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体循环、肺循环教学教材

生物体循环、肺循环教学教材

生物体循环、肺循环

初中生物体循环与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

肺部毛细血管网。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教案精选:初二生物《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二生物《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 径》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二生物《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

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导学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结构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 知识点一:人体的血液循环 1.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2.根据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3.当血液中含氧量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做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量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叫做静脉血。 4.填空。 (1)体循环: ①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血液变化: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 ①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②血液变化: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知识点二:血压 1.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 2.健康人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 kPa,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 3.如果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 kPa,则认为是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预防措施: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糖类和脂肪的过量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等。 合作探究 1.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1)为什么要将小鱼用湿纱布包裹起来? 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

(2)在观察过程中要选取尾鳍颜色浅的小鱼,这是为什么? 小鱼尾鳍颜色浅,色素少,容易观察到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3)你怎样知道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是毛细血管呢? 红细胞在其中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2.观察血液循环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1)动脉一定流动脉血吗?静脉一定流静脉血吗? 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将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而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是依据含氧量的多少。因而动脉内流动的不一定是动脉血,静脉内流动的不一定是静脉血。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流什么血? 左心房和左心室中流动脉血;右心房和右心室中流静脉血。 (3)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变发生在什么地方?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变发生在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和肺部的毛细血管。在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内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在肺部的毛细血管内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 (4)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连接在一起? 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中汇合。 (5)体循环和肺循环有没有时间先后顺序?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6)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把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上册 4.4.3 运输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学习目标: 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驱动问题:第二章我们学习了消化系统,第三章学习了呼吸系统,那么消化后吸收的营养物质及呼吸所获得的的氧气,都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运到哪里利用?那么营养物质和氧气进入血液后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被运到组织细胞的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任务一: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1.总起点和终点 我们知道物质运输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心脏的四个腔中泵出血液的腔是什么?回收血液的腔是什么?所以体、肺循环的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 2.总路径 物质运输的管道是血管,那么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根据动脉和静脉的定义,与心室相连的血管是动脉,与心房相连的血管是静脉,所以,体肺循环的总路线是怎样的? 3.体肺循环起点和相连血管

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什么,为什么,它连什么血管?所以体循环输送血液路线最长,它的起点是什么?肺循环路线短起点是什么?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微视频,然后自己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 参考课本74-75页,小组讨论,像老师这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画出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的路线,写完的组可以到黑板上填写完整,正确的+2分。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用红笔改正。 左心房和左心室,以及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都有什么结构,保证血液只能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右心房流向右心室。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心房和心室都属于心脏,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哪里汇合到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5.接龙小游戏:下面我们玩一个接龙小游戏,老师随便说出一条路线的起点,其他同学要依次说出血液循环的路线,一次一个同学只说一个名称,好的组加2分。说错的组要减2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做准备。 哪个小组来评价一下哪个组表现最好: 思考问题:体循环和肺循环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那么体循环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讲义-5.2血液循环-京改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考点梳理 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二、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见下图)。

1. 体循环: (1)途径:血液从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达到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在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可表示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意义:通过体循环,为组织细胞送去氧气和养料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3)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 肺循环 (1)途径:血液从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可表示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意义: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 (3)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比较项目起点终点血液的变化 体循环左心室右心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左心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联系两条循环路线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起来,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共同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

血压和脉搏 一、血压 1. 概念:是指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2. 血压测量: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用血压计在上肢肱动脉处测得。人的血压是不断变化的。 ①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②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 3. 正常值:收缩压12~18.7千帕,舒张压8~12千帕;血压经常高于18.7/12千帕,称为高血压,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称为低血压。 二、脉搏 1. 形成: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简单地说,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 2. 正常值:每分钟60~100次,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为心率过缓,超过100次为心率过速。 3. 脉搏与心率的关系:脉搏的次数与心率次数是一致的。 4. 切脉: ①原理:人体的某些器官患病,常会使心率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常用切脉来诊断疾病。 ②测定部位:腕部桡动脉(腕部桡骨的内侧)处。 典例剖析 例题1 (临沂中考)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它们共同的规律是() A.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B.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6、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 组织 O CO 细胞 2 营 养物 质 细血管网 CO 2 O 2 肺泡2 废物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

