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王澍:看完我的作品,你就知道为何甲方奈何不了我!最近有读者问台小妹,王澍的设计厉害吗?我真的是无语了...第一位荣获设计界的奥斯卡“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籍男人,你说呢?既然说到王澍,那么今天台小妹就带大家走进王澍吧~马上就附王澍全部作品(含CAD&SU)王澍是最叛逆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他以三无理论建立基础的硕士论文简直是惊世骇俗。
(三无:中国没有现代建筑理论,没有现代建筑师,也没有现代建筑。
)在这篇《死屋手记》里,他把数得上名字的建筑师,从梁思成到他的导师,全部评判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王澍从2007年开始披荆斩棘,屡获国际大奖,包括:2010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2010年:和陆文宇一起获得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1年: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2013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王澍用他自己的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了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江南文化。
用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诠释了中国文化。
接下来,就是台小妹今天带给大家的福利啦~王澍先生作品全集(SU+CAD+论文+视频)01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象山校园对山的处理,是一大手笔。
----校址临着一座山,低矮起伏的小山,名曰「象山」。
王澍设计的校舍,那些开阖不一、出其不意的门洞窗洞,起的就是这样一种让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作用。
同时,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些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的东西被在这里循环利用,并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 模型SU -- CAD图纸 -02瓦山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建筑的四种视线,决定了象山校园水岸边这栋新房子的存在状态。
隔河望问是第一种;居停外望是第二种;南北穿越是第三种;东西穿越是第四种。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那里学到了什么An Intellectual Project by Wang Shu:His Learning from Aldo Rossi‟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概要: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罗西《城市建筑学》一书的精读基础之上的。
王澍在罗西当年对欧洲城市组成及形成过程的结构语言学式分析模式中看到了理解城市的新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王澍整合了诸如形式主义文艺批评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立场,对中国的传统聚落和城市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并由此提出了若干设计主题与策略。
从这个角度讲,王澍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项为其日后的建筑探索铺设了基础的思想性项目。
本文所概述的正是王澍当年解读罗西学说时的语境以及他从中获得的启示。
】【Abstracts: Abstracts: Wang Shu‟s doctoral dissertation——“Fictionalized City”——by and large, relies upon his close reading of Aldo Rossi‟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It is precisely the struc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embedded within Rossi‟ dissec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cities tha t caught Wang‟s attention, and with which, he saw the possibility of re-interpreting the spa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 and cities. Based upon his understanding of Rossi‟s book, along with ideas from formal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Wang formulated several design themes in the 1990s, which would appear and re-appear in his later projects. In this sense, Wang‟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rves as an intellectual project that sets the foundation for his ensued architectural undertakings. This essay will present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Wang‟s dissertation, and how he was inspired by Aldo Rossi‟s writings. 】【关键词:王澍,阿尔多•罗西,结构语言学,城市建筑学】【key words: Wang Shu, Aldo Rossi, Structural Linguistic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王澍于2000年所提交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下篇”经其压缩改写之后曾以“时间停滞的城市”为题发表在《建筑师》杂志同年的10月刊上(总第96期)。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摘要:王澍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建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为了找寻王澍建筑作品中那些打动人们的缘由,特以他的建筑作品为基础来分类研究他的建筑思想。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论证王澍是一个专注于建筑营造和建筑更深层次意义表达的建筑师。
关键词:王澍;营造;中国园林Abstract:Wang Shu,who is currently the only on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er in China,his architectural thought is worthy of our in-depth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find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works of those who moved people's reasons,so exploring his architectural though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 works .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discussing Wang Shu is a architect who concentrates on the architecture to construct and the construction deeper meaning expression .Key words:Wang Shu;constructio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引言王澍在他所著的《造房子》自序中写道:“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解读建筑师王澍2012年5月25日,建筑界最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颁发给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建筑师。
