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5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71.28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踝关节扭伤中西医治疗进展丁小飞,朱发宝江苏省句容市中医院中医骨伤科,江苏镇江212400[摘要]踝关节扭伤是骨伤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导致部分患者形成陈旧性踝关节损伤,造成一定的后遗症。
如何有效治疗是现阶段医学重点思考的课题。
西医主张“PRICE”原则,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消炎药,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以活血化瘀,行气消肿为准则,治疗方式多样,以理筋手法为主,配合中药汤剂、针刺疗法、中药外敷及中药熏洗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有千秋。
基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关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中西医治疗现状,认为中西医相结合治疗优势更明显,同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相关思考,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急性踝关节扭伤;治疗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6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5(c)-0190-05 Advances in Treatment of Acute Ankle Sprai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DING Xiaofei, ZHU Fabao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thopedics, Jur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400 China[Abstract] Ankle sprai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but it is often not paid attention to, leading to some patients form old ankle joint injury, resulting in certain sequelae. How to treat the disease effectively is the fo⁃cus of medical thinking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advocates the principle of "PRICE", combined with or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bu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CM is based on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qi to reduce swelling. There are various treatment methods, mainly by means of regulating ten⁃don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acupuncture therapy,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and washing. There is no unified standard, and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Based on th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acute ankle sprain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were more obvious. At the same time, relevant thoughts were proposed for the next research, so as to better guide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Acute ankle sprain; Treatment progress; Review踝关节扭伤是骨科门诊常见病,约占运动损伤的25%[1]。
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12例临床体会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12例临床体会1. 引言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害,特别是在体育运动、跑步等高强度活动中容易发生。
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然而,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式,近年来在踝关节扭伤的康复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12例临床实例,探讨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分享个人对这种治疗方式的观点和理解。
2. 案例介绍案例一:男,28岁,踢球时左踝关节受伤,临床检查显示踝关节韧带轻微撕裂。
采用针灸治疗,每周3次,连续4周。
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恢复良好。
案例二:女,23岁,跳跃时受伤,右踝关节韧带损伤。
针灸治疗后疼痛减轻,并在3周后完全恢复。
...3.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踝关节扭伤的治疗中,针灸的主要作用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增加局部血流、促进软组织结缔修复、调整免疫功能等。
根据扭伤的程度和具体症状,针灸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和针刺方法来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操作方法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临床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阴陵泉、风池等,可以通过配合艾灸、拔罐等辅助手段增强疗效。
对于急性期的踝关节扭伤,可以采用控制炎症的方法,如针刺局部疼痛穴位以及远端穴位。
5. 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经过对12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观察和总结,发现针灸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加快了受伤组织的修复。
