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起,养士之风盛行;

(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

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 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土地主阶级为首的(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联盟。

3) 官学由国家机关主办,它是集中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它维护“学术官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是分散的,学在四方是其特点,它促进了“学术下移”

4) 官学是“政教合一”;私学是政教分设

5) 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的贵族子弟垄断的受教育权;私学的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使文化知识能向下移输到民间

6) 官学是“官师合一”;私学是官师分离

7) 官学没有自由思想,受一种教育思想所支配;私学思想自由,学术繁荣,是百家争鸣的摇篮

8) 官学的教学内容仅限于“六艺”,脱离现实生活;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9) 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是比较规范化;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设备简单,制度上也不够规范,但具有较大灵活性

10) 官学按一定方向培养人才,不能实现其培养维护贵族统治人才的职能;私学以多种目标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人才的需要,为地主阶级服务

2.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

A. 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 齐国有兴办稷下学宫的经济条件

C. 稷下学宫又是养士之风的主物

(1)稷下学宫性质:(它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A.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它是官学;从它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来看它是私学)

B.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

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②“不治而议论”

③尊师重道,优待知识分子

④学无常师

⑤管理规范(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3)历史意义

A. 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B.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C.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重点)

(1)孔子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

A.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B. 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礼》:又称《士礼》或《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

《易》: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有三部《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三传》

(2)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A. “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B.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

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办学方针)

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A. “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B.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C.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为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

社会发展的要求,反应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不有实际意义

(5)教学内容

“六艺”,调整后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A. 道德教育:品行、忠诚、信实

B. 文化教育:“文”指《诗》、《书》、《礼》、《乐》等

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

为道德修养服务

教学内容的不足: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

a) 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

b) 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教学内容的特点

①偏重社会人事

②偏重文事

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6)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