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泰文化差异中泰文化差异指的是中国和泰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不同。
中泰两国虽然都处于东亚文化圈,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的不同,两国的文化差异较为明显。
一、礼仪文化差异在中泰两国的交往中,礼仪文化的差异非常显著。
中国的礼仪文化强调尊重和谦虚,讲究礼节和规矩,强调长者有权威、年幼者要尊重,对下属、客人、朋友都有繁琐的礼节要求。
而泰国的礼仪文化则更加讲究和蔼、亲切,主要表现在对陌生人、客人等的款待上。
泰国人比较喜欢笑,爱好和平友好,故不喜欢用过激的语言或者狂妄自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在泰国,人们常常会相互问好或者弯腰打招呼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友好。
二、风俗习惯差异中泰两国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古老的习俗中,有走亲访友、送礼、拜年、经商贩卖等社交活动。
而泰国人则更喜欢举行象征性的宗教仪式,如开光、祭祀,也喜欢尝试各种风味独特的美食。
此外,在婚姻和个人关系方面,中泰两国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约束,需要保持稳定和忠诚,而泰国人则喜欢自由和开放,婚姻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中泰两国的宗教文化差异也非常显著。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儒教、道教等,它们强调个人修养、礼教和天人合一。
而泰国,则以佛教为主要宗教,佛教中有庙、尊重和崇敬的习俗。
泰国人的生活中,佛教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许多泰国文化和社会习俗都与佛教有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和教义为泰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泰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礼仪、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等方面。
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妨碍两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进行合作和交流,相反,这种多元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对于推动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影响远播世界各地。
我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到国外,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一些典型例子,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影响。
一、我国古代文化在东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传入东亚各国,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风琴、茶道、园林等传统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韩国的汉字、儒家思想等也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越南的国画、民间传统乐器等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二、我国古代文化在中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也对中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亚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古代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地区。
在中亚地区,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不仅在经济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带入了我国的文化。
中亚地区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中亚地区的艺术品、文化遗产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在中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这些影响也延续至今,成为了中亚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南亚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古代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东南亚地区。
我国的宗教、语言、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尼的印度教、佛教、泰国的佛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和影响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
四、我国古代文化在西亚和非洲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也在西亚和非洲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区。
文化长廊中国瓷器文化对泰国的影响冯代芸 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来说很有名,中国可以说是瓷器的发源地。
根据研究发现,中国瓷器对泰国瓷器的影响不小,然而中国的瓷器是怎样进入泰国,又对泰国的瓷器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我们主要探讨了中国的瓷器文化对泰国产生的一些影响,包括了日常生活及饮食、茶具、餐具、建筑和宗教等的影响。
关键词:泰国;瓷器;中国瓷器;影响[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170-0211世纪以后,中国陶瓷业开始逐步发展,渐渐开始繁荣。
在我国的沿海一带,尤其是东南部,因为当时政府才采取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的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制瓷业的技术也开始进步,使中国当时的对外陶瓷输出量迅速地增加。
东南亚有是一个国家,其中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越南,这五个国家都发现了古代陶瓷生产中心的遗迹,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北部。
