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12
嗜碱性粒细胞高和白血病有关系吗
嗜碱性粒细胞高和白血病有关吗1、嗜碱性粒细胞高和白血病不一定有关系。
嗜碱性粒细胞是五大类白细胞之一,其细胞数正常值为(0-0.1)×109/L,约占白细胞总数的0-1%。
因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实验室检查的一种临床异常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很多相关性疾病都可以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要明确它是否是白血病有关系,需要鉴别各种与之相关的疾病,必须行相关检查明确,如详细的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骨髓穿刺术等检查。
人体是很精密的“仪器”,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势必有与之相对应的疾病出现。
全面了解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包括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肠炎,药物、食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疾病;
恶性肿瘤:多见于转移瘤,机制不明;
其他:糖尿病、传染性疾病:天花、水痘等。
3、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依据如下:
慢性期:乏力、低热、多汗、体重减轻、脾大;血象:WBC升高,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骨髓象:增生活跃、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加速期:发热、虚弱、体重下降、骨骼痛、脾大。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急变期:慢粒的终末期,外周血原粒+早幼粒>30%。
骨髓:原始细胞+幼淋+幼单>20%。
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
一、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三、嗜碱性粒细胞数偏高该注意什么
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1、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为0%~1%。
2、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含肝素和组胺等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后,特异性抗体IgE附着在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如再遇致敏的抗原,抗原能与特异性的IgE结合,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肝素和组胺等,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
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4、正常参考值:中性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Mon)3%~8%。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白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正常成人外周血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0%~1%,绝对值为(0.02~0.05)×109/L。
如分类计数>2%(至少计数200个白细胞)或绝对值>0.15×109/L(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算)或>0.1×109/L(直接计数法计算),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以下病因:
1、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加速期和急变期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还有早期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有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伴有染色体易位如t(3;6)或t(6;9)者,亦可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疾病关联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检查,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了解人体内的血细胞情况,从而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其中,血常规五分类是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巨噬细胞计数。
而在血常规中,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其绝对计数可以反映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下面将介绍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1.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疾病关联嗜碱性粒细胞在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主要参与对寄生虫和过敏原的攻击与清除,同时也与肿瘤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通过对嗜碱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风险。
2.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过敏疾病的关联过敏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嗜碱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在过敏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嗜碱性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组织胺和其他炎症介质,从而引起过敏症状的发生。
因此,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变化与过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3.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寄生虫感染的关联寄生虫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寄生虫感染的主要免疫细胞,其绝对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寄生虫感染的程度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一些寄生虫感染疾病,如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升高常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4.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骨髓疾病的关联骨髓疾病是一类涉及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疾病。
某些骨髓疾病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如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慢性妙细胞性白血病等。
因此,通过对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观察,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诊断骨髓疾病。
总结起来,血常规五分类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许多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过对其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免疫状态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什么是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白细胞异常增多疾病,其中主要涉及嗜碱性粒细胞数量的异常增加。
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的类型,通常在体内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当这些细胞过度增加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和特点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粒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通常在正常情况下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富含碱性颗粒,这些颗粒中包含了一些特定的酶和蛋白质,可以用于攻击和破坏体内的寄生虫和真菌等病原体。
从形态上看,嗜碱性粒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巴旦木”状,有助于鉴别和识别。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会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这主要是因为过敏引发了体内的炎症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这个过程中会被激活。
•寄生虫感染:体内寄生虫感染也是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一个常见原因,寄生虫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嗜碱性粒细胞。
•某些药物: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这可能是因为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者反应性增加。
•骨髓异常:一些骨髓疾病也会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和诊断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热•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诊断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是否增高。
进一步的检查可能包括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查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与预后对于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因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一些情况下,治疗可能涉及到对原发病的治疗,如寄生虫感染或骨髓异常等。
此外,对于过敏引起的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能需要采取抗过敏药物。
预后取决于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大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和管理。
