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型/夜晚型睡眠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29.25 KB
- 文档页数:4
晨型人前阵子看到一篇报道,有记者问科比:“科比,你为什么如此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记者摇摇头。
科比:“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
”这段励志对话也许说的是辉煌是由各种“劳其筋骨”堆积而成,也让我联想到了某一类人——“晨型人”。
晨型人,是指那些坚持晚上早早睡觉,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的人,为了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保留快乐,因而早起,听音乐看书听广播的生活方式。
“晨型人”的概念来自日本,日本“早起心身医学研究所”的所长税所弘,是“晨型人”观念的创始者。
他的口号就是:你的未来,决战早晨!税所弘的“晨型人”相关著作非常丰富:《晨型人的成功哲学》、《一百天内成为晨型人的方法》、《给晨型人的建议》、《晨型人的生活革命》等,超过10本以上。
这些书籍不仅在日本大卖,在韩国也很受欢迎,甚至使韩国掀起了吃早饭运动。
税所弘在其著作中强调早睡早起与人的身体健康与工作效率有绝对的关系。
如果是熬夜后睡懒觉,或是连续熬夜之后大睡一天,都会对自律神经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判断力变弱、意志力不集中。
都市人沉迷的“夜生活”只适合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因为:过度加班、应酬,猛吃宵夜与喝酒,疲惫不堪却硬撑着玩乐等,会一点一滴地损害自律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
如此摧残身体,年轻的话还可以应付,身体也能适当自行修复,可一旦超过30岁,随着新陈代谢功能趋缓,修复功能减弱,如果仍不知节制,持续沉溺在「夜型社会」,那么健康情况将每况愈下,直到身体发出警报,到时候就为时已晚。
例如猛暴型肝炎,等到出现症状时,通常都已经很严重了。
因此,一旦超过三十岁,就应该告别「夜型社会」,向「晨型人」的生活迈进。
历史上许多成功者,往往都是「晨型人」。
例如,曾国藩曾经说过:“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
早起,成为曾氏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
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他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织田信长,早上四点就起床骑马八公里,去程思索战略,回程运筹帷幄,成为跟德川家康、丰臣秀吉齐名的三大名将。
晨型人时间管理1. 简介晨型人指的是那些早上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并且在早晨时段效率最高的人。
相比之下,夜型人则是晚上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的人。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晨型人来说,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早晨的高效能期,可以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管理时间。
2. 早起的好处晨型人之所以被称为“晨型人”,是因为他们在早晨时段表现出了比其他时间段更好的表现。
早起有以下几个好处:2.1 高效能晨型人在早晨的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能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高效的工作。
相比之下,夜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效率较低。
2.2 专注度高早晨是一个相对安静、没有干扰的时段,没有电话、邮件的打扰,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工作。
相比之下,白天和晚上往往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而早晨则是一个相对独立、专注的时段。
2.3 提前完成任务早起可以提前开始工作,提前完成任务,减轻压力。
相对夜晚的工作,早晨更容易集中精力,完成任务的效果更好。
3. 晨型人时间管理技巧3.1 计划详细的一天晨型人可以在早晨制定一天的计划,包括工作任务、会议安排、休息时间等。
在计划中,可以设置早晨的高效能期用于处理重要的任务,将早晨的有限时间充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3.2 合理安排早晨活动晨型人在早晨可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锻炼身体、阅读书籍、听音乐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精神焕发,提高工作效率。
3.3 制定清晰的任务优先级在早晨工作时,晨型人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优先级,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上,避免将时间浪费在琐碎的事务上。
3.4 利用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一种时间管理技巧,利用番茄钟(一个25分钟的计时器)来工作,每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
晨型人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来提高工作效率,早晨时段专注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以此循环。
3.5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晨型人可以充分利用早晨的碎片时间,比如坐公交或等待上班的时间,可以用来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或阅读一些资料。
理解晨型人和夜型人:心理学的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节律系统,它可以调节人体的睡眠、饮食、体温等生理活动。
人体的生物钟可以根据个体的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模式,其中晨型人和夜型人就是两种常见的生物钟类型。
理解晨型人和夜型人的心理学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一、晨型人的特点晨型人是指在早上醒得早、精神状态最佳的一类人。
他们通常早上容易醒来,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精力旺盛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效工作,适应性强。
晨型人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早上精神抖擞:晨型人在早上起床后很快就能够精神抖擞,体力和注意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2. 喜欢早起:晨型人天生对早晨的时间感到亲近,他们喜欢早起并能够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3. 最佳工作状态:晨型人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通常在早上达到巅峰,他们是典型的“早鸟捕虫”。