根据考古的结果显示:在泰国,大多烧窑窑址位于泰国北部,可以表明泰国的瓷器主要制造于泰国北部,截至目前发现的窑址大约有83处,烧窑有200座。
东汉时期大致是中国瓷器开始传入泰国的时间,而从唐代开始,中国的瓷器才开始大量地传入泰国,《汉书》中提到,当时的中国是将我们自己制作的瓷器当做对外交往的礼物送给了泰国。
中国与泰国的瓷器交易数量庞大并且时间久远,几乎在泰国各部出土了大量的中国瓷器。
根据调查显示:泰国的瓷器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史前时代(远古—1257年)和历史时代(1257—至今)。
而中国瓷器的传入对泰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的泰国瓷器的制造和使用明显来自中国瓷器的影响。
一、中国瓷器的传入1、中泰之间的友好从古至今,中国和泰国两国的历史都非常的悠久,并且两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交往甚为密切。
这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阴虚:第一,中国云南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这两个民族关系密切,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现代的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方。
中泰一家亲泰国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泰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中华文化元素,这也让泰国人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
文 / 本刊记者 高鑫 发自泰国曼谷这是一个与幸福相关的国度,以庙宇林立的千佛之国而著称,亦是信仰为上的微笑之国,民风淳朴,生活休闲,连续几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这也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度。
曾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之一的它,连接海上东盟和陆上东盟,是有着6亿多人口东盟大市场的天然交汇点,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潜力巨大。
这就是泰国。
2015年6月底,以中泰建交40周年为契机,中国报道杂志社组团赴泰国开展《中国报道》东盟版(创刊号)推广活动。
在泰国期间,先后出席6月27日由泰国中华总商会、泰国潮州会馆、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联合主办的泰华各界庆祝泰中建交40周年大会和7月1日由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主办的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招待会,并对《中国报道》东盟版(创刊号)进行推介。
此外,专程拜访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泰国民联厅、泰中友好协会、中国文化中心,考察泰国南美书局和本地书店,举办东盟版媒体座谈会暨读者交流会,拜访泰国当地知名华人社团及华人企业家,为《中国报道》东盟版进入泰国市场奠定基础。
中泰是兄弟“我的中文姓氏是林,祖籍广东澄海。
”当我们赴泰中友好协会拜访会长功·塔帕朗诗阁下时,他的一句话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曾三次出任泰国副总理的他,亲眼见证了泰中建交,并先后访问中国100多次,是泰中友好关系的见证人和推动者。
在我们向其赠送杂志时,功会长希望杂志能够为中泰友好交流搭建桥梁,并欣喜地为杂志题词:中泰是兄弟。
2015年适逢中泰建交40周年,泰国各界举办了多场庆祝活动。
仅我们在泰期间就分别于6月27日和7月1日举办了泰华各界隆重庆祝泰中建交40周年大会及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招待会,泰国总理巴育均亲临现场并致辞。
在致辞中他特别强调,中国是泰国的友好邻邦,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往来密切,“在本世纪,中泰两国友好关系是什么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
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
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
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
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
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
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
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作者:黎玮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摘; 要: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泰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使得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互补现状,即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同时,也实现了双方的渗透发展。
因此,本文将着重于分析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互补,并最终认定二者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强化了各自的文化软实力影响率。
关键词:泰国文化;中国文化;差异;互补[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1泰国文化虽然与中国文化有着差异性,但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通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了。
应该来说,泰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反过来中国文化也对泰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比较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之后,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补。
一、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分析(一)权力概念。
泰国有着较强的等级观念,他们在进行权力人物选拔的时候,往往是以他们的等级地位作为基础,从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权力高低分化,即使在有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等级观念,说明了泰国文化中非常尊崇权威性。
