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优选稿
- 格式:docx
- 大小:23.15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她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她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人们至今崇拜着她,称之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并以其名来命名那个时代。
在第二个千禧年来临之际,她亦曾被推选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文化正是在她的手中迎来辉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中即位,采取宗教兼容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稳定了统治,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英格兰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遍布英国的思想领域,各个文学大家以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马洛,培根等为代表,佳作竞出。
由此,英国文学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
那么为何英国文化能在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开启“黄金时代”呢?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戏剧的繁荣上(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繁荣)。
下面仅以诗歌和戏剧上的创作为例,浅谈当时的文化盛况。
在诗歌方面,英国文学家们,除了引入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也进行了一些其他诗体的创作,在内容和格局上都有了很大突破。
诗歌方面又以斯宾塞成就最大。
他的主要作品《仙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徵的伊丽莎白女王﹐其中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
在主题或歌颂对象方面,英国诗歌也和欧洲其他经历文艺复兴的国家一样,着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发理想、信念、感情,鞭挞黑暗、腐败,赞扬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赞颂美和爱。
此外,彻底改变英国诗歌面貌的主力军却是——白体诗。
它主要包含在戏剧创作之中,其代表人物则是两位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洛和莎士比亚。
浅谈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推移,在中西文化不断地摩擦和冲击过程中,中国的建筑文化受西方建筑的影响比较严重。
现阶段,中国建筑在处理本土和外来建筑文化问题上出现很多缺陷,不但使许多地区的本土特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建筑如何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如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三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标签:中西结合、建筑、传承与融合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放眼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建筑文化基本上是呈现一个相对保守的态势,几乎是没什么变化和突破,好坏之分也只能从建筑的用料和做工质量来分辨,在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革甚至民族的分裂与融合,但由于我国社会制度仍然没有打破封建社会的桎梏,所以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动。
封建制度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封建皇权的统治使人民无力反抗,甚至有人认为封建制度永远不会灭亡,所以,中国的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继承与传承下渐渐达到了顶峰。
即使如此,中国早在近代之前也存在过西方风格的建筑,但是数量和规模都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比如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这个建筑是由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代表的多人共同设计而成,是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但这个建筑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式风格,因为建筑材料和许多装饰花纹都是使用的琉璃瓦等中国特色材料。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这段时期内的西方风格建筑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相反却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文化出现变革的分水岭大约在改革开放前后。
封建统治时期的城市建筑以皇城宫殿、贵族官邸、封建园林、宗教寺庙以及君王陵墓为主,这些造就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几千年人民智慧的结晶。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1. 引言1.1 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主题。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农业领域的英语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不仅需要对农业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准确翻译,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不同文化中与农业相关的实践、文化内涵、习俗和科技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农业术语的翻译影响来说,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两种语言体系对于农业概念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双方文化对于农业领域的理解和称谓的不同之处,以确保翻译准确无误。
中西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农业实践、文化内涵、习俗和科技等方面的表达和传达,因此在进行农业英语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翻译结果既准确又贴近原文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在农业翻译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2. 正文2.1 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术语的翻译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导致农业术语的词汇差异。
中西方在农业领域有着不同的技术和传统,因此在术语的命名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中对于水稻的术语是"稻",而在英文中则被称为"rice"。
这种不同的命名方式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对应,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了农业术语的解释和理解。
一些中文农业术语在西方国家可能并不常见,或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这些术语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说明,以便西方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所代表的含义。
中西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农业术语的用法和习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农业术语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有些术语在西方国家可能是常用的口语表达,而在中国可能是正式的术语。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转化和调整,以确保翻译文稿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
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术语的翻译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
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
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
”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
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
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
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摘要:高中英语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交际能力。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总结相关教学经验,谈谈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文化差异1、greeting others在中国,无论是熟人还是朋友,非正式场合打招呼都是点头或者问一句“去哪儿?”或者是“吃了吗?”而正式场合则握手说“你好!”西方人则不同,陌生人之间通常是以讨论天气开始搭讪(尤其是在英国,由于天气变幻无常),要是有人介绍,则说“how do you do?”或“nice to meet you.”如果是熟人见面则较随意,好久不见的朋友则以拥抱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情谊。
2、daily conversations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外在一团和气,自己难得开口求人,要是别人求自己,也很少直接拒绝,甚至有时候为了面子或者所谓的义气而委屈自己。
比如说,张三今天想上街,他约我一起去,我自己明明有事,可是却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说不,所以往往是放弃自己的计划陪他去了。
还有,中国人讲究含蓄,什么都是“研究研究,商量商量,讨论讨论”。
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
所以,他们要是不能答应的事,一定会说“no. i’msorry.”3、manners & behavior咱们很多时候认为,既然是老朋友了,那么就不需要拘束,所以越是熟人就越随意,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对不起”“谢谢你”一类的礼貌用语。
