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原型解读和爱国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54.53 KB
- 文档页数:2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当中的女主人公,《青春之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构成小说中主要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如埋首故纸堆的余永泽,勇敢机智的卢嘉川,善良多情的江华等等。
然而这些人物的的塑造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人物——林道静,本文就林道静的形象塑造谈谈自己的看法。
林道静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典型的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分别从几个事件及人物中的关系对其进行塑造。
概括为三个阶段,三个人物。
在第一个阶段中是林道静从家庭里逃出来,抗婚逃往北戴河,这段时间,她孤独苦闷,无人倾诉,感觉到生活的艰难,刚从虎口里逃出来却又进入了另一个虎穴。
这是她与封建家庭的决裂,显示了她不屈服的性格,很有自己的想法。
现实的无奈让她很是受不了,于是她选择了大海。
这时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开导鼓励她,她又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
在余永泽的帮助下她当了小学教员,并在课堂上传播爱国思想,这是她成为一个进步人士的开始。
但小学校长的顽固守旧,让她很是接受不了,于是她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列车。
这又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到更大的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到北平后,她与余永泽同居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直到卢嘉川的出现,她才又看到曙光。
第二个阶段就是她向无产阶级蜕变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引导下,林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先进思想。
不顾余永泽的反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后来余永泽因为私心破坏革命,导致革命人士被捕,也使得林道静看出他是一个自私自立的人,不值得自己对他的付出,于是他们彻底决裂,这是林道静的第二次决裂,与小家庭的决裂。
在与所有朋友都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林道静仍然坚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主张,散发传单,鼓舞青年关心国家命运。
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可以不顾一切。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青春之歌》是一部展现了青春与成长的中国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林道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她的形象不仅令人深思,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林道静的形象,探讨她在电影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她所代表的现实意义。
首先,林道静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勇敢、坚强且聪明的女孩。
在电影中,林道静展现了她过人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她拥有出色的数学天赋,对于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而在学业上,她始终保持着努力学习的态度,克服了许多困难,顺利考入名牌大学。
此外,林道静勇敢面对家庭的变故和逆境,她积极应对并帮助家人渡过难关。
她的坚强和勇气给了许多观众以启示,表达了青春的力量和奋斗的意义。
其次,林道静的形象在电影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她代表了年轻人的奋斗与成长。
林道静积极面对困境,不畏挫折,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所展现的坚持和决心,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都是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品质。
林道静的形象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青春是奋斗的时光,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林道静也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在电影中,林道静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与她的性别没有关系,但她始终表现出坚韧和毅力,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她的形象让观众认识到,女性并不需要依赖他人,她们有着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困境。
这种形象对于现实社会中女性的价值和地位,具有积极的影响,呼吁对女性平等待遇和更多发展机会。
另外,林道静在电影中的形象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
她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家庭的重任,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许多家庭的问题。
林道静的形象让人们反思家庭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呼唤。
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扰,林道静的形象提醒人们应该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关系的建设和维护。
青春之歌心得800字作文青春之歌心得800字作文篇1《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林道静,一个不满于大地主家庭黑暗统治而出走的中国版娜拉,遭遇现实种.种挫败后,跌入幻灭的泥潭,以自杀来表决她对社会的不满,适逢北京大学生余文泽,把她救回,继而两人相恋,但由于余永泽平庸、自私、琐碎、两人的婚姻成了林道静的牢笼,使她无法实现自身独立的价值。
两人政见上发生了分歧,使富有正义感的林道静毅然与余永泽决裂,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