中国文化中的人们也是不平等的,有着较为鲜明的集权文化特征,表现出高权力距离,子女要服从父母长辈,下属要服从上级,学生要尊重教师等,甚至还有较大的社会报酬差距。
(二)价值观取向。
泰国的文化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础,他们传统文化中认为人是家庭与宗族中的重要组成成员,他们应该受到家族的保护与爱护,各个成员应该对家族报以忠诚之感。
因此,泰国文化中更为看重群体的关系。
中国文化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依然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看重情感因素的融入,并不能强调个体性的存在价值。
因此,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三)性别文化。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姓名:***学号:*********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摘要: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洲及非洲国家)的影响关键词: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1、对日本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日本,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陆移民进入,也把汉字带到那里。
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佛教自公元538年正式传入日本,50年后发生了崇佛与排佛的论争。
在崇佛派取胜之后,天皇大兴佛教之诏,推动并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书记》说:西晋时王仁到日本教太子菟道稚郎子读书,带去《论语》十卷,相传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
隋唐时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主要学习经学。
日本人模仿唐代教育制度,也把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日本学校里设有大经、中经和小经。
另外,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都城建设上,在唐的影响下日本开始营建永久性首都,藤原京、奈良、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共同格局都是仿照当时唐代长安的条坊制建立起来的。
2、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初期。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
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取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
现在韩语多于一半的词汇是由中文借过去的,汉语词汇共占日常韩语词汇的五至六成,而韩国人的姓名差不多全是中文来的。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泰礼仪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国的近邻国家,泰国是我国南部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中泰两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文化交流十分密切,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两国之间的礼仪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地分析中泰礼仪文化的差异,探讨如何避免文化碰撞以及如何实现跨文化合作。
一、中泰礼仪文化的差异1. 留遗发制度在泰国,留发作为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承,在信仰上有很深的意义。
因此,在泰国,男性通常会留发,而女性则剃发为梵行,在宗教上表示出对佛教的一种尊重和信仰,而在中国,剃发是僧人的身份符号,平民是不应该剃发的。
可以看出,在留遗发制度上,中泰两国的文化传承和信仰上都有截然不同的差异。
2. 语言表达礼仪在中泰两国的语言表达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泰国,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非常重视使用尊称,尤其是在与年长者交流时,必须要多使用一些尊称,如:”คคค”(khun)或”คคคค”(than)。
而在中国的语言表达中,通常用“你”、“我”等代称,显得比较亲近,在与年长者交往时,可以使用“先生”、“阿姨”等敬语或称呼对方的名字来表示尊重。
3. 饮食礼仪中泰两国的饮食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泰国,通常使用勺子、叉子和勺子来进餐,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不能用来取食物,而在中国,我们通常用筷子来进餐,左手虽然不可以放在餐桌上,但也可以用来接受他人递过的食物或其他物品。
二、避免文化碰撞的方法虽然中泰两国的礼仪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通过了解,尊重和包容彼此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传统,避免文化碰撞,促进跨文化交流。
1. 学习外语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熟悉对方的社交礼仪和文化习俗。
也可以更好地打开对方的心扉,建立互信和互相尊重的关系,避免文化措手不及所带来的失礼或尴尬。
2. 意识到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难免会遇到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礼仪。
我们应以包容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
第40卷第4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掖(哲学社会科学)Vol.40No.4 2019年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在泰国大城王朝的传播及影响□梁燕理,肖波(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南宁530028)[摘要]中国的明朝从公元1368至1644年,正是泰国大城王朝的初期至中后期,是中国文化广泛而深入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文化在泰国大城王朝时期通过朝贡、移民等渠道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强势传播,但这种传播并未造成文化冲突,或是取代泰国大城王朝本地文化,相反,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泰国大城王朝时期得以接受,并融合泰国本地文化元素,创新改造,发展传承,客观上促使了泰国新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丰富了泰国本地信仰体系,促进了泰国对外贸易的开放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城王朝;传播;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公元1350年,湄南河西岸的罗斟(今华富里)政权首领帕昭乌通击败泰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统治者,与河东岸素攀政权暹国合并,在今阿瑜陀耶(梵语音译)建都,泰国史称阿瑜陀耶王朝,中国史籍称“暹罗”,旅泰华人认为该都城最大,故称大城(本文以此为准)。
