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死者的离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死者的送别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分别从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的角度探讨,以展示不同文化对死者的独特表达方式。
一、西方社会的葬礼传统在西方社会,丧事一般注重举办仪式,以向死者致敬。
常见的葬礼形式是追悼会和告别仪式。
追悼会通常在死者去世后的几天内举行,属于一个公开的仪式,以便亲友们前来悼念。
告别仪式则是更加庄重和隆重的仪式,主要目的是给予死者一个得体的告别。
在告别仪式中,会有发言人回顾死者的生平,并分享与死者的纪念,以此来缅怀和告别逝者。
在西方社会,还有一种传统的送别方式是墓地葬礼。
墓地葬礼是将死者骨灰或尸体安放在专门的墓地中,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葬礼通常包括告别仪式和墓地仪式,墓地仪式是一个更为私密的环节,只有亲友们参与。
此外,在西方社会,人们可能还会选择火葬作为送别方式。
火葬是一种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保存在遗体艳墓中或进行散骨的方式。
火葬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方式,并且可以节省用地。
二、东方社会的葬礼传统东方社会在对待死者的送别方式上,体现着浓厚的宗教和文化色彩。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葬礼通常注重家族的连续和延续。
一般来说,中国人会选择将死者安葬在祖先陵园或家族坟地中。
葬礼过程倾向于庄重和隆重,注重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葬礼中,常见的仪式包括守灵仪式、告别仪式和入殓仪式。
守灵仪式在死者离世后的一段时间举行,家人和亲戚会守夜,为死者祈祷和悼念。
告别仪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亲友们会向死者致意、祈福,并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
而入殓仪式则是将死者入殓的仪式,通常由专业人士或宗教人士负责。
此外,东方社会也有一种特殊的送别方式,即水葬。
水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水中,或将骨灰撒入江河海洋中,以使死者的灵魂与大自然相融合,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体现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不同的,眼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在丧祭礼仪这个话题上,以此来窥探中西文化差异之一。
首先,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从最基础的环节看起,中西方在认定死亡的标准上,存在着相当差异。
对于西方人而言,主要是通过心跳和呼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标准有:心跳、呼吸、瞳孔放大、肌肉松弛等,比西方更全面、更丰富。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不仅仅是身体器官的停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神灵身心全都在停顿。
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文化在丧祭礼仪上的表现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亲属丧世后的哀悼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哀悼的方式也更加笼统化。
比如,常常会选择在遗体处理后的一周或更长时间内何时来安排葬礼,而葬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家中举行的,仪式较为庄重。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会过分强调尊重、合适,需要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仪式,追求规矩节制的精神与能量、日子、配角十分繁琐。
最后,中西文化在亡者灵魂和来世的态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来世的问题抛到一边,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灵魂的转世转生。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不止在人间,同时也在另外一个世间。
因此,丧祭礼仪中的基本礼仪与灵性信仰及各项礼仪上均关乎祭祀、钱财甚至包括每岁谷雨之前的清明祭日。
这个传统对于一些中国家庭来说依然很重要。
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方面的差异之大。
虽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贡献了这些差异,但我们依旧能从这些差异中,看到各自文化性格的不同之处。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哀悼礼仪的对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
而在西方文化中,哀悼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习俗。
本文将对清明节扫墓和西方哀悼礼仪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异同。
一、形式上的对比1. 清明节扫墓在中国,清明节是扫墓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和墓地,焚香祭拜祖先。
同时,人们还会给祖先上供,供品包括水果、食物、酒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有祭祀仪式和祈福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2. 西方哀悼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哀悼礼仪通常是在亲人去世后进行的。
西方人会举行葬礼,将逝者的遗体安葬于墓地。
葬礼通常包括追思仪式、宗教仪式、致辞和悼词等环节。
人们会穿着黑色的服装,佩戴黑纱,以示哀悼之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和亲友会共进晚餐,以慰藉彼此的伤痛。
二、意义上的对比1.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清明节扫墓是中国人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思念之情的表达。
通过扫墓,人们希望能够与祖先的灵魂进行沟通,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同时,也是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的一种表达。
清明节扫墓还有助于人们回顾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2. 西方哀悼礼仪的意义西方哀悼礼仪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通过举行葬礼和哀悼活动,人们可以共同悼念逝者,表达对其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同时,葬礼也是家人和亲友们共同面对亲人离世的方式,能够减轻他们的悲痛和伤感,帮助他们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
三、两者的异同1. 形式上的异同清明节扫墓和西方哀悼礼仪在形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清明节扫墓更加注重对祖先的祭拜和供奉,强调与祖先的沟通和联系。
而西方哀悼礼仪则更加注重对亲人的追思和哀悼,强调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2. 意义上的异同清明节扫墓和西方哀悼礼仪在意义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清明节扫墓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是对家族血脉和文化的传承。
而西方哀悼礼仪则强调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是对逝者的纪念和悼念。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丧葬礼仪的异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扫先人墓地的日子。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
尽管两者都是与死亡和悼念有关的活动,但在形式、意义和习俗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探讨清明节扫墓与西方丧葬礼仪的异同之处。
一、形式上的异同在形式上,清明节扫墓和西方丧葬礼仪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清明节扫墓通常发生在清明节这一天或周边时间。
家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烧纸、烧香,祭奠祖先。
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同前往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通常包括葬礼和葬后活动。