2月29日,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奖章刻上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名字,在最短时间里,他的作品被传媒一一搜寻出来,许多人因好奇而前往一探究竟……王澍的童年发生在“文革”。
时有武斗发生,只好停课闹革命。
他随母亲在新疆,母亲工作的那所学校,因为停课整个校园被开垦成了农田。
他和那些老师一起变成了农民。
白天劳动,晚上农民们会聚一起喝着云南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
他们谈普希金、谈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
现在回头来看的时候,能清楚看到当年那个运动带有乌托邦的性质。
很多人回忆那个年代就很愤怒很伤感不是吗?因为那是很可怕的年代。
但当时间过去,有一些其他东西会被你看到,王澍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孩,在一个小孩眼里,他看到了他该看到的东西。
辽阔的土地,土地的气味,庄稼的种植过程,种植与收获,他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
“文革”期间大家都看不到书,而他太幸运了,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州做图书馆管理员,他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
七到十岁的年月里,他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
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
从求学时代开始,王澍就一直是个特立独行的人,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
在东南大学上大二的时候,王澍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1987年24岁的王澍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梁思成一直批到他的导师齐康。
硕士毕业时,王澍写了一篇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他自己学校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的状况,其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老师们说“这个学生太狂了,若不改论文就没有可能获得学位。
”最后他还是一个字都没有修改。
毕业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异类本色,他不喜欢很多建筑师比楼高,比材料奢华,比造价;他更乐意和工匠们在一起,收集砖瓦废料……随着王澍获奖的消息被公布,其作品的负面说法也逐渐浮出水面:•王澍做的房子“怪”,“偏”,使用上有种种背离常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窗子小光线暗,廊道不规则像迷宫;飞檐的瓦是一片片盖上去的,感觉瓦片摇摇欲坠,如果遇到台风,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天桥走廊,里面的柱子歪歪斜斜,如果同学在走廊上面追逐,不撞死才怪。
死屋手记王澍在线阅读语文阅读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4分)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
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
如果有,最多一个半。
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
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
”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村落。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受业解惑的强烈愿望。
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
进入大学后,王澍开始临帖,最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这个爱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
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
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
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
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大鼓励。
转自:专筑网 王澍自述素朴为家一先从我的愤青时代说起。
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
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因为我已经把那些老师都看明白了。
我开始进入自学状态。
那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我们那个班被戏称为“大师班”,连每次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大师的坯子,都坚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师辩论“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当年那种学习状态是,你到夜里12点还会看到同学捧着一本黑格尔的书坐在楼梯上,一直看到凌晨3点还不回宿舍。
大家都进入了自学状态。
这跟“文革”结束不久有关,老师其实能教给你的东西非常有限。
适逢新艺术新思潮,每个人都抓住机会用各种方式自学。
1987年我24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我的导师为止。
大师名字里,当然有梁思成。
那篇文章没有地方给我发表。
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当中,或许我想问题会更深入一些,更具探索性。
很多人在批判,我则总在问一个问题:批判完了我们做什么?是不是经过批判,经过这种所谓的革命就真的能诞生新的价值观或者新的事物?那时我就并不肯定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这种对于“建设性”的觉醒,源于我在大学一年级时遇到的校长和恩师钱钟韩。
那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人。
整个学校有九个系,刚进校时每个系要派一个学生代表去听校长训话。
我很幸运……其实至今也没弄清楚为什么他们选了我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
钱钟韩校长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人。
他在欧美游学七八年之久,但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读完过,也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位,他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里。
