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血液循环途径和功能
血液循环途径指的是血液在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和组织中的循环路径。
血液从心脏开始,经过动脉、细小的毛细血管,被送至每个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收集二氧化碳和细胞废弃物,再经过静脉返回心脏,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通过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保证它们正常运作。
2.运输代谢产物:血液将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从组织和器官中收集并运回肝脏和肾脏进行处理和排出。
3.维持温度和酸碱平衡:血液循环可以通过扩张或收缩血管以控制热量的散发和保留,以及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4.运输免疫细胞:血液循环还能将免疫细胞和其它免疫分子输送至身体部位,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病原体的伤害。
总之,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之一,它能保证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工作,维持人体的健康。
血液循环途径和输血详解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通过血管网络运输氧气与养分至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泄。
而输血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给予患者血液或血液成分,以纠正血液缺乏或改善血液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输血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途径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两个主要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从左心室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再通过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房的过程。
在体循环中,血液通过心脏的左心室被推入主动脉,并从主动脉分支进入到供应全身组织的微小血管——毛细血管。
在毛细血管中,氧和营养物质从血液中弥散到组织细胞中,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逆向弥散到血液中。
随后,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进入静脉系统,并最终回到右心房进行肺循环。
肺循环是指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导向肺部,完成换气过程的循环。
具体过程如下:右心房收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并将其推入右心室;右心室将血液推入肺动脉,血液通过肺的毛细血管,与肺泡中的氧气发生气体交换;氧合血液从肺泡毛细血管流回左心房,再通过左心房和左心室进入体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全身的组织和器官都能获取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有效地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
输血详解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恢复或增加患者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或某些特定成分。
它可以用于治疗大量出血、手术、贫血以及某些疾病等。
输血主要分为全血输血、红细胞悬液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等。
全血输血是将供血者的全部血液成分输给受血者,用于恢复受血者失血后的循环容量。
全血输血适用于急需补充大体积失血或全身循环不足的患者。
红细胞悬液输血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成分悬浮液输给受血者,以提高患者的氧输送能力。
红细胞悬液输血适用于贫血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一些手术患者。
血小板输血是将供血者的血小板输给受血者,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和止血功能障碍等。
血小板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友病患者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规律总结:①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采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
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质交换情况在模式图上表现出来。
小结。
演示血液循环动画中物质交换、动静脉血转变等细节以及完整过程。
回答问题。
通过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由图形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不同图形所包含的信息,并在模式图与实体间建立思维通道。
6.练习。
教师课件展示练习题部分。
学生当堂练习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
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肺之间,以及在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之间进行的循环流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为全身的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肺循环:血液从左心室射出,通过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通过各级静脉回流至右心房,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肺循环。
2.体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射出,通过肺动脉干及分支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过左心房及各级静脉分支回到左心室,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
3.微循环:血液从毛细血管网流出后,进入到细动脉和细静脉中,这个细动脉和细静脉的网状结构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三、血液循环的功能
1.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和器官,为身体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
2.运输代谢废物:血液循环将各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返回到肺部和肾脏等排泄器官进行排泄,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3.维持体温: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将代谢废物带离身体,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体温。
4.防御作用: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防御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
5.调节内分泌:血液循环中的各种激素可以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6.促进组织生长修复:血液循环可以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有助于促进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课题:《血液循环途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重难点】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三、【课型】新授课(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铅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多媒体课件。
2)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图片。
4)《血液循环》学案与课本。
五、【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 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看扁鹊切脉图片→学习探测脉搏→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2)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课件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3)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0分钟)→观察课件中两管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课件图片→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血液循环的一般过程
血液循环是人体内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
1. 体循环( systemic circulation):
血液从左心室泵出,通过主动脉送到全身各部位。
在毛细血管层面,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氧气、营养物质释放给细胞,同时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收集。
血液逐渐汇集,形成静脉,最终返回右心房。
2. 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血液从右心室泵出,通过肺动脉送至肺部。
在肺部的毛细血管网中,血液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
富含氧气的血液随后返回左心房,开始新一轮的体循环。
整个血液循环过程依靠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管系统的输送功能维持。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送血液,血管则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和流动速度,以保证有效的物质交换。
1。
说课教案血液循环的途径唐双英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七(下)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主要学习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调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
下面就本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作如下阐述。
一:教学地位1:是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落脚点。
人属于异养生物,人体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通过呼吸系统吸收的氧气主要是靠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的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是靠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排泄器官而排出的。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中循环流动着血液。
血液循环的途径如何?为什么血液循环可以起到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作用?这正是分别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的最根本问题。
所以让学生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不仅可巩固、加深对血管和心脏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形成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全面整体的认识。
是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最终目标即落脚点。
2:有助于深化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人体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要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需要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大系统的直接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运动系统的运动便于摄食,生殖系统则保持种族的延续,所以人体的这八大系统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于血液的循环能把消化系统吸收的养料和呼吸系统呼吸来的氧气运给组织细胞以维持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又能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相应的排泄器官排出。
可见,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助于深化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知识学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说出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能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区别动脉和动脉血、静脉和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能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应用血液循环的途径解决人体有关物质运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让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和不断发展的,是经过科学家积极探索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以及动脉和动脉血、静脉和静脉血的区别。
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血液循环的路径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制作课件动态展示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过程,将内部抽象的生理形象化,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点拨指导法。
学生在学习心脏和血管基础上观看课件时,师适时点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始部位和终点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具体变化,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激励教育的原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趣中学。
二):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参与、认真观察;学会自我总结、比较分析。
在学习中体现“趣”、“活”、“广”、“容”精神。
“趣”:通过科学家发现血液循环的故事、血液循环过程的动态展示以及生活取材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活”即是活学活用、灵活运用。
如:计算人体血液循环一遍需多少时间,一天之内循环多少遍,一天之内由你的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重要。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
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可以把通过探究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活学活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广”即天马行空,任意联系,拓宽视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回答了上述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提问:你还想了解哪些物质运输的问题或对哪些物质的运输感兴趣?如你不能解决,你希望哪位同学回答?充分发挥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容”即包容天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错的、不准确的、不全面的或无关的观点不横加指责,具有包容错误的心胸和气度。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逐渐提高思辨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导人新课→理论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练习、课后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在大屏幕上出示连有血管的心脏图,复习提问:心脏主要由什么组成?有几个腔,分别叫什么?与四个腔连通的分别是什么血管?心脏的功能是什么?然后顺理成章的提出:心脏是泵血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血液又是如何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系统中循环流动的呢?从而自然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板书:血液循环的途径)2:理论形成。
是本节的核心。
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出示课件创设情景、观察动画自由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适当点拨升华提高。
具体来说,首先在老师提出了本节探讨的问题后师及时在大屏幕上出示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过程,将内部抽象的生理外显化,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完整过程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动画分别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然后各小组交流汇报,在汇报中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
(完成相应的板书)第三:老师点拨提问: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始点和终点如何,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发达?3)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进行的是怎样的物质交换?为什么从左心室出去参与体循环的血要流入右心房?同样的,从右心室出去参与肺循环的血则流入左心房呢?4)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吗? 心脏各腔和各血管中流动的分别是什么血?从而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机理的理解和血液循环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能够学以致用不仅可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更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上一环节形成了理论体系后,出示讨论题目: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
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现炒现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提问,相互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的能力。
4:课堂作业和课后探究。
1)大屏幕出示课堂练习:题一: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请标出以下各部分名称:A BC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下列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A B C D3:体循环的途径是,肺循环的途径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