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环干涉的基本原理

牛顿环干涉的基本原理

牛顿环干涉的基本原理

牛顿环干涉的基本原理

牛顿环干涉简介

?

干涉现象是光的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之一。太阳光照射在肥皂泡或水面上的油膜时,呈现出的彩色条纹,就是光的干涉现象。要产生干涉,两束光必须满足相干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

?

实验中获得相干光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等厚干涉属于分振幅法。

?

?

17世纪初,物理学家牛顿在制作天文望远镜时,偶然发现将一曲率半径大的凸透镜放在平面玻璃上时,其接触点出现明暗相间圆环花样,这是光的干涉现象,这种光学现象被称为“牛顿环”。

?

?

由于牛顿是坚持光的微粒学说,未能对此做出解释。牛顿环的干涉应用材料的球面度,平整度及光洁度的检验。

?

?

?

牛顿环干涉汇总

实验六、牛顿环干涉 光的干涉现象是光波动性的基本特征之一。牛顿环干涉是属于用分振幅的方法产生的定域干涉现象,亦是典型的等厚干涉条纹。“牛顿环”是牛顿在1675年制做天文望远镜时,偶然将一个望远镜的物镜放在平板玻璃上发现的。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牛顿环干涉来测定光波的波长、透镜的曲率半径或检查光学元件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和加工精度等。 实验目的 1. 观察等厚现象,考察其特点; 2. 掌握一种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3. 学习使用读数显微镜。 实验仪器 JXD3型读数显微镜(一套),钠光灯,牛顿环 实验原理 把一块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透镜A的凸面放在一块很平的平玻璃B上, 那么在两者之间就形成类似劈尖形的空气薄层。如图(a) 。如果将一束单色光垂直地投射上去,则入射光

在空气层上下两表面反射且在上表面相遇将产生干涉。在反射光中形成一系列以接触点O 为中心的明暗相间的光环叫牛顿圈。各明圈(或暗圈)处空气薄层的厚度相等,故称为等厚干涉。 明、暗环的干涉条件分别是: λλ δk e =+=2 2 ??????=,3,2,1k (1) 2 ) 12(2 2λ λ δ+=+ =k e ??????=,2,1,0k (2) 其中 2 λ 一项是由于二束相干光线中,其中一束光从光疏媒质(空气)到光密媒质(玻璃)交界面上反射时,发生“半波损失”引起的。 由图(b )可得环半径r 与厚度e 的关系:2 22)(e R r R -== 即: 2 2 2e eR r -= R 系透镜A 的曲率半径。由于e R ??,所以上式近似为: R r e 22 = (3) 将(3)带入(1)、(2)明、暗环公式分别有 2 )12(2 λ R k r +=(明环) ??????=,3,2,1k (4) R k r λ=2 (暗环) ??????=,2,1,0k (5) 由(4)、(5)式可看出:以一定波长λ的光入射到牛顿环上形成干涉条纹后,只要测出某一级明环或暗环的半径,即可测出透镜的曲率半径。但在实际测量中,暗环较易对准,故以测量暗环为宜。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实验中利用暗环公式(5),来测定透镜曲率半径R 时是认为接触点O 处(r=0)是点接触,且接触处无脏东西或灰尘存在,但是,实际上由于存在脏物或灰尘及玻璃的弹性形变,接触点是很小的面接触,看到的是一个暗斑。在

4.2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_图文.

4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 INSAR基本原理 相位关系+空间关系 ? 雷达波的相位信息的准确提取是决定干涉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数据处理流程 INSAR 影像对输入基线估算 去除平地效应高程计算影像配准 干涉成像噪声滤除 相位解缠 ???INSAR数据处理的特点 ? 复数据处理 海量数据 干涉图与一般景物影像不同 处理流程与一般遥感影像处理不同 INSAR数据处理的要求 ? 自动化 ? 高精度 ? 海量数据处理 INSAR数据处理的关键

? 相位信息 ? 空间参数 主要内容 §4.1 雷达干涉测量概述 §4.2 复数影像配准 §4.3 干涉图生成与相位噪声滤波§4.4 相位解缠 §4.5 InSAR发展与应用 4.2 复数影像配准 本节要点 本节系统地论述INSAR复数影像精确配准的重要性,研究配准精度对于干涉图质量的影响,对INSAR数据配准方法发展的现状进行评述,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论述从粗到细的影像匹配策略和实施方案,以及最小二乘匹配方法在INSAR数据配准中的应用等。 主要内容 1 影像配准的基本原理 2 干涉图质量评估与配准精度 3 INSAR复数影像配准方法概述 4 幅度影像的从粗到细匹配策略 5 幅度影像相关系数用于精确匹配 6 相干性测度用于精确配准

影像配准的基本原理 配准问题的提出 ? 在遥感影像的集成应用中,包括数据融合、变化检测和重复轨道干涉成像等,均首先需要解决来自不同传感器或者不同时相的影像高精度快速配准的问题 ? 在多源数据综合处理的过程中,影像配准往往是一个瓶颈,制约整个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实现 ? 由重复轨道获得的两幅复数SAR影像,欲得到准确的干涉相位,必须精确地配准。理论上,配准精度需要达到子像素级(1/10像素 INSAR数据配准问题的困难 ? INSAR影像对是单视数的复数影像,也就是未经任何辐射分辨率改善措施的影像,纹理模糊,还有斑点噪声的影响,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非易事 ? 单视数复数影像的高精度自动配准,无法用人工方法配准 ? 自动配准比光学影像之间的配准要困难得多,其配准的实施流程比较复杂 影像配准的一般步骤