他回来后搞出了一个“钱氏定理”。
用一个定理就变成了一位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学者。
他那个年代会出这样的人。
他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主要是在教我们如何向教师挑战—“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在台上下不来的”— 他认为只有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才是他认为的好的学生,而不是那种听话的、拿高分的学生。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摘要新一代大师王澍作为中国第一位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其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本文将对大师王澍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其背景环境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分析来理解他对于建筑的观点,从而深入大师的思想,了解大师的深度。
关键词背景观点材料研究后现代主义内容提要一、从经历看王澍王澍背景很特别。
现在中国主流的建筑师大部分在国外留学,有国外背景。
王澍是一直在国内,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化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紧密联系。
我想王澍获奖后,对中国建筑界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不要再跟着西方建筑界后面施恩佳慧。
对这种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扭转。
对不是出国镀金的建筑师们,给他们一种鼓舞和信心。
但是我觉得对于王澍他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并不普遍。
因为如今建筑界的主流是:名校出身——出国镀金——回国实践——作品展示——媒介宣传。
王澍有自己的机缘,他能坚持不走寻常路是不多见的。
王澍建筑生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辨别能力,学会在适应的条件下正确学以致用,将其优势以及思维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其不适应性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做出自己的评判,让自己的设计更合理更有意义,为自己的建筑师生涯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二、王澍----建筑之我见(王澍建筑观)1、王澍: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
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死屋手记》【说明】:本文实际上是作者建筑创作的手记。
它引发自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建筑是否必须有一个现实性的基础?这似乎是不言身明的问题。
但是,所谓“现实性”,在建筑理论上,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恰当的描述,常常是一种成见,一种偏颇的概括,它和设计中的“章法”程式对应。
然而,如果承认建筑不过是人工造物,那么,它必定导源于基本的意识假设,所谓“现实”,不过是我们现在具有的东西,而且尚未被清醒的认识。
我认为,人和现实并不直接相对,它之间阻隔着类似语言的层次;而创造,应该建立在对这个层次的不断批判,不断的破坏与重建之上,而动力发自人类迫切的内心需要。
那么建筑师能设计什么?应该说,他只能设计他会设计的东西。
现代的建筑师都经过不同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磨炼,而现代主义废弃了所有的形式,恰恰使它丧失了与现实的基本关系。
年青的后继者们从一开始就学习用抽象的、“功能主义”的语言表达建筑,即使他们在绝望中摆脱了种种视觉鸦片的麻痹,也只能以建立起来的图解作为最后的归宿。
某种程度上,人的灵魂亦受语言的支配,而现代主义导致的思想与感性的分裂,以及抽象建筑的推积结果造成了原有建筑文化语言的支离破碎,损害了有利于抽象几何学的诗意的形式。
今天,物质主义文化的贫乏造成建筑中人性的丧失,建筑师灵魂的丧失,可以说,在“现实”的建筑中,已经很难闻到精神的味道了。
我以“空间的诗语结构”为题,整理了我这几年的创作手记,为的是表述一种思想和感性合一的空间语言,一种抽象几何学的诗意形式,同时痛感这种思想与感性的精神分裂并不只是我个人的病症,我们在疯狂的支配环境同时,已经残暴的扼杀了个人的内心宇宙。
尽管现实中,90%以上的房屋并不是出自建筑师之手,但是一般的建造也起端于成形的观念,所以创作与理论,理论应该是先导,而要使建筑创作成为一种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力量,就必须有建立在理性批判意识上的理论,它必须超前。
同时,我认为没有方法论上的创见,任何整体主义的狂想都是无意义的话题,而所谓方法论,也就是语言表达的批判。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作者:王苒琳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①建筑师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应用“建筑现象学”理论,分析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手法,探讨“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进而指出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Wang Shu's works for example to analyze his design ideas and technique of architecture with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n. He was presented the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laces experience and rememory is discusse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design.关键词:王澍及其作品;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体验;感知与记忆Key words: Wang Shu and his work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experience of places;perception and memory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90-040 引言20世纪初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随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将其延展。
60年代以来,现象学与建筑学找到了契合点,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中,斯蒂文·霍尔等人将现象学在建筑学领域继续传承。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王澍获在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被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学者所熟知,他在创作的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学以及中国建筑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其《死握手记》中的论文内容也主要是折射当前中国社会、建筑教育和建筑师自身塑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中对该现状引发建筑界发展的思考,其主要的思考内容,在他的死屋手记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本文就对王澍《死握手记》中的主要内容加以阐释,对其中的主要建筑理念进行解读,旨在能够全面了解该手记的主要的内涵,使中国建筑学者能从中有所领悟。
