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源性腰痛
- 格式:ppt
- 大小:322.50 KB
- 文档页数:47
椎间盘源性腰痛护理常规
一、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述
椎间盘源性腰痛(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ogenic backache)
是指椎间盘病变所致的腰痛,其病因及病理病程主要包括椎间盘破裂、椎
间盘积液、椎间盘退变等。
病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痛引伸至腰部、大腿
后侧、膝关节及脚跟,伴有侧弯、屈腰等反射性活动障碍。
1、预防与教育
(1)宣传正确的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活动锻炼、戒
烟限酒等,以减轻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的危险因素。
(2)学习正确的体位姿势和活动方法,及时调整不良姿势,加强身
体的活动训练,增强腰腹部的力量,注意避免单一体位作业或坐姿作业,
尽量减少腰部的负荷。
(3)加强饮食管理。
多加食用富含维生素A、C、E、B6、钙、铁等
营养的食物,减少脂肪、膳食纤维及水分的摄入,注意控制体重,加强免
疫力,积极预防腰痛发作。
2、药物治疗
(1)选用复方丹参颗粒、脑淫羊藿、乌鸡白凤丸等中药具有临床疗效,可减轻卒中性腰痛、肌肉拘束及炎性症状,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2)应用止痛药、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西药。
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
针对盘源性腰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大部分盘源性腰痛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疼痛。
这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正确姿势和体位、使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进行物理治疗等。
2.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处方的非甾体消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来缓解腰痛和降低炎症。
如果腰痛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处方药物,如肌松剂(如环氧氟替林)来放松肌肉或镇痛剂(如氢化可待因)来缓解疼痛。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热敷、冷敷、电疗、按摩、牵引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和改善腰部功能。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 注射治疗: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脊柱注射治疗。
常见的注射方式包括骶管注射、股神经阻滞、硬膜外注射等。
这些注射可以减轻疼痛和降低炎症,提供暂时的缓解。
5. 外科手术:如果保守治疗不起作用,或者出现持续严重的疼痛、持续神经症状、进行性瘫痪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进行外科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减轻腰痛、解除神经压迫和恢复腰部功能。
上述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医诊通全科盘源性腰痛知多少■山西白求恩医院疼痛科许银红陈建平【摘要】盘源性腰痛全称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且不伴神经根性症状或腰椎不稳等影像学表现,主要表现为久坐久站后疼痛加重。
临床治疗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当非手术治疗不佳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当出现相应腰部不适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能做到早治疗早康复。
【关键词】椎间盘;盘源性腰痛;治疗据了解,我国慢性腰腿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每年还将以1000~2000万人速度增加。
持续或间断的腰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在因腰痛就诊的患者中,存在一部分患者影像学虽无明显异常,但久坐或久站就会腰痛,这就要警惕盘源性腰痛的可能。
一、什么是盘源性腰痛盘源性腰痛全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一个或多个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某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且不伴神经根性症状或腰椎不稳等影像学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指影像学上无明显异常表现,但由于椎间盘内部出现异常从而产生的腰痛。
二、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有哪些盘源性腰痛顾名思义,以腰痛为主要症状,深在的下腰痛,不因休息而缓解。
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定位症状和影像学特征,早期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初期多当作腰椎小关节紊乱、腰肌劳损等病治疗。
多数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可以有很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久坐或者久站后加重。
三、盘源性腰痛的原因是什么髓核及纤维环的断裂这是导致盘源性腰痛发作的最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从3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这种退变就导致了椎间盘的营养障碍等。
在椎体间压力或者扭转力的复合作用下,髓核易发生破裂导致椎间高度丢失和潜在的椎体间不稳。
这就类似于树木的逐渐枯萎,随着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丢失,树木干枯变脆,椎体也是这样的道理。
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异常在正常的椎间盘中,只有后部1/3的纤维环组织中有神经分布,而在慢性腰痛的患者中,随着纤维环的破裂等原因,纤维环的内1/3的髓核中也发现了神经末梢的存在,且为无髓鞘神经,且呈P物质(一种致痛物质)阳性。
盘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盘源性腰痛是指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膨出所致的腰痛症状。
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腰痛类型,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临床表现。
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腰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腰椎下方,可向下肢放射,呈现刺痛、灼热感或麻木感。
2. 活动受限,患者在活动时常感到腰部僵硬,活动受限,尤其是弯腰、扭转时疼痛加重。
3. 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疼痛加重。
4. 腰椎旋转试验阳性,患者坐位,双腿伸直,医生用手扶住患者的肩部,让患者旋转上半身,如疼痛加重则为阳性。
5. 腰椎压痛点,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突出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点。