针灸还具有无创、方便、经济的特点,不良反应少,适合广大人群使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遵循科学规范,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针灸能够在踝关节扭伤的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踝关节扭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踝关节扭伤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踝关节扭伤(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踝关节扭伤(ICD-10编码:S93.4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9-94)和《临床骨伤科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所述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病情分类(1)内翻损伤。
(2)外翻损伤。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踝关节扭伤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气滞证筋脉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踝关节扭伤(无骨折、脱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门诊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踝关节扭伤的患者。
2.内翻位或外翻位X线片检查,踝关节无骨折、脱位,或内外踝尖处有小撕脱骨折。
踝关节间隙不对称。
3.足部无其它畸形。
4.除外皮肤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影响治疗的疾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6.踝关节扭伤合并有踝关节骨折、脱位等,需进行其他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踝关节应力位(内翻或外翻)正、侧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踝关节CT、核磁共振、踝关节造影、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凝血四项等。
(八)治疗方法1.外治法(1)手法治疗。
(2)应力位弹性绷带或矫形支具固定治疗。
(3)练功疗法治疗。
(4)中药外洗。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发布时间:2022-09-19T05:52:01.65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佟宇张达义裴昱[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佟宇张达义裴昱北京北亚骨科医院北京 102445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2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进行研究。
双盲对照原则为本次实验所选研究对象分组依据,对照组所选6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所选60例患者实施中医骨伤科治疗,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治疗效果、平均出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并实施分析比较。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及治疗效果一般的患者人数分别为54人及58人,占比分别为90.00%及96.67%,组间治疗总有效率相关数据加以比较,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分别为(8.1±2.4)天及(6.2±1.9)天,组间对应数据加以比较,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平均治疗费用加以比较分析,分别为(681.4±50.6)元及(662.3±49.8)元,无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在踝关节扭伤患者治疗中中医骨伤科治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认识前言:踝关节扭伤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出现概率,其对患者的运动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踝关节扭伤患者会表现出踝关节肿胀、疼痛,临床上应依据踝关节稳定性来合理对患者进行治疗。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常规治疗在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当前形势下,中医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分析了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优化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踝关节扭伤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
这种扭伤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翻扭伤,另一种是外翻扭伤。
其中以内翻扭伤最为多见。
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软组织并不是很多,主要有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下胫腓韧带,三角韧带。
由于外侧的副韧带不如内侧的三角韧带牢固,所以扭伤的常常是外侧居多。
这些韧带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踝关节的稳定性。
所以一旦出现局部的韧带损伤或者撕裂,就会造成整个关节的肿胀和疼痛,活动受限也就失去了关节的稳定性。
由于外伤而造成了踝关节的扭伤,踝关节周围会出现明显疼痛,不能着地,严重者活动功能障碍。
损伤轻的只是局部出现肿胀,疼痛。
如果比较严重,整个踝关节就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甚至皮下有出血造成瘀斑。
受伤局部会有明显的压痛,稍稍活动,疼痛就会特别剧烈。
我们可以通过患者扭伤时的动作描述,以及经过触摸患者的压痛点,来判断具体损伤的韧带软组织是哪里。
明确具体损伤的韧带部位,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治疗。
在诊治之前必须做x线片的检查,来排除是否存在内外踝的撕脱性的骨折,以及其他部位的骨折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骨折的因素,中医的传统针灸方法就不能应用了。
按照中医理论,踝关节扭伤的针灸治疗依然是遵循着经络辨证法来进行。
基本原则就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选取的穴位基本上以踝关节周围的穴位为主,如果是外踝扭伤就围绕着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的穴位治疗。
如果是内踝扭伤,就应该选择足太阴经和足少阴经的穴位。
这些穴位都应该选择泻法,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同时配合局部点刺放血来促进淤血的排除,对消肿有非常好的效果。
针对局部治疗的同时,远端取穴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远端取穴,就是健侧与病变部位相对应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在手腕周围,临床中常用的穴位有阳池、养老、阳谷、腕骨。
