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浅谈一本体系完备的教育史著作――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论文关键词: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体系完备特点鲜明论文摘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
陈青之先生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陈青之先生始终围绕一个主线,按照“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的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写作思想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创作之亮点,在于他对“儒主线说”的系统阐明。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始终受儒家思想支配,其核心是“伦理”,于自身修养取“听天由命主义”,于社会秩序取“正名定分主义”,于论断事理取“折衷调和主义”。
陈青之先生在序言中提出,教育史的主要任务:(1)在于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变迁之原因;(2)在于比较各个时代、各个地方教育之升降与异同;(3)在于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之对教育的利用;(4)尤在于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表明其特异之点。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陈青之先生没有明确提出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词语,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其研究中国教育史所采取的方法、态度及欲达到之目的。
即在比较中国教育在时空发展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为今日之借鉴,这充分表明了陈青之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其表现明显且一以贯之的写作态度,其中不乏独到的观点。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在夏商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以巩固统治地位。
周秦时期注重礼义教育,培养忠诚臣民。
汉唐时期注重文学教育和儒学传承,强调治国安民。
宋明时期则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清代时期的教育目的则更多地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相关。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都以巩固统治地位、培养忠臣良将以及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清代时期、教育培养目的、历史时期、总结1. 引言1.1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一直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
从夏商时期到清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教育的目的也随之有所不同。
在我的看法中,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
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都有其独特性,但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和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对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和清代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夏商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一、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和君主效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教育中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教导子民要对君主忠诚,为国家奉献。
二、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夏商时期的教育着重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教导子民尊重祖先、尊重传统,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通过教育,使子民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三、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子民成为具有统治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华东师大新版(2009)《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得与失胡志坚1,傅蕴2,刘源3(1聊城大学教务处,2、3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要:与2000年修订版比较,华东师大新版(2009)《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得力处是:梳理道家教育思想,还原百家争鸣全貌;增加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凸显中国教育学术的时代精神;细化科举制度,澄清对唐以降选士制度的模糊认识;调整标题用语,明确中国教育史的教育特色。
不足之处是:没有修改读者提出的前两版教材中的重要问题;抽掉了荀况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前提;选士制度的主线仍不完整;韩愈教育目的论的缺失。
关键词:新版;《中国教育史》教材;得失由孙培青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教材,自1992年初版,至2009年第三版发行,已进行了两次修订。
诚如有研究者所言,该教材“是教育史领域的常青树”,[1]堪称中国教育学类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该教材1992年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2000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等奖项;2009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客观地说,近二十年来教育学界的晚辈后学,多是聆听着该教材的教诲步入教育学圣殿的。
作为高校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人员,笔者在使用华东师大前后三版《中国教育史》教材过程中,无论在中国教育史基本史料、基础知识和史观、史识等方面都获益匪浅。
与此同时,在比较三版、特别是修订版和新版教材时,也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解。
本文即是笔者在使用新版教材过程中与修订版比较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就全书而言,与修订版相比,新版教材在编写思路方面虽无太大变化,即按照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纵向是指在章节划分上根据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写,横向指在每章按照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的组织方法。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 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有力推动,掌握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2、着重掌握1912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着重掌握蔡元培的主要教育理论观点。
4、了解1903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十章五四时期和党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勤工俭学运动,工读互助运动。
3:掌握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4:了解党的教育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5:熟悉党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
6:熟悉党领导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7:掌握1922年学制
第十一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
2、了解根据地教育实施状况。
3、了解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4、掌握鲁迅科学教育思想和儿童教育思想。
5、掌握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重点掌握其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6、了解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党在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教育政策
2、了解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
3、了解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教育方针
4、了解“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制度
5、了解日本殖民主义教育方针
[第十三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
2、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概况
3、了解国民党统治区反动教育的本质
4、了解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掌握其“三大教育”和“四大方式”的教育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予以恰当的评价。
5、掌握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实施方式。
6、掌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解其师范教育思想和幼稚教育思想。
7、掌握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
8、掌握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