二、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可见椎间盘退变、突出或骨赘形成。
2. 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突出情况。
3. MRI检查,对于盘源性腰痛的诊断非常重要,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膨出、突出情况,以及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
三、神经症状。
盘源性腰痛常伴随有神经根压迫症状,如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
严重的神经根压迫还可能导致尿潴留、排便障碍等症状。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症状,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可确定为,腰痛部位主要在腰椎下方,伴有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疼痛加重、腰椎旋转试验阳性、腰椎压痛点阳性,结合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以及神经根压迫症状。
五、治疗。
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而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出现明显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患者。
六、预防。
盘源性腰痛的预防包括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扭转等动作,减少腰部受力。
综上所述,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症状三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地诊断盘源性腰痛,并且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盘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盘源性腰痛是指由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引起的腰部疼痛症状。
在临床上,正确诊断盘源性腰痛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介绍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等。
患者常常描述疼痛为单侧或双侧的坠胀感,伴随着活动时的加重和休息时的缓解。
在行走、站立或坐姿久坐后,疼痛加重,甚至出现下肢放射痛和麻木感。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腰椎活动受限、腰部僵硬等症状。
二、体征检查。
在体征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腰部姿势、步态和脊柱曲度。
常见的体征包括腰部肌肉紧张、叩击痛、腰椎活动度受限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的表现,如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至关重要。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
X线检查可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腰椎侧弯等病变,但对于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意义有限。
CT和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退变、突出或膨出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特殊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需要进行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
例如,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神经根受压的情况,核磁共振影像引导下的椎间盘注射可以帮助确定疼痛源,并进一步确认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的结果,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2)X线、CT或MRI检查显示椎间盘退变、突出或膨出;3)神经系统检查提示神经根受压的表现;4)特殊检查结果支持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盘源性腰痛时,医生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因此,综合分析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疼痛特点,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七、结语。
盘源性腰痛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椎間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
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
就其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所谓“椎间盘源性腰痛”从广义来上讲,是指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腰痛症状,当包括椎间盘内紊乱,椎间盘退行性病以及腰椎不稳。
1997年Bridwell确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为[1]: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影像学证据。
目前这个概念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在无神经根机械性压迫的下腰痛患者中,约40%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有关。
Osti 等对27例脊柱尸检标本(平均年龄31.5岁)中的13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析研究[2],将纤维环损伤分为外周型、环型和辐射型,髓核则分为正常、中度退变和严重退变。
对中老年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最常见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进而导致后部纤维环破裂,而病变椎间盘内高含量的炎性介质刺激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可导致剧烈疼痛。
但对于年轻的患者,特别是有剧烈运动史时,外周纤维环的物理损伤可能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的神经分布及发病机制:IDD发生与腰椎间盘神经分布相关密切。
腰椎间盘在纤维环外1/3处存在丰富的神经分布,正常情况下纤维环内1/3和髓核无神经分布。
纤维环前外侧由灰交通支支配,后外侧主要由窦椎神经分布。
石作为等研究认为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具有牵涉痛的性质[3],其理由为腰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受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可传递疼痛,脊神经节多极神经元的存在且能够传递疼痛。
