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格式:ppt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6
视网膜静脉阻塞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视网膜静脉阻塞症状,尤其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早期症状,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什么表现?得了视网膜静脉阻塞会怎样?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有哪些并发病症,视网膜静脉阻塞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视网膜静脉阻塞常见症状:点状出血、视野缺损、视网膜出血*一、症状诊断主要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央静脉阻塞后3~4个月,约5~20%的病人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分为2种类型:(1)轻型:又称非缺血型(nonischemic)、高渗透型(hyperpermeable)或部分性(partial)阻塞。
自觉症状轻微或全无症状,根据黄斑受损的程度,视力可以正常或轻度减退,视野正常或有轻度改变。
眼底检查:早期:视盘正常或边界轻度模糊、水肿。
黄斑区正常或有轻度水肿、出血。
动脉管径正常,静脉迂曲扩张,沿着视网膜4支静脉有少量或中等量火焰状和点状出血,没有或偶见棉絮状斑,视网膜有轻度水肿。
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或稍延长,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及少量微血管瘤形成。
黄斑正常或有轻度点状荧光素渗漏。
晚期:经过3~6个月后视网膜出血逐渐吸收,最后完全消失。
黄斑区恢复正常或有轻度色素紊乱;少数患者黄斑呈暗红色囊样水肿,荧光血管造影呈花瓣状荧光素渗漏,最后形成囊样瘢痕,可致视力下降。
部分患者视盘有睫状视网膜血管侧支形成,形态如瓣状或花圈状,静脉淤滞扩张减轻或完全恢复,但有白鞘伴随。
没有或偶有少量无灌注区,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视力恢复正常或轻度减退。
部分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转变为重症缺血型静脉阻塞。
(2)重型:又称缺血型(ischemic)、出血型(hemorrhagic)或完全型(complete)阻塞。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病史及发病原因,询问有无全身疾病,评估患者的视力情况,常为无痛性视力下降、通常单侧,评估有无眼部疾病史,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以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视觉障碍、头晕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2.护理要点
(1)常规检查;测血压,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沉,血糖等。
(2)专科检查:眼压、视力、裂隙灯、房角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3)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
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3.宣教和指导要点
(1)病种宣教:就所患疾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包括疾病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预防等。
(2)用药宣教: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如激素类药物,坚持足量、规则用药和缓慢停药的原则。
(3)生活护理:嘱患者调整好心情,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劳、精神紧张及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心情平和,保持生活规律。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要保持血糖、血压的平稳。
(4)饮食指导:告知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酸、辣、刺激性饮食,戒烟酒。
(5)定期复查:嘱患者定期复查,一般每四周复查一次,如有异常情况,如视力下降,及时来院就诊。
视网膜静脉阻塞概述: (1)流行病学: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2)并发症: (6)诊断: (8)治疗: (9)概述: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是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病。
分支静脉阻塞于1877年首先由Leber描述,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则于1878年由von Michele 命名本病特点是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有出血、水肿和渗出。
随着电镜、激光和眼底照相等技术的发展,对本病的病因分类、并发症预后和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虽然目前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流行病学:本病比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
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中年以上,国外报告的年龄比我国患者大。
分支静脉阻塞比总干阻塞者的年龄更大。
国外有人报道681例,平均64.8岁,总干和分支阻塞年龄无差别。
我国患者发病年龄较小,有人统计913例(944只眼),年龄15~89岁,平均(52.8±11.9)岁;患者的性别差异不大,在913例中男性443例占48.5%、女性470例占51.5%;眼别常为单眼发病,左右眼无差别;双眼发病者较少占3%~6.8%且常先后发病,很少同时受累。
病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
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总之,视网膜静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异常也有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因素。
发病机制:1.血管壁的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中占重要地位,有80%~95%的病人同时有动脉硬化。
最常发生阻塞的部位在筛板区和动静脉交叉处。
在这2个部位,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靠得很近,相邻血管壁共有一外膜,被同一结缔组织膜包裹。
动脉硬化时,受硬化外膜的限制,静脉受压管腔变窄且管壁内皮细胞受刺激增生,管腔变得更窄血流变慢,甚至停滞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沉积而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