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一、解放前阶段

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

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 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而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则创造了中国画报史上的一个高潮。这时期刊登的照片,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和重要任务照片,新闻性强,图片更清晰。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员,许多新闻工作者被迫害,新闻摄影事业停滞不前。

4. 新闻摄影发展阶段: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星期,我国新闻摄影状况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有一批爱国人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形象生动有很强纪实性的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大批出现是从 20 年代开始的。1926年前后, 北伐军总政治部开始设随军摄影员。同年,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主编的《天民报图画附刊》开始招聘“特约摄影记者”。1927年《时报》设照相室,并刊出署名“时报唐僧摄影”的照片,1928 年又聘请郎静山、蔡仁抱为“摄影记者”。例如《新华日报》等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时刊登新闻照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闻摄影有较大发展。许多报刊开始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画报以新闻照片为重要内容,报社也纷纷征聘摄影记者。上海

《时报》、《申报》、《新闻报》(中国),北京《晨报》、《世界日报》先后出版图画周刊、特刊。《良友》、《时代画报》等大型画报都大量刊用新闻照片。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京汉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广州沙基惨案、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等,各报都刊有大量新闻照片,起了唤起民众、鼓动革命的作用。当时, 拍摄这些新闻照片的,除各报社少数摄影记者外,还有许多是各地同情革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和照相馆人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新闻摄影非常活跃,报刊上出现许多摄自抗日前线的反映抗战情景的新闻照片。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北京、上海各报也刊出许多有关这一运动的摄影报道,有些新闻照片还被一些刊物用作封面照。同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限于条件,只有很少的新闻照片记录实地情况。直到1936年美国记者E.斯诺进入陕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才通过新闻照片得到反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一步发展。1937年 8月至11月间,上海先后有20种画报以新闻摄影反映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生动情景。许多画报刊载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及新四军开赴前线,深入敌后,胜利作战的新闻照片,极大地鼓舞了民心。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用缴获敌人的 140余幅照片出版16开本《日寇暴行录》,揭露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1938年1 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也刊登了不少鼓舞抗战的新闻照片。1942年 9月,美国新闻处出资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 结合中国战场特点,用新闻摄影、文字与漫画, 宣传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

到全国解放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革命的摄影事业建立了一支近四百人的摄影战士队伍,这些摄影战士拍摄的照片时效性强,现场性强,主题突出,讲究构图和用光。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摄影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为建国后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建国后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建国后中国新闻摄影相较于解放前有七大显著变化。

1.摄影记者队伍发展壮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办的一些画报,只有屈指可数的随军摄影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筹备建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3月25日,新闻摄影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负责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领导机构,也是第一个肩负对内对外发稿的新闻摄影机构,编制有新闻摄影处、记者室、制作科、通联科、资料科,并编辑出版《人民画报》。1952年,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央决定撤消新闻摄影局,把《人民画报》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把新闻摄影处、记者室等部门划归新华社,担任对内对外的发稿。1952年4月1日,新华社正式成立了新华社摄影部,仅摄影记者就有170人之多,分布在总社和全国、全世界的各个分社。新华社摄影部及全国各个分社的建立促进了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许多报刊社也相继从无到有地配置了摄影部(组、科)、图片组,在编采人员中增加了摄影记者的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报刊业大发展,据1998年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数字,全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共出版报纸2053种,其中全国性报纸有211种,省级报

纸824种,地市级报纸858种,县级报纸160种,全国发行期刊7999种。全国总共大约有摄影记者10200多人。正在发展壮大中的摄影记者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宣传中的一支生力军。