标签:王澍;死握手记;论文;建筑学
阅读过王澍《死握手记》的人都有知道,该笔记是他在就读硕士答辩种,以《死握手记》这部著名的外国文献著作,将其对建筑学的认知进行的阐述,并以此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学进行严厉的批判。
不仅如此,王澍在答辩过程中,还将自己的答辩论文在答辩教室的全部肆意张贴,并妄加评论到,中国当前算得上为建筑师的人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杨廷宝,而另外半个人是齐老师。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老师和学者还是认为他的论文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介于他的表现对齐老师以及中国的建筑学的不尊重,则没有当年给与其学位,直到第二年,他再次答辩后,才将其学位证书颁发于王澍。
但是,也正是王澍这一《死握手记》版的论文,给中国诸多建筑学者以及建筑相关的设计师带来震撼,并与其警醒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王澍《死握手记》版的论文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其中的部分见解能够给中国建筑学者以借鉴。
1、解读王澍与《死握手记》
王澍是中国较为著名的建筑师,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兼文人、工匠、哲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于一体的著名学者。
首先,王澍生活中比较热爱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对中国的山水以及建筑图画有极深的感悟,在现实创作的作品中,也不乏的存在一定的山水以及人文色彩。
其次,王澍也被称为哲学家,主要通过《死握手记》中对中国建筑学的理解以及批判上可以得出。
再次,王澍的艺术家得名也是通过他的建筑作品而体现,他的每样建筑作品都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不仅如此,他的艺术天赋在文学、书法、茶道、绘画以及音律等都颇有建树,也被叫做是边缘性的艺术家。
最后,王澍的工匠家得名是其通过十余年的工匠生活而得来,王澍在建筑基层与工人一起工作,将其工作形式形象的称作“营造法式”即通过观察最质朴最直观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最底层的建筑形似,对建筑本身的细节和设计理念有更深的感悟和创作灵感。
从《死握手记》中不难发现,王澍是个会想、会做、会说、会写的建筑学者,其对建筑的热爱超乎常人[1]。
2、解读王澍《死握手记》的内涵
王澍的《死握手记》中是其在建筑创作中的感想以及手记,该论文题材较为
新颖和大胆,其中的主要就中国现代建筑学中的几项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即当前的建筑学的现实基础,以及实现性的几点思考。
其中,就的现实性的建筑问题的进行研究,但是对该建筑的现实性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学术理解,因而,对当前中国建筑中的章法提出的具体的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掺杂一种偏颇和成见。
并予以辩论,一是建筑是人建造的产物,则如果是人建造的产物,其建造的根本则是源于一种假设,那么这种产物就不做叫做现实产物,只是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创造物,因而其没有任何的现实性意义。
但是,这种说法则不能够被作为准确的建筑设计定义,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的物体,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物体,因此,该建筑物體优势具有一定的实际色彩,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建筑设计的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实用性即可,而人们往往对其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建筑设计越来越抽象画,尤其是中国的诸多建筑群体,其设计的理念存在加大的问题,其实际的应用上则缺乏思考和设计,这无疑是中国建筑史上存在的严重缺失[2]。
不仅如此,现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中,其实人与建筑与现实都不能进行权衡和比较,以为人的思想和是活的,人需要更多的灵感和对建筑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在建筑的创造上,其存在的较大的灵活性,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建筑在不断的发展,当前无法避免问题的出现,而王澍在对该层次的建造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尤其是在创造中,存在较大的偏见,而归其原因,其中不乏存在建筑学在教学以及现实和理念上存在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建筑学者在学习建筑学过程中缺乏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和感悟导致,这无疑是中国建筑学可悲之处[3]。
另外,王澍就的当前中国建筑的不断破坏和建造上,进行批判,其中主要是对社会在发展中,由于对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在加上中国建筑者内心对建筑的理解需要通过建筑物体得以体现,因而需要将其在破坏建筑物体,进行重新塑造建筑上加以批判。
其中就中国建筑师的主要作用和设计理念进行变相的讨论,即中国建筑设计师通常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存在失误,一般只能设计自己可以设计的建筑,在现代的建筑学上,建筑师不仅缺乏实质性的建筑体验,其设计的理念也仅仅局限于在的理论意义上,并且,大部分建筑设计学者,放弃的通过现实社会的建筑磨炼,直接将书本上的建筑理念进行挪用,其拿来主义,造成他们在设计理念上严重缺失,从而失去了建筑设计的真正含义[4]。
结语:
王澍的《死握手记》中,不难发现,王澍是一位思想上较为“传统”的文人,其通过对传统园林的建设以及对传统建筑的“落架重修”中,对传统建筑中的空间序列,有一种被唤醒的建筑共鸣以及对过去建筑逝去的仪式感,虽然在论文中使用的诸多批判性的词语,但是本身就传统的中国建筑有种不可言说的诗意,长用语言暗示什么的诗人。
不仅如此,王澍更是一位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虽然他对现代建筑有较多的不满和批判,但是在他的心理,建筑是他的业余事业,因而对其充满热爱。
因此,王澍的《死握手记》,与其说是对中国建筑以及建筑学的批判,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建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希望中国建筑的未来能够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罗瑜斌,吴嘉宇.对王澍在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的作品解读与使用后评价[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C].2017:5.
[2]杜娟.批判的创造,进取的保护——解读王澍“业余的建筑”[J].华中建筑,2012,30(08):28-30.
[3]王嘉睿.王澍建筑策略之“活”的建筑——从循环建造与低成本技术角度阐释[J].重庆建筑,2017,16(05):12-14.
[4]胡兴.解读王澍——泛建筑观视角下的“造园实践”[J].山西建筑,2017,43(21):187-188.
谢岩,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