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12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及发病机制一、椎间盘退变的形态学演变正常椎间盘由中心的髓核、外层的纤维环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构成。
椎间盘的上下方是由透明软骨构成的终板,椎间盘内无血供,其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排除均通过终板扩散。
椎间盘退变最初的形态学表现为髓核脱水、纤维环撕裂及软骨终板裂隙形成。
随之发生软骨终板下骨硬化,孔隙变小,椎间盘与锥体髓腔内营养成分交换受阻,椎间盘内酸性物质聚集,基质降解产物堆积,进一步加重孔隙堵塞,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髓核和纤维环退变。
椎间盘退变的晚期表现为失水的椎间盘弹性减小,椎间高度下降。
随着纤维环裂隙的增大,逐渐失去对髓核的包容,可能导致髓核脱出[4]。
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由胶原或蛋白多糖构成的同源结构变为含胶原碎片、液体、甚至气体的非同源混合物。
孤立的纤维环碎片或终板碎片有时可进入松弛的椎间盘混合物内部,但身体处于某些活动体位时,这种孤立的碎片就可能成为主要负重区,从而引起急性疼痛。
有学者将椎间盘内这种松散的碎片,形象地比喻为“鞋内石子”,即为“鞋内石子假说”。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某些急性腰痛患者可以通过手法按摩获得疼痛缓解的现象,因为按摩在某些情况下可将局部高负荷区转移,同时也可以解释退变程度与疼痛症状不完全相符的现象[4]。
椎间盘髓核变性致使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和内层纤维环断裂是椎间盘内紊乱或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学基础。
Coppes 在研究中发现,正常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无神经纤维分布,而退变的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有神经纤维分布,外层纤维环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
当纤维环内层破裂后,纤维环内层的窦椎神经分支易受到来自于髓核的机械和化学因素的刺激,出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
二、髓核组织的免疫性、致炎性及炎性介质的作用胚胎形成后,髓核在正常情况下不与外界接触,在后来的生活中,如果因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暴露于免疫系统,就可引起免疫反应。
神经生理表明,椎间盘或终板内仅有极少量的压力敏感感受器,不容易感受机械刺激,却对组织损伤或炎症形成时产生致痛化学物质时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