2.摄影装备今非昔比: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很简陋,有一些是通过在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购买的,有一些是从敌方缴获的。正是这些简陋的摄影器材,为我们摄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历史镜头。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以画报社随军摄影记者为主组成的开国大典摄影报道组,又用这些简陋的照相机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篇章。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量少而简陋的摄影器材早已跟不上社会主义建设中报纸宣传的步伐。于是,老报社、新报社、画报社和新华社摄影部在增加摄影记者的同时,逐步添加摄影器材。开始时,有的是经过香港转口的德国造"蔡司"单镜头折合式相机、"禄莱"120相机和"徕卡"135相机,也有的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进口的"卓尔基"135相机。后来,有一些报社从日本进口了"卡侬",就是现在的"佳能"。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又有一些报社和画报社从德国、日本进口了"哈苏"、"林哈夫"、"玛米亚"、"尼康"等相机。这时,我国照相机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许多报刊社从上海、江西、北京等照相机厂购买了"海鸥"、"凤凰"、"东风"、"红旗"等国产相机。绝大多数报刊社、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已经更新了摄影器材,照相机从单纯的机械结构转向机械加电子装置,从手动操作发展到自动程序。现在,有许多摄影记者已经用上了数码相机,摄影装备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数字化摄影装备极大地解放了摄影记者后期制作的繁重劳动,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

3.新闻摄影报道篇幅大大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报纸很少使用新闻照片。翻开那时的《人民日报》,除重大节日外,平时很少见到新闻照片。到了50年代中后期,报纸上新闻照片才逐步多起来。《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月才刊登125幅照片,平均每块版刊登0.69幅,没有照片的版面有134块版,占总版面的7

4.4%。而50年后的今天,还是这张报纸,月刊登量已达到518幅,比1949年增长414.4%;平均每块版刊登1.73幅,比1949年增长250.7%;没有照片的版面比1949年下降了62.4%,没有照片的一版已经不存在了。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上刊登照片的常见尺寸是一栏、一栏半宽,而两栏、两栏半宽的照片就算是大照片了,并且在125幅照片中,还有许多是一英寸大小。可是现在,两栏半的照片还是小字辈,常见尺寸大多为三栏、四栏、五栏。从《人民日报》看全国,报纸在刊登新闻照片的量和尺寸上,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4.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闻摄影理论:建国初期,由于对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深入生活、深入新闻现场,在观察中发现、选择、抓拍的优良传统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加上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刚刚起步,采访拍摄的实践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的新闻摄影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落实,新闻界开始了改革。1981年,首都新闻学会组建了新闻摄影学术组。1983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经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学会的有识之士切实感悟到"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意义。

5.涌现出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1949年10月1日陈正青的《开国大典》,11月30日时盘棋的《重庆解放》,1950年5月的《解放舟山群岛》,9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1年齐观山的《斗地主》,1952年高亚雄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林志常的《修筑康藏公路的军工们风餐露宿》,1955年钱嗣杰

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1956年侯波的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上《刘少奇作政治报告》,1957年梅村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盘棋的《画家古元下放农村》,1958年吕厚民的《志愿军回国》、韩荣志的《志愿军与阿妈妮难舍难离》,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1964年6月孟庆彪的《毛泽东、刘少奇等检阅军事训练》,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8月吕相友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孟昭瑞的国庆节上《毛泽东与李宗仁》,1968年李振盛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表忠心"》、1972年杜修贤的《周恩来机场迎接尼克松》等等。这些作品是共和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骄傲。宽松的舆论环境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层出不穷。

