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栽培技术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63.50 KB
- 文档页数:33
《中草药黄芪栽培技术》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黄芪的植物学特性•黄芪的栽培技术•黄芪的病虫害防治•黄芪的采收与加工•黄芪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黄芪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目录01黄芪的植物学特性黄芪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木质化根和地上茎。
叶子为羽状复叶,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表面光滑。
花为总状花序,呈伞形,花冠为黄色或淡黄色。
植物学特征生长习性适宜生长的土壤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黄芪可以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沟、山坡草地、林缘及田野等处生长。
黄芪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耐旱、耐寒性较差。
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其中以内蒙古的黄芪质量最为优良。
在其他亚洲国家如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地也有分布。
地理分布02黄芪的栽培技术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进行种植。
选地在秋季或春季进行深翻土地,清除杂草,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利于排水。
整地选地与整地种子繁殖选择优良品种的种子进行繁殖,可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的方法进行种植。
分株繁殖将生长健壮的黄芪植株分成若干小株进行移栽,每株保留2-3个芽眼。
繁殖方法田间管理黄芪生长过程中要及时除草,以防杂草与植株争夺养分。
除草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根据黄芪生长情况,及时追施氮肥、磷肥和钾肥等。
黄芪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要定期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及时防治黄芪锈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03黄芪的病虫害防治锈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褪色,产生黄褐色小斑点,后期产生黑褐色颗粒状物。
可用三唑酮乳油或敌锈钠溶液喷雾防治。
白粉病发病时,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层,可用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溶液喷雾防治。
病害防治吸取植物汁液,使叶片萎缩、卷曲。
可用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
蚜虫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叶片失绿、黄化。
可用克螨特、三氯杀螨醇等药剂喷雾防治。
红蜘蛛虫害防治•黄芪鼠害以鼹鼠、田鼠为主,啃食黄芪幼苗、根和茎,影响黄芪生长和品质。
2023《黄芪栽培技术》•黄芪的植物学特性•黄芪的生物学特性•黄芪栽培技术•黄芪的采收与加工目•黄芪的用途与市场•黄芪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录01黄芪的植物学特性根黄芪的根为圆锥形,比较粗壮,颜色为黄色或淡棕色。
根头部有分叉,顶端有残留的茎痕。
根的直径一般在1-1.5厘米之间,长度在10-30厘米之间。
叶黄芪的叶为羽状复叶,由7-13片小叶组成。
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厘米,宽0.8-1.5厘米。
叶的边缘有细锯齿,下面被柔毛。
花黄芪的花为黄色或淡紫色,直径约1厘米。
花萼钟形,与花瓣等长或稍短。
花瓣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7毫米。
雄蕊5枚,花丝短于花瓣。
茎黄芪的茎直立,高度在30-90厘米之间,直径在2-4毫米之间。
茎上密被细毛,分枝较多,下部木质化。
植物形态生长温度黄芪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25℃,耐寒能力较强,但不耐高温。
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种植,需要采取遮阴措施。
生长习性水分黄芪对水分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在干旱的地区种植,需要加强浇水。
同时也要注意排水,防止根部积水导致烂根。
光照黄芪需要充足的光照,一般需要种植在向阳的地方。
在光照不足的地方种植,会影响其生长和品质。
黄芪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其中,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等地区是主要的产区。
中国除了中国外,黄芪也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分布,如俄罗斯、蒙古、朝鲜等。
其他地区分布区域02黄芪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萌发黄芪种子具有较长的休眠期,播种后需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萌发。
黄芪幼苗期生长缓慢,需要耐心呵护,保证出苗整齐。
黄芪进入快速生长期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迅速,需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和施肥。