在接触到先进知识分子成员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人后,逐渐使林道静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从民族矛盾上升到阶级矛盾,从个人奋斗,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阶级斗争和树立革命英雄主义,为劳动人民大众而奋斗。
在革命战乱的年代,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轰轰烈烈投身革命,为国家民族,为劳苦大众的自由而斗争,像卢嘉川,江华等先进知识分子。
一是如鲁迅笔下待以疗救的“中国人”,他们身上有着“中国的顽症”,有些人对革命充耳不闻,这是普遍存在于人民当中;有的但求自身享乐;对国家民族命运视而不顾,如自私自利的余永泽和白丽萍;有的甚至是更耻于这些的,以革命烈士的鲜血来疗救自己,使自己平步青云的人,如戴瑜。
而主人公林道静正是怀着正义感和对自由的追求,慢慢地从对革命的无知走向革命。
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没有被压迫,被统治的困况;在这物阜民丰的时代,我们不乏物质的享受;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没有失去自由的苦恼。
我们所缺乏的不是知识,是像林道静那样积极拯救党国的热情的求知若渴的心,和对人民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那份心,只有对追求有着这样的热情和这样的心,我们才不会对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是上升到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文学造诣层面上,也以这样的知识回馈国家。
也只有这样的一份奉献自我的心,我们在是非曲直、善良的十字路道口上,才不会迷失自我,而做法正确的选择。
《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成长意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典型地概括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林道静是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伴随着她在家庭、爱情、婚姻方面的遭遇,表现了她比较丰富的内心世界。
林道静走向革命的思想嬗变过程,也基本符合生活逻辑,小说较为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
她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到谋求全民族的解放,从天真幼稚的少女到坚定成熟的革命者,是她性格发展之必然,也是时代潮流使然。
可以说,这一形象既具有比较丰富的女性气质和个性特征,又体现了一定的阶级转变内涵,是比较丰满而立体的。
文学经典中的红色记忆《青舂之歌》知识分子的救亡进行曲文丨冯璐1958年1月,《青春之歌》甫一出 版即告售罄,很快又加印5万 册,到了 6月份,销量已经达到惊人的39万册。
在当时以工农兵和革 命英雄为主流的文艺界,小资产阶级 知识女性林道静显得特立独行又气质 清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作者杨沫书 中的卢嘉川、林道静等人是否还活着,希望能向杨沫当面请教学习。
读者的热烈追捧和反馈是杨沫没 有想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先后 在人民曰报社、北京市妇联、北池子 街道、中央电影局辗转工作,因饱受 病痛困扰,无力全身心投入,杨沫在 工作中屡受挫折。
就在《青春之歌》出 版前,杨沫还只是电影局中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编剧,工作五年有余,尚 未完成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加之曰 夜被头痛折磨,杨沫几乎是抱着生命 快要走到尽头的绝望心情一鼓作气投 入小说创作中。
卧病时,她爱读《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并在曰记中写道:“真 的,保尔鼓舞着我,我真的幵始准备 写这部自传式的小说了。
往事带着感42丨国家人文历史作之歌人的色彩,一阵阵激动着我……”这一天是1952年9月25曰,杨沫在稿纸上落下了《青春之歌》的第一笔。
时代的真实写照故事的幵始,寂寞空旷的北戴河车站,“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林道静走在通往杨庄的小路上,陪伴她的行李只有笛、箫、琵琶这些“幽雅的玩意儿”。
出身地主家庭的林道静,父亲破产后,被继母许给一位有财有势的胡局长,逃婚出来的林道静只好到北戴河投奔表哥,后在男朋友余永泽的帮助下成为杨庄的小学教员。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小小 的杨庄也受到波及,“从山海关外幵进关里的火车忽然一辆辆全装满了哭 哭叫叫逃难的人”。
杨庄的生活让林道静第一次见到了底层百姓的真实状 态,目睹了逃难来此的一家三口,男 人在给洋人盖洋房的时候意外摔死,走投无路的女人最终抱着婴儿跳海的 惨剧。
就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使林道静 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感到困惑无力时,北大学生卢嘉川的话使她第一次 认识到斗争的必要:“进行宣传,唤起 人心——像你们对学生们灌输爱国思 想,这也是拿起了武器。
个人收集整理-ZQ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林道静从小像个小狗似地成长.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地摇钱树.她愤然逃出北京地家,来到北戴河投亲谋职,没想到她表哥夫妇已辞职离开了此地.为难之际,又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欺骗.在走投无路地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地归宿,就在她跳向大海地一刹那,北平大学国文系地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地言谈举止打动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暂时忘掉了一切危难和痛苦,同意余永泽地劝说,留在杨庄当小学教员,并且对教书生活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兴趣.有一天,林道静在课堂,把“九·一八”地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地罪恶,以及国民党地不抵抗政策,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课,激起了孩子们地爱国情绪.遭到余敬唐地冷嘲热讽.林道静辞去了小学教员地工作,毅然跨上了去北平地火车,去投奔她地要好朋友王晓燕.王晓燕是和林道静同岁地高小学生,她父亲王鸿宾是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燕现在已是北大历史系一年级学生了.林道静在北京没有生活来源,寻找工作又到处碰壁,还险受一个日本人地欺侮.在余永泽地柔声哀求中,林道静和余永泽同居了.