6.新闻摄影报道成绩卓著:1949年8月,中宣部就委托全国政协会议筹委会新闻处成立新闻摄影科。《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在一版刊登毛泽东等7张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的大照片,二版刊登50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小照片;10月2日一版刊登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朱总司令阅兵和升国旗3张照片,二版刊登4张照片,四版刊登6张照片;10月3日四版《人民画刊》刊登12张照片;4日一版刊登4张照片,四版《人民画刊》刊登17张照片,大规模地、形象地报道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与之相关的重要活动,给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当时的新闻摄影局派出曹兴华、钱嗣杰、葛力群、袁苓、杨溥涛等组成的战地记者组,赴朝鲜前线采访。后来又有部队和新华社的韩荣志、吕厚民等摄影记者到朝鲜前线采访。他们为国内报刊发回大量的战地实况新闻照片,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弘扬了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中,内地各报刊、新华社、中新社相继派出精兵强将,组成多个临时报道组、报道团,其中摄影记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许多摄影记者还带去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前所未有的传输速度,把回归时刻的世纪经典瞬间和庄严、隆重的场面,在第一时间从现场传回国内各媒体,并通过网络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那张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降下英国国旗的"政权交接"的照片,已成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永久写照。在1998年伟大的抗洪斗争中,全国各报刊陆续派出许多摄影记者奔赴长江沿线和东北、内蒙古抗洪前线,以顽强的抗洪精神采访拍摄战斗在第一线的抗洪军民。各报刊不惜篇幅地突出运用摄影报道,像《工人日报》连续在一版刊登5个整版照片,其它报纸也编辑画刊、开辟专栏,或者在一版、要闻版大篇幅刊登抗洪照片,运用新闻摄影告诉人民抗洪前线的真实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可以说,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新闻摄影报道也有一份功劳。在1999年关于科索沃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更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从战争序幕起,新华社就批准了驻德国的年轻女摄影记者黄文的请求,进入南联盟采访,后来,他们又增派了胡海昕,同时将刘宇派到阿尔巴尼亚在外围摄影采访。《人民日报》驻贝尔格莱德文字记者吕岩松,在完成文字报道任务的同时,也拍了许多照片。特别是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炸死我3位新闻记者后,吕岩松和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把侵略者的野蛮暴行统统拍摄下来,并及时传回国内。全国报纸以空前的速度和篇幅,大量、详尽地报道了这一严重事件以及全国、全世界的反映,尤其是刊登的大量现场新闻照片,以及《目击暴行棗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战地新闻摄影展览》,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侵略者的真面貌有了清醒、深刻、彻底的认识,激发了人民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

7.展望未来,竞争是新闻摄影发展的推进器: 新闻摄影是在与报纸文字报道、电

视图像报道的无数次碰撞、竞争中发展自己的。其中电视对新闻摄影的冲击最大。中国电视新闻自6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新闻摄影产生影响,70年代造成威胁,到了80年代中后期,电视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普及,电视新闻直接冲击着新闻摄影。全国新闻摄影界在感受到这种强大冲击的同时,扬长避短,知难而进,拍摄出大批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为新闻宣传增添了光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90年代以来出现的网络媒体,使全世界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在振奋的同时,也感到了不安。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网络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它的实时性、参与性、交互性等特点,对传统媒体造成新一轮的、更为强大的冲击。新世纪即将到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竞争是一种刺激,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催化剂。面对这种强大的冲击和竞争,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加紧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养和综合素质,把激烈的竞争当做功率强大的推进器,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闻摄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日益完善,新事物、新风貌、新成就不断出现。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注现实,记录伟大的时代,用新闻摄影去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新闻摄影的责任。新闻摄影的发展必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中新网总经理孙永良:中新社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只轻骑兵

