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 格式:pdf
- 大小:199.49 KB
- 文档页数:16
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一、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一)诸子百家教育思想1、孔丘的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2、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3、荀况的教育思想“六经”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4、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5、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二)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2、《中庸》3、《学记》4、《乐记》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二、秦、汉(一)董仲舒教育思想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3、论道德教育(二)王充的教育思想1、对神学的批判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3、论学习三、隋唐元明清早期主要教育思想(一)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颜氏家训》2.论士大夫教育3.论家庭教育(二)韩愈的教育思想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3.论尊师重道(三)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1、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3、“大学”和“小学”教育4、“朱子读书法”(四)王守仁心学教育思想1.“致良知”与教育作用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3.论教学内容4.论儿童教育(五)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五)颜元的教育思想1、漳南书院2、“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3、“习行”的教学方法4、“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四、晚清教育思想(一)“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张之洞与《劝学篇》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二)维新派教育思想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3、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五、民国早期教育思想(一)蔡元培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3、教育独立思想(二)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勤工俭学运动6、科学教育思潮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8、学校教育改革与实验六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1、论教育本质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的探索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2、“化农民”与“农民化”(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2、乡村教育的实施(五)陈鹤琴的“活教育”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2、“活教育”思想体系(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1、“生活教育”实践2、晓庄学校3、山海工学团4、“小先生制”5、育才学校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一(一)古希腊教育1、苏格拉底教育目的论外国教育思想史、古代教育思想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2、柏拉图“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3、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二)古罗马教育1、西塞罗2、昆体良3、奥古斯丁二、近代教育思想(一)西欧近代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2.卢梭的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及影响公民教育理论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的传播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外国教育思想史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1.英国洛克斯宾塞2.法国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3.德国第斯多惠4.俄国乌申斯基5.美国贺拉斯·曼6.日本福泽谕吉三、现代教育思想(一)新教育运动理论1、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3、蒙台梭利(二)苏联教育思想1、马卡连柯2、凯洛夫《教育学》3、赞科夫4、苏霍姆林斯基(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1.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2.改造主义教育3.要素主义教育4.永恒主义教育5.新托马斯主义教育6.存在主义教育7. 新行为主义教育8.结构主义教育9.分析教育哲学10.终身教育思潮1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制一(一)官学制度与“六艺”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1.私人讲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2.太学、郡国学、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馆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的影响(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五等黜涉法”监生历事社学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与种类和特点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中国教育制度史 二、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洋务学堂的兴办 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4.清末的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学制 颁布课程标准 2.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3.1922年学制七项标准 学制体系与特点三、现代教育制度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共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2.干部教育3.群众教育4.普通教育5.基本经验科章 节 小节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一、(一)东方文明古国 1.巴比伦的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古代教育制度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 (二)古希腊 1.古风时代 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 “智者”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 (三)古罗马 1.共和时期2.帝国时期(四)西欧中世纪 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五)拜占廷与阿拉伯 1.拜占廷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2. 阿拉伯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二、近代教育制度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 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耶稣会与天主教教育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 1.英国 2.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3.德国4.俄国5.美国6.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科 章节 小节 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三、现代(一)19c 至20c 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形成和发展 著名实验 2.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1.英国《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2.法国《费里教育法》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3.德国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4.美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生计教育、返回基础;《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日本《教育救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6.苏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教育起源学校萌芽的传说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西周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六艺”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私学发展私学与官学比较创设始末性质特点齐国稷下学宫历史意义①创办私学编订六经②庶富教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⑥论教学内容⑦论教学方法⑧论道德教育⑨论教师孔丘的教育思想⑩历史影响①思孟学派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④大丈夫人格理想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备注①六经传人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③大儒教育目的④儒经教学内容⑤ “闻见知行”教学方法⑥论教师荀况的教育思想备注①农与工肆之人一中国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②“素丝说”与教育作用③“兼士”培养目标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的教育思想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② “逍遥”人格理想道家…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法家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大学中庸学记战国后期教育论著乐记独尊儒术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建立察举制度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③论道德教育①批判谶纬神学②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王充的教育思想③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 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建立科举制度的影响《颜氏家训》士大夫教育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家庭教育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②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韩愈的教育思想③论尊师重道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理学教育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步法”“监生历事”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社学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的发展书院教育的特点私塾的发展与种类私塾与蒙学教材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③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④朱子读书法①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②“随人分限所及”教育原则 ③论教学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王守仁的心学…④儿童教育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義的“公其非是于学校”①颜元与漳南书院②“实德实才”教育目的③习行教学方法④“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反思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⑤“习行”教学方法第二、三章 中国近现代教育教会学校的举办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 京师同文馆洋务学堂的兴办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留学教育的起步派遣留欧“中体西用”思想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近代教育起步“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①办学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②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改革科举制度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②《大同书》①开民智、伸民权②“新民”与教育目的③论学制④论师范教育⑤女子教育梁启超…⑥儿童教育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严复…②“体用一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宗旨留日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清末的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资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方针学制民国初年教育改革课程标准①五育并举②改革北大蔡元培与资阶教育③教育独立思想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勤工俭学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建立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s 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教会教育的扩张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七项标准1922新学制学制体系与特点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教育制度改革戊辰学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发展抗战时期学校西迁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中学毕业会考苏维埃文教总方针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教方针在职培训学校教育干部教育抗大群众教育根据地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正规化普通教育解放区高教的整顿与建设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根据地教育经验①早期马义者的教育思想②论教育本质③全人生指导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④青年教育职业教育探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思想体系①四大教育②三大方式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③化农民、农民化①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②乡村教育实验①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②“活教育”思想体系①“生活教育”实践②“小先生制”③育才学校三、中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④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任务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定义的类型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功能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学概述教育心理学(9章)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9章)约30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试卷结构教育学综合结构图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原理(10章)约100分中国教育史(12章)外国教育史(11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概念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教学理论概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概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改革课程编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片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德育概念德育任务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与类别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教育学原理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德育概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德育教师与学生教师教学学生师生关系齐国的稷下学宫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学变革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荀况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孟轲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有力推动,掌握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2、着重掌握1912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着重掌握蔡元培的主要教育理论观点。
4、了解1903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十章五四时期和党成立初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勤工俭学运动,工读互助运动。
3:掌握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4:了解党的教育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5:熟悉党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
6:熟悉党领导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7:掌握1922年学制
第十一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
2、了解根据地教育实施状况。
3、了解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4、掌握鲁迅科学教育思想和儿童教育思想。
5、掌握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重点掌握其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6、了解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党在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教育政策
2、了解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
3、了解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教育方针
4、了解“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制度
5、了解日本殖民主义教育方针
[第十三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
2、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概况
3、了解国民党统治区反动教育的本质
4、了解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掌握其“三大教育”和“四大方式”的教育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予以恰当的评价。
5、掌握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实施方式。
6、掌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解其师范教育思想和幼稚教育思想。
7、掌握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
8、掌握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