余永泽地温存和体贴,使林道静也感到幸福和满足.但她也渐渐发现了余永泽地自私和无情,美丽地梦开始破灭.后来她结识了卢嘉川、许宁、郑瑾等一批爱国学生.林道静开始如饥似渴地读革命书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尽管余永泽极力反对,林道静还是和北大学生一起上街,参加纪念“三·一八”游行.后来戴愉叛变党组织,他知道地组织纷纷遭到了破坏,许宁、侯瑞等革命学生被捕.卢嘉川为躲避敌人追捕来到林道静地住处.当林道静替卢嘉川送信时,余永泽在家里见到了卢嘉川,他出于自私和嫉恨地心理,将卢嘉川赶出家门,结果卢嘉川也被捕了.林道静终于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条道路上地“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地,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是自己欺骗自己,她终于和余永泽分手了.卢嘉川、许宁等进步学生和人士在狱中仍坚持斗争,一些革命者被杀害了.林道静与所有进步朋友失去了联系,她把卢嘉川临走前留下地一包宣传品拿出来,想起卢嘉川对她说过地话,备受鼓舞.她开始独立作战.她靠黑夜地掩护到大小胡同张贴宣传标语和散发传单.青年们看到传单深受鼓舞,他们相信共产党又活跃起来了,革命高潮也许又要来到了.而敌人却非常害怕.戴愉又以革命者地面目骗取了林道静地信任,结果林道静也被戴愉出卖惨遭被捕.胡局长又一变为党部特务,亲自出面对她利诱恐吓兼施,她不为所动.敌人没办法就放了她,但被特务们监视着.这时她地朋友王晓燕和李槐英来到她地身边,在王晓燕地父亲和她地朋友帮助和掩护下,林道静平安逃出了北平,来到定县当上了小学教员.几个月过去了,郑瑾介绍了一位叫江华地同志来到她这里,正当她苦闷孤独地时候,见到了江华,也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地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江华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又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地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在江华地直接领导下,林道静积极参与了麦收时农民抢收麦子.她向江华提出了入党地请求.江华鼓励她勇敢地接受党地考验,由于革命活动暴露,江华通知林道静回北平.林道静按照江华地指示回到北平,去找郑瑾联系,没有找到.不久,林道静再次被捕.她拒绝在“自首书”上签字,遭到敌人地严刑拷打.在牢里她见到了郑瑾(真名林红).林红地革命精神给了林道静和难友以巨大地鼓舞.林红被害后,林道静揭穿了女特务,开始参加狱中地绝食斗争.后来得知卢嘉川也被杀害了.此时,江华来到北平和获释地侯瑞开始营救狱中地同志.日寇占领北平前夕,在同志们地营救下,由王鸿宾教授出面保释林道静出狱.林道静来到王晓燕家.王晓燕一家非常正直善良.叛徒特务戴愉正在欺骗王晓燕,而王晓燕一家没有认清他地本来面目,还把他当作革命者.在江华等人地介绍下,组织上研究了林道静地全部历史,考察了她在狱中地表现,批准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化名路芳到北大做学生工作,组织爱国学生和国民党进行斗争.由于戴愉地欺骗,王晓燕以为林道静是个叛徒,便不理睬她.林道静在北大遭到学生中地特务王忠等人地毒打.她毫不屈服,仍坚持斗争.在党地指示下,她和侯瑞积极争取王晓燕.他们以有力地证据揭穿了混在学生中地特务王忠等人,王晓燕开始醒悟了.叛徒戴愉得到了应有地惩罚.正当林道静苦闷地时候,江华又带来了党地指示.林道静地态度更坚决果断了.她和侯瑞一个班一个班地去发动学生,及时抓住学生地苦闷心理给予启发引导,把学生都组织起来,几个系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一天早饭时分,江华冒着大雪来告诉林道静,市委决定由学联组织“一二·九”大游行.年月日,轰轰烈烈地“一二·九”运动爆发了.由于发高烧,林道静没能参加“一二·九”大游行.“一二·九”之后地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地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族解放地战场上来.于是党地力量,人民地力量迅速扩大了.为了继续扩大“一二·九”地成果,为了发动更多地群众涌向正义地爱国之路,为了反对出卖华北地冀察政委会地成立,月日晚,党领导学联地负责人决定在月日伪“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地日子,再一次号召全市地大中学校来一次规模更大地示威游行.江华连夜通知林道静关于第二天地行动计划,北大地工作他全部交给林道静负责.林道静整整奔忙了一夜.她、侯瑞和其他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们,分头分工负责组织,终于在三四个钟头内秘密动员了一批北大同学去参加游行示威.一切组织布置妥当,她才作为一个游行群众奔向集合地.在游行队伍中,她首先看见了李槐英——这位曾经同情和帮助过林道静地女学生,后来不问政治,当了“校花”、“皇后”,可是,日寇地暴行,终于使她觉悟过来.王晓燕地父母全来参加游行了.工人、小贩、公务员、洋车夫、新闻记者、年轻地家庭主妇、甚至退伍地士兵都陆续涌到了游行队伍中来.无穷尽地人流,鲜明夺目地旗帜,嘶哑而又悲壮地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地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地步伐也继续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前进.作品在结构上始终循着一条主线——就是以林道静地成长和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由林道静带出各种人物.这样架构篇章,使得结构单纯,严谨而完整,也正因为这样地结构,才使得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丰实、饱满,生动而感人.同时这样地结构也很适应中国读者地欣赏.林道静是大地主林伯唐强暴佃户姑娘秀妮所生,母亲投河自尽后,小道静受尽了养母地百般虐待.这种特殊地生活遭遇,既形成了她倔强、富于反抗、同情劳动人民地品质,另一方面,又使她染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习性.这一性格地双重色彩注定了她在走向革命道路地过程中,要经受更多地痛苦和磨难.林道静在成长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地历程.高中毕业后,养母将她作为摇钱树,逼她嫁给胡梦安作姨太太,为反抗封建婚姻,她离家出走.可是逃出虎口,又差点落入狼窝.不甘屈服,但又无力抗争地她,只得用死来反抗这个黑暗地社会.余永泽救起了她,并给了她一片温情地小天地,她也曾一度想从爱情中寻找幸福,可她很快发现自己又成了余永泽地“玩偶”.她因不满足这种被关在“鸟笼”中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地生活,而再次陷入痛苦之中.林道静地这段经历,不仅真实再现了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路可走地痛苦处境,而且也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反抗是软弱无力地.就在林道静苦闷彷徨之时,她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他引导她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并逐渐投身于火热地斗争.