阐明《内经》三阴三阳对《伤寒论》六经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2.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学说,以《辅行诀》治疗外感天行病阴阳二旦、四神汤证为研究对象,从病因、发病、传变、辨证体系等方面和《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归纳总结六经病的病理特点。3.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组方理论审视《伤寒论》基本方,并和现今组方理论比较出异同。 4.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注1思想对《伤寒论》中体用补泻注2药物进行归类,寻求仲景用药规律。注1:“五行互含”为《辅行诀》特有的药物分类方法,如肝木其气升散,辛味能散,故认为辛味属木。譬如桂枝味辛,故属木;桂枝入肝,为木中木药;细辛味辛属木,入肺,为木中金药。 此与传统中医理论中辛味属金不同,其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实用性。注2: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方国强撰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方国强撰 卷首语 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 阴阳交替, 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 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目录 1、卷首语 2、卷一绪论 3、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 4、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⑴、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 ⑵、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 ⑶、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 ⑷、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 5、卷四《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 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 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

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8.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

38 T 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c i ne Journal x 基金项目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项目(N o :200607) *作者简介 李应存,男,敦煌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主要从事敦煌学、中医学及魏晋南北隋唐史研究;临床擅长内、妇、儿科。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著作有5实用敦煌医学汇讲6、5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6等,目前正主持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遗书中之佛书与传统医学研究0、2005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0等。 #作者单位 甘肃中医学院(730000)敦煌医学卷子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 概况与医方释要 x p 李应存* 史正刚 摘 要 敦煌卷子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是一部非常重要和珍贵的医书,自敦煌藏经洞出土后于民国初年被王圆箓卖给河北威县的张偓(w )南先生,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毁,据5敦煌古医籍考释6等介绍,现流传者为张偓南之嫡孙张大昌的弟子抄本(甲本)及张大昌追忆本(乙本)。今结合诸家之见,首先对其被毁及今抄本、撰著年代、抄写年代、内容与治病范围进行简要的介绍,其次为了便于临床使用,对该书中的55首医方分别按照方名、组成、原文证候、病机、方解等作了简明的释要。 关键词 敦煌医学卷子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 概况 医方释要 1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被毁及今抄本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无编号,历代未见著录,原卷子藏于敦煌藏经洞。系河北威县的张偓(w )南先生在民国初年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者王圆箓手中购得,惜原卷子文革期间被毁。1974年,由河北威县张大昌(字为靖)先生,以/赤脚医生0的名义将本书抄本寄赠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初未引起重视,后此件转交给马继兴先生,与此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王雪苔也对此书寄予了很大重视。并专门就此直接去威县张大昌先生处作了详细调查,并进一步获见保存于其弟子处的另一抄本,抄本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0。1991年8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王淑民、陶广正二位专家为了进一步考察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 要6的发现经过,专程前往河北威县采访了偓南先生的嫡孙80岁高龄的张大昌中医师,据张大昌回忆,此书是写在/绫子0上的,即丝织品。卷子长约一丈二三,高尺许。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象。具体流传过程在5敦煌古医籍考释6[1] 、5敦煌医药文献辑校6[2] 、5敦煌石窟秘藏医方6 [3]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另外笔者 2006年8月13日在山东威海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会议上有幸遇到王淑民研究员,她十分热情地向笔者讲述了有关1991年去河 北威县采访张大昌老先生的情形,听后受益颇多。5敦煌古医籍考释6中将张大昌的弟子之间转抄者定甲本,将张大昌追忆而成者定为乙本。该书内容基本完整,书中主要以五脏为中心,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特别是其中五脏病证方、救诸病误治泻方、救诸劳损病方、大小二旦汤、大小六神汤、救卒死中恶开窍方等的主治及配伍,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临床实用性 [4] 。今以5敦煌古医籍考释6 中的甲本、乙本互勘而厘定,其中甲本为底本,乙本补入缺文。并参考5敦煌医药文献辑校6(简称5辑校6)。 2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撰著年代 虽抄本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0,但文中有许多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