在针刺这些远端穴位的同时嘱患者进行患肢的活动,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大多根据患侧的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对缓解症状有非常好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对急性的踝关节扭伤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目的。
风池穴“温通针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虞莉青;袁燕洁;周媛;周晶莹;曹莲瑛【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24(40)2【摘要】目的:观察风池穴“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疗程的影响。
方法:将70例风寒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组(35例)和常规组(35例),温通针组采用风池穴“温通针法”联合电针+西药治疗,常规组采用电针+西药治疗。
所有病例观察至治疗6周后,其间若已治愈则停止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的H-B量表、Sunnybrook量表和临床疗效,治疗2周及4周时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疗程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H-B分级、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温通针组在治疗4周后H-B分级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随访结束时,温通针组Sunnybrook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温通针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愈显率为71.43%(25/3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5.71%(23/35)和45.71%(16/35)(P<0.05),温通针组痊愈率37.14%(13/35)显著高于常规组14.29%(5/35)(P<0.01)。
温通针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
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眼轮匝肌潜伏期(ms)、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波幅(mv)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口轮匝肌潜伏期(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采用电针+西药治疗比较,急性期介入风池穴“温通针法”是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方法,能提高H-B分级、Sunnybrook评分、提高愈显率、缩短病程、缩短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并提高M波波幅。
针刺治疗急性闭合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姜岳波;王新宇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1(027)00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闭合性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本院针灸科门诊急性闭合性踝损伤就诊病人为研究对象,共计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结果表明,在缓解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及压痛方面,针刺组、药物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分别为40.0%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及穴位外敷疗法均能缓解急性闭合性踝损伤患者的症状,但总体疗效针刺治疗优于穴位外敷治疗.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姜岳波;王新宇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2
【相关文献】
1.中药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急性运动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J], 余磊;赵斌;左进步;王伟;梁宏伟;章新根
2.温针灸联合中药外敷疗法治疗急性运动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J], 岳进;莫智珍;岳运青;陈洁洁
3.手法整复加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损伤3O例疗效观察 [J], 何宜忠
4.温针灸联合中药外敷疗法对急性运动性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J], 曾彦
5.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的疗效观察 [J], 赵静; 王季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士鱼匡垫堑由2Q鲣生§旦笙§鲞箜!§塑Q!i韭Q££hi塑M£虫£也刍△女gH§12鲤S,№§,丝Q:竖头部C T阴性为与脑衄管疾病的鉴别要点。
低血糖时脑的能量供给发生障碍,继发大脑某些部位血流自动调节作用丧失巧1,脑细胞损害可诱发脑梗死、低血糖、症状性癫痫,进一步加蕈脑缺氧及脑水肿,意识障碍加深。
2.2误诊原因(1)重症状,主观判断,忽略详细询|’uJ痫史(急诊初诊脑血管意外12例)。
(2)昏迷患者不能自行提供病史,无家属情况常见,有些家属亦不能详述病情,给病史采集带来困难。
(3)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表现除肾上腺素样表现,还有中枢功能不全症状。
但在老年低血糖时其肾上腺素样表现常被中枢功能不全症状所掩盖。
本组7例(家属代诉)早期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头晕、多汗、气短。
“)对低血糖时中枢功能不全症状认识不足(12例行急诊脑C T检查,未见异常)。
2.3防治措施(1)避免空腹活动,让患者了解低血糖症状,且常备食糖,自感不适可随时口服。
(2)合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少食多餐。
(3)因其他疾病纳差时,停阶精药。
(4)对老年糖尿病298患者不必苛求血糖降歪正常。
(5)治疗方面应找}H侮个患者的最佳剂量,避免使用作用强而持久的药物如优降精。
(6)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突发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查血糖,血、尿酮体,低血精诊断明确,应立即补充葡萄糖,同时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合理使用脱水剂,挽救患者生命,避免严蕈的后遗症。
