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科学哲学_119208097.ppt097
- 格式:ppt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83
第十一章现象学本章概述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
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切,它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
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
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
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升正教授。
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
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为代表。
布伦坦诺的价值哲学——“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上帝命令它才是善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善的,上帝才命令它”现象学胡塞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吸收现象学方法创立存在主义哲学——二战后期,流行存在主义——六十年代,解释学他的思想分四阶段:对数学和逻辑的研究创立现象学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主义向生活世界的转化哲学负有崇高使命,以人类的永久性目标为己任。
现象学名词背后的要求:哲学应该搁置一切过于仓促的世界,毫无偏见地分析在意识中出现的现象。
胡塞尔的目标:借由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个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经验科学是事实科学,无法达到此程度。
而数学作为一种推理逻辑,绝对严格,绝对无时间性的。
经验自然科学是一种“事实科学”。
原因在于:经验中获得的事实是在时间上被规定的东西。
经验科学不具有绝对的无可置疑性。
只能带来暂时的功利,不能提供造福于子孙万代的、超越其特殊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什么是严格科学?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的称号。
严格科学的条件——必须是绝对正确的知识。
必须是无时间性、超时间的真理。
必须为子孙后代造福。
《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决裂。
心理主义宣称逻辑法则不外是心理性法则的表现,逻辑必须还原到心理基础上。
胡塞尔确证纯粹逻辑的理想性:它的法则独立于实际的思考行动里的具体内容之外。
胡塞尔反对科学主义和心理主义哲学要成为严格科学,必须与经验自然科学的事实科学划清界限,克服将哲学混同或归于事实科学旗下的科学主义。
心理主义将绝对的、无可置疑的逻辑规律,降低为以个人心理活动为转移的经验事实,这就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建立科学哲学的关键:回到事物本身不要像“科学主义”和“人生观哲学那样”,不关心真正的“客观真理”。
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摆脱一切未经考察的偏见和假设,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泛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象,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现象学的特点:一旦哲学通过直觉描述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旨在探讨意识中心的现象学问题。
胡塞尔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直接经验的中介,而且直接经验中存在着“现象”这一观念。
这些现象包括感知、记忆、想象等,而这些现象在形成意识的基础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胡塞尔的哲学中,他引入了“内视”和“外视”的概念,来区分我们对于事物的直接体验和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理解。
内视是指我们通过直接经验感知到的事物的现象,而外视是指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事物的真正理解应该从内视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外视角度分析。
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
这个对象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外部事物,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状态。
意向性使得意识活动成为与世界接触的关键渠道,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胡塞尔认为,对于意向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
在实践中,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经常涉及对“经验本质”的探讨。
胡塞尔强调要超越既有的概念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现实,还需要探究意识中的表象和模式,从而揭示事物背后的更为深刻的本质。
总的来说,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探讨人类意识活动本质的哲学体系。
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和逻辑推理,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机制和特点。
胡塞尔提出的意向性概念和对经验本质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深入探究意识活动的本质。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
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
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
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这种解释,和在思辨之中,他们才间接地发现了行动的秘密”[2]。
超越事实和自然物,自由地思考,认识自己并为自己作论证,这被古代希腊人视为最崇高的事业,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然而,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完善化,使西方理性精神朝可操作的事实世界片面发展了。
知识的异化掉转头来和自然物、人造物一起反对人自身,理性、科学从理想的生活方式跌落为技术,甚至沦为杀人的手段(如两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则失去了纯正理性的指导,陷入了非理性和疯狂。
西方的理性病了,而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人性病了。
要治疗这种世纪病,单靠“让人间充满爱”这类软弱无力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
西方人有理性主义的传统,相信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只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治疗,才能给西方文化提供真正有效的免疫力,在可靠的人性基础上重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但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治疗也不是要抛弃一切现代科技理性的成就,而是要对之进行“反思”和回溯,看看它是从哪里走到现在的片面化境地来的,并找出它最初之所以可能的根据。
那个原始根据本身是健全的、合理的,只是被现代科学理性给遗忘了。
现代自然科学自以为是自足的,绝对的,可以凭自己决定一切、规范一切,却没有意识到它自己首先是被规范的,是由独断的假定所支配的(如假定客观对象的绝对存在)。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现象学是美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它是哲学思考的一种开关。
黑格尔认为,我们首先应从现象层面反思,即必然的事实层次,而不是直接确定本质的深层解释。
这种思考方式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强调了“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而且它使研究者能够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被发现的新关联和可能性。
弗朗茨·胡塞尔(F.Husserl)是现象学的开创者,他以“现象研究”和“思
维和信念”为题,探索现象学之精神和理念。
他将现象学科学发展作为他的目标,将现象学扩展到其他自然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认为是现行研究的一种假定,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现实世界的秩序来理解它的本质。
现象学也指开拓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立体化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众多问题,
从而使哲学和科学能够共同加以开发。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学者应该努力在客观的、科学的范畴上发现某种形式的真理,而不是通过对象和抽象的讨论,因此,让学者有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宇宙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现象学的研究既可以表现在自然科学,也可以是文化研究。
现象学的概念也可
以应用于社会学分析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现象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涉及到某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因素分成有形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目的和功能。
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应用是许多后现代哲学的起源,也启发了关于可能性的探
索和研究。
胡塞尔留给我们的现象学理论,不仅改变了哲学思想,而且为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和经济学打开了新途径,以便更好地解释本质。
这使得现代哲学学者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并实现更复杂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