葬礼是为了告别逝去的亲人,通常在逝者的家人和朋友之间举行。
葬礼的形式可以是宗教仪式或非宗教仪式,取决于逝者及其家人的信仰。
葬后活动则是为了纪念逝者,通常是一个聚会或宴会,人们会分享逝者的故事和回忆。
二、意义上的异同清明节扫墓和西方丧葬礼仪在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清明节扫墓是一种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的方式。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清明节回到人间,因此他们会为祖先准备食物和纸钱,以供祖先在阴间使用。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的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更多地关注逝者本身。
葬礼是为了向逝者致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人们会分享逝者的生平事迹,回忆逝者的美好时光,并为逝者送上花圈和祷告。
这是一种对逝者的敬意和纪念之举。
三、习俗上的异同除了形式和意义上的差异,清明节扫墓和西方丧葬礼仪在习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清明节扫墓时,人们会为祖先烧纸钱和纸财物,以供祖先在阴间使用。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祖先需要这些物品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此外,人们还会为祖先烧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在葬礼上,人们会为逝者送上花圈和祷告,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而在葬后活动中,人们会分享逝者的故事和回忆,以纪念逝者的生命。
此外,人们还会为逝者设立纪念碑或纪念物,以永远铭记逝者的存在。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丧祭礼仪是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与悼念仪式。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丧祭礼仪的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中国,丧祭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而在西方,丧祭礼仪更注重对死者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丧礼仪式的形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对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丧祭礼仪、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态度差异、仪式差异、社会意义、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
1. 引言1.1 什么是丧祭礼仪丧祭礼仪是一种在人们面临亲人或朋友逝世时举行的仪式。
这种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为了安抚生者的心灵和情感。
丧祭礼仪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传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通过丧祭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仪式化的行为来慢慢接受逝者离去的现实。
丧祭礼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死亡、亲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丧祭礼仪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
1.2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在丧祭礼仪这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祭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仪式,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礼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包括各种祭奠、祭拜和悼念活动。
这些仪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死亡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祭礼仪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举办葬礼或追悼会来悼念逝者,通常在逝者去世之后不久进行。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丧祭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虽然不同文化的丧葬仪式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的,即向逝者表达敬意和追思。
然而,中西方文化的丧葬仪式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丧葬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古老的仪式,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仪式,讲究仪容仪表和排场。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更加简单,鲜花和烛光是其最基本的元素。
传统的中式丧葬场面高低有序,排场繁复,而西式则更注重教会或者祭坛的氛围。
其次,中西方文化一般都有丧葬礼仪的主持人。
在中国,往往是一位老者或者居民监督人组织丧礼程序。
西方则通常由一位牧师或者丧葬主持人领导。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由基督教会领导,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不只是一种个人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反映。
在中国人眼中,家族的祭祀和陪葬仪式,是对孝道志向的诠释,和对逝去者的表达。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含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如烧纸钱,祭拜祖宗等。
这些仪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不存在。
在中国希望祖先能够在天堂安息,而在我们这里的礼仪程序当中,是要更多地表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在外国,通常只有给予敬意的标志。
最后,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时长通常很长,并且需要家人长时间守灵,接待来访的亲朋及敬香祭拜,而且一般都意味着需要为死者办理一些手续、买墓地等。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没有那么多的仪式和手续。
通常岂止是为了安葬,也是为了表达家属的悲痛,然后就结束了。
综上所述,丧葬仪式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仪式。
虽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取决于它们所采用的特定细节,但两者都遵循一个基本的目标: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两种文化的差异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人们表达对逝者的感激之情和表达孝道的意义。
中西丧葬制度的差异与统一一个人的死去,一个灵魂的陨落,意味着一个人此生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群人一时或一世的挂念。
衔接生与死的世界,兼顾现实的逝去与精神的永存,丧葬制度应运而生。
为了铭记逝者的过往之事,为了平复生者的悲痛之情,甚至为了追求死后的安宁与富贵,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
由于宗教影响不尽相同,中西的丧葬制度形似而神不同,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一般称之为丧葬;而西方则多称为葬礼。
中国丧葬制度在中国,丧葬就是红白喜事中的白事。
结婚自然是喜事,然而丧葬也同样是喜事:庄子丧妻,不哭,认为死也和生一样是一种喜事,这是通晓天命的表现。
这段话很明显的体现出中国道教对死去的看法——人死并不如灯灭,反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通晓天命的结果。
然而,结合佛教思想,则意指去往极乐世界,是一种解脱,逃离现实的苦难,抑或洗尽铅华,一场轮回。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中国丧葬制度的郑重而又繁琐的种种都有了源头,具体的仪式如下:1.守夜报丧:逝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守夜"。