GPS测量基本原理

1> 概述 测量学中有测距交会确定点位的方法。与其相似,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激光测距定位系统,其定位原理也是利用测距交会的原理定位。 就无线电导航定位来说,设想在地面上有三个无线电发射台,其坐标为已知,用户接收机在某一时刻采用无线电测距的方法分别测得了接收机至三个发射台的距离d1,d2,d3。只需以三个发射台为球心,以d1,d2,d3为半径作出三个定位球面,即可交会出用户接收机的空间位置。如果只有两个无线电发射台的话,则可根据用户接收机的概略位置交会出接收机的平面位置。这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飞机船舶的的中导航定位方法。 近代卫星大地测量中的卫星激光测距定位也是应用了测距交会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虽然用于测距的卫星(表面安装有激光反射镜)是在不停的运动中,但总可以利用固定于地面上三个已知点上的卫星激光测距仪同时测定某一时刻至卫星的距离d1,d2,d3,应用测距交会的原理便可确定该时刻卫星的空间位置。如此,可以确定三可以上卫星的空间位置。如果第四个地面点上(坐标未知)也有一台卫星测距仪同时参与了测定改点到三颗卫星的空间距离,则利用所测定的三个空间距离可交会出该地面点的空间位置。 将无线电信号发射台从地面搬到卫星上,组成一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无线电测距交会的原理,便可利用三个以上地面已知点(控制站)交会处卫星的位置,反之利用三颗以上的卫星的已知空间位置又可交会出地面未知点(用户接收机)的位置。这便是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GPS卫星发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用户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三个以上的GPS卫星信号,测量出测站点(接收机天线中心)P至三颗以上GPS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GPS卫星的空间位置坐标,据此利用距离交会法解算出测站P的位置坐标,如下图所示,设在时刻t i在在测站P用GPS接收机同时测出P点至三颗GPS卫星的距离ρ1,ρ2,ρ3,通过GPS电文解释出该时刻三颗GPS卫星的三维坐标分别为(Xi,Yi,Zi),j=1,2,3。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求解出P点的三维坐标(X,Y,Z)的观测方程为

课程设计:牛顿环干涉实验

探究外部因素对牛顿环干涉的影响 10级物本:周晨、陈杨华、许英磊 指导老师:尹真 摘要:本实验利用移测显微镜对牛顿环仪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的牛顿环进行观察,求出各种条件下所测得透镜的曲率半径,并分析这些条件对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的影响情况。关键词:牛顿环、曲率半径、牛顿环仪、移测显微镜 1 引言: 运用钠灯发出的光线作为实验的入射光线,光线经过牛顿环仪后,在牛顿环仪表面发生干涉现象,形成了一系列同心圆圈,运用移测显微镜进行测量,可以求得牛顿环仪中透镜的曲率半径。 2实验仪器及用具:移测显微镜、牛顿环仪、钠灯等 3实验原理: 牛顿环仪是由待测平凸透镜L和磨光的平玻璃板P叠合安装在金属框架F中构成的(图1).框架边上有三个螺旋H,用以调节L和P之间的接触,以改变干涉环纹的形状和位置.调节H时,不可旋得过紧,以免接触压力过大引起透镜 弹性形变,甚至损坏透镜。

当一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与一平玻璃板相接触时,在透镜的凸面与平玻璃板之间形成一空气薄膜.薄膜中心处的厚度为零,愈向边缘愈厚,离接触点等距离的地方,空气膜的厚度相同,如图2所示,若以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投射到这种装置上,则由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波将在空气膜附近互相干涉,两束光的光程差将随空气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空气膜厚度相同处反射的两束光具有相同的光程差,形成的干涉条纹为膜的等厚各点的轨迹,这种干涉是一种等厚干涉。 在反射方向观察时,将看到一组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亮暗相间的圆环形干涉条纹,而且中心是一暗斑[图3(a)];如果在透射方向观察,则看到的干涉环纹与反射光的干涉环纹的光强分布恰成互补,中心是亮斑,原来的亮环处变为暗环,暗环处变为亮环[图3(b) ],这种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故称为牛顿环。