大城王朝历经33代君主,至公元1767年灭亡共存在417年,是泰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统治疆域最广的王朝。
中国的明朝从公元1368至1644年,正是大城王朝的初期至中后期,明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了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交往,尤其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泰国大城王朝,并最终促成中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纵观历史,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硬着陆”,即外来文化完全取代本土文化,正如法国学者塞代斯所描述的“印度化”的东南亚,东南亚地区扶南(今柬埔寨)等古国在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受印度文化自上而下的影响,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信仰等层面都几乎完全被印度文化所取代叫文化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与“硬着陆”相对[文章编号]1004-4671(2019)04-0042-06的“软着陆”,即本土文化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或外来文化“润物细无声”地逐渐浸润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创新发展。
中国—泰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作者:卢妹莲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中国和泰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国文化交流基础深厚。
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以来,通过双方40多年的共同努力,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并取得令人瞩目成果。
在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和泰国的文化交流迎来机遇与挑战,双方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中泰一家亲”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泰国;文化交流;历史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2.014[中图分类号]D829.336;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2-0097-06一、中国和泰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汉书》卷八十三记载,西汉平帝元始年间(1—5年),中国使臣前往印度时途经泰国湾并跨越克拉地峡。
245年前后,中国的使者、商人、僧人就曾经到过现今泰国境内的古国。
泰国地区的古代国家,比如金邻国、盘盘、狼牙修、赤土、堕罗钵底国等也曾派使者访问中国,开展贸易活动。
《梁书》记载,515年狼牙修派遣使者到访中国。
元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曾9次遣使到访中国。
《元史》记载,1299年元朝皇帝赏赐兰甘亨国王“金缕玉衣”,赏赐其子“虎符”。
在明朝,阿瑜陀耶王朝积极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阿瑜陀耶王朝遣使访问中国多达110次,最多时1年有6次。
中国方面,郑和分别于1407年和1409年出访阿瑜陀耶城。
随着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雍籍牙王朝覆灭,中泰交往一度中断。
后经努力,中泰两国恢复官方交往。
1786年,清王朝承认曼谷王朝,并在1823年赐给拉玛二世“永奠海邦”匾额以示嘉许。
曼谷王朝时期,伴随华人移民潮的增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建筑艺术、雕塑、绘画、戏剧、音乐、饮食等在泰国广泛流行。
拉玛一世在位时,揭开了中国文学在泰国流传的序幕。
从拉玛二世到拉玛六世时期,中国古典小说在泰国的流传达到了鼎盛。
文化融会贯通的例子摘要:中国与泰国两国自古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频繁交流,相互促进带动并发展。
本文将就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中泰文化;民族;语言;华人;交流融合文化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
不同国家的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加之观念、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有所差异;但也伴随着地理环境、宗教传播、移民杂居、贸易往来等内素,不断地向外扩散,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中泰两国地理上相距不远,两国人民在长期的互相交往中,文化相互.渗透。
在泰国,现代文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有的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却被泰国人坚持沿用并传承。
华人群体数百年在海外繁衍生息,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两国的交流被阻隔,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或多或少在泰国“本土化”,特别是随着泰国与中国大陆交流距离的缩短,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频繁,语言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就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展开相关论述。
一、民族的起源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约6500万,主要有泰族、华族、老族、马来族、高棉族等。
