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
- 格式:ppt
- 大小:992.01 KB
- 文档页数:48
喘证1. 概述: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出现喘且喉中哮鸣有音诊断是哮病,出现咳喘诊断是喘证)(气息气机出现问题)(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上不来气;严重者①喘促持续不解——肾不纳气——肺肾两虚②烦躁不安——心气虚③面青唇紫——肾阳衰弱导致心阳不振——心肾阳虚④肢冷——肾阳虚⑤汗出如珠——阳虚⑥脉浮大无根)【症状】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2. 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的是《黄帝内经》,提出喘息、鼻张、肩息病变主脏在肺,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提出喘证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喘比咳嗽气机壅滞更重)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2)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实证——病位在肺);或气无所主,肾失纳摄(虚证——病位在肺肾)。
4.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脾心。
5. 病理性质: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①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②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
③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④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6.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2)鉴别诊断气短:相同点: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