牛顿环

引言 “牛顿环”是牛顿在1675年制作天文望远镜时,偶然把一个望远镜的物镜放在平板玻璃上发现的。因为是牛顿发现的,所以称为牛顿环。牛顿环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分振方法实现等厚干涉现象,实验原理并不复杂,但却有其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牛顿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检验技术中。如:利用光的干涉法进行薄膜等厚、微小角度、曲面的曲率半径等几何量的精密测量,也普遍应用于检测加工工件表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及机械零件的内力分布等。因此不管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实验教学,研究牛顿环是很有意义的。 牛顿环干涉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经典实验项目,几乎所有的理科大学都开设有这样一个实验。牛顿环实验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在做此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眼睛紧紧地盯着显微镜目镜仔细观察,同时还需要移动牛顿环装置和调焦手轮,寻找最清晰的干涉条纹并要移动到最佳观察位置。学生长时间用肉眼观测数据容易出现视觉疲劳,造成干涉条纹数错和条纹位置测不准,最终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还有在传统的牛顿环实验中,教师要逐一检查学生调节后的现象工程量很大,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视力,而且该过程也不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实验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传统牛顿环实验装置中加入摄像头和显示器以达可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眼睛。 1. 牛顿环实验的相关知识 1.1牛顿环实验的重要性 牛顿环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经典实验项目,是光学基础性实验。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从原理上讲,它主要是研究光的等厚干涉,这在大学物理理论课上是作为一个重点章节讲述的,通过做相应的大学物理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学理论。其次,它不仅是典型的等厚干涉条纹,同时也为光的波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再者,从牛顿环实验应用的角度来说,利用牛顿环可以测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入射光的波长以及根据牛顿环的干涉花样好薄膜干涉原理可以判定光学平面的质量。最后,就大学物理实验本身的角度来说,该实验对于加深对等厚干涉及半波损失概念的理解及读数显微镜的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牛顿环的实验原理 牛顿环是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平板玻璃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由于空气薄膜是有中心即图1—1中的点O (平凸透镜与平板玻璃的接触点)开始向四周逐渐增厚,而与中心O 等距离的点处的空气膜是等厚的,所以光程差相等的地方就形成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族等厚干涉同心圆环即牛顿环,这些圆环明暗交替,且离接触点越远,环纹越密集。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1]。 如图1—1所示,当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R 很大时,在P 点处相遇的两反射光线的集合程差为该处空气间隙厚度k e (表示第k 级条纹对应的空气膜厚度)的两倍,即2e k 。又因这两条光线来自光疏媒质上的反射,它们之间有一附加的半波损失即 2 ,所以在P 点处得两相干光的总光程差为:

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等厚干涉——牛顿环 等厚干涉是薄膜干涉的一种。薄膜层的上下表面有一很小的倾角是,从光源发出的光经上下表面反射后在上表面附近相遇时产生干涉,并且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一干涉条纹,这种干涉就叫等厚干涉。其中牛顿环是等厚干涉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最早为牛顿所发现,但由于他主张微粒子学说而并未能对他做出正确的解释。光的等厚干涉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育有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于检测透镜的曲率,测量光波波长,精确地测量微笑长度、厚度和角度,检验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等。 一. 实验目的 (1)用牛顿环观察和分析等厚干涉现象; (2)学习利用干涉现象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二. 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仪

三. 实验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面放在一块光学玻璃平板(平镜)上构成的,如图。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加,若以平行单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光束存在光程差,他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从透镜上看到的干涉花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称为牛顿环。同一干涉环上各处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他属于等厚干涉。 图2 图3 由图2可见,若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 ,与接触点O 相距为r 处空气层的厚度为d ,其几何关系式为 2222222)(r d Rd R r d R R ++-=+-= 由于r R >>,可以略去d 2得

R r d 22 = (1) 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在平玻璃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2λ的附加程差,所以总光程差为 2 2λ + =?d (2) 所以暗环的条件是 2 ) 12(λ +=?k (3) 其中 3,2,1,0=k 为干涉暗条纹的级数。综合(1)(2)(3)式可得第可k 级暗环的半径为 λkR r k =2 (4) 由式(4)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λ已知,测出第m 级的暗环半径r m,,即可得出平图透镜的曲率半径R ;反之,如果R 已知,测出r m 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λ。但是用此测量关系式往往误差很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有了灰尘,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均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实际测量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距中心较远的两个暗环半径r m 和r n 的平方差来计算曲率半径R 。因为 λMR r m =2 λnR r n =2 两式相减可得 λ)(22n m R r r n m -=-

牛顿环实验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牛顿环实验测量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 1218060075 姓名钟建洲 同组实验者 1218060067余浪威 1218010100杨孟雄 2013 年 1 月 17日

实验名称 牛顿环实验测量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牛顿环干涉现象条纹特征; 2.学习用光的干涉做微小长度的测量; 3.利用牛顿环干涉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4.通过实验掌握移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一块平面玻璃上安放上一焦距很大的平凸透镜,使其凸面与平面相接触,在接触点 o 附近就形成一层空 气膜。当用一平行的准单色光垂直照射时,在空气膜上表面反射的光束和下表面反射的光束在膜上表面相遇相干,形成以 o 为圆心的明暗相间的环状干涉图样,称为牛顿环。如果已知入射光波长,并测得第 k 级 暗环的半径 r k ,则可求得透镜的曲率半径 R 。但 实际测量时,由于透镜和平面玻璃接触时,接触点有压力产生形变或有微尘产生附加光程差,使得干涉条纹的圆心和环级确定困难。第m 环与第n 环 用直径 D m 、 D n 。 () λ n m n D m D R +-= 42 2此为计算 R 用的公式,它与附加厚度、