参考文献【1]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2.[2]孙守金.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15倒分析.-临床荟萃,1995。
10(17):791.[3]曹志明,孙宝亮,葛红岩,等.误服优降糖致神经精神障碍l例报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4):250[4]李玉亭,常家申.老年人低血糖偏瘫.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
中医科中医诊疗踝部伤筋案(急性踝关节扭伤)张某某,男,37岁,公务员。
初诊(202*年3月18日)患者因“运动扭伤致右踝关节肿胀疼痛1天”来专家门诊就诊。
查体:右外踝部肿胀明显,皮下明显瘀斑,外踝前外侧压痛明显,右踝关节内翻、背伸功能受限。
右踝关节经CR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及关节脱位征象。
中医诊断为:右踝部伤筋(筋脉受损,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为:急性右踝关节扭伤。
治疗采用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外敷。
方法如下:首先将患处严格消毒,医者手持消毒后的梅花针重度叩刺右外踝瘀血、肿胀明显之处至出血为止,然后将消毒后的小号火罐拔在出血处约5分钟,出血量约3—4ml,取下火罐后将患处严格消毒,外敷本院消肿止痛膏,绷带包扎,由于患者为内翻扭伤,所以绷带从内侧向外侧包扎并使踝关节尽量处于外翻位,并用宽胶布固定于右外踝,以防止右踝关节内翻。
嘱其勿负重行走,抬高患肢,活动远端趾关节。
二诊(202*年3月20日)患者诉右外踝肿痛明显减轻,右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行走轻微跛行。
查体:右外踝前下方轻微肿胀,皮下瘀斑明显消退,外踝前外侧压痛,右踝关节内翻、背伸基本恢复正常。
再次给予右外踝局部梅花针中度叩刺加拔罐及外敷本院活血消炎止痛膏,绷带包扎方法同前。
三诊(202*年3月24日)患者诉右踝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查体:右外踝前下方皮下有少许瘀斑存在,局部轻微压痛。
治疗予以外敷本院活血消炎止痛膏,绷带包扎方法同前,以巩固疗效。
半月后随访痊愈。
按:急性踝关节扭伤属于中医“伤筋”范畴。
《圣济总录·伤则恶血不散》云:“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客通。
瘀结不散,则为痛为肿”。
其明显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因局部经络受损,血瘀气滞,津液涩渗而出现疼痛、肿胀、瘀血。
本病一般分为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其中以内翻扭伤多见,本患者为内翻损伤,所以绷带包扎时应从内侧向外侧包扎并使踝关节尽量处于外翻位,并用宽胶布固定于右外踝,以防止右踝关节内翻。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19,V o l.27N o.9查示:L3棘突左偏,伴小关节不对称㊂排除神经系统疾病㊁耳源性疾病㊁眼源性疾病㊁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病㊁心脏病等)㊁颈椎病㊁脑动脉硬化㊁中毒等疾病㊂诊断:L3错位㊂治疗:正骨调脊手法[1]㊂采用坐位腰椎定点旋扳法:患者坐复位凳上,医者坐患者左侧,摸准向左偏歪的L3棘突,右手拇指定点在L3棘突左侧,嘱患者左手扶颈项部,右手臂环抱其腹部,医者左手扳住右肩部,嘱患者弯腰,当力传到右手拇指时,嘱患者向左旋转腰部,不能旋转时锁紧,医者左手用 巧劲儿 扳右肩部带动腰部略旋转,同时,右手拇指向右拨正偏歪的L3棘突,可闻及 啪啪 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或右手拇指下有关节复位的跳动感㊂手法结束后,患者头晕伴头沉重感消失,额部㊁太阳穴部㊁头顶部㊁枕部等压痛(-),手法复位成功㊂疗效:正骨调脊手法治疗1次,上述症状㊁体征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㊂临床治愈㊂按语:腰椎错位引起腰部㊁臀部㊁大腿㊁膝关节㊁小腿,甚至足部等部位疼痛常见,引起头晕伴头部沉重感,临床少见㊂L3错位引起头晕伴头部沉重感的病因可能与肌筋膜链理论有关㊂根据肌筋膜链理论,竖脊肌㊁枕骨下肌群㊁帽状腱膜等对L3错位引起的头晕伴头部沉重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㊂可能的原因是L3错位牵拉刺激局部竖脊肌,局部竖脊肌出现紧张㊁痉挛,牵拉枕骨下肌群和帽状腱膜㊂枕骨下肌群受到竖脊肌牵拉刺激,痉挛收缩牵拉寰枢椎,可能会造成寰枢椎微小错位卡压椎动脉㊁颈神经等产生头晕㊁头痛等不适㊂痉挛收缩的枕骨下肌群和帽状腱膜也可以直接卡压枕颈部枕大神经㊁枕小神经㊁枕下神经㊁第三枕神经㊁耳大神经等产生头痛㊁头部沉重感等不适,同时引起额部㊁太阳穴部㊁头顶部㊁枕部等压痛(+)㊂L3错位引起头晕伴头部沉重感的患者很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防止误诊㊁误治㊂善用手法治疗的医生诊治本病有一定优势,未经过正骨训练的其他医生要慎重诊治,不要盲目正骨,防止导致医源性损伤㊂对于善用手法治疗的医生来说,本病诊治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卢大地.浅谈正骨调脊手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2):27-30.[2]T H OMA SW.MY E R S.解剖列车[M].3版.关玲,周维金,瓮长水,译.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83-106.(收稿日期:2018-09-12)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经验浅谈李可,伍磊(河南省职工医院,河南郑州450002)ʌ摘要ɔ踝关节扭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关节类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其发病多在关节活动时发生㊂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起到调节气血㊁畅通经脉㊁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进而促使损伤部位气血流动运转,恢复关节的功能活动;亦能激活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减少对患者学习㊁生活和工作的影响㊂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跟师临床经验,对急性脚扭伤(排除骨折)患者,取对侧手掌第2掌骨压痛点,对侧养老,双侧间使㊁三阴交治疗,临床疗效甚好㊂ʌ关键词ɔ筋伤;踝关节扭伤;针灸;象思维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19.0954踝关节扭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关节类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疾病,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㊂笔者根据多年中医理论的学习并结合老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结合病例作一次浅析㊂患者,女,24岁,2016年9月5日就诊㊂主诉:右侧踝关节屈伸不利伴肿胀疼痛5d,加重2d㊂现病史:患者5d前因走楼梯不慎扭到脚踝,导致右侧踝关节屈伸不利,并伴有肿胀㊁疼痛,不能行走㊂因天色已晚,次日到医院就诊,踝关节X线未发现异常,医生遂给予活血止痛药物口服加外用(具体药物不详)㊂治疗后,疼痛减轻,但依然不能下地行走,有肿胀感㊂经介绍遂来我处就诊㊂刻下症:右侧踝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不能下地行走,色不红但青紫,患者自诉下地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触之不热,精神可,饮食可,大小便无异常,睡眠可,其他无不适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㊂诊断:筋伤-踝关节扭伤(气滞血瘀型)㊂治则:行气活血,祛瘀通络㊂取穴:左侧手掌第2掌骨压痛点,对侧养老,双侧间使㊁三阴交㊂操作方法:左侧手掌第2掌骨找压痛点,用力按压后常规消毒,快速垂直进针13~20m