中新社主要针对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孙永良:先介绍一下中新社,中新社是中国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一家是新华社,一家是中新社,全称是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到今天已经成立51年,时间不短了。当时1952年为什么要成立中新社,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西方对中国的信息是封锁的。新华社是一个官方媒体,代表着中国的声音,许多海外华文报纸如果使用新华社的信息就会被封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一些知识界、文化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比如上海市副市长金钟华、侨界领袖洪丝丝、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新闻社。50年代中国新闻社作为一只新闻界的轻骑兵,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介绍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包括重大事件性的采访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去年这个时候中新社度过了它的50周年华诞,到今天为止,中新社已经成为产品多元化中央级的新 中新社主要针对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主持人:据说你们给几百家华文媒体供稿。 中新社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只轻骑兵 孙永良:这个问题恐怕从中新社的特性来讲起,中新社的任务是对外传播,我们不讲对外宣传。对外传播需要被人接受,在海外大量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虽然有意识形态的不同,他们的思想不同,但是有一点,他们关心中国,关心中国的发展,所以说要把这些信息能够非常适当地被他们接受。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平实的风格,这样的传播才有效率。我们强调传播的有效性,中新社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比较客观、平实、轻盈、活泼。当时廖承志称赞中新社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只轻骑兵。我想它的作用应该这样来表述。 主持人:您能把盈利模式说得更确切一点吗?目前收入主要是哪一块?比如下一步重点发展哪一块? 主持人:给境外几百家华文媒体供稿是不是也要收稿费? 孙永良: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来讲,我们几乎是义务的,但是对于一些财力比较雄厚的媒体我们是采取象征性收费的原则,大部分是不收费的。我觉得他们登载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比我收他200美金要好得多。 主持人:现有条件下用什么策略留住你的人才和挖别人的人才? 孙永良:都好。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一南一北,都是中国两个最有名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新闻系,这么多年来都为中国的新闻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一个是京派,一个是海派,复旦的人思维活跃一些,人大新闻系更稳重实干一些。我们社有很多人大新闻系毕业的。 主持人:您有没有对自己的校友更偏爱一些?不一定是主观的,潜意识的。 孙永良:我们也想办论坛,我要办论坛第一个论坛就是海峡两岸论坛。近期我们会推出这个论坛。《联合早报》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可以拿过来借鉴,包括论坛里面的东西。 我主张“工作时好好上班,下班时间好好生活”。人生应该潇洒,无拘无束,但是有一点必须敬业。我对我的编辑也是这样要求的,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事,对得起你的工资。 孙永良:有时候忙了就加班,不忙的时候尽量照顾家庭,我的爱好也比较杂,业余时间读读书,打打羽毛球。我喜欢历史,读一些古典方面的东西,喜欢诗词。事业和家庭应该不矛盾,我比较主张像张平那样,有一句话“工作时好好上班,下班时间好好生活”。人生应该潇洒,无拘无束,但是有一点必须敬业。我对我的编辑也是这样要求的,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事,对得起你的工资。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摄影历程纪实性艺术性时代价值创新精神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笼》。1835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但是他的作品世存较少,只有在1838年拍摄的摄影的《巴黎寺院街》。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F.S.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批量产品的市场。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以及现在的数码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商业摄影的发展历史

商业摄影的发展历史 起步期——照相馆的延伸 国内大部分婚纱影楼的前身是照相馆,当时,人们结婚时一般只拍张简单的合影。照相馆也使用简易的机械相机,化妆也全凭自己喜好,没有专业化妆师和专职摄影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结婚照的要求逐渐多了起来,在拍照时会更换几套衣服,旗袍、军装、古装以及婚纱等。市场要求摄影的分类更加专业和细化,于是一些专拍结婚照的影楼开始出现,它们配备了一些较为专业的摄影器材,有了自己投资的简易工作间。 发展期——第一桶金的时代 从1992年开始,在台湾风行已久的专业婚纱摄影技术渐渐被祖国大陆吸收引进。1994年,国内最早的一些婚纱影楼开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时的影楼不仅引进了专业的摄影器材,也吸收和培养了一批专职的摄影人才,较为专业的婚纱摄影服务也逐渐在工作中显现。“人们在最初的惊奇之后,很短时间内就接受了这种现代的结婚纪念方式。”金巴黎的经理告诉记者,“在这种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大部分影楼挖到了第一桶金。”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在1997-2001年的时候,婚纱影楼的利润相当高,可达到70%左右,这既是从业者挖到第一桶金的时代,也是婚纱影楼的积累期。 成熟期——数码的时代 在市场利润的吸引下,婚纱影楼的经营者不断增多,这为消费者 带来更多精致服务的同时,竞争也开始了。在竞争的过程中,行业内部迎来了转型的契机。2002年,沿海城市在国内率先将数码摄影技术应用在婚纱摄影上,同时也创建了首家数码婚纱影楼。这一技术的应用在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影楼内部的工种增多,如电脑后期处理工作,超大幅映像制作等。这不仅要求影楼吸收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内部管理以及相关服务也至关重要。于是,一些经营和管理方式较为成功的婚纱影楼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一些经营不善的影楼或退出行业,或缩减经营项目,由市场造成的行业内部分级逐渐明朗。 品牌期——服务的时代 在市场分级的大趋势下,一些知名婚纱影楼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要对象。这些影楼渐渐注意到企业形象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经营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优化细致。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势下,各影楼力求通过各种方法将服务做得更加周到、细致入微。售前,包括影楼的装修、氛围、格调、接待、介绍等都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售中,从化妆、服装到摄影、取景、后期制作等也力求满足消费者要求;售后,包括镜框制作、保修、补拍等也尽量让消费者满意。到这时,由照相馆发端的婚纱影楼也步入了品牌期。