圆心位置、绝对级次无关,克服了由这些因素带来的系统误差,并且D m 、 D n 可以是弦长。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 (1).按图布置好实验器材,使用单色扩展光源,将牛顿环装置放在读数显微镜工作台毛玻璃中央,并使显微镜筒正对牛顿环装置中心。 (2).调节读数显微镜。 1.调节目镜,使分划板上的十字刻度线清晰可见,并转动目镜,使十字刻度线的横线与显微镜筒的移动方向平行。 2.调节45度反射镜,使显微镜视觉中亮度最大,这时基本上满足入射光垂直于待测量透镜的要求。 1.转动手轮A,使显微镜平移到标尺中部,并调节调焦手轮B,使物镜接近牛顿环装置表面。 2.对显微镜调焦。缓慢地转动调焦手轮B,使显微镜筒由下而上移动进行调焦,直到从目镜中清楚地看到牛顿环干涉条纹且无视差为止;然后移动牛顿环装置,使目镜中十字刻度线交点与牛顿环中心重合 (1).观察条纹的特征。 观察各级条纹的粗细是否一致,其间距有无差异,并做出解释。观察牛顿环中心是亮斑还是暗斑? (2).测量暗环的直径 转动读数显微镜的读数鼓轮,同时在目镜中观察,使十字刻度线由牛顿环中心缓慢地向一侧移动到43环;然后再回到第42环。自42环起,单方向移动十字刻度,每移3环读数一——直到测量完成另一侧的第42环。并将所测量的第42环到第15环各直径的左右两边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 1.求透镜的曲率半径。 测出第15环到第42环暗环的直径,取m-n=15,用逐差法求出暗环的直径平方 差的平均值,按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R。 R1=(d422-d272)/[4(42-27]λ= 895.85 mm R2=(d392-d242)/[4(39-24]λ= 896.97 mm R3=(d362-d212)/(4(36-21)λ= 887.94mm R4=(d332-d182)/(4(33-18)λ= 893.30mm

牛顿环

第九章 光学 §9-6 牛顿环 教学目的:1、了解牛顿环等候干涉的原理 2、理解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环形成明暗条纹得到原理 教学难点: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ppt 演示 教学安排: (一)引入: 17世纪初,物理学家牛顿在考察肥皂泡及其他薄膜干涉现象时, 把一个玻璃三棱镜压在一个曲率已知的透镜上,偶然发现 干涉圆 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观测和研究。他发现,用一个曲率半径大的 凸透镜和一个平面玻璃相接触,用白光照射时,其接触点出现明暗 相间的同心彩色圆环,用单色光照射,则出现明暗相间的单色圆环。 这是由于光的干涉造成的,这种光学现象被称为“牛顿环”。 (二)新课讲授: 观察牛顿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块平玻璃B 上放一曲率 半径R 很大的平凸透镜A,在A 、B 之间便形成环状的空气劈形膜。 当单色平行光正入射时,在空气劈形膜的上、下表面发生反射形成 两束相干光,它们在平凸透镜下表面处相遇而发生干涉。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组干涉条纹,这些条纹是以接触点O 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环,称为牛顿环。 在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它们之间的光程差为 22d λ δ=+ d 为空气薄层的厚度, 2 λ是光在空气层的下表面(空气—平玻璃分界面)反射时产生的半波损失。 牛顿环形成明环的条件为 2,(1,2,3)2d k k λ λ+==

形成暗条纹的条件为 2(21),(0,1,2,)22d k k λλ +=+= 在中心O 处,0d =,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 2 λ,所以形成暗斑。 由图可以得知 2222()2r R R d Rd d =--=- 由于2,R d d >>可以略去,所以2 2r Rd ≈ 由形成明环及暗环的条件公式解出d ,分别代入上式,可得明环半径为 1,2,3r k == 暗环半径为0,1,2,3,r k = = 在实验室里,常用牛顿环测定光波的波长或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在工业生产中则常利用牛顿环来检测透镜的质量。 例1 用钠光灯(黄光589.3nm λ=)做牛顿环实验,测得暗斑左边第16环的位置是23.61mm,测得暗斑左边第10环的位置是23.02mm,测得暗斑右边第10环的位置是17.48mm,测得暗斑右边第16环的位置是16.90mm 。求所用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 解:第16环的直径为161623.6116.90 6.71r r --=-= 第10环的直径为101023.0217.48 5.54r r --=-= 利用2 r kR λ=(暗环) 2261610614.331010274(1610)589.31024589.3D D R mm --==?=?-??? 例2 已知:用紫光照射。借助于低倍测量显微镜测得由中心往外数第k 级明环的半径 33.010k r m -=?,k 级往上数第16个明环半径316 5.010k r m -+=?,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2.50R m =。求:紫光的波长? 解:根据明环半径公式:16k k r r +?=????=?? 221616k k r r R λ+-= 2222 7(5.010)(3.010) 4.01016 2.50m λ---?-?==??