怎样诊治椎间盘源性腰痛 ?前两天34岁的王先生下腰痛感较为明显,到医院检查原来是椎间盘源性腰痛发作了,经过询问得知王先生得了椎间盘源性腰痛已经有10余年,采用了各种治疗方法都没有根治,并且反复发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了王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那么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这一疾病应该怎样诊治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述椎间盘源性腰痛其实是一种非神经根性的疼痛表现,属于人体椎间盘本身结构的病变导致的一种症状,属于一种撕裂性的疼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临床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1)首先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而言,患者要把其症状与腰间盘突出区分清楚,特别是对于腰间盘突出、脱出等针状,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不同的症状表现,需要医生了解清楚患者的症状而后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2)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来说,其x线处于正常状态,不会出现椎间隙变窄的情况,也没有出现终板硬化或骨赘的形成情况。
而且患者的小关节一直维持正常关节软骨面,不存在骨赘,椎间盘源性腰痛多发生于各种创伤之后,患者深蹲或者下腰痛感较大,在片刻的休息之后也没有得到缓解,并且越来越严重,其中患者一般表现为臀部和下肢沉重感和绞痛感较强;(3)无腰椎或棘旁肌的压痛,患者有时候会出现的腰肌紧张、屈伸、旋转时会出现疼痛,或者是在运动中受到限制,疼痛感明显,但是并没有要键盘突出的情况,有时可能会出现腰间膨胀的症状。
二、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1.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通常情况下,在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生常常会借助MRIT 加权像的方式观察患者的腰部情况,如果患者的MRIT加权像是明亮的,那么就表示患者的椎间盘是正常的,假如患者的椎间盘黑色化明显,则表示患者的椎间盘出现的老化的情况,或者是反应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
那么在此进程中,假如患者的x线表现为正常,就可以借助MRI为患者诊断疾病,并且依照不同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为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提供相对重要的前提保障。
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相混淆:盘源性腰痛了解一下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相混淆:盘源性腰痛了解一下在骨科疾患中,腰痛患者常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但如果你仔细查体并分析影像资料,就会发现,有很多患者虽然腰痛明显,但却并不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事实上,他们所患的是另一种腰椎病:盘源性腰痛,由于症状有相似之处,临床上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也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
虽然病源同样是椎间盘,但它并不伴根性症状也就是很少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影像上没有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受压的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典型症状该病的典型症状是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多数患者在劳累或长时间站立后,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后,可以进一步刺激腰椎间盘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引起腰痛加重,经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受凉后加重,得温则减。
研究认为腰痛加重与神经末梢在不良刺激下敏感性增高有关。
病因除脊髓肿瘤、脊髓炎、内脏器官疾患以及精神因素以外,导致盘源性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与过度退变。
挫伤、扭伤会引起腰部损伤,脊柱组织周围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炎性物质会刺激椎间盘而发病。
而当脊柱严重退变,椎间高度丢失过多时,椎间盘也会受到更大的重力载荷,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同样会因受到刺激而发病。
检查与治疗据此我们可以想见,对于该类患者,核磁检查除了一些炎症表现外,不会显示椎间盘的显著突出,而X光片则可见到明显的腰椎骨质增生和椎间隙变窄。
结合腰痛症状以及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即可诊断,并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在治疗方面,常规的保守治疗尤其是中医综合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要求患者治疗期间需尽量卧床。
如症状持续无改善,可考虑行射频介入消融治疗。
其原理是将穿刺针在影像引导下穿刺进入椎间盘组织,通过射频能量消除盘内炎症,降低疼痛感受器的敏感性。
盘源性腰痛盘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特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
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但是没有诊断的特异性体征。
多数腰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可以有很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多数患者在劳累或长时间站立后,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后,可以进一步刺激腰椎间盘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引起腰痛加重;另外,在受凉后,也可使神经末梢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引起腰痛加重。
反之,在休息后,特别是卧床休息后,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后,在很好地保暖后,可以使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受到的不良刺激较少,从而使腰痛减轻。
病因病理① 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
如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
② 由于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所引起。
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痛。
③ 由于内脏器官疾患所引起。
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症候。
④ 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
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为主诉,但并无客观体征,或客观检查与主观叙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识来解释的病,这种腰痛常为癔病的一种表现腰疼要做哪些检查1.CT检查:可清晰显示椎体前、后缘的骨赘,硬脊膜囊、脊髓、神经根的受压部位和程度,测得椎管前后径和横径,还能了解椎间孔和横突孔有无狭小,椎板有无肥厚等。
2.拍X线片:是腰部疼痛病人的常规检查。
—般须摄正位、侧位和左右斜位片,必要时加摄颈部前屈和后伸时的侧位片。
正位片可能见到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弓根增粗。
侧位片可发现颈椎生理前突消失,椎体前后缘形成骨唇,椎间隙狭窄和椎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