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17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 3 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小组成员:●研究时间:6.25-9.1●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报告的表现方式——论文●时间:6.25-9.1中西方传统节日论文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
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陆陆,也有来自海上。
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
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相容。
文化传播和相容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
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
由于各自都有着渊远的历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
着之中有以为很有名的欧洲人叫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圣诞节可以说是国内最“火爆”的一个西方节日。
其实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已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但是在毫无根基的中国,圣诞节绝却被一群自以为和西方人过当一个节日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那多么大的优越感的众多无知儿童活生生地变成了“狂欢夜”,更可悲的是根据前新闻的调查,很多人连圣诞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
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的影响民俗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以体现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然而,在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后;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接受吸收西方“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
2.消费习俗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西方生活方式,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3.服饰习俗的影响: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中国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4.饮食习俗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
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
论西方风俗影响•中国节日的现状•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
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
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七夕VS情人节?••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
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
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
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
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
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虽然圣诞节是西方宗教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徒只占总人口的1.15%,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报告,有51.8%受访的中国人说,他们会过圣诞节。
中国与外国节日的看法800字作文篇一: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冷落继承弘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也日益显现。
首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音乐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许多青年音乐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乐器和技巧,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中国的古典音乐也开始融合西方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流派。
此外,西方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
现代中国的画家在传统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艺术的构图和色彩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其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产业带来了创新和变革。
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备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西方电视剧的引进,中国的影视剧开始有了更多元化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西方电影工业的发展也让中国的电影制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导演开始融入西方的表演技巧和拍摄技术,创作出极具观赏性和国际化的电影作品。
第三,西方文化还对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时尚、美食和消费方式逐渐进入中国。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穿着西方时尚的服饰,品尝西方的美食,并接受西方的消费观念。
此外,西方的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并以新的方式获得信息和娱乐。
然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并非完全积极和一致。
一些人担心西方文化的涌入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和失去独特性。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他们呼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坚守传统价值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和创新,又要保留和弘扬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浅谈中西文化差别: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结课论文姓名:班级:学号:系年月日西方圣诞节与我国春节文化之比较在西方,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一样,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洋节,它与中国的春节相比存在着一些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在圣诞节与春节这两个具有巨大差异的节日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节日起源不同中国的春节是从“年三十”这一天开始,到正月初一这一天结束。
中国的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在春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迎接春节的到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等,以此来迎接春节的到来。
圣诞节作为一个外来节日,是在欧洲兴起的。
它是以耶稣基督诞生为时间依据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中国的春节则是在我国本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比如说春节,它就有一个来源——“年”这个字。
在古代时,“年”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也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吉祥而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文化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年”也有了越来越多更丰富、更重要、更有趣、更有意义的内涵。
二、庆祝方式不同而中国春节则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开始,在这一天要吃饺子、发红包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祭祖、拜神、吃团圆饭等。
庆祝活动同样不同。
春节:活动包括贴春联、福字以祈福避邪,放鞭炮和焰火以驱赶邪灵,家庭成员团聚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压岁钱)、舞龙舞狮、逛庙会等,充满民俗风情。
圣诞节:典型活动包括装饰圣诞树、悬挂圣诞袜、互赠礼物、参加教堂的圣诞弥撒、唱圣诞颂歌、吃圣诞大餐(如火鸡)、家庭聚会等,更侧重于宗教仪式和家庭内部的温馨氛围。
在西方,圣诞节与中国春节一样,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外国节庆活动在中国的传承和创新对中国文化保护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外国节庆活动在中国的传承和创新对中国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这些外国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首先,外国节庆活动的传承对中国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而外国节庆活动的传入和传承,为中国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例如,圣诞节作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近年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中国人不仅参与圣诞节的庆祝活动,还将其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庆祝方式。
这种传承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节日文化,也为传统节庆活动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外国节庆活动的创新对中国文化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统的节庆活动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而外国节庆活动的创新,可以为中国的文化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它经过创新和融合,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庆祝活动。
中国人在万圣节期间会举办化妆舞会、游园活动等,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为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此外,外国节庆活动的传承和创新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而外国节庆活动的传入和创新,不仅可以让中国人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通过节庆活动的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得以展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
然而,外国节庆活动在中国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节庆活动的保护和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虽然外国节庆活动的传入和创新为中国的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但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外国节庆活动的创新需要遵循文化保护的原则。
创新不仅要有创意和想象力,还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底线和核心价值。
西方节日的文化价值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西方节日的文化价值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也日益受到关注。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更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本文将从西方节日的传播途径、文化价值以及中国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节日的传播途径西方节日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媒体传播、商业推广和社交网络等。
在媒体传播方面,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报道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使得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这些节日的存在。
商业推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大商场、超市纷纷推出相关节日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此外,社交网络的兴起也为西方节日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进一步扩大了节日的影响力。
二、西方节日的文化价值西方节日的文化价值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西方节日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圣诞节强调亲情、友情和爱情,情人节则强调爱情和浪漫。
这些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等相契合,使得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其次,西方节日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等元素已经成为中国人庆祝节日时的必备装饰和符号。
这些元素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节日文化,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中国的创新在西方节日的传播与创新过程中,中国也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首先,中国人在庆祝西方节日时会加入一些中国传统元素,以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中国人会制作自己的“中国圣诞饼干”,将传统的中国糕点与西方节日相结合,既满足了中国人的口味,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其次,中国的创新还体现在商业推广方面。
中国的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在西方节日期间推出了丰富多样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为西方节日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节日。
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国人都将以传统的方式庆祝。
随着世界的发展,许多国家不仅庆祝自己的节日,而且也庆祝外国的节日。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中国最为普及。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现代越来越多的的中国人更喜欢西方节日而非传统节日。
当圣诞节或情人节来临,青少年涌进酒吧,餐馆,百货公司为了庆祝这些节日打折扣吸引顾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这现象既反映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也许我们的传统节日比西方节日相比有更多的“苍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庆祝他们。
例如现在的春节不同于父母那辈的春节。
说一些好的方面。
首先,它显然可以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大的经济收入,,它可以使一些人变得像商人一样富有。
第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充实,我们可以与我们的父母和朋友一起得到更多的机会。
在我看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反应了中国人对外国态度的改变,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我们更愿意接受的不同的事物,它也反映了西方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深影响我们。
如今,中国人对庆祝外国节日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西方节日。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即将来临的圣诞节和整个假期的现象使我怀疑,这个热潮的因素。
一些评论家认为人们正在失去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对历史遗产的尊重。
他们坚持认为,外国节日的普及应该提醒社会学家和国家教育工作者。
不过,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
我认为今天的外商享受节日的真相组成的各种因素和背景比“西方世界追逐”所以我的研究中,我想告诉有关问题的真相,全部真相......自从我们的童年以来,我们已经熟悉这些节日。
有各种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国际节日劳动节等。
这些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转向庆祝外国的节日------圣情人节,圣诞节等。
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人的怀疑,甚至无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庆祝外国节日的必要性。
有什么问题吗?所以,我认为这是必须找到完全合理的答案解释这种怪现象。
讨论这个与节日离奇有关的所有因素。
最近,在问卷调查网站上,我做了一项关于调查者对圣诞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在18222人当中,其中多数,63.90%的人表示庆祝圣诞节,只不过是另一种娱乐方式,没什么大碍,而17.85%网民认为,庆祝节日是一种时尚的行为,表示他们没有落后时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