实验报告:牛顿环与劈尖干涉

实验八牛顿环与劈尖干涉 实验时间:实验人: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2.掌握用劈尖干涉测定细丝直径(或薄片厚度)的方法; 3.通过实验加深对等厚干涉原理的理解. 【仪器及用具】 钠灯、移测显微镜、玻璃片(连支架)、牛顿环仪、光学平玻璃板(两块)和细丝(或薄片)等. 【实验原理】 牛顿环仪是由待测平凸透镜L和磨光的平玻璃板P叠合安装在金属框架F中构成的(图1).框架边上有三个螺旋H,用以调节L和P之间的接触,以改变干涉环纹的形状和位置.调节H时,不可旋得过紧,以免接触压力过大引起透镜弹性形变,甚至损坏透镜. 当一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与一平玻璃板相接触时,在透镜的凸面与平玻璃板之间形成一空气薄膜.薄膜中心处的厚度为零,愈向边缘愈厚,离接触点等距离的地方,空气膜的厚度相同,如图2所示,若以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投射到这种装置上,则由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波将在空气膜附近互相干涉,两束光的光程差将随空气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空气膜厚度相同处反射的两束光具有相同的光程差,形成的干涉条纹为膜的等厚各点的轨迹,这种干涉是一种等厚干涉。

在反射方向观察时,将看到一组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亮暗相间的圆环形干涉条纹,而且中心是一暗斑[图3(a)];如果在透射方向观察,则看到的干涉环纹与反射光的干涉环纹的光强分布恰成互补,中心是亮斑,原来的亮环处变为暗环,暗环处变为亮环[图3(b) ],这种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故称为牛顿环。 在图2中,R 为透镜的曲率半径,形成的第m 级干涉暗条纹的半径为r m ,第m ’级干涉暗条纹的半径为r m ’。 不难证明: λmR r m = (1) ()2 12λ ?-= 'R m m (2) 以上两式表明,当A 已知时,只要测出第m 级暗环(或亮环)的半径,即可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R ;相反,当R 已知时,即可算出 .但是,由于两接触面之间难免附着尘埃以及在接触时难免发生弹性形变,因而接触处不可能是一个几何点,而是一个圆斑,所以近圆心处环纹粗且模糊,以致难以确切判定环纹的干涉级数,即于涉环纹的级数和序数不一定一致. 因而利用式(1)或式(2)来测量R 实际上也就成为不可能,为了避免这一困难并减少误差,必须测量距中心较远的、比较清晰的两个环纹韵半径,例如测出第m 1个和第m 2个暗环(或亮环)的半径(这里m 1 、 m 2

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测量发丝直径

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测量发丝直径 XXX (XXXX 大学 XXXX 学院 XXXX 班) 摘 要:利用等厚干涉可以测量微小角度、很微小长度、微小直径及检测一些光学元件的球 面度、平整度、光洁度等。本实验就是利用空气劈尖测量头发丝的直径。 关键词:等厚干涉;测量;头发丝;直径 中图分类号:O436.1 0 引言 干涉和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具体表现。利用等厚干涉,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分别经过 其装置所形成的空气薄膜上、下表面反射后,在上表面相遇产生的干涉。等厚干涉是光的干 涉中的重要物理实验。本实验利用劈尖干涉法测定细丝直径是等厚干涉的具体应用。光的干 涉是两束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相互叠加时所产生的光强按空间周期 性重新分布的一种光学现象。光的等厚干涉是采用分振幅法产生的干涉,劈尖即是利用光的 等厚干涉测量微小长度。 1 实验原理: 将两块光学平板玻璃叠放在一起,在一端插入头发丝,则在两玻璃板间形成了空气劈尖, 如图1所示: 当一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时,将会产生干涉现象,产生的干涉条纹是一系列的平行的、 间隔相同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如图2所示: 设入射光波长为λ,两束光的光程差为 2 2λ+=?e ,形成暗条纹的条件为 图1 劈尖 图2 干涉条纹

???=+=+=?,3,2,1,0,2)12(22k k e λ λ 当k=0时,对应?=0处为暗纹,第k 级暗纹处空气薄膜厚度为 ???==?,3,2,1,0,2k k λ 设从薄片左边至劈尖棱边的距离为L ,L 与左端之内的暗纹数为N ,可得薄片的厚度为 2d λ N = 设每相邻两条暗纹间长度为l ?,每△N 条暗纹测长度为L i ,△N ’=40 则 N')/L (/d 4 n 1i i 4i ?-=∑==+L L ) 2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名称 仪器的量程 仪器的精度 其他参数 读数显微镜 50mm 0.01mm 钠光灯 λ=589.3nm 劈尖 头发丝 刻度尺 200mm 1.0mm 3 实验步骤: 1制作劈尖,将细丝夹在距劈尖一端的3-5mm 处,将此端夹紧,将细丝拉直与劈尖边缘平行, 再将劈尖另一端适度夹紧。 2连通电源,打开钠光灯 3调节读数显微镜: (1)把劈尖置于载物台,物镜正下方,用压片压住;旋松手轮把显微镜放于适中位置(当 置物镜最下位置时不与劈尖相碰)。 (2)调节半反镜使之呈45度角,使读数显微镜的目镜中看到均匀明亮的黄色光场。 (3)调节读数显微镜的目镜直到清楚地看到叉丝,且分别与X,Y 轴大致平行,然后将目镜 固定紧。调节显微镜的镜筒使其下降(注意:应从显微镜外面看,而不是从目镜中看)。靠