在国外则不同,就算是老外来到中国,他们也时时把那些客气的话挂在嘴边。
当听到别人的赞许时,我们常说“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还请多多指教”,而西方人则会说“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另外,要是你要找的那个人有事在忙的时候,尤其是他或她正在和别人谈话时,我们往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直接打断他人的对话,这在交际过程中是不礼貌的行为,这一点西方人做的比较好,先说“excuse me”或“sorry to interrupt you. ”4、sending & receiving gifts首先,有个误区要解释一下,我们传统观念上认为,只有很重大的节日才送礼物,而且一定要贵重,或者就是有事求人的时候送礼。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一、文化与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而文化又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与传递的。
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大脑中的文化意识是相互作用的, 从而形成人与人的交流。
若是原有的文化环境消失或者被改变, 或者是进行交流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变化, 都会导致文化环境与文化意识之间的沟通中断, 往往通过语言其本身的概念进行交流是较为困难的。
而对于翻译工作来说, 看似简单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 但实际上是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是要面临多方面的困难, 例如如何保持原文民族风格, 如何让读者理解与接受原文中的异域风情等等。
所以在翻译工作中, 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在将汉语与英语进行互译的过程中, 文化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同时读者的环境也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为翻译工作的开展设置了较大的难度, 而想要克服其中的困难, 最为根本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下面的内容中, 就将着重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如何对翻译产生影响的。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内容1. 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上方式上有着较大差别。
中国人的主体思维是综合性思维, 整体优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而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时间与空间这两种概念的表达方面, 主要就是表现在排列顺序上。
具体例如对地名的排列, 在汉语中的顺序是从大的地点到小的地点, 而英语中的顺序是从小的地点到大的点;时间上同样也是如此, 汉语中是按照年、月、日来排序, 而在英语中则相反的是从日、月、年来排序的。
中方的思维总体来说就是更加重视整体的效果, 并不重视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关系上的严谨性。
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也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他们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之间严谨的关系。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价值观中国,千年文明的传承:在中国,价值观扎根于千年的文明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子百家,众学说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倡孝道和忠诚。
道家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追求心灵的平静。
墨家则关注公平和社会利益,而法家则注重法律和秩序的维护等等。
这些学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各自贡献了独特的价值观,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大地的儿女。
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
西方,盛行自由和个人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自由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融入到个体的生活之中。
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
这种自由,如同飞鸟在蓝天中翱翔,让个体的灵魂得以自由展翅。
同时这些价值观的体现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展现的淋漓尽致。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另一支旗帜。
它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
在西方,个人主义赋予每个人权利和责任,鼓励自我决策和自我表达。
这一价值观,如同一幅独立的画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画家,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宗教信仰中国,宗教多元且和谐:中国的宗教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儒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体系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中国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道德伦理以及纲常礼法。
这些理念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古典诗词,古建筑如寺庙和园林都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启发,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作品深刻表达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影响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摘要: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旅游文化。
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
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
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
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
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
”[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
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
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
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
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英语翻译是一个涉及到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等多个领域的复杂任务。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农业英语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农业英语翻译中常常会出现理解偏差、表达不准确等问题,影响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
深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西方国家,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专业术语丰富且具体。
而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悠久,农业生产方式受历史文化影响较大,农业专业术语体系相对独特。
在进行农业英语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影响,以确保翻译准确、流畅、贴切。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机制,为提高农业英语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在农业领域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在翻译农业英语时可能存在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文化背景与习惯的差异,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的差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差异,我们旨在为西方农业英语翻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西文化之间的隐含差异,从而实现更精准、准确地翻译农业英语内容。
最终目的是促进农业领域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推动全球农业合作与发展。
2. 正文2.1 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农业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差异、文化背景与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的差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等方面。
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农业英语翻译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
在中西文化中,对于同一概念或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和表达方式。
浅析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和对策
潘莉莉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7(000)02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全球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在肯定文化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深刻看到文化霸权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本文力图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核心点,以"西方文化霸权"为切入点,以我国"文化发展挑战"为着力点,以"文化安全对策"为拓展点,深入探讨文化全球化下我国文化安全的命题.