第三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体循环维持全身各部细胞的营养和气体交换;肺循环把静脉血经肺动脉送到肺部气体交换;冠状循环负责营养心肌,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血压。 2.能力:学会测量血压;出血的初步护理;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设计问卷调查冠心病发病原因,学习问卷调查法; 3.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了解冠心病的最新治疗方法,从而了解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开阔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肺循环:学生在初一动物部分已经学习过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课前让学生画一画家兔的血液循环系统图。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引言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入手,由于刚刚学过心脏的结构,学生能够画出心脏的结构,相连的血管,也知道动脉和静脉之间靠毛细血管相连。但如何连,特别是每根血管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学生容易混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引言】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画图:一滴血从左心室出发,是如何在身体内流动,最终回到左心室的?讨论学生的回答。

科学方法的讨论:假设血液是在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方向流动。 预期:如果假设成立,则将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向心端用线截扎,近心端和心脏缺血,远心段血管膨大。 讲述哈维的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出本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成为两部分。一是途径较长,遍及全身的体循环,另一种是途径较短,仅介与心、肺之间的肺循环。 示图: P.35 Ⅳ-34血液循环模式图。 (一)体循环 当右心室收缩时,可将心脏内富含氧及养分的动脉血液压入主动脉,再流入全身各部的动脉及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在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变成含氧低和代谢废物多的静脉血液,又汇流于小静脉,再经全身各部的静脉,会集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而流返于右心房,这就是体循环的过程。 图解如下: (二)肺循环 由体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是含CO2甚多而缺O2的静脉血,须经肺循环到肺部交换气体,这时右心室收缩,其内静脉血经肺动脉流入肺部,肺动脉在肺部先分支为许多小动脉,再与毛细血管相连,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可与肺内气体交换,血液中的CO2扩散至肺部,而肺部的 O2则扩散至血液,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汇集于小静脉,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即由此完成了肺循环。 图解如下: 在生理条件下,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CO2等废物。

第二节血液循环---肺循环与体循环学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08】§ 9.2.2肺循环与体循环 初审:_________备课时间:2022-03-13 主备:________ 主审:_________班级:七年级_____ 班姓名_________ 一.成功学习 1. 成功目标(学习要高效,目标不可少) (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知道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4) 掌握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高血压、低血压的范围。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考点:体循环、肺循环中的途径与气体交换。。 2.成功自学(目标已明确,高效来自学) (认真自学课本34-40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板块 (认真自学课本41-45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循环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两部分。 (2) 血液循环的途径: ①体循环路线:血液→_________→_________→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液成分变化;由________血变为______血。 ①血液循环的途径:肺循环路线:血液→_________→_________→肺部毛细血管网→_________→_________。血液成分变化:由_________血变为_________ 血。 (3) 血压:流动的血液对___________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_________ 的动脉血压。__________收缩时,__________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压,叫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__________。血压的数字表示方法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血压的数字表示方式__________。 (4) 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正常范围________千帕,舒张压正常范围________千帕。 ①高血压: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经常超过_________mmHg或___________压经常超过_______mmHg就认为是高血压。 ①低血压: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经常低于_________ mmHg 或_________压经常低于_________mmHg就认为是低血压。 (5) 脉搏:_____________一张一弛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离心方向传播,叫脉搏。通常在手腕部外侧的_____________处测的。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相同,为________次/每分钟。 能力训练 (6) 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是什么,经过体循环和肺环后后血液成分变化?