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等厚干涉——牛顿环 等厚干涉是薄膜干涉的一种。薄膜层的上下表面有一很小的倾角是,从光源发出的光经上下表面反射后在上表面附近相遇时产生干涉,并且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一干涉条纹,这种干涉就叫等厚干涉。其中牛顿环是等厚干涉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最早为牛顿所发现,但由于他主张微粒子学说而并未能对他做出正确的解释。光的等厚干涉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育有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于检测透镜的曲率,测量光波波长,精确地测量微笑长度、厚度和角度,检验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等。 一. 实验目的 (1)用牛顿环观察和分析等厚干涉现象; (2)学习利用干涉现象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二. 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仪 三. 实验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面放在一块光 学玻璃平板(平镜)上构成的,如图。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 璃平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加,若以平行单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光束存在光程差,他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从透镜上看到的干涉花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

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称为牛顿环。同一干涉环上各处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他属于等厚干涉。 图2 图3 由图2可见,若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 ,与接触点O 相距为r 处空气层的厚度为d ,其几何关系式为 由于r R >>,可以略去d 2得 R r d 22 = (1) 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在平玻璃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λ的附加程差,所以总光程差为 2 2λ + =?d (2) 所以暗环的条件是 2 ) 12(λ +=?k (3) 其中 3,2,1, 0=k 为干涉暗条纹的级数。综合(1)(2)(3)式可得第可k 级暗环的半径为 λkR r k =2 (4) 由式(4)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λ已知,测出第m 级的暗环半径r m,,即可得出平图透镜的曲率半径R ;反之,如果R 已知,测出r m 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λ。但是用此测量关系式往往误差很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有了灰尘,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均无法确定环

牛顿环干涉实验的相关问题及研究

牛顿环干涉实验的相关问题及研究 第一作者:王梓兆 学号:14051134 院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作者:左冉东 学号:14051132 院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牛顿环干涉实验的相关问题及研究 【摘要】 在判断透镜表面凸凹、精确检验光学元件表面质量、测量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和液体折射率等方面,牛顿环干涉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通过观察牛顿环并进行计算,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结果,但同时,现实中是无法达到完美的理想效果的,所以实验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对牛顿环干涉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牛顿环、光的干涉、一元线性回归 【实验原理】 牛顿环是一种光的干涉图样。是牛顿在1675年首先观察到的。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玻璃平板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圆环分布是中间疏、边缘密,圆心在接触点O。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凸透镜的凸球面和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变化的圆尖劈形空气簿膜,当平行光垂直射向平凸透镜时,从尖劈形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相互叠加而产生干涉。同一半径的圆环处空气膜厚度相同,上、下表面反射光程差

相同,因此使干涉图样呈圆环状。这种由同一厚度薄膜产生同一干涉条纹的干涉称作等厚干涉。 分析光路:将一大曲率半径的平凸玻璃透镜 A放在平板玻璃上即构成牛顿环仪。光源S 通过透镜L产生平行光束,再经倾角为450的 平板玻璃M反射后,垂直照射到平凸透镜上。 入射光分别在空气层的两表面反射后,穿过 M进入读数显微镜下,在显微镜中可以观察 到以接触点为中心的圆环形干涉条纹——牛顿环。 推导公式:根据光的干涉条件,在空气厚度为d的地方,有 2d+λ 2 =kλ(k=1,2,3...)明条纹 2d+λ 2=(2k+1)λ 2 (k=1,2,3...)暗条纹 式中左端的λ 2 为“半波损失”。令r为条纹半径,由右图可知: R2=r2+(R?d)2 化简后得r2=2Re?d2 当R>>d时,上式中的d2可以略去,因此 d=r2 将此式代入上述干涉条件,并化简,得r2=2k?1Rλ 2 k=1,2,3…明环 r2=kλR(k=1,2,3…)暗环 由上式可以看出,若测出了明纹或暗