二、夜型人的特点夜型人是指晚上才能够精神焕发、工作效率最高的一类人。
他们通常在晚上或凌晨时分表现出较强的注意力和活力,熬夜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
夜型人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喜欢晚上活动:夜型人对夜晚的活动感到兴奋和自在,他们通常深夜时分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工作状态。
2. 高智商和创造力:夜型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智商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在深夜思考和解决问题。
3. 难以早起:夜型人在早晨醒来时通常会觉得疲倦和不适应,需要较长时间来调整状态。
三、如何管理生物钟无论是晨型人还是夜型人,合理地管理自己的生物钟对健康和生活都十分重要。
以下是几个管理生物钟的方法:1. 确定合适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生活需求,确定一个合适的作息时间表。
晨型人可优先调整工作重心放在早上,夜型人则可以规划晚上的活动。
2. 注意营养和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锻炼对调节生物钟很重要。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和精力水平。
3. 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的睡眠环境、控制光线和噪音的影响是良好睡眠的基础。
浅析大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摘要:高效的学习是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
大学生学习者应研究和掌握学习个性差异的构成要素,以提高学习成效和质量。
在生理差异方面,要了解自己对学习时间的偏爱,对感知觉通道的偏爱,对学习环境的偏爱等。
在心理差异方面,要了解自己在智力上的差异,是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是冲动型还是沉思型;思维方式是什么类型,大脑优势的半球差异,气质的类型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成就动机是什么,学习的意志力如何和焦虑水平等。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个性差异;生理差异;心理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习者。
最高效的学习就是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邱吉尔等人之所以能成家、成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学习类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不少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采用与自身特点不符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习的低效。
所以,大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特点,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成为解决学习问题的关键。
一、学习个性差异的概述1.个性差异与个性化学习个性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是指个体在内在身心结构和外在行为习惯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
在生理方面,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感知觉等方面的差异;在心理方面,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
个性化学习是指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进程、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的个性、独特性、进取性、发展性与创新性。
正是由于每个活生生的、具体的、有特色的学习者,才构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活动的成效和质量。
晨型人与夜型人生物钟对个体行为的调控生物钟是一种内部机制,能够调控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活动。
在人类中,存在着晨型人和夜型人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钟。
他们分别在早晨和晚上活跃,喜欢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各种活动。
晨型人和夜型人的生物钟对他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晨型人是指在早晨充满活力、精神饱满,并且很早就能醒来的人。
他们通常在早上有很高的工作效率,更喜欢安排会议和任务在早晨完成。
晨型人的行为受到他们的内部生物钟的调控。
他们的生物钟会导致身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在早晨加速,包括心率、血压和体温等。
晨型人的生物钟使得他们在早晨拥有良好的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因此可以更加专注和高效地完成任务。
相比之下,夜型人是指晚上活跃并且喜欢在夜间工作的人。
他们往往在晚上才能达到高度的工作效率,更喜欢安排会议和任务在晚上完成。
夜型人的行为同样受到他们的内部生物钟的调控。
他们的生物钟会导致身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在晚上加速。
夜型人的生物钟使得他们在晚上更加有活力和精力充沛,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完成复杂任务。
晨型人和夜型人之间的生物钟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研究发现,多个基因编码了生物钟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负责调控生物钟的节律。
不同基因的表达和突变会影响人的生物钟类型。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生物钟的形成和调控,例如光线和社交活动等。
夜型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夜晚的刺激而保持清醒,而晨型人则更容易受到早晨的光线和社交活动的刺激而清醒并恢复活力。
晨型人和夜型人的生物钟对个体行为的调控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晨型人来说,他们在早晨拥有更高的生产力,更适合早起、学习和工作。