而与此同时,报丧则是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2..头‘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头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3.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吊唁摆席: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花圈等,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逝者家属则要摆席来款待前来吊唁的客人。
5.着丧服:在整个丧礼过程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收稿日期]2006-04-10[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4 ̄2005年度立项资助课题《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课题编号:0407014)子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茉云(1965-),女,湖南醴陵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丧葬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结。
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的博大精深的丧葬文化要作全面而准确的考察并展示出来,实非易事。
本文通过对中美某些丧葬礼俗的比照,来探析其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美国丧葬礼俗1.传统的丧葬礼俗西方殡葬礼俗,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始终。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灵魂”。
(1)停丧。
在一个人弥留的时候,要在神父面前忏悔,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
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更衣,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
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
(2)守灵。
美国的传统葬礼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举行。
葬礼前,灵柩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由神父主持追悼会。
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
据学者们分析,守灵习俗是由古时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所导致:一是死者亲属始终抱着死者会重新苏醒的幻想;二是他们曾在死者生前尽心竭力地加以看护,虽然这种看护现在已不需要,但他们仍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天长日久,守灵便成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种习惯作法。
(3)墓地。
在墓地上,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墓地的东、南、西三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墓碑,而北面墓碑却寥寥无几,其原因是北面通常是埋葬犯人、凶手或自杀者的地方。
据称基督教教堂的圣坛北面是宣读福音的所在,福音的主旨是让罪人忏悔,因此便进一步认为北面是为那些需要拯救的罪人而设置的。
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摘要:葬礼,是一个人一生最后的典礼。
而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等原因,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分析传统中西方葬礼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葬礼,差异,文化原因
正文:当我们在妈妈腹中时,我们便开始逐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出生、成长、衰老、死亡。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认识,也是对文明的继承,直至我们死亡,我们还要经历人生最后的乐章——葬礼。
葬礼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中,孕生的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今天我,只讲述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对于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我分为了形式,仪式,颜色,礼物,墓地五个方面。
传统中西方葬礼形式的差异
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
中国最早的火葬据说是春秋战国的氐羌人,《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
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河东地区多实行火葬,仅次于土葬。
而西方的殡葬形式一般为土葬。
传统中西方葬礼仪式的差异
中国在葬礼的仪式上注重“隆丧厚葬”,西方讲究“简丧薄葬”。
传统中国葬礼注重“隆丧厚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而是“孝”的观念。
儒家确立了中国传统葬礼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
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因为相信灵魂是不灭的,是生活在另一个和我们相似的空间里,所以就形成了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葬礼习俗。
寓意是希望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能活得有滋有味,让别人知道在阳间是有人给他撑腰的不会受人欺负。
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
置之而塞于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
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
中国传统葬礼中,吊唁是非常重要的。
吊唁的最主要的一个字就是“哭”,哭得越凄惨,表明越有孝心。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一是表达对亲人逝世的极悲痛之情,在葬礼上尽情展露这种悲痛之情的习俗是受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
在《礼记,檀弓上》中孔子说“在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第二,哭也是体现孝顺的一个的表现。
孔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也就是说,父母要是死了,必须表现得非常悲痛,才算是有孝心得行为。
但是在西方并不是这样,无论在死者的追悼会上还有下葬途中或者下葬的时候都不能嚎啕大哭,实在感到非常悲痛,也只能嘤嘤的哭,寓意是不能打扰死者安宁。
因为西方人认为人死后是要去到美好的天堂的,天堂是静谧的安详的,是凡夫俗子不能打扰的。
传统中国葬礼有搁棺这个风俗,传统的西方葬礼也会有停尸的习俗,但是中西的区别是:西方是为了举行追悼会,中国是为了选个好日子下葬。
中国葬礼中的出殡一定要是个好日子,但是西方在日子这方面就比较随意。
在中国,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这就是居丧。
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
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
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而西方并没有这些限制。
传统中西方葬礼颜色的区别
中方主白色和黄色,西方主黑色。
因为自古以来白色在中国就象征不好的颜色,《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
”“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
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
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在西方,参加葬礼时通常穿黑色的并且会打一把黑伞。
耶和华的仆人,夜间站在耶和华殿中的…愿造天地的耶和华,从锡安
赐福给你们。
所以黑色,在西方有寓意另一个世界的意思,就好像咱们的阴间的那个意思。
西方古典文化中曾经提及,摩西问耶和华为什么创造魔鬼,耶和华对摩西说是为了更加光明。
所以每到人死的时候,西方人要打黑色的伞寓意尽早升入天堂
传统中西方葬礼礼物的区别
在中国一般送礼品和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而西方亲友在参加葬礼时,一般会捧一束鲜花,最后放在死者的坟头。
墓地的区别
在中国下葬非常讲究风水的问题,所以在为死者选择墓地时非常的慎重,特别是达官显贵人家。
讲究坐北朝南,靠山面水。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人死了但是和生者仍有联系,中国人觉得死者就算是死了也是能庇佑子子孙孙的,如果把死者葬在风水宝地,便能更好的庇佑生者。
而在西方,都是统一葬在公墓,并不会考虑到风水不风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