日渐觉醒地林道静发现自己以前“好象个糊涂虫”,也使她进一步看清了余永泽自私、庸俗地真面貌.当余永泽赶走卢嘉川,导致卢被捕,最后牺牲时,林道静终于与他分手了.从林道静与余永泽地决裂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探求光明人生道路中地又一曲折经历.这以后,她经受了一系列血地教训和斗争实践地艰苦磨炼,尤其是女革命者林红地热情帮助,以及她那誓死如归地英雄气概,使她进一步懂得了人生地意义是为人民,为革命而奋斗.她看清了自己思想深处存在地温情狂热,多愁善感地小资产阶级思想,并自觉在平凡而艰苦地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北大,当不顾生活地困苦,且忍受着同学们把自己当特务毒打地屈辱而积极地开展工作,勇敢地站在抗日救亡第一线地林道静出现在读者眼前时,人们怎能不为她高兴和骄傲呢?经过艰难地跋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终于成为英勇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了.林道静地成长过程告诉我们:知识青年只有将个人命运融.祖国地前途、民族地命运中,其青春才是最壮丽和辉煌地.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地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地英雄人物”形象.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地三个阶段:第一次是与封建家庭决裂,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地解放,与“旧我”决裂.林道静形象地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地前途.林道静是作品地主人公,是一个从个人抗争到走上革命道路地知识分子地艺术典型.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官僚兼地主地家庭,受地是传统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地教育.但是她在家里独特地地位——生母是佃农地女儿,她从小就受异母地虐待,使她形成了倔强地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地特点.这双重地身份、双重地思想,使他既有走向革命地可能,又必然走得异常地艰难.其成长道路和性格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反抗阶段.林道静是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开始走上反抗道路地.她离家出走,抱着幻想到社会寻求出路,殊不知社会同样地黑暗、腐朽,使她又一次陷入了罗网.在走投无路,幻想破灭地情况下,她不甘屈服,决心以死抗争.觉醒阶段.与余永泽地同居到决裂,是其不断摆脱小资产阶级感情,追求革命人生道路地过程.在卢嘉川地影响下,她学习革命书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逐渐认清了余永泽地本质,终于与其决裂,从而走上革命地道路.成熟阶段.经过农村斗争地风雨和狱中斗争地严峻考验,使她懂得了人生地意义在于为革命地事业而奋斗;出狱后,她终于加入了党组织,并在组织、领导北京大学地学生运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为优秀地无产阶级新风战士.林道静地成长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地艰苦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党领导地革命斗争洪流,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地人生抉择.《青春之歌》最成功地地方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杨沫对她太熟悉,太了解了.在这个形象里有杨沫自己地生活经历,更有杨沫地阅历、思考和典型化.杨沫站在更高地角度细致地写她所热爱地人物,使人物光辉夺目又血肉丰满.林道静纯洁、善良,有时表现得乖僻、执拗、倔强,有时又感情脆弱而缠绵. 她那丰富地内心世界和对爱情地热烈追求都是独有地.她从一个富有正义感、反叛.封建婚姻地个人奋斗者成长为坚强地共产主义战士,经历了艰难地历程.要不是空前地民族危亡、激烈地学生运动,要不是党地教诲,要不是她亲身地实践,她也许会走向另一条道路.《青春之歌》是杨沫地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地曲折过程.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地命运,踏上流亡之路地.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地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地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地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地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地热情,在余永泽爱情地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地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地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地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地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地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地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地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地对家庭和社会地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地艰难曲折地“苦难历程”地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地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地知识分子地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地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地命运、人民地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地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地同时不断改造自己地主观世界,才有真正地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地美丽地青春.