牛顿环原理和分析

牛顿环是由光的干涉原理形成的,不是有色散形成的,干涉同色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过程。 当光相从空气薄膜的上下两个面反射时,由下表面反射的光会产生1/2派的相位突变,导致反射的两束光产生相位差,从而导致反射的两束光产生了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光程差(实际上光程差还应该加上该处空气薄膜厚度的两倍)。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奇数倍时,两束反射光干涉相消,该处为暗纹,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偶数倍时,两束反射光干涉加强,该处为明纹。具体公式有 明环半径r=根号下((k - 1/2)Rλ) k=1,2,3.... 暗环半径r=根号下(kRλ) k=0,1,2,... 其中k代表第几条牛顿环,R代表凸透镜的曲率半径,由公式可知R 越大环的半径越大。(R 越小则凸透镜弯曲的越厉害) 在电阻式触摸屏和液晶显示器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牛顿环(有些厂家也叫彩虹纹,或干脆叫彩虹)就象一个漂荡在工场的幽灵,一不小心,它就时不时的在生产与客户使用过程中出现,弄得不少在工场做现场管理的工艺技术人员神魂颠倒。不是因为这彩虹太美丽,而是这美丽的品质杀手,在目前的行业中,太容易闯祸,让别人一眼精艳的挑出毛病来。 在显示器模组中,牛顿环出现的区域,因为光线干涉的原故,会造成色彩叠加因而导致最终显现的色彩不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该区域的显示对比度,所以都是作为致命的主要缺陷列置。 一、牛顿环的产生机理 我们知道,不管是电阻式触摸屏,还是液晶显示器,支撑主体都是两块ITO玻璃或一块ITO玻璃,一块ITOFILM,如果有一面材料产生形变,材料ITO内表面产生一个曲率半径的曲面,跟平常物理光学里讲的产生牛顿环的凸透镜与平面镜内表面的效果是一样的,牛顿环同样是体现了光线在相对的两个表面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光程差与波长间的关系。它同样的,会因为光程差的增大,也就是两表面间的距离增加,牛顿环的间距也会增大。5FI>T=QF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管电阻式触摸屏也好,液晶显示器也好,都会把外框支撑处的间隙距离做得比中间的稍微大一些,如果工艺中参数稍有差离,那么这种距离差就没法消除,这样就让两个表面的产生一定的中间向内凹陷,这样光线在两个表面间的光程差就会产生不一样,在入射光与反射光的互相干涉过程中,就会按不同的光程差区域选择出不同的波长出来,显现出对应波长的颜色。 二、实际生产中牛顿环产生的地方与原因 在液晶显示器模块中,有三种地方最容易产生牛顿环: 1、液晶显示器内部产生的彩虹。 液晶显示器的盒厚一般都在10微米以下,如果里面的空间粒子数量不够,或分布不均匀,或是外框与内部支撑的空间粒子直径搭配不适合工场设计的工艺,都会产生彩虹缺陷。另一个主要的产生原因是,成盒过程中,盒内被超过空间粒子直径的外物所污染,这也是液晶显示器工场对于洁净环境管控十分严厉的缘由。

变形牛顿环装置干涉条纹特点的研究及应用

变形牛顿环装置干涉条纹特点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牛顿环是典型的用分振幅方法实现的等厚干涉现象,一般采用平凸透镜加双凸透镜的模式实现,而牛顿环仪则往往采用平凸透镜加玻璃平板的模式实现。本文通过对牛顿环仪的变形,利用平凸透镜加平凸透镜的模式实现了牛顿环现象,分析了单色点光源下牛顿环干涉条纹的半径公式、分布规律以及中心斑明暗等特点,讨论了变形牛顿环装置在测量透镜曲率半径、介质折射率以及检验精密光学元件质量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牛顿环仪;变形牛顿环装置;干涉图样 Deformation Newton rings device the interference fring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bstract:Newton rings is a typical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with equal thickness ,which is the realized by the method of sub-amplitude, generally using flat with double convex lens to achieve, and Newton rings apparatus tends to use flat add glass plate to be achieved. Based on the Newton rings apparatus deformation, the article realizes the Newton rings phenomenon with the model of using two plano-convex lens added, analyses the formula of the radius, distribution and lightness and darkness of the center spot and other features under monochromatic light source of the Newton rings interference fringes ,and discusses the deformation Newton rings device in measuring lens radius, refractive index, and test the quality of precision optical components and other applications. Keywords:Newton rings apparatus; Deformation Newton rings installation; Interference pattern

非标准牛顿环装置的干涉条纹的特点分析 - 副本

目录 1引言 (1) 2光波干涉的基本原理 (2) 2.1干涉和干涉图样 (2) 2.2光波干涉的实验事实 (2) 2.2.1相位差和光程差 (3) 2.2.2干涉图样的形成 (4) 2.3等厚干涉原理 (6) 3标准牛顿环装置的干涉 (8) 3.1标准牛顿环形成的理论分析 (8) 3.2标准牛顿环装置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10) 3.2.1实验原理、步骤及数据记录 (10) 3.2.2逐差法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14) 3.3.3最小二乘法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15) 4非标准牛顿环装置的干涉 (17) 4.1非标准牛顿环形成的理论分析 (17) 4.2非标准牛顿环装置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18) 4.2.1逐差法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19) 4.2.2最小二乘法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19) 5牛顿环的运用 (21) 5.1透镜表面质量的检查 (21) 5.2液体折射率的测量 (21) 6 小结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摘要 牛顿环的发现,成为光波动学说的有力证据之一,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波动观点圆满地解释了牛顿环现象。光波动学说的确立,对整个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标准牛顿环装置干涉条纹的基础上,对非标准牛顿环装置的干涉条纹特点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干涉;波动;标准牛顿环;非标准牛顿环

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Newton’s rings has become one of the strongest evidence of light wave theory. British scientist Thomas Yong used the wave point of view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Newton’s rings successfully. The establish of wave theory has don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fiel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ural science.This paper will do some research about the no-standard Newton ring interference fringes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ndard Newton ring. Key words: interference; wave; standard Newton’s rings; on-standard Newton’s rings