在病因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数量通常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结语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白细胞异常增多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过敏反应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细胞类型和指标的计数、测量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问题。
在常规血液检查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是其中一个分类指标,而其与过敏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 血常规五分类简介血常规五分类是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细胞类型的计数和测量来判断患者的血液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了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2. 嗜碱性粒细胞的含义与功能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的亚群,其特点是细胞内富含碱性颗粒,并且在酸性染色液中呈现出碱性颜色。
嗜碱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抗寄生虫感染和参与过敏反应。
3.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过敏反应的关系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变应原产生过度反应的现象。
在过敏反应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特别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常常会升高。
4. 过敏反应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机制在过敏反应中,抗原物质与人体内的特异性抗体(IgE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会结合到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激活嗜碱性粒细胞,并释放出大量的组胺、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
这些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如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
5.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或过敏性疾病。
例如,在对青霉素等特定药物过敏的患者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常常会显著升高。
因此,通过观察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过敏反应提供一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血常规五分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而其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又与过敏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通过了解嗜碱性粒细胞的含义、功能和计数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是指通过检测血液或体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的一种检查。
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细胞,其胞浆富含碱性颗粒,可以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炎症、过敏和免疫调节过程。
一般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每升0.02-0.5×10^9个,具体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可能会稍有差异。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可以通过常规血液检查或特殊检查项目来完成。
在常规血液检查中,医生会评估血液中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数量,并对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进行分析。
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可能与多种疾病和病理状态相关。
最常见的原因是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和荨麻疹等。
过敏性反应中,嗜碱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进而引发过敏反应症状。
此外,寄生虫感染也是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例如蛔虫感染、钩虫感染等。
嗜碱性粒细胞还参与了某些炎症过程和肿瘤的发展,因此在炎症性疾病和某些肿瘤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也可能升高。
嗜碱性粒细胞的减少较为罕见,一般会提示骨髓功能异常或骨髓抑制。
例如,某些药物和化疗药物可以抑制嗜碱性粒细胞的生成,导致计数减少。
而在某些严重感染或脓毒症等情况下,由于长时间持续的炎症反应,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的生成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其计数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根据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高低,医生可以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过敏性疾病的活动情况,以及某些疾病的病情进展等。
例如,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一些白血病和其他骨髓疾病也会伴随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通过对计数的监测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在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时,需要注意一些干扰因素。
首先,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值可能会受到一些药物的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等。
其次,采样和分析过程中的操作误差,也可能导致计数结果的误差。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是由髓系干细胞分化为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CFU-B)后发育而来的,在骨髓及外周血中的数量很少(0~1%)。
其形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主要参与超敏反应。
2、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常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以及观察变态反应。
二、参考值1、成人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0.06)×109/L。
2、成人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1%。
三、临床意义(一)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食物、药物、吸入性过敏性反应;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红皮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数可正常或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可达30%~80%,伴幼稚型增多。
3、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作为骨髓增殖性疾病一个早期征象。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达10%~20%,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特征之一,若嗜碱性粒细胞突然>20%,预示病情恶化。
4、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雌激素治疗等。
5、其他重金属(如铅、汞、铬等)中毒、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放射线照射,反映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水痘、结核病)等。
(二)嗜碱性粒细胞减少1、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其减少与否难以察觉,多无临床意义。
2、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嗜碱细胞偏低的原因嗜碱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也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它们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在炎症和感染时起着重要作用。
嗜碱细胞偏低可能表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容易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
以下是导致嗜碱细胞偏低的一些可能原因。
1.感染:嗜碱细胞在感染过程中通常会增加,因为它们会参与免疫反应以对抗病原体。
但是长期或慢性感染可能导致嗜碱细胞消耗过多,从而导致嗜碱细胞偏低。
2.免疫系统疾病: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导致嗜碱细胞偏低,因为免疫系统会攻击和破坏正常的细胞。
3.药物: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对嗜碱细胞造成影响,导致其数量减少。
4.营养不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能导致贫血,从而影响嗜碱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5.暴露于有害物质:暴露于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也可能导致嗜碱细胞数量减少。
6.骨髓异常:骨髓是产生血细胞的地方,如果骨髓受损或出现异常,可能导致嗜碱细胞数量减少。
7.其他疾病:一些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抑制等也可能导致嗜碱细胞偏低。
诊断嗜碱细胞偏低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认,如果发现嗜碱细胞偏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的原因,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营养调理、免疫调节或其他治疗措施。
因此,一旦发现嗜碱细胞偏低,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除了治疗,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免疫功能和预防嗜碱细胞偏低的发生。
例如,保持良好的营养、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定期体检等。
总之,嗜碱细胞偏低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免疫功能的保护和提高,及时发现并治疗嗜碱细胞偏低的原因,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