m;养老穴常规针刺,得气后,使患者脚踝保持最痛的姿势,行泻法,强刺激,在行针的同时让患者活动脚踝,约1m i n后,患者可自行站立,疼痛缓解过半,可缓慢走路,但走路仍疼痛;留针5m i n后,继续行重度泻法,嘱患者活动,此时疼痛较前明2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19,V o l .27N o .9显减轻,加间使㊁三阴交常规针刺,行泻法,留针20m i n ,每10m i n 行针1次㊂出针后,患者踝关节依然肿,但胀感已不明显,疼痛基本消失,可自行行走㊂1个月后,患者自诉针刺之后未做其他治疗,现已痊愈㊂按语: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损伤,无骨折㊁错位㊁皮肉损伤等情况,多由于超负荷剧烈运动或负重时姿势不当或意外跌倒或过度扭转关节等原因,导致踝关节的肌腱和皮肤受损,气血阻滞使经络不通,出现扭伤部位疼痛,关节屈伸活动不利,继而出现肿胀,扭伤处肌肤因扭伤程度不同而发红或青紫[1-2]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曰: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㊂ ‘灵枢㊃刺节真邪“曰: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㊂ ‘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曰: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㊂ ‘灵枢㊃始终“曰: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㊂ 笔者根据以上理论及生物全息诊疗法[3],在双手第2掌骨寻找压痛点,左侧 足点 压痛最明显,‘金针赋“云: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㊂ 重按则气散,进针不痛,正如‘标幽赋“所云: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㊂ 故重按后快速进针,古人云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气速至而效速 ,故得气后强刺激以加强针感㊂‘素问㊃缪刺论“曰: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㊂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㊂ 也就是说,腕掌关节的病可以针刺脚踝关节㊁按压疼痛的部位,反之,脚踝关节疼痛亦可在腕关节针刺压痛点;‘标幽赋“云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再结合 取象比类 的 象思维 [4],取对侧的养老穴㊂养老穴亦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有救急之功,主治急症㊁痛症,故泻养老穴可舒筋止痛,调畅气血,消瘀散滞㊂功效性能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具有增效的功能,同理具有类似功效的腧穴配伍同样具有增强疗效的功能㊂取双侧间使㊁三阴交,两穴配伍,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5]㊂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素问㊃灵兰秘典论“云: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㊂ ‘素问㊃举痛论“云: 百病皆生于气㊂ 凡与气机阻滞有关的疾病,皆可泻本穴,以奏行气散滞之效㊂三阴交为脾经穴位,亦是三阴经交会穴,‘针灸大成“云: 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㊂ 故泻本穴可活血祛瘀㊂间使㊁三阴交配伍,共奏活血行气㊁消瘀散滞之效㊂以上诸穴相配,加强活血行气㊁消瘀散滞之功㊂现代研究证明,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针灸可以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使体内类阿片样物质的含量增多,发挥镇痛作用;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减少损伤部位的血液渗出状况,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吸收,缓解各种代谢产物对扭伤部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6]㊂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3-294.[2]陈凯楠.皮下浅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7,25(6):11-12.[3]张颖清.第1讲:全息胚诊疗法及第2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J ].中国社区医师,1992(9):10.[4]曹大明,路玫.从 象思维 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J ].中国针灸,2013,33(1):75-78.[5]李传岐.祖传针灸 行气活血方 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2009,29(10):816-818.[6]高希言.针灸学临床[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6.(收稿日期:2018-09-12)郭文勤运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验案杨玉韩,郭茂松(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ʌ摘要ɔ 本文主要介绍郭文勤运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经验㊂郭文勤提出 表现于心,根源于肾 的学术思想,基于此理论,临床遣方用药多有显效㊂ʌ关键词ɔ 慢性心力衰竭;五苓散;郭文勤中图分类号:R256.2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19.0955郭文勤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㊁博士生导师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㊂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最终的死亡原因[1]㊂1 病因病机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气候异常㊁饮食失调㊁情志失节㊁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㊂其病机主要为心阳(气)虚衰,病位初始在心,但久病迁及脾㊁肺㊁肾[2]㊂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标本同病,虚实夹杂㊂本虚有心气虚㊁心阳虚;标实有瘀血㊁水饮㊂郭文勤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3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