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喘
- 格式:ppt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主要是由肺气虚、肺热、肺湿、痰浊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 肺气虚
中医学认为哮喘患者肺气虚,指的是肺气的功能失常,肺脏无法将气体顺畅地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
治疗时应重点补充肺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肺热
中医学认为肺热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原因之一,肺热会导致肺气阻塞,引起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肺湿
中医学认为肺湿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时肺部积聚过多的湿气,导致气道失畅,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除湿化痰的中药,如苏子、桔梗、葶苈子等。
4. 痰浊
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哮喘的主要表现之一,痰浊可以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桔梗、百部等。
总之,中医学治疗哮喘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强调防病治未病,常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既能缓解哮喘症状,又
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提升身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哮喘的目的。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喘病,又称为喘息疾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气喘、气短、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喘病被归类为哮证,属于痰饮内阻的范畴。
下面将对喘病的相关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哮喘:哮喘是中医学中对喘病的一种常见称呼,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包括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阻、气滞失调、阳气虚折等。
2. 痰饮:痰饮是中医学对于喘病病因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脾胃失调、水湿停聚所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会导致湿浊之气化生痰饮,进而阻塞气机,引发喘病。
痰饮的症状表现为痰多、黏稠,常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 肺气虚:肺气虚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肺主气,若肺失调、肺气虚弱,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发喘病。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气短等症状,常常伴有气喘、胸闷等不适。
4. 气滞失调:气滞失调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气滞失调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机运行,引发喘病。
气滞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气喘等症状。
5. 五脏功能失调:喘病的发病机制和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病与肺、脾、肝、肾、心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肺主气,与喘息直接相关;脾主运化,与痰饮产生有关;肝主情志,与气滞失调有关;肾主生殖和贮藏,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神明,与情绪波动、呼吸困难有关。
五脏功能失调是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喘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疏肺化痰、理气平喘、强壮脾胃、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等。
常用的中药有防己、杏仁、百部、葶苈子、桔梗等。
中药治疗喘病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气机、排除痰饮,从而达到缓解喘病症状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哮喘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
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
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候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
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 中医药对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治疗原则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女口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干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
哮喘名词解释中医一、哮喘的基本定义哮喘,中医称之为“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
该病的发生与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气道痉挛、狭窄,引起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本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哮喘的病因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吸入花粉、烟尘等过敏原,导致肺气郁闭,不得宣泄,从而引发哮喘。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或对某些食物过敏,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生,上贮于肺,进而引发哮喘。
3.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肺气的宣降,从而引发哮喘。
4.劳累过度:长期劳累或剧烈运动后,正气耗损,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诱发哮喘。
5.体质虚弱:患者素体虚弱,或久病正气耗伤,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易感外邪,引发哮喘。
三、哮喘的症状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
喘息是哮喘发作时最为明显的症状,常常呈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端坐呼吸、张口呼吸等症状。
气急是指患者感到气不够用,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绀(口唇、指甲青紫)等症状。
胸闷是指在喘息、气急的同时,患者感到胸部有压抑感或不适感。
咳嗽则可能出现在哮喘发作之前或之后,多为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
此外,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哮喘的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
寒哮者多表现为喘息气促、喉中哮鸣音、痰液清稀多泡沫;热哮者则表现为喘息气促、喉中哮鸣音、痰液粘稠黄绿。
病程较长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并发症。
四、哮喘的诊断与分类中医对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情况。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哮喘的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医内科学》中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其中发作期可分为寒哮和热哮两种证候类型。
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则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中医执业医师————哮喘中医辨证分型(1)重寒证其主要特征是喘咳,恶寒,无汗,肩凝,多嚏,或头痛鼻塞,痰白稀薄,舌白肢冷,脉浮而紧,口不渴而腻,或渴喜热饮。
治宜温肺散寒,首方小青龙汤,继服加味定喘白果汤。
小青龙汤(麻黄10g,芍药15g,炙草75g,肉桂5g,干姜5g,细辛25g,半夏75g,五味子5g)。
加味定喘白果汤(炒白果15g,麻黄10g,炙冬花15g,半夏10g,炙桑皮15g,苏子15g,杏仁15g,黄芩10g,甘草75g,川贝5g)。
(2)寒包火证其症见畏风恶热,喘咳,痰粘稠色黄,脉弦滑数,苔黄舌边光红,口燥。
治宜清金降火,首方加味五虎汤(麻黄10g,杏仁10g,石膏15g,甘草75g,茶叶5g,桑皮15g,马兜铃75g)。
继服麻柴甘透汤(麻黄10g,柴胡10g,甘草10g,透骨草15g)。
(3)肺实证喘咳,咽喉紧窒,咯痰不利,胸胁胀痛,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沉数。
治宜清肺理痰,首方加味清燥救肺汤(天冬15g,麦冬15g,甘草75g,知母10g,橘红10g,黄芩10g,桑皮15g,杏仁15g,枳壳15g,桔梗10g,茅根20g,蒌仁15g)。
继服杏仁散(杏仁,川贝,紫菀,冬花,元参),成人每次服10g,小儿酌减,姜蜜水送服。
(4)瘀塞证胸脘痞闷,怯寒神疲,气短喘促,痰吐不利,舌白苔浊腻,脉迟涩。
治宜开胸利膈,首方苏子降气汤(苏子15g,橘红10g,半夏10g,当归10g,前胡10g,桂枝10g,川朴10g,炙草75g)。
继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杏仁5g,桂枝15g,芍药15g,炙草10g,生姜5g,厚朴15g,大枣10g),水煎服,服后须臾啜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治疗中遵循哮喘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以定喘止咳为主;喘平后以调理脾胃为主,投用滋补肺肾,化痰调气之品,以巩固疗效。
临证上重寒证较多,寒包火证次之,尤以1~10岁儿童最多。
半数儿童若护理不慎,最易感受寒邪,发生哮喘。
所用之杏仁散、麻柴甘透汤二方乃自拟经验方,杏仁散对肺实型喘咳效果好,麻柴甘透汤对寒包火证咳喘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