据历史研究考证,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泰族人民,因为某些原因逐渐南迁达到了如今的泰国境内。
泰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3%,是泰国的主体民族。
我国民族学人类学专家范宏贵的最新研究表明,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中国8个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十几个民族,或称壮泰系列民族,都起源于中国南方。
华族是各个少数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族群,华族人口主要从中国的粤、闽、琼等地区移居泰国,因此两国文化有着很多必然的相通之处。
二、中泰两国交往史中泰两国从汉武帝时期便相互往来,据史料记载,公元1~5年西汉年间,中国渔船曾经到过泰国。
而后从东汉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当时的狼牙修国、盘盘国等都有交往,此后两国互派使者,加强了相互.往米,加深了中泰友谊。
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看中印两国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作者:方佳萃来源:《人间》2016年第22期摘要:文学是文化的缩影,本文将比较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探析中国和印度文化对泰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罗摩衍那》;《三国演义》;文化影响;泰国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6-01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南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来自多个文明的影响,发展出独特有魅力的文化。
泰国(古暹罗)位于东南亚大陆中央,自古与其东方的中国有着密切的朝贡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与西边的印度保持着宗教与文学的传播。
在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泰国受到来自东西方的文化对其文化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和印度的文学对泰国文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传入泰国后被改变为《拉玛坚》,并以此产生戏剧、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在传入泰国后有多个变本,并受到了泰国普通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一、《罗摩衍那》与泰国《罗摩衍那》,大约起源于2500年前流传于印度民间的故事,经过诗人蚁蛭进行搜集整理,共有七篇24000多颂,主要讲述的是罗摩王子与悉多的爱情故事。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誉为印度两大史诗。
在印度,这部史诗一开始就是通过口头流传形式,因此出现了多个版本,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罗摩衍那的故事也相继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其中泰国也受到了《罗摩衍那》故事的影响,改编成为自己的文学经典《拉玛坚》。
公元1238年,素可泰王国建立,并积极引进小乘佛教。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鸳鸯的王权神授,宣扬君主至高无上,以“和”与“忍”来解释王室内部矛盾,主张妇女忠贞守节,这些符合泰国统治阶级利益,因此泰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印度文化和文学的传播。
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思索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项目,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在78个国家开办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①泰国孔子学院的发展是近年来孔子学院项目的一大亮点,当前我国在泰国已开办了12所孔子学院和11所孔子课堂。
o泰国长期以来限制华文教育,出于国家文化和语言保护的需求,泰国政府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对全国的华校展开了严厉的管制。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泰往来的频繁,到1992年,泰国内阁会议正式通过教育部呈请放宽华文教育政策的提案。
o近年来,泰国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华文教育,出台了《促动汉语教学,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规划》2006~2010年(五年规划)的国策方针,泰国公主诗琳通以亲自参与支持汉语教学,引起了泰国全国学习汉语的热潮。
一、调查设计本文借鉴汉科特汉默里(HectorHammer-Iy)④和斯特恩(H.H.Stern)o对“文化”概念的分类,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将“文化”分解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中国概况、物质遗产、物质非遗产;行为文化包括日常行为习惯、传统民俗;精神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孝、俭、礼、勤、恭、慎、谦等价值观。
本文围绕以下四个研究问题展开:(1)泰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是什么?(2)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立场如何,汉语学习是否有利于形成对中国的友好态度?(3)泰国学生如何接收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4)泰国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和模式接触中国文化?针对这四个研究问题,课题设计了以下变量:传播者变量,包括以孔子学院学院为主的组织、大众媒体和个人;传播内容变量。
包括中国价值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民俗等内容;受传者变量,主要是人口学统计指标。
包括:国籍、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等;传播渠道变量,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渠道,既包括言语传播,也包括以礼品等物质实现的传播,具体包括老师、同学、同事、亲友、旅游、合作交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电影、音乐、各类活动、礼品等;传播影响力变量,包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中国瓷器文化对泰国的影响作者:冯代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来说很有名,中国可以说是瓷器的发源地。
