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带出尾联,说明“不容真”的结果;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
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
2.(2017· 安徽淮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几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答题模板 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或: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 感+总括。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赏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扣住标题“自叙”,结合诗句“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 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平 生肺腑无言处”逐一分析即可。 答案: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贫贱不能移 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 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
考点1 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 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 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
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词)时
解析: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
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
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 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答案: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 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通过屋漏床湿、 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 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细节 刻画
烘托 渲染
烘托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绘 画技法,意在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 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表现画的主 题。诗歌中的烘托渲染便是借鉴中国 山水画的这一传统技法以深化意境、 渲染氛围、突出主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目的在于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个性更 加鲜明,道理更为深刻。
“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
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题指津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内容简 要分析。 设问方式 2.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词人)的形象特点。 3.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点出作者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 步也可能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第二步:结合全诗(词)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作 解题步骤 者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 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蕴含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 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
题型2
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学考连接
1.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 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 园的喜爱。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 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 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 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诗歌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 名 称 精 析 典 例
比兴 手法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经》。如《氓》第三章以传 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 统的比兴开头,写“桑之未落, 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 其叶沃若”,先以葱茏茂盛的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桑树比照自己的青春,继而以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 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 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 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 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 所要歌咏的内容。 悲惨,悔之晚矣。 细节刻画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 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明确 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 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 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 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 评价,使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如张籍的《秋思》前三句平 平常常,“意万重”也 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 般地直抒胸臆,而结语“行人 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 形神毕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 精神,有点铁成金之妙。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 西提刑。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旱不雨,秋禾枯焦。首联从甘霖突降写起,
仿佛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一个“喜”字,表现出诗人体恤
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 概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
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2.(2013·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 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知识储备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
类 型 典 例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 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赵师秀的《约客》一诗,通过对环 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 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举身赴 清池”和“徘徊庭树下”的句 子,“举身”与“徘徊”对比,使其 两人刚烈与优柔、软弱的性格如在 眼前。
对比
衬托
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些事 飞”,表现的是作者旅途归思的悲切 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 之情。后两句,即景点染,用眼前 来衬托,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 “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 条件来衬托,称“反衬”。 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 的凄苦心情。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Hale Waihona Puke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 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 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现了一位不愿同 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 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 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重重地压在她的心头,在她 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
志未酬,充满着在黑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
(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 入。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各联之间结构上的联系,二要注意各联(或每 句)的关键词,如“乐于贫”“闲吟客”“不容真”“无言处”等。 答案: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表明“乐于贫”的心迹;颔联“闲吟 客”带出颈联,点出“吟”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颈联“不容
张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镃
解析: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 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柴 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从“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 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 志趣。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