生物教案: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生物教案: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一、引言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是人类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呼吸系统负责人 体的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则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本教案将简要介绍人体呼吸与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和保健知识。 二、人体的呼吸系统 1. 呼吸系统的结构 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空气通过鼻孔进入体内。喉位于气管与口腔之间,负责连通这两个部分。气管是呼吸系统的主干,分为左右两支支气管,并进一步分支成肺泡。肺泡是呼吸系统的最小单位,通过肺泡壁的薄而湿的血管壁,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排出。 2. 呼吸的过程 呼吸过程一般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外呼吸指的是空气从外部环境通 过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内呼吸则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最终排出体外。 3. 呼吸的调节 呼吸是由呼吸中枢在脑干控制的。当体内氧气供应不足或二氧化碳堆积过多时,呼吸中枢将发送信号,刺激肺泡收缩和扩张,从而增加或减少呼吸率和深度,以保证体内气体的平衡。 三、人体的循环系统

1. 循环系统的结构 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泵血将 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在体内流动,而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带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释放到组织细胞,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和废物。 2. 心血管循环的过程 心血管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体循环是指氧气和营养物质从心脏 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的过程,而肺循环是指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心脏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心脏的左心室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主动脉输送到体循环,而右心室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肺动脉送到肺循环。 3. 循环系统的调节 循环系统的调节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来完成。自主神经系统可以 调节心率和血管的收缩和松弛,以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环境需求。荷尔蒙系统则通过释放特定的激素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维持循环系统的平衡。 四、与呼吸循环系统相关的疾病 1.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和肺炎等。感冒和肺炎一般由病毒 或细菌感染引起,而哮喘则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呼吸道收缩和痉挛。这些疾病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其他不适症状。 2. 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等。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 流动时对血管壁施加过大的压力,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损伤血管壁。心脏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呼吸与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呼吸与循环 一、引言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的气体交换 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过程。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的呼吸与循环对高中生物学习至关重要。本教案将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课题,并通过实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呼吸系统 2.1 呼吸的定义和作用 呼吸是指机体将氧气从外界吸入,同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呼吸的主要作用包括:供给机体所需要的氧气,维持酸碱平衡以及排除代谢废物等。 2.2 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2.2.1 鼻腔和喉部 鼻腔是空气进入呼吸道的第一个部分,它具有加温、湿润和净化空气等功能; 喉部则连接鼻腔与食管,同时通过声带控制着我们的语音。 2.2.2 气管与支气管树 气管是连接喉部和支气管树的管道,而支气管树则分为越来越细的支气管,并 最终到达肺组织。支气管树的主要作用是将空气输送到肺泡,并与血液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2.3 肺泡 肺泡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通过薄壁和丰富的血供,实现了氧、 二氧化碳等物质在肺泡和毛细血管间的交换。

三、呼吸过程 3.1 外呼吸与内呼吸 外呼吸是指发生在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一过程;而内呼吸则是发生在细胞水平上,包括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以及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获取。 3.2 吸气和呼气 吸气和呼气是呼吸过程中两个互相联系、相互依赖且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调节腹腔压力和胸腔压力的变化来实现。 四、循环系统 4.1 循环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负责输送血液并维持全身供氧供养的组成部分。它对人体起到重要的运输和调节作用,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以及代谢产物的排除等。 4.2 心脏与血管结构 4.2.1 心脏结构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其工作主要依靠心肌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4.2.2 血管结构 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动脉将含有大量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各个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至心脏。 五、循环过程 5.1 体循环和肺循环

物理生物学案人体的呼吸与循环

物理生物学案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物理生物学案例:人体的呼吸与循环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是生命维持与运行的基本过程之一。通过呼吸作用,人体摄取氧气,排出废气;通过循环作用,血液在体内运输氧气 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本文将从物理生物学角度,探讨人体的 呼吸与循环的机制与调控。 一、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人体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分为外 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 1. 外呼吸 外呼吸发生在肺部,氧气从外部经过鼻腔、喉部和气管进入肺部, 二氧化碳通过相反的路径从肺部排出体外。在外呼吸过程中,肺泡和 毛细血管之间形成气体交换的接触面积。 2. 内呼吸 内呼吸发生在细胞水平,氧气通过血液运输到细胞内,供细胞进行 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回到肺部,并通 过外呼吸排出体外。 二、循环作用 循环作用是指血液通过心脏,从心脏中被泵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并通过血管返回心脏的过程。循环作用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过程。