根据研究发现,中国瓷器对泰国瓷器的影响不小,然而中国的瓷器是怎样进入泰国,又对泰国的瓷器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我们主要探讨了中国的瓷器文化对泰国产生的一些影响,包括了日常生活及饮食、茶具、餐具、建筑和宗教等的影响。
关键词:泰国;瓷器;中国瓷器;影响[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11世纪以后,中国陶瓷业开始逐步发展,渐渐开始繁荣。
在我国的沿海一带,尤其是东南部,因为当时政府才采取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的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制瓷业的技术也开始进步,使中国当时的对外陶瓷输出量迅速地增加。
东南亚有是一个国家,其中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越南,这五个国家都发现了古代陶瓷生产中心的遗迹,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北部。
根据考古的结果显示:在泰国,大多烧窑窑址位于泰国北部,可以表明泰国的瓷器主要制造于泰国北部,截至目前发现的窑址大约有83处,烧窑有200座。
东汉时期大致是中国瓷器开始传入泰国的时间,而从唐代开始,中国的瓷器才开始大量地传入泰国,《汉书》中提到,当时的中国是将我们自己制作的瓷器当做对外交往的礼物送给了泰国。
中国与泰国的瓷器交易数量庞大并且时间久远,几乎在泰国各部出土了大量的中國瓷器。
根据调查显示:泰国的瓷器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史前时代(远古—1257年)和历史时代(1257—至今)。
而中国瓷器的传入对泰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的泰国瓷器的制造和使用明显来自中国瓷器的影响。
一、中国瓷器的传入1、中泰之间的友好从古至今,中国和泰国两国的历史都非常的悠久,并且两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交往甚为密切。
这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阴虚:第一,中国云南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这两个民族关系密切,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现代的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方。
亚洲人文风俗介绍亚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风俗。
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洲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亚洲各国的人文风俗,以展现这片大陆的多样性。
一、中国人文风俗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文风俗独特,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
其中,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会进行精心的准备,贴春联、放鞭炮、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此外,中国的传统婚礼也是一大亮点,从婚前的聘礼、婚礼仪式到婚后的新娘回娘家,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印度人文风俗印度是亚洲另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国家。
印度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和节日在印度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著名的哈里斯·卡的节日成为了印度的国庆日,人们会进行狂欢庆祝和焚烧大量鞭炮。
此外,印度的婚礼也是一大特色,新郎在装饰华丽的大象背上前往新娘家,场面盛大而浪漫。
三、日本人文风俗日本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而闻名于世。
茶道、花道、剑道等传统文化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另外,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也是吸引世界目光的一大亮点。
而日本的节日如樱花节、端午节等也是人们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四、韩国人文风俗韩国拥有独特的文化风貌,其传统服饰——韩服,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手工而著称。
韩国的传统音乐、舞蹈也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韩国的重要节日如韩国的新年——韩元节、中秋节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五、泰国人文风俗泰国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佛教文化对泰国人的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泰国的佛教节日如水灌节,人们会举行一场浴佛仪式来洗涤心灵。
此外,泰国的音乐、舞蹈也颇具特色,它们常常能够表达泰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越南人文风俗越南的文化多样性是其人文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南传统服饰——四角帽和长衣,颇具特色。
越南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如中元节、水灯节等,人们参与其中以纪念祖先和祈福。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社会之影响作者: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摘要]华人移居泰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自泰国建立起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以来,就有第一批中国人移居泰国。
此后,华人移居泰国从没有间断过。
在与泰族人几百年的和平友好相处中,华人把中国文化带入泰国,给当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泰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尤其表现在文学、建筑艺术、宗教、医药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