因此,安排早上的任务和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此外,晨型人在晚上通常容易疲劳,因此他们需要早睡早起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对于夜型人来说,晚上是他们的高产时段,适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创造性工作。
但他们可能需要在早晨克服睡意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通过心理学来解读早晨的五种情绪早晨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它能够对我们一整天的情绪和表现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早晨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早晨的五种情绪。
一、充满活力的情绪早晨醒来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一种充满活力和精力充沛的情绪。
这是因为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放松。
早晨的新鲜空气和清晨阳光也会让人感到焕然一新。
这种充满活力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迎接新的一天,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二、焦虑不安的情绪然而,并非每个人在早晨都能够感受到充满活力的情绪。
一些人可能会在早晨醒来时感到焦虑不安。
这可能是因为前一天未完成的任务或者将要面临的压力。
焦虑不安的情绪会给我们的一天蒙上一层阴影,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安排早晨的时间来缓解焦虑,例如进行冥想、呼吸练习或者制定一份合理的工作计划。
三、温暖幸福的情绪早晨也可以带来一种温暖幸福的情绪。
当我们醒来时,可能会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幸福的氛围。
早晨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们可以享受一顿美味的早餐,与家人亲密交流。
这种温暖幸福的情绪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为一天的开始注入积极的能量。
四、惰倦疲惫的情绪有时候,早晨也会给人一种惰倦疲惫的情绪。
这可能是由于前一晚熬夜或者身体状况不佳导致的。
惰倦疲惫的情绪会让我们缺乏动力和精神,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情绪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早起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来提振精神,例如晨跑或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
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也是改善这种情绪的重要因素。
五、平静宁和的情绪最后,早晨还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宁和的情绪。
当我们在宁静的环境中醒来时,内心会感到无比的安宁。
早晨的静谧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种平静宁和的情绪会让我们更加专注和集中注意力,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早晨的情绪对我们的一天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最佳用脑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物钟,而生物钟类型不同的人,大脑节律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人有各自的最佳用脑时间。
人类最佳用脑时间可分三类:1、夜晚型(猫头鹰)型: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为典型的猫头鹰型。
这种类型的人,一到晚上,脑神经细胞就进入兴奋状态。
大脑皮层某一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此时最易建立条件反射,是最佳用脑时间。
“常思常伴夜色来”就是对这种类型人的生动写照。
生活中猫头鹰类型的人不算少,鲁迅、周恩来、毛泽东等都习惯于晚上开始工作,直到凌晨开始休息。
2、清晨型(百灵鸟型):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是典型的百灵鸟型。
这一类型的人,一到清晨思维就活跃,“灵感”随之而来。
此时大脑的优势中心容易形成,精力充沛。
杜鲁门早晨一直到中午都忙于公务,而晚上则需要早早休息。
3、混合型:绝大多数人属于这一型。
这些人一天中用脑效率差不多,但也有高低峰。
高峰大致在晚上9点和下午5点左右。
可见,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应通过切身体验和比较,逐渐找出自己用脑的显效时间。
人的一生中,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创造性强的时间仅占生命的二分之一。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为了增加社会竞争力,在显效时间里加强学习和巩固新知识,给脑细胞充电是很重要的。
最佳用脑时间,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
在这段时间里,大脑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时间都高。
充分地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和创造,取得的效果会比平时更好。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时光最好。
但是,实际上“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
大多数作家都习惯于夜间挥笔。
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书报,到了晚上就开始写作,常常是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而在午夜起床开始写作。
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的产物,有的作家甚至将书名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等。
睡眠习惯透视性格-趣味心理测试
睡眠习惯透视性格
躺在床上时,也许你不会想到,睡眠其实会透露性格。
英国瓦维克大学的西蒙·威廉斯博士在最新一期的《社会学》杂志撰文,根据时间、地点、表现等把睡眠者分成以下8种类型:
社会型的人最容易醒,如初为人母的女性,新生儿最轻微的呼喊都能唤醒她们;
狭隘型睡眠者把自己的睡眠好坏放在首位,这种人往往脾气暴躁;
自私型的人听到孩子哭叫也不管不顾,或是知道自己鼾声如雷也无半点内疚;
无法无天型的人不管时间和地点,想睡就睡;
打盹型的人通常利用坐公车的时间小睡但不会坐过站,这种人对时间规划更合理;
午间小憩型的人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他们认为保证足够睡眠才能工作;
装睡型多为女性,她们在生活中也更愿意逃避;梦游型则更容易有暴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