1. 体循环 体循环是指氧合血从左心室经主动脉分支进入体各器官组织,提供 氧气和养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通过静脉回流至右心房。在体循环中,动脉和静脉起到血液输送和回流的作用。 2. 肺循环 肺循环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通过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肺毛 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摄取氧气,形成含氧的动脉血,并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肺循环的主要功能是氧合血供给肺组 织本身。 三、呼吸与循环的调控 呼吸和循环作用受到体液和神经系统的调控。 1. 呼吸调控 呼吸的调控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中枢来实现。呼吸中枢位 于延髓和脑桥,产生呼吸节律和调节呼吸深浅的神经冲动。中枢神经 系统可以感受体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调节, 使呼吸适应不同环境和能量需求。 2. 循环调控 循环的调控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来实现。自主神经系 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对循环有相反的作用。交感神经 的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率减慢,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2.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血液循环进行的物质交换。 三、教学过程 考点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红细胞:最多、无细胞核、运输氧气 血细胞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吞噬病菌 血小板:最小、有细胞核、止血 齐读知识点 考点二:三种血管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管壁厚薄中弹性大小 血流速度快慢中 方向 心脏→全身(出去) 主干→分支全身→心脏(回来)分支→主干 齐读知识点习题巩固:P54 例1 P55 基1~4 P56 拓2、3 P56 直1~4 看图区分 习题巩固:P55 基5 P56 拓5 P57 直8

考点三:出血与止血 血液缓慢渗出的是毛细血管; 可用纱布或止血贴止血; 血液缓慢流出的是静脉;按压远心端止血; 血液喷射而出的是动脉;按压近心端止血。 考点四:动脉血与静脉血 鲜红色、含氧多→动脉血 暗红色、含氧少→静脉血 考点五:心脏 (结合心脏结构图讲解,让学生先熟悉心脏的结构及相连得血管) ① (最厚) ②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成,简述其工作原理。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考点六:血液循环 ①概述过程 ②血液循环的意义:进行物质交换 习题巩固:P55 基6 P57 直6 习题巩固:P55 基11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习题巩固:P55 基7 P55 拓7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③归纳血液循环过程(帮助学生记忆) 1、起点是心室 2、交叉循环 3、体循环:动脉血→静脉血 肺循环:静脉血→动脉血 氧气、营养 二氧化碳、废物 习题巩固:P54 例2、3 P55 基8 P55 基9、10、12 P56 拓6 P56 拓7、8 P57 直9、10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案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第2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乐于自主探究,不喜欢教师的空洞说教,拒绝教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教师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3、体会血液性质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运用血液循环途径解决问题,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有进一步提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难点: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NoBook虚拟生物实验室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初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循环系统

初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循环系统人体的循环系统 一、引言 人体的循环系统是保持身体正常运行的重要部分。它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组成,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弃物,同时维持体温平衡和抵抗疾病。了解人体的循环系统对我们理解自身健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其对我们健康的意义。 二、主体 1. 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 (1) 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心位置。它分为四个房间和四个瓣膜,通过有规律地跳动向全身供血。 (2) 血管:血液通过血管在全身循环,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3) 淋巴系统:淋巴液经过淋巴管流动到达固定器官来调节体内液压平衡。 2. 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 (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这些物质是细胞正常运作所必需的; (2) 排除废物:血液还携带着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例如二氧化碳、尿素等,通过循环系统送至肺部或肾脏排泄出体外; (3) 维持体温平衡:循环系统有助于调节身体温度,通过运输热量来保持恒定的体温; (4) 免疫保护:淋巴系统可以产生和储存白细胞,协助我们抵抗疾病。

3.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分为两个主要过程:肺循环和体循环。 (1) 肺循环:心脏将含有二氧化碳的不含氧的血液从心脏右侧泵入肺动脉,经由肺毛细血管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后生成含有大量氧气的血液,然后再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 (2) 体循环:左心房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通过心房收缩泵入左心室,随后通过主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所需。之后,静脉将含有废弃物的血液输送回右心房。 4.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 (1) 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可能导致心脏供氧不足、功能减退等严重后果; (2) 动脉硬化:由血管内层积累的胆固醇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增加中风和心脏疾病的风险; (3) 高血压: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超过正常范围,损伤血管结构; (4) 血栓形成:当血小板在受伤处聚集并与纤维蛋白结合时,会形成凝块; 三、结论 初中生物课程中学习人体循环系统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一重要身体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正确的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体运作的机制,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了解人体循环系统对于我们关注自己的健康以及促进良好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第三节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沪教版第一册