中国文化能够在泰国传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魅力,其次是因为泰民族具有包容外来文化的胸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泰国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1)03-0068-05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泰国的传播中泰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移民传播到泰国,为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记载,清王朝时,大量住在临海城市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国家,最多的是到泰国,大约有三百万人,其中潮州人占百分之八十。
”来到泰国的中国移民多数是从广东或福建迁来,主要是商人。
除此以外,还有大夫、铁匠、泥瓦匠、卖艺者、手工艺者。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定居泰国,泰国的一些临海城市出现了华人社区,例如春武里、尖竹汶、春蓬、洛坤、北大年、佛统、叻丕、龙仔厝、北柳等。
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位国王蓝甘亨,被人民尊称为“大帝”。
他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把泰族和其他民族如华人、马来人、高棉人等团结起来,从而使得国泰民安。
14世纪中叶,泰国的第二个王朝阿瑜陀耶王朝成立。
这个时代生产发展迅速,物产丰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当时的暹罗和中国已开始贸易往来,并多次互派使者访问。
16世纪中叶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阿瑜陀耶王朝与邻国缅甸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加上国内的不安定因素使其国势渐渐衰退,终于在1767年4月8日被缅甸军攻陷。
阿瑜陀耶王朝遂告沦亡。
这时,华裔将领郑信带领人民反抗外族的入侵,随后,建立了吞武里王朝(1767—1782),成为泰国历史上的华裔国王。
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中泰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经过泰国境内的邑卢没(华富里)、谌离国(佛统),航往印度的黄支国(康契普拉)[1]。
在素可泰王国建立(1238年)之前,泰国境内有许多小国,各自为政,但都与中国有外交、经贸关系,如盘盘、罗斛、堕罗钵底等等。
宋元时代,闽粤海商已频繁到泰国贸易,元代的泉州舶商“其所涉异国……若[“门”里加“者”]婆、罗斛,……”[2] 因贸易原因滞留或移居泰国的东南沿海人也随之增多。
明朝前期,因与暹罗阿瑜陀耶王朝正式建交,由暹罗王室垄断的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发展迅速,而明后期因月港开禁,中暹私人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导致更多的东南沿海居民、特别是福建人移居泰国。
明嘉靖年间,泰国已出现华侨聚居地,“有奶街,为华人流寓者之居”[3]。
清初,厦门又因大米贸易的兴盛而成为中暹贸易的主要港口。
因此,十八世纪中叶前,福建沿海港口与暹罗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促使福建人大批移居泰国,福建籍华侨人数一直占泰国华侨的绝大多数。
十八世纪中叶后,原籍潮州的达信王特别优待他的同乡,“惟潮州人为官属,封爵、理国政,掌财赋。
”[4] 使潮州掀起了往暹罗的移民潮。
相反,闽暹间的贸易,因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限广州一口通商令的颁布、中暹大米贸易的衰落、广东沿海港口对外贸易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衰落,闽籍人士移居泰国日益减少。
故潮州籍华侨华人人数逐渐超过福建籍的华侨华人而稳居泰华人口的绝大多数,此种格局至今没有改变。
但从地域上看,泰南地区的福建人人数一直比较稳定(许多是从马来亚再移民到泰国的),在普吉、董里、拉廊等城市尤其占重要地位。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载体的福建人移居泰国,把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泰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泰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了泰族文化。
本文仅从五个方面论及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中华文化在泰国传播的情况和福建移民所起的作用。
一、福建移民直接输入了凝结着中华先进文明的各种商品,满足了泰国人民的生活需求,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输入泰国最主要的商品就是丝棉织品,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暹罗境内的暹国、罗斛、罗卫从中国输入青布、印花布和狗迹绢,费信的《星槎胜览》中也记载了中国的色绢、花绢、色缎、锦缎、缎匹等各种丝织品传入暹罗,成为暹罗各阶层人民都喜爱的衣料。
除了丝绸,瓷器也是最热门的产品,尤其是明清时期,瓷器是中暹海上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仅公元1626年就有4艘从福建起航的商船满载瓷器到泰国[5]。
据1698年6月28日的一项备忘录记载,一个北大年的中国人自中国携带了108200件瓷器到泰国,其中有奶油深盘、细盘、大盘、大细碗、小碗、酒壶、有把壶、盐碟等等(6)。
泰国人把湄南河出海口的水域称为“海底陶瓷博物馆”,这里已多次打捞上各种中国瓷器[6],附近的居民除捕鱼外,就打捞瓷器及其他物品出售。
泰国海底考古专家沙扬·帕叻沙彻特先生在《从泰国湾打捞的商船对13——16世纪古瓷的研究》的学术报告中谈到,北大年、那空是贪玛叻、帕塔耶等地都发现了中国历代古瓷,包括明清时的德化瓷[7]。
尤其到清朝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中暹贸易有了新的发展。
据达信朝以后访问暹罗的首批欧洲人之一克劳福德(John Crawfurd)估计,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每年约有222艘中国帆船(平均每艘为200吨)在南洋从事贸易活动,其中航往暹罗的占89艘[8]。
中国出口到暹罗的商品不仅是一些供王室和贵族使用的奢侈品,更大宗的是一般民众买得起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如罐、坛等陶器,粗瓷杯、碗、盘等瓷器,即使碎了还可以用来镶嵌图案、装饰墙壁,还有普通的本色布、丝织品、纸、伞、玩具、砖瓦、茶叶,暹罗红木乌木做成的家具,蜜饯、糖果、腌菜等食品。
在商品的输入与出售中,福建移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泰国福建移民的主要职业是商人和海员。
而在明清时期,海员也常常兼有商人的身份,他们在船上占有一定的舱位,携带一定数量的货物,叶羌镛《吕宋纪略》中记载了来往于中暹等国家的海外贸易船上的水手们都带有自己的货物。
史金纳也谈到十九世纪上半期曼谷的市场情况:大部分中国帆船一到曼谷就变成了零售商店,船舱两旁设起临时货摊,中国商品陈列得引人入胜[9]。