牛顿环-等厚干涉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一、实验室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牛顿环测曲面半径和劈尖干涉 三、实验学时: 四、实验原理: 1等厚干涉 如图1所示,在C 点产生干涉,光线11'和22'的光程差为 △ =2d+入 12 式中入/2是因为光由光疏媒质入射到光密媒质上反射时, 有一相位突 当光程差 △ =2d+入/2=(2k+1)入12, 即d=k 入/2时 产生暗条纹; 当光程差 △ =2d+入/2=2k 入/2, 即d=(k — 1/2)入/2时 产生明条纹 因此,在空气薄膜厚度相同处产生同一级的干涉条纹 ,叫等厚干涉条 2、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将一个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置于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则 实验时间: 变引起的附加光程差

可组成牛顿环装置。如图2所示。 这两束反射光在AOB 表面上的某一点E 相遇,从而产生E 点的干涉。由于AOB 表面是球面,所产生的条纹是明暗相间 的圆环,所以称为牛顿环,如图3所示。 将两块光学平玻璃重叠在一起,在一端插入一薄纸 片,则在两玻璃板 间形成一空气劈尖,如图4所示。K 级干涉暗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为 d=k 入/2 k=0时,d=0, 即在两玻璃板接触处为零级暗条纹;若在 薄纸处呈现k=N 级条纹,则薄纸片厚度为 d ' =N 入12 若劈尖总长为L,再测出相邻两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x,则暗条纹总数 为N =L/A x , 即 d ' =L 入 12 △ x 。 五、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光的等厚干涉及其应用,学会使用移测显微镜 六、实验内容: 1、 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2、 用劈尖干涉法测薄纸片的厚度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牛顿环装置,移测显微镜,两块光学平玻璃板,薄纸片,钠光灯及电 八、实验步骤: 1.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O 牛顿环 图2 ---- L

LCD显示中常见牛顿环的原理

又称“牛顿圈”。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 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 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 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 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 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 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在牛顿环的示意图上,B为底 下的平面玻璃,A为平凸透镜,其与平面玻璃的接触点为O,在O点的四 周则是平面玻璃与凸透镜所夹的空气气隙。当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凸透镜的平表面时。在空气气隙的上下两表面所引起的反射光线形成相干光。光线在气隙上下表面反射(一是在光疏媒质面上反射,一是在光 密媒质面上反射)。 一种光的干涉图样.是牛顿在1675年首先观察到的.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玻璃平板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同的同心圆环.圆环分布是中间疏、边缘密,圆心在接触点O.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平凸透镜的凸球面和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变化的圆尖劈形空气簿膜,当平行光垂直射向平凸透镜时,从尖劈形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相互叠加而产生干涉.同一半径的圆环处空气膜厚度相同,上、下表面反射光程差相同,因此使干涉图样呈圆环状.这种由同一厚度薄膜产生同一干涉条纹的干涉称作等厚干涉.牛顿在光学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就是"牛顿环"。这是他在进一步考察胡克研究的肥皂泡薄膜的色彩问题时 提出来的。 具体的, 牛顿环实验是这样的:取来两块玻璃体,一块是14英尺望远镜用的平凸镜,另一块是50英尺左右望远镜用的大型双凸透镜。在双凸透镜上放上平凸镜,使其平面向下,当把玻璃体互相压紧时,就会在围绕着接触点的周围出现各种颜色,形成色环。于是这些颜色又在圆环中心相继消失。在压紧玻璃体时,在别的颜色中心最后现出的颜色,初次出现时看起来像是一个从周边到中心几乎均匀的色环,再压紧玻璃体时,这色环会逐渐变宽,直到新的颜色在其中心现出。如此继续下去,第三、第四、第五种以及跟着的别种颜色不断在中心现出,并成为包在最内层颜色外面的一组色环,最后一种颜色是黑点。反之,如果抬起上面的玻璃体,使其离开下面的透镜,色环的直径就会偏小,其周边宽度则增大,直到其颜色陆续到达中心,后来它们的宽度变得相当大,就比以前更容易认出和训别它们的颜色了。 牛顿测量了六个环的半径(在其最亮的部分测量),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亮环半径的平方值是一个由奇数所构成的算术级数,即1、3、5、7、9、11,而暗环半径的平方值是由偶数构成的算术级数,即2、4、6、8、10、12。例凸透镜与平板玻璃在接触点附近的横断面,水平轴画出了用整数平方根标的距离:√1=1√2=1.41,√3=1.73,√4=2,√5=2.24等等。在这些距离处,牛顿观察到交替出现的光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从图中看到,两玻璃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按简单的算术级数,1、2、3、4、5、6……增大的。这样,知道了凸透镜的半径后,就很容易算出暗环和亮环处的空气层厚度,牛顿当时测量的情况是这样的:用垂直入射的光线得到的第一个暗环的最暗部分的空气层厚度为1/189000英寸,将这个厚度的一半乘以级数1、3、5、7、9、11,就可以给出所有亮环的最亮部分的空气层厚度,即为1 /178000,3/178000,5/178000,7/178000……它们的算术平均值2/178000,4/178000,6/178000……等则是 暗环最暗部分的空气层厚度。 牛顿还用水代替空气,从而观察到色环的半径将减小。他不仅观察了白光的干涉条纹,而且还观察了 单色光所呈现的明间相间的干涉条纹。 牛顿环装置常用来检验光学元件表面的准确度.如果改变凸透镜和平板玻璃间的压力,能使其间空气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