摄影、影楼整套流程服务过程

摄影、影楼整套服务过程

随着近年来婚纱行业经营市场的渐趋成熟,各影楼之间:产品和技术的差异化越来越小,那么,现在的上门客人都在比较什么呢?是价位?是赠品?是内容?还是服务? 其实,顾客最关心的是:“取件当天的质量与拍照当天的服务”。现在许多婚纱影楼企业内部大力推倡“人性化接单技巧”,就是鼓励先把“服务”卖出去,服务做得好,会使客人在开心、惊喜的情况下,下订单。 而我们现在说服务,早已不同若干年以前的“服务态度”了,现在的服务,是要帮助顾客得到他们想要的、解决他们的物质、精神和心理的需要! 目前在影楼中流行的“T.C.S顾客满意100%服务系统”,以及一系列服务与流程的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影楼的服务超越顾客的期望值,从而提升影楼的美誉度。企业的成功,就是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作为新疆知名的婚纱影楼企业,###影楼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想保持领先地位,完美无瑕的服务是决定性的关键。金百合必须审时度势,跟随社会发展大环境的逐渐进步,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地提高服务品质,满足不同的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这是千古不变之理。一个正确的服务战略及成功的服务,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好好地掌握即有的顾客,然后再设法运用这些即已在握的顾客去牵动潜在的顾客层。故才有服务基准的产生,才会使服务流程化。 有人算过,按一家一年服务4000名顾客的影楼,每一名顾客平均

接触15位影楼员工,每一次持续有45分钟,一年共60000次,每一次 45分的接触是影楼的“关键时刻”。 一个感到满足的使用者,平均会向三个人宣传他自己所感受到的满足心情;感到不满意的人其平均会向11个人诉说自己的失望体验,一个顾客究竟是心满意足的出影楼呢?还是心怀闷气地离开?这是关 系重大的问题,如果他觉得愉快,会有三个人知道这件事,如果他觉得不满意,那么影楼也许要坐失11位可能光顾的顾客了。故我们必须利用关键时刻向顾客证明他们作了最好的选择。而对于婚纱影楼的员工,,每一个作业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证明给顾客的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都渗透着服务,进而形成了服务流程。 所以,一个婚纱影楼企业在建立自己的服务流程时,必须首先对其作业流程进行建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作业流程后,可以使每个员工清楚自己工作的步骤和方法,并明确自己所要担负的责任。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懂得如何超值满足顾客的需求。进而,企业的服务流程才会在此基础上逐步清晰。在这里,我们首先围绕两个原则对与顾客接触的员工的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在每一个环节上,了解员工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基本服务要求,然后对影楼客户服务的具体流程服务基准和影楼中每个员工的服务要求作以了解。 一、员工的作业流程中表现的基本服务要求 1、首问负责制。 这是一个为顾客提供点对点服务的责任制度。在此引入了“和顾客是朋友关系”的概念。它既是一个服务制度,也是一个流程制度。概括起来讲就是指顾客进店后,第一次接待该顾客的门市人员,就是顾客

增强影响力打造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_浅析中新社国际传播战略实.

