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一、教材地位《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概述血液循环途径,同时要能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本节课是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了解心脏推送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流动的过程,而且本节在本章中也一个难点问题。
二、实验目的(一)通过演示展示血液循环途径;(二)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和颜色变化(三)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一)淀粉遇碘会变蓝;(二)维生素C溶液使碘液褪色;(三)利用单向阀模拟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四)手动挤压洗瓶产生的压力,使液体在密闭的环境中循环流动。
四、实验材料洗瓶、硅胶管、单向阀、变径直通、三通、维C溶液、淀粉、红墨水、玻璃胶、注射器,以及固定这些材料的一张KT板即可。
图1 实验材料五、实验设计(一)组装实验器材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两条血液循环途径的拼装,并将其固定在KT板上。
图2 拼装实验器材(二)配制溶液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图3 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三)实验过程1、手动挤压模拟心室的洗瓶,利用单向阀使“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2、在上下两个小洗瓶中分别用注射器注入碘液和Vc溶液,利用实验原理中提到的变色反应来展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在这两个毛细血管处我们分别连接了一个注射器,上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维C溶液,下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碘液。
当血液流入毛细血管网的时候,缓慢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小洗瓶中,这样就可以模拟出血液在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现象,下方推入碘液,利用淀粉遇碘变蓝来模拟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过程,上方推入维C溶液,利用维C可以使碘液褪色的原理来模拟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过程。
;3、继续挤压洗瓶,产生推送血液的动力,使血液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4、利用单向阀的作用,使血液顺利流入心房。
六、实验创新(一)利用简单、易获取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〇————————装—————〇——————————订——————————〇——————线—————〇— 课题:第三节 运输血液的泵——心脏(2) 第2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明标】 ⒈学习目标: ①结合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开启方向,正确理解并表述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③初步了解供给心脏自身的冠脉循环。
⒉情感技能: 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情感与能力。
⒊学习重点: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⒋难点预设: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知识储备〗 ⒈心脏结构中各腔的名称分别是? ⒉心脏结构中有哪些瓣膜? ⒊动脉、静脉的概念分别是? ⒋①四肢静脉的瓣膜称作? ②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作用? ⒌①心脏的4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②这些血管是如何命名的? 〖预习自测〗 ⒈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⒉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
⒊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⒋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⒌判断正误:①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②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 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点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请结合课本62-65页文本及图示,自主探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⒈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教材插图,①沿图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
⒉①以左心室为起点,表述出血液流经体循环路线。
②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流经 部位时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⒊①动脉血与静脉血如何命名的?二者的成分有何区别?二者分别是在什么部位相互在转化的?这种转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②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请举例说明。
课程篇“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3节的内容,该内容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
初中生好奇心和创造力很强,愿意去了解生命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突破口。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彰显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找到心脏所在的位置,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心跳。
师问:“你的心在跳动吗?”学生回答:“在。
”只要心脏在跳动,生命就在继续。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心脏的跳动,体验生命的美好。
(二)复习旧知1.心脏的主要结构2.血管的类型以心脏为中心,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到心脏,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管道系统。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闭合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知道心脏和血管组成了一个闭合的管道系统,此时学习血液循环途径是水到渠成,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
(三)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63页的血液循环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请推测血液回到心脏的哪个腔室。
具体经历了哪些路径?(2)当它再次从心脏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又先回到心脏的哪个腔室?具体经历了哪些路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猜测。
并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推测。
总结出规律:都是从一侧的心室出发,回到对侧的心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其他同学质疑,并说出反对的原因。
让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激烈争鸣中,逐渐清晰血液循环的路径。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血液循环路径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发生变化的关键部位在哪里?在这些部位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部编初中生物下册心脏必考知识点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解剖图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动脉血。
5、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注意: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
6、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
心脏相关练习题1.在构成心脏的四个腔中,其中壁最厚的是( )A.左心房B.右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2.某人的甲血管与心室相通,流的是静脉血,乙血管与心房相通,流的是动脉血,请问他的这两条血管的名称依次是( )A.肺动脉和主动脉B.上腔静脉和主动脉C.主动脉和肺静脉D.肺动脉和肺静脉3.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B.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动脉C.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也有静脉血4.心室收缩时,房室瓣与动脉瓣的开、闭情况是( )A.都开B.房室瓣开、动脉瓣闭C.都闭D.房室瓣闭、动脉瓣开5.肌肉注射青霉素,若做跟踪检查,则在心脏中最先发现青霉素的地方是( )A.右心室B.左心室C.右心房D.左心房6.下图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B.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鲜红变成暗红C.图中虚线为体循环路径,实线为肺循环路径D.若②为小肠,则血液流经②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7.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A.心房→动脉→身体各器官→静脉→心室B.心室→动脉→身体各器官→静脉→心房C.心室→静脉→身体各器官→动脉→心房D.心房→静脉→身体各器官→动脉→心室8.某同学患了肺炎,医生采用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治疗。
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
姓名:王月舟
单位:涿州市柳河营学校
2017年3月23日
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
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画概念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用具
卡片、彩笔、胶水、幻灯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动手操作法5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六、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3小组合作拼概念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大家对照心脏模式图,回忆一下心脏的结构,一会儿找同学回答。
出示心脏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心脏四腔,心脏四腔连通的血管,及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提问:瓣膜有什么作用?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归纳:静脉流回心房,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
导语:谁能把心脏结构图画在黑板上?
找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心脏结构简图,并标出各结构名称。
其他同学画在学案上。
教师讲解:人体的心脏和血管相连通,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管道系
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这就是血液循环。
血液在这个管道系统中沿着怎样的路径循环流动的呢?板书课题:血液循环途径。
新授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下边我们先来学习体循环。
播放体循环录像,然后思考下边的问题。
思考: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分别是什么?
2、体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
3、经过毛细血管时,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然后边播放体循环动态图边总结。
板书在黑板上。
出示思考题:怎样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件给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播放肺循环录像,思考下边的问题。
思考: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分别是什么?
2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
3经过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然后边播放肺循环动态图边总结,板书在黑板上
找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板书上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
液成分变化。
出示血液循环模式图,找学生对照彩图,指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然后思考:
1、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共同规律?
2、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吗?
3、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互不联系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1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都是心室流向动脉,动脉流向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流向静脉,静脉流回心房。
起点都是心室,止点都是心房。
2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3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相连通,成为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
你还发现了什么?(左动右静)心脏左侧及其连通血管流动脉血,心脏右侧及其连通血管流静脉血。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动脉血管一定流动脉血吗?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学生代表回答,并要求举例说明。
(肺动脉流静脉血)
八全课小结
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它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由左心室始,到右心房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由右心室始,到左心房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这两大循环在心脏处交汇,他们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九巩固练习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规律是()
A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室
B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网→动脉→心房
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网→动脉→心室
3、通过画概念图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画在学案上,学生代表画在黑板上。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拼图游戏。
并用彩笔标出血液成分变化。
十、布置作业
白板出示;结合本节课所学,课后分小组调查我们身边的人心脑血管的发病情况,搜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十一·、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
十二、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启发诱导为前提,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设问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