黄芪开花结果期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黄芪在冬季进入休眠期,此时应减少浇水,保持土壤干燥。
生长周期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期休眠期快速生长期繁殖方法种子繁殖01黄芪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提高发芽率。
中草药黄芪栽培技术黄芪为豆科植物, 蒙古黄芪和安国市当地种植的膜夹黄芪均为正品黄芪, 其根干燥後供药用, 嫩叶炒制後可作药茶.黄芪为豆科植物, 蒙古黄芪和安国市当地种植的膜夹黄芪均为正品黄芪, 其根干燥後供药用, 嫩叶炒制後可作药茶.一、生物学特性黄芪为深根系植物, 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喜凉爽气候, 抗旱、耐寒、怕热, 怕积水涝洼.气温过高常抑制叶部生长, 土壤过湿会引起根部腐烂.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7-8℃时播种, 土壤保持一定湿度, 一般10-15天即可出苗, 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
二、栽培方法1、地整地.选择地势高燥, 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施足基肥, 每667平方米用优质圈肥4000公斤以上, 磷酸二铵30公斤, 有条件的还可施入50公斤豆饼, 耕翻30-45厘米, 將肥料翻入土中, 整平耙细後做畦.一般垄距15-20厘米, 畦宽1.2米。
2、及种子处理.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安国地区在春分至清明时节播种, 也有封冻前播种的, 翌春出苗, 每667米平方用种1-1.5公斤.冬播时种子不用处理, 春播的要进行种子处理, 选择褐色饱满有光泽的种子, 用沙子摩擦稍损伤种皮後, 將种子倒入30-40℃水中, 浸2-4小时, 待种子膨胀後, 捞出随即播种.播种时於畦上开3厘米深的播种沟, 行距15-20厘米, 种子拌遣设细沙, 均匀撇入沟内, 覆土1-1.5厘米, 稍加镇压即可。
三、大田间管理1、浇水与排涝.播种後至出苗前, 畦中较湿润, 一般不用浇水.在定苗前後苗高不超过9厘米时, 一般不浇水, 保持地面稍干, 土壤疏松, 以利根系向下伸长.夏季浇水应在早晚进行, 如遇中午大雨後骤晴, 应及时排水, 并浇水降低地温.同时要防止烂根死苗。
2、除草定苗.浇水或雨後松土保墒, 保持畦内土壤疏松无杂草.也可用拿捕净, 氟乐灵化学除草, 对黄芪安全.苗高9-12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定苗.苗高15-18厘米时追肥, 可用腐熟的人粪1000-2000公斤/667平方米, , 或饼肥50公斤.如用化肥, 以磷钾肥为主, 每667平方米施用40-50公斤.开沟施入覆土严, 立即浇水。
《黄芪的栽培技术》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黄芪的植物学特性•黄芪的栽培技术•黄芪的病虫害防治•黄芪的采收与加工•黄芪的品质与鉴别•黄芪的应用与价值01黄芪的植物学特性株高黄芪一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因生长环境和管理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在10-30厘米之间。
叶黄芪的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披针形,叶缘有锯齿状。
根系黄芪的根系较发达,主根粗壮,侧根多,呈圆锥状分布。
根部表面为棕黄色,有明显的皱纹。
花黄芪的花为黄色或淡黄色,呈伞形花序,由多数小花组成。
茎黄芪的茎直立,单一或分枝,被灰白色毛。
果实黄芪的果实为荚果,呈扁圆柱形或矩圆形,果皮为黑色。
植物形态生长习性黄芪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耐寒能力较弱,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
喜温暖湿润环境喜光耐旱性差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黄芪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黄芪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不耐旱,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黄芪可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佳。
黄芪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
中国分布黄芪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分布,包括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
世界分布分布区域02黄芪的栽培技术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进行种植。
整地在秋季进行深翻,深度在30厘米以上,结合翻地施入基肥,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3000千克,磷肥和钾肥各20千克。
选地与整地播种春季进行播种,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为20-30厘米,覆土厚度为1-2厘米。
穴播行距为30厘米×40厘米,每穴播种5-6粒。
繁殖采用分株繁殖法,在秋季挖取老植株的根头,分成若干小株,每株带有2-3个芽眼,栽种后覆土压实,浇透水。
播种与繁殖施肥在黄芪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施肥。
第一次在春季出苗后进行,每亩施入尿素10千克。
第二次在夏季进行,每亩施入尿素15千克。
第三次在秋季进行,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千克和过磷酸钙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