Jour nal i sm R esear ch H er al d 增强影响力 打造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 —浅析中新社国际传播战略实施进程■ 叶小刚 中国新闻社 (简称“ 中新社” , 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作为具有“ 民间身份” 和专业形象的通讯社 , 中新社以华文资讯传播形式长期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 具有特殊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一、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 (一建国初期海外华文媒体提出用稿需求 中新社是因应海外华侨和华文报刊的需要而创建的。同时 , 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华侨华人和华文报刊众多的客观实际 , 也为中新社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海外有华文报纸近百家 , 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当时 , 由于美国等西方势力企图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 又由于中国大陆与台湾隔海对峙 , 海外华文报纸背景各异 , 产生了不同倾向和严重对立。同时 , 相当部分华文报刊为了自身生存 , 不敢贸 然刊用中国官方通讯社的新闻 , 新 中国的信息得不到传播。 迫于这种严峻形势 , 为了冲破 西方对新中国的舆论封锁 , 并为当

时海外近百家华文报纸提供新中国的消息 , 中央领导人认为很有必要组建一家直接面向海外华文报刊提供稿件的通讯社 , 中新社由此应运 而生。 1952年 10月 1日 , 适逢新 中国诞生三周年 , 中新社正式成立。众多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参与了中新社的创建工作。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 (二国际传播战略的确立与发展 中新社刚成立时每日发稿约一 万字 ,一半用播音方式采用纪录速 度进行新闻播出 , 一半用文字刊发。纪录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报道 , 文字稿都为通讯和特约稿件。在中新社正式成立 3天后 , 即 1952年 10 月 4日 , 印尼、缅甸、泰国和中国香港华文报刊就开始陆续刊登中新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摄影部岗位职责

摄影师岗位职责 一岗位工作清单: 摄影师 1 每天参加上班前早训和早会。 2 每天提前十分钟上班,上班前须做好个人卫生。 3 全面负责公司摄影工作,包括日常拍摄、导片、修片等。 4 负责摄影部器具、器材、设备的盘点,日常维修等。 5 负责协调摄影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以及本部门内人员调配。 6 前天检查明天拍摄的单子,并准备拍照道具。 7 与当天拍摄顾客沟通、交流。 8 每天下班前打扫卫生、道具摆放整齐等。 9 每天和摄影主管、店长汇报今天的拍摄出现的特除清楚。 10 出现重拍片子时候要做出书面报告。 二工作标准: 摄影师 1 严格做好全程拍摄服务,微笑对待关怀每一位顾客,不可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满足顾客的要求。

2 拍摄未完成时,摄影师不得留下客人,自行离开。 3 拍摄前检查顾客的衣服,造型是否搭配完好 4 拍照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拍照当中,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并进行顾客发微信朋友圈活动。 5做好一手交一手工作,将拍完照的顾客交到下一个程序。 6 拍摄结束后负责照片的核对和筛选,从而进行调色、修片等。(每天从拍摄顾客的照片中挑选五张精修,以便于做微店。) 7 无论是在任何情况,都禁止与顾客发生口角,全程以微笑,礼貌对待,用心服务好每一个顾客。 8 每天工作结束后,打扫整个影棚,并拍照上传群内。 9 每天拍照前整理状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顾客。 10 拍照结束后3天调简调片子到一楼电脑上(无杂人杂物穿帮,简单修饰照片) 11 流程单及时拿到一楼摆台,便于门市选片。 12 认真填写流程单。 13 影棚外的物品,摄影师有权利开罚单进行督查其他部门。 14 每天下班前清楚明天工作安排。 三未达标准处罚制度: 1上班时间发现睡觉,看小说,做私事,追逐打闹,不认真工作,发现一次扣5元。 2不服从调配,带有情绪工作者,发现一次扣5元。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 真题 1、清华大学考研真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9=45) 1.精确新闻学 2.棱镜门事件 3.拟态环境 4.二级传播理论 5.尼尔·波兹曼 6.观点的自由市场 7.蒙太奇 8.美国便士报运动 9.史量才 二、简答题(15×3=45) 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题(20×3=60)