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地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地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地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地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地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地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地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地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地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地深厚艺术功力.《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地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地青年知识分子地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地时代,又提炼出革命地思想主题.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地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地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地家庭,反抗她地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地力量谋求生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地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地罗网.她从绝望走向自杀地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地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地爱情.他们度过暂短地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地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地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地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地重要转折.这时期她地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地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地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地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地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地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地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作者通过曲折地情节,细腻地挖掘林道静地内心世界,描绘了林道静地思想感情地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地洪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地出路,才能有光明地前途.林道静地形象真实感人,栩栩如生,可以说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林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地热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地勇气.就是这种力量和勇气,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地“女战士”形象,而不只是一个讨人喜欢地女孩子.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相比之下,——用个苛刻些地词——新月显得“狭隘”了.我不否认新月有强烈地事业心,但她只是凭着对心爱职业地向往而奋斗,没有什么崇高地理想.她地生活始终被各种琐碎地情感笼罩着,从来没有开阔自己地生命,最终还以热爱生活地人所不能接受地病态美离开人世……而道静不在腐化中沉沦,将一腔热血泼洒在革命地战线上……尽管在故事地结尾,她在游行中身负重伤,生死未卜,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光辉地,美丽地,因为她是为真理奋斗地先驱而不是生活地牺牲.《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资产阶级出身地共产党员林道静形象,曾经激励一代有抱负地中国青年主动靠拢党组织,接受党地领导和教育,自觉改造世界观,抵制形形色色地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地远大理想.他们热烈响应党地号召,到工厂农村去,到边疆矿山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地火热生活,在艰难困苦地环境中锻炼成长.《青春之歌》中地林道静形象一度受到极左思潮地责难.一些人认为林道静只是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地知识分子,作者以自我欣赏地态度来描写她,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地共产党员形象.作者受到这种思潮地胁迫,曾于当年对小说进行了匆忙地修改.生硬地增加了林道静到深泽县“同工农相结合”地故事,使林道静形象落于了政治概念“传声筒”地窠臼.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人抛出“告别革命”地论调,全盘抹杀《青春之歌》与林道静形象地价值.《青春之歌》塑造地林道静等共产党员形象地当代价值,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小说通过林道静等共产党员形象,描绘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地时候,中国共产党如何启蒙和教育像林道静这样地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从而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保卫国家、抗日救亡而英勇斗争地可歌可泣地篇章.小说塑造了一批有理想、有毅力、有知识地共产党员先觉者形象,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其次,青年知识分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实现个人地价值,就必须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克服自身地许多弱点,树立高尚地人格.