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一章第2节第三部分《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第一课时。《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这一内容共安排4课时,分别围绕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展开,分析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因为血液循环系统起到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的作用,很多内环境稳定的维持都要通过各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合作完成,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回顾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学习血液循环路线及其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自然》和《科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已具有心脏结构、血管的结构等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较为零散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前期学习,(1)已经知道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相关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掌握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稳定的意义。本节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理解这些系统的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主要涉及的“血液循环途径”和“内环境稳定”的内容相对复杂且抽象,因而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初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师生互动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如利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通过回顾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进而引发思考怎样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引入新课,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及板书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工作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总结。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人体的血液循环讲义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本课为第二课时。心脏不仅是循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血液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器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本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教学过程中,利用学校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动态趣味性比较强的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并且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来学习新知。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物教学模型以及结合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六个心脏模型、心脏结构示意图挂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需要多长时间么?血液循环一整天,心脏大约跳动多少次呢?心脏又是靠什么奇妙的结构来完成工作的呢?请同学们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连续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将手放到胸前感受心脏的跳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不爱学习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内容。) 生:伸出手感受心脏的跳动。 师:你会发现心脏在我们身体胸腔中部偏左下方跳动。他的形状像一颗桃子,大小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并且心尖朝向身体的左方。 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心脏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呢?为什么? 生:空心的。因为心脏要容纳一部分的血液。 师:那么“空心的”部分由什么结构构成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结合教材51、52页内容,利用心脏模型,完成学案上的第1、2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充满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直接讲授。学生对内容掌握的更直接、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合作探究、交流谈论、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1)心脏由哪几个几腔构成?分别叫什么?每个腔之间是否相通? (2)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小组学习的成果。 生1:心脏由四个腔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两侧的不通,中间有心肌壁。 生2: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非常准确。 学生根据挂图再次识别心脏的结构和相连接的血管。 同学们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心房都在心脏的上面,连接静脉,心室在心脏的下面,连接动脉。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成,“上房下室、房静室动”来记忆。 (设计意图:顺口溜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第3、4题。

专题04 人体的呼吸、人体的物质循环-【口袋书】2020年中考生物必背知识手册(人教版)

吸气 肋间肌收缩-----------→胸廓前后径增大 膈肌舒张→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呼气 肋间肌舒张--------→胸廓前后径缩小 体内气体的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肺泡(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氧气氧气

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毛细血管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

的场所①管壁最薄②管腔最小 ③血流速度:最慢(④数量大,分布广) 流向: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 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1900年,奥地利的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即血液分A、B、AB、O 四型。 2、输血、血型和无偿献血输血是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P76表)。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发生生命危险 ﹥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 ﹥400毫升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短期内会恢复正常。 3、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〇————————装—————〇——————————订——————————〇——————线—————〇— 课题:第三节 运输血液的泵——心脏(2) 第2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明标】 ⒈学习目标: ①结合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开启方向,正确理解并表述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③初步了解供给心脏自身的冠脉循环。 ⒉情感技能: 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情感与能力。 ⒊学习重点: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⒋难点预设: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知识储备〗 ⒈心脏结构中各腔的名称分别是? ⒉心脏结构中有哪些瓣膜? ⒊动脉、静脉的概念分别是? ⒋①四肢静脉的瓣膜称作? ②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作用? ⒌①心脏的4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②这些血管是如何命名的? 〖预习自测〗 ⒈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⒉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 ⒊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⒋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⒌判断正误:①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②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 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点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请结合课本62-65页文本及图示,自主探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⒈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教材插图,①沿图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 ⒉①以左心室为起点,表述出血液流经体循环路线。②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流经 部位时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⒊①动脉血与静脉血如何命名的?二者的成分有何区别?二 者分别是在什么部位相互在转化的?这种转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②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请举例说明。 ⒋①请闭上眼,在大脑中映现血循模式图尝试表述体循环肺循环; ②请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部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肺循环:右心室→_______肺部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