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哮喘相关)
- 格式:ppt
- 大小:729.00 KB
- 文档页数:46
喘证1. 概述: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出现喘且喉中哮鸣有音诊断是哮病,出现咳喘诊断是喘证)(气息气机出现问题)(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上不来气;严重者①喘促持续不解——肾不纳气——肺肾两虚②烦躁不安——心气虚③面青唇紫——肾阳衰弱导致心阳不振——心肾阳虚④肢冷——肾阳虚⑤汗出如珠——阳虚⑥脉浮大无根)【症状】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2. 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的是《黄帝内经》,提出喘息、鼻张、肩息病变主脏在肺,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提出喘证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喘比咳嗽气机壅滞更重)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2)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实证——病位在肺);或气无所主,肾失纳摄(虚证——病位在肺肾)。
4.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脾心。
5. 病理性质: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①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②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
③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④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6.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2)鉴别诊断气短:相同点: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喘息的发作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为肺部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所致,并将其归类为“喘证”。
1. 喘证的概念喘证是中医学中对诸如哮喘、喘息等疾病表现的总称。
喘证的特点是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喘息声响,常伴有咳嗽和痰多。
中医学认为,喘证的发生与肺气、脾气、肾气以及外感邪气的关系密切。
2. 喘证的病因中医学将哮喘的病因主要归结为肺气虚、肺阴亏损、脾气虚弱等,以及外感风寒、火热等因素。
肺气虚指肺气功能减退,肺阴亏损则指肺脏阴液不足,导致肺没有足够的润滑物质,使得肺组织失去正常的弹性。
脾气虚弱主要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消化不良,导致体内湿气凝聚,影响肺气的运行。
3. 喘证的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喘证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肺气不足、痰湿阻肺、肝火上犯等。
肺气不足是喘证的基本病机,即肺气功能减退,不能充分调节呼吸。
痰湿阻肺是指体内湿气凝聚,堵塞了肺气的运行,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
肝火上犯则是指情绪紧张、忧郁等因素导致肝火亢盛,进而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
4. 喘证的辨证分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医师将喘证分为寒哮、热哮、寒热错杂、痰湿哮、痰热哮等几种辨证类型。
其中,寒哮指的是体内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凝滞,表现出喘息,咳嗽等寒冷症状。
热哮则是指体内火热炽盛,导致肺气亢盛,表现出喘息声高亢,喉咙灼热等症状。
寒热错杂指体内同时存在寒邪和热邪,症状表现繁杂多样。
痰湿哮和痰热哮则分别指体内痰湿和痰热阻肺,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
5. 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是调节肺气,祛除痰湿,平衡阴阳。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医师会调配相应的中药和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桔梗、陈皮、茯苓、白术等,用于祛除湿气、疏通肺气等。
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和阴阳,缓解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之,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主要涵盖了喘证的概念、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喘病,又称为喘息疾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气喘、气短、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喘病被归类为哮证,属于痰饮内阻的范畴。
下面将对喘病的相关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哮喘:哮喘是中医学中对喘病的一种常见称呼,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包括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阻、气滞失调、阳气虚折等。
2. 痰饮:痰饮是中医学对于喘病病因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脾胃失调、水湿停聚所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会导致湿浊之气化生痰饮,进而阻塞气机,引发喘病。
痰饮的症状表现为痰多、黏稠,常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 肺气虚:肺气虚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肺主气,若肺失调、肺气虚弱,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发喘病。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气短等症状,常常伴有气喘、胸闷等不适。
4. 气滞失调:气滞失调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气滞失调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机运行,引发喘病。
气滞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气喘等症状。
5. 五脏功能失调:喘病的发病机制和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病与肺、脾、肝、肾、心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肺主气,与喘息直接相关;脾主运化,与痰饮产生有关;肝主情志,与气滞失调有关;肾主生殖和贮藏,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神明,与情绪波动、呼吸困难有关。
五脏功能失调是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喘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疏肺化痰、理气平喘、强壮脾胃、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等。
常用的中药有防己、杏仁、百部、葶苈子、桔梗等。
中药治疗喘病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气机、排除痰饮,从而达到缓解喘病症状的效果。
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候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
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 中医药对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治疗原则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女口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干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