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3.关于大V责任运动,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9=45) 1.精确新闻学 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 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

摄影师工作流程及标准

摄影师工作流程及标准 班前准备 1、提前到岗,着好工作服及工号牌,准时参加店训; 2、顾客到来之前,安排并与摄影助理一起清洁责任区域和对器材进行检测调试、电池充电等准备,品管前一日拍摄作品,有问题及时纠正,培训助理; 3、了解当天客人拍摄资料 摄影服务 恭迎顾客 1、见顾客前来,面带笑容,热情主动上前向顾客问好并作自我介绍“您好!我是你们的摄影师XX这事XX的卡片,叫我XX就行,这是我的助理XX,你们的拍摄由我们俩为你们服务”。拍前沟通 1、对上环节顾客形设质量进行检查,如有问题及时安排上环节修正. 2参阅企划书沟通本和沟通本交流(赞美、融洽关系,了解顾客消费水平,摄影喜好、建立信心)摄影师和客人握手,自我介绍,你好我是你们的摄影师xx.点头15度,微笑,递出名片,请客人坐下来进行不少于五分钟沟通,“今天我们xx套衣服,每套衣服会拍到多少张,询问客人喜欢外景拍多点还是内景拍多点,合照多拍点还是单照多些,对全身和半身,特写有没什么偏爱,若没有,我就帮您安排了,你们是第一次拍,没什么经验,一下子说不出来的话,没关系,在拍照过程中想到了,有什么要求或想法不要不好意思,马上告诉我,我都会尽量满足你们)。今天拍照呢我有些要求希望XX和XX配合我一下,首先要挺胸,不要驼背,驼背是虽然很舒服但不是漂亮,低头时要往前伸点下巴,低肩膀是肩膀要往侧后面低,转头,倒头”每个动作都亲自示范给客人看,然后让客人做做看。 (1)多和顾客聊天以增进关系,如问顾客住哪里,我(或我的亲戚就住哪里“两位现住哪里?”“哦!我的姑妈也住那里,现在那里很不错”“先生从事哪个行业的?”“哦,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做这一行的,这行现在利润很高…” (2)赞美、建立信心“恩,小姐这个造型和妆面不错,很适合您的特质,拍照效果一定会很漂亮”。 (3)指出客人的1-2点小缺陷,再加以弥补。“小姐有一点大小眼的情况,不过没关系,我会在取角度时帮您弥补,需要您配合的就是保持最美的笑容,好了,我们开始拍摄吧!”(体现专业度) (4)减压,:“在拍摄的过程中不需要紧张,放松心情,拍照并没有想象中辛苦,完全没有压力,想笑就笑,OK?” “拍摄过程中,在构图、色系、大小比例等方面,如果二位有特殊要求,可以随时提出来的。XX一定会拍出二位想要的作品。” “表情是照片的关键,也是瞬间抓取,在摆美姿时,尽量放松表情,以免表情疆硬,当我让您俩做表情时你才做,OK?” (5)确定摄影风格 “两位都是非常现代的年轻人,根据你俩的喜好和你俩的化妆造型特质,我给你拍摄时尚前卫一点的照片”好吗? 拍摄服务 1、拍摄 摄影助理换背景打灯光要快,摆取美姿动作要柔,拍摄时,抓取要准,拍摄过程中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调动顾客情绪,多予赞美,增强信心,营造融洽的气氛,并作好二次消费暗示。1)“您脸部38度角是最漂亮的,我会给您多拍。” 2)“您真会摆美姿象培训过的模特。”