福建籍商人不但带来了满足和改善泰国人民生活的中国货,而且带来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来了重商重财、敢于冒险的华南文化精神,促进了泰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普及。
二、福建移民也把各种生产技术传播到泰国,直接促进了泰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旧式农业国,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而出国移民大多数来自农村。
在十九世纪,有许多中国人在暹罗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的某些农村定居,其中大部分是潮州人,相当一部分是福建人。
他们带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技术,胼手胝足,变荒山为田园。
在他们的园地里,杂草除得很干净,使用死鱼、猪粪、废菜、尿肥等作肥料,并开沟引水进行人工灌溉等等,被称为出色的农艺家。
得自伦敦大学的有关普吉城的历史文献记载,1790年(佛历2333年),普吉一位公爵给槟城一侯爵的一份公文中说:“余措理安排中国瓜、鸡,馈送阁下,权充菜肴之用。
……”[10] 可见福建人传入普吉的中国瓜已成为泰国上层人物的馈赠佳品。
其他如大白菜、芥菜、莴苣、萝卜等多种蔬菜都由中国移民传入,在泰国市场上出现,改变了泰人以鱼类为主缺少蔬菜的饮食习惯,增加了蔬菜摄入,有利于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
此外,他们还生产胡椒和甘蔗供应西方市场,生产棉花供应中国市场、生产烟叶供应当地和马来亚市场[11],不但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增加了泰国出口商品的种类。
泰国另一主要产品橡胶,也是由马来亚移入的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移民首先开始种植的。
1891年,原籍福建龙溪的许泗章的六子许沁美从马来亚取了胶枳移植泰国,并回家乡招募华工到董里种植橡胶,大获成功。
从此开创了泰南的橡胶种植事业。
1908年,另一位祖籍福建的华侨陈清发在泰东试种橡胶,也获成功。
至二十世纪初,华人在橡胶的生产、加工、出口方面一直占主导地位。
泰南的闽南人集中于橡胶业的现象持续至今。
今天,泰国生产和出口的天然胶已经居世界第一,泰国南部的橡胶产量占泰国橡胶总产量的89%,而闽南籍李氏家族的德美行则居整个泰国天然胶生产和出口之最[12]。
三、随着中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也传入泰国,促进了泰国造船业的发展。
暹罗有着王室垄断贸易的传统,当然,统治者本人并不亲自航赴外国经商,也不经办港口的具体事务,主要是雇佣航海经验丰富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人为实际营运者,管理皇家船队的所有业务,从事朝贡贸易或私人贸易。
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管驾暹罗贡船来华的郭奕逵等156人[13],雍正二年(1724年)为暹罗国王前来朝贡的徐宽等96人[14],都是原籍福建广东的华人;福建籍华人吴竟和杨由曾替暹罗国王驾驶“金协顺”号到中国贸易。
这种情况的普遍性终于引起了清廷的注意,1807年12月就颁布了一道谕旨,禁止暹罗国王雇佣内地中国人替他从事贸易事务。
暹罗《国家图书馆藏官方文献,曼谷第二王朝》第15号(1813年)列举了二十余艘航往中国的商船,其中十一艘均以“Kim”(厦门方言“金”的发音)作为船名之首[15],足可窥见暹罗与福建贸易往来之密切。
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中国的航海技术传播到了泰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船只上几乎都使用中国的罗盘。
中国人还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开展持续性的造船活动。
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国内木材短缺,造船费用很高,一艘476吨的(约8000石)的帆船在厦门的造价约为21000元(银元),而在木材质好价廉的暹罗仅需7400元[16]。
克劳福德说,曼谷每年建成6──8艘大帆船,由中国匠头指挥建造,许多暹罗人参与[17]。
这个过程中,中国船匠把中国的造船工艺传播到泰国,有些技术还被当地所采用。
曼谷造船中心制造的暹罗船只大部分与中国帆船相似,式样仿照中国船的模式,如拉玛一世时仿照广东福建洋船的式样建造了一种“tuakang”帆船,其船头也装饰成红色或绿色,类似广东福建的红头船、绿头船[18]。
十九世纪上叶访问暹罗的厄尔见到40艘战船,船身象马来人的叭喇唬船,帆具又象中国船,至本世纪前半期,暹罗帆船的桅杆及风帆仍采用中国式的帆具[19]。
四、华人也将中国的建筑技术传播到泰国,丰富了泰国的建筑艺术。
泰国各地至今仍存有许多中式建筑,建于1889年的挽巴茵宫内的威哈甲隆殿(天明殿)就是典型的中国风格的宫殿。
登殿石阶中央的长方形大理石上刻着太极图,殿前悬着中国式的灯笼,殿内设御坐,正殿上刻着“天明殿”的楷书,还有两对中文长楹联。
地上铺着中国式的烧瓷花砖,壁上挂着十七首墨书中国诗,祭坛的神龛中放着中国式的神主牌,内外装饰及瓷器、家具等都来自中国。
历代皇像中,第三、四、五世皇穿着清朝王侯的服装[20]。
福建会馆包管的仙公巷福莲宫古庙则颇具闽南神庙的风格,大门上是俩门神,两边是一付中文对联,并有十二幅梅竹之类的图画,一对红灯笼高悬门前,庙顶屋脊是龙尾翘起的两条卧龙[21]。
这个古庙与宋艾哥乐的护国宫相似,护国宫也有对联、灯笼,及两龙戏珠的屋脊,另外门前还站着两石狮,左右大墙上各有龙头、虎头,两个圆内写有龙、虎两字[22]。
其他如宋卡的城隍庙、清线的本头公庙、福建会馆的顺兴宫、普吉的天后宫等都是有着闽南风格的中式建筑,就象史金纳所说的那样:在暹罗湾一带以及河流三角洲上的贸易城市,仍然可以见到福建人的古庙,但自大城以北就找不到一座福建庙宇了[23]。
五、福建移民把中国的风俗习惯,尤其是闽粤一带的习俗传播到泰国,影响到泰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泰人本无祭祖的习俗。
从拉玛四世时起,王室开始仿效华人设立先王牌位。
后人继续仿效,把拉玛三世、四世、五世及王后的牌位设在天明殿内,牌位用檀香木制造,中间竖写着国王王后的中文名字,周边雕刻着中国式的花纹。
每年农历除夕,由国王或王族代表主持祭奠仪式。
福建民间广为传播的天后圣母、清水祖师等也随福建移民在泰国中部、南部各地落脚,不同神灵同处一庙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庙会活动也颇具中国特色。
例如,瑰丽壮观的顺兴宫清水祖师圣殿除供奉清水祖师外,还供奉天后圣母及玄天上帝神位,中泰各方的善男信女都来上香朝拜,九皇胜会斋期更是盛况空前,配有舞龙等中国传统节目、十天左右的剧团演出,文唱武打,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福莲宫除了供奉天后圣母外,还供奉关夫子神位、如来佛祖、注生娘娘神位及本头妈。
其他如福兴宫、宋艾哥乐的护国宫,普吉的天后宫都供奉天后圣母。
每逢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庆祝圣母诞辰,各地都举行盛大的游神盛会,表演舞龙等中泰民间娱乐节目。
除了参与泰族的各种节日活动外,华人在农历春节、元宵、清明等节日进行的一些习俗活动,也吸引了泰族人士的参加,夹杂了泰族的节目,渗入了当地的色彩,中泰文化相互影响、交融,难以截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