【总页数】2页(P189-190)
【作者】潘莉莉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北京 100176;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0
【相关文献】
1.试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语言安全问题——谈西方的语言霸权倾向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策略 [J], 李生文
2.从西方文化霸权探析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性隐忧——萨义德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
义之阐释与警示 [J], 李晓光;冯大彪
3.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 [J], 陈乔之;李仕燕
4.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J], 罗磊
5.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和挑战[J], 赵英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学号:姓名:课程:西方文化与礼仪
浅析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所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西方文化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我认为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
因此,对于外来文化应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影响、文化渗透、平衡
最近的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的产品和文化也随之涌入了中国,中国刮起了一股股的“西洋风”。
现在,许多城里孩子都是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咖啡,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而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几乎不了解。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习以为常地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了。
不过,有些好的西方文化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的,但是无条件接受西方的一切,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是十分可悲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西方文化的确是有不尽的生命力,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国人尤其是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
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传承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正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着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
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但是当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无疑是青少年。
法国媒体就曾指出:“今日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至于我们不难遇到哪些染着金发、爱听摇滚、成天痴迷于NBA季后赛的中国孩子。
”在高中生里,如果有谁不认识当红的欧洲足球明星和NBA明星,那就说明他有点落伍了。
西方文化在初中生和小学生当中同样有着较大的影响,《哈利波特》系列就是青少年熟悉的话题,此外,他们还喜欢穿着印有耐克和阿迪达标志的衣服。
但是我认为西方文化对于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并没有像媒体宣传得那么夸张,尤其是道德观和价值观方面。
中国青年喜欢好莱坞大片,是因为被其电影技术所震撼,而历史、文化、社会层面展现的东西并不会特别地引起他们的兴趣。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正逐渐失去位置的事实,不能轻视西方文化的影响。
例如,传统节日,尽管春节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但中秋节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却逐渐被大家所遗忘,而理一遍,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这些西方节日却大行其道。
另外,更多年轻人选择举行西式婚礼,穿西式婚纱。
那么,为什么西方文化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
关于这点,我准备从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方面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传统节日反倒受到冷落。
除夕夜,年夜饭上的饺子早已失去鲜美滋味;原来全国人民期待的春节晚会,也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然而,国外的节日却日益受到吹捧,尤其是从小吃着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年轻一代,谈起西方节日来如数家珍,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则越来越陌生。
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是带着游戏的心态来对待西方节日。
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一族的生活压力其实很大,他们也感到寂寞,任何一个节日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点缀和调剂品,也是他们异性交往的渠道和借口。
从这方面不难看出,西方文化的魅力之所以如此之大,就在于它融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有着像莎士比亚,达芬奇等的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
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
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中国目前比较崇洋的局面。
面对此股越来越烈的“洋流”,我们怎样才能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取得平衡呢?
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
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
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不见了,那传承弘扬该从何谈起,这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劣势地位。
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
当然,它其中也有损伤民族活力的劣质,比如与封建专制主义相联系的帝王统治的权术、暴力、宗法、迷信等。
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而且,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如此一来,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中,西方文化也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可学习这些推广的方法,在繁华商业区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结合时尚,又或者再电影、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
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极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的自信,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在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去选择学习或吸收有益的西方的文化。
中国向世界开放,而世界将包容中国,这就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将要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罗翠丽、崔海英、邵丽君、王晶着
2、《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杨华平着
3、《对“洋节”热的思考》赵美玲、赵以保着
4、《西方文化史》沈之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