什么是通讯社

什么是通讯社? 要讨论通讯社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通讯社”。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通讯社是以新闻用户为客户,出售新闻信息的新闻机构。或者可以简单称为“新闻产品批发商”。因此叫做News Agency。大家可能看过007系列的《明日帝国》,里面杨紫琼出场后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来自“New China News Agency”,也就是新华社。当然,在实际生活里,新华社较多使用另外一个英文名“Xinhua News Agency”。 现在新闻业界,对通讯社,通常就是称“三大”,分别是汤森路透(Reuters),美联(AP)和法新(AFP)。当年的塔斯社现在是俄通-塔斯社,但是影响力已经不如冷战时期了。其他主要的通讯社还有彭博新闻社、合众国际社、国际文传电讯社,日本的时事社和共同社,以及我国的新华社等。客观的说,新华社的实力在第二集团大概能排在中游。 在这里还要纠正一下首贴的一段错误叙述,所谓“其实从每日发搞量、文字量来讲,新华社是世界第一的,但是由于新华社从80年代开始,就不再对国际实事发表评论了,多为转述消息,成为名其实的“通讯社”,所以国际影响力不断下降”的说法与事实完全相反。实际上,从发稿量和文字量来看,新华社长期都是低于三大的,因为三大通讯社有大量的金融信息和财经信息。而新华社直到本世纪才涉足这一领域,因此其发稿量是无法与三大比较的。另一方面,新华社对国际时事也一直都有评论稿件,在国内媒体和海外中文媒体的采用量还是较高的。但是对海外发声的能力仍严重不足,这与我国整体对外传播能力(注意,不是意识形态色彩的宣传能力,而是涉及到社会发展程度的传播能力。著名民主国家日本也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在量上比我们好一些)的现状是有关的。 与大多数人的想象相反,三大通讯社其实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不是新闻稿件,而是金融信息和财经信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路透,其每年收益的85%都来自金融信息。路透和彭博两家机构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金融信息和金融交易市场。其中最关键的是: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绝大多数银行、券商、金融机构等,都通过这两家机构的金融交易系统了解行情,完成交易。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路透可以拥有市场的“先知权”,当然其本身是宣称对客户资料保密的。 可以作为参考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一直比较谨慎,所以自己通过日经报业集团搞了一个金融交易系统,提供东京市场的实时行情和交易平台。 路透社去年与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合并,成立了新的汤森路透集团,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提供商。 长期以来,中国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平台上都依赖路透或彭博,实际上我们的一举一动(例如商行买卖外汇投资债券等行为)都是在别人的平台上完成的。自去年开始,新华社开始建立“新华08”交易系统,提供行情查阅、在线数据库和交易功能,现在正逐步在国内推广。这个项目实际上相当于金融信息领域的“龙芯”或WPS,今后有望取得一些成绩。 顺便补充一下:外国媒体在中国国内目前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基本相当于美国、西欧和日本能够做到的水平,没什么限制。当然,入藏还是需要许可的,毕竟需要考虑到记者的安全。 另外,路透社在中国国内招聘雇员也是受许可的,其在北京有规模很大的办事处。这一方面是采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要在国内推广和维护其金融信息系统。路透社给公司或者机构安装一台终端,有时年收费高达数十万美元,通过专线传输数据,不通过互联网(目前新华社的新闻用户很多也是用的卫星专线)。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就是1835年在巴黎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当时用信鸽传递股市信息,这家通讯社后来成为法新社的源流之一。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 我国现有两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面向海外华人、港澳同胞的通讯社。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也是用我军最早缴获的那一部半电台(这一部半电台是目前多个重要部门的发家装备)起家的。最早的业务有二:一是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