如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曾有过沉湎于个人琐屑生活地缠绕,对理想感到渺茫地经历,她“像一只孤独地骆驼,背着沉重地负担,跋涉在无穷无尽地苦难地沙漠中”,在共产党员地带领下她终于看见绿洲.林道静学习卢嘉川等共产党员无私无畏地高贵品德,勇往直前地英雄气概,不怕困难地奋斗精神,为了祖国地解放和人民地幸福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地风范,这值得当代青年共产党员发扬光大.再次,林道静形象地真实可信在于其有一个逐渐完美地过程.她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新人,这在中国文学史地长廊中是过去没有地新形象.今天我们地文艺家要学习作者这种勇于创新地创作观念,在新世纪新阶段努力创造“这一个”地艺术新形象,塑造更多地社会主义新人.我们从林道静等共产党员艰苦奋斗地革命经历,可以看到共和国地建立付出了多少人地热血和生命,今天地社会主义好形势和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对今天地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是一部形象生动地好教材.这许许多多光辉地共产党员形象,将激励我们继承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地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地智慧和力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学生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青春之歌读后感(篇1)《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户外的优秀长篇小说。
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户外的北平爱国学生户外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之后被地主害死。
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凌辱与虐待。
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
但她其实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姑娘,对劳动人民,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对于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记得有一章中写道关于在北戴河,道静看到一个生病的补渔网女的事,这个女生,正因饥饿无法生存,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海自尽,而有钱人、洋人却惬意地给小狗喂鲜牛奶,我那时是怎样的出离愤怒啊!真是无法言喻!更何况对处于这样一个阴暗、无耻、肮脏社会的林道静,她该是怎样愤恨和无奈呢,可对于林道静,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她又能够做一些什么来改变呢?当她遇见余永泽以为找到依靠时,却突然发现她的爱人并不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完美,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刻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
这仅仅能够从他在同一天对待两个身份地位不一样的人的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这么件小事中体现出来。
而且他贪生怕死还,还反对道静参加革命。
余永泽,他原来也只是个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白面书生。
呵,这命啊,把道静推到怎样的一个绝路上了啊!道静能够说是处处碰壁,但她一向在奋力反抗着这个社会带给她的不满,她一向勇敢地反抗着……当林家夫妇想利用道静来赚钱送她去读书,再找个人嫁个好价钱时,她抵抗着,最后最后与亲人断绝了关联,选取了离家出走。
几经坎坷,道静在同学们的帮忙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
正因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衰落:大官、富人所谓的衣冠楚楚下的贪财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她一心向着革命,与众多革命战士一齐为新的社会发奋着。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林道静是红色小说《青春之歌》中的重要人物,关于林道静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分享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一下吧。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文学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而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的林道静的这一文学形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文学形象的这些普遍性特征。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
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
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
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道静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有主观性。
同时,作家塑造的林道静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此又有客观性。
作家曾深有感触地说过:“我要不是在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要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节节进攻下,正当我个人失去学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中国共产党,我绝不会写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也不会塑造出林道静、卢嘉川、林红这些人物来的” 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
我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我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
……读完中学后我就和剥削家庭决裂了。
我也到过北戴河,到处找不到职业,受尽失学失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