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渊源的位阶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古代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摘要:传统法的渊源理论将法的渊源分为:法的实质渊源或法的本源渊源;或将其分为法的效力渊源,法的材料渊源,法的形式渊源和法的历史渊源。
这种常把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这些法的形式也列入其中的划分方式,不仅混淆了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限,也不适当地扩大了法律渊源的范围。
因此,本文将依据周旺生对法的渊源分类理论和结构理论,重新构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1.中国古代行政法的资源周旺生认为,法的渊源是由三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综合的概念和事物,其中资源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是法和法律制度据以形成的原料性或质料性渊源。
1对于周旺生的这一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法和法律制度的形成是需要有原料依据的,而非凭空产生的。
据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形成,无论是出于制定还是认可,一般都需要有原料的存在,用周旺生的话说就是资源。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行政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奠基阶段——秦汉、发展阶段——唐、完备阶段——明清。
对于秦汉时期,秦墓竹简三类法律文书的出土,不仅证实了秦“莫不皆有法式”的说法,也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存在提供了相应的证据。
基于对《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研究,笔者发现秦朝建立后,统一了法律,“法令出一”,2在秦国原有法律的基础上由皇帝立法制定出一套新的法律体系并推行至全国,由此可知秦朝的行政法资源涵盖了秦国原有法律及秦朝政治思想。
张晋藩认为,秦朝的建帝制,置郡县,改官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和币制等对汉朝的影响颇为显著,因此汉朝的行政法资源一定包含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和思想。
对于唐朝,无论国家体制,还是法律制度都已达到成熟和定型。
玄宗时期历时十六载制定的《唐六典》是中国第一部官撰的系统的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立法,它是唐代国家机关的职责、活动与职官管理制度的法律根据。
张晋藩认为《唐六典》中的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的建立主要是对唐以前行政立法的总结,3依据周旺生对法律渊源三要素的分类,笔者认为《唐六典》的法律资源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唐朝前期的行政立法。
行政法的渊源第二章行政法的渊源第一节行政法渊源概述目次第一节行政法渊源概述第二节行政法渊源的位阶及适用规则一、行政法渊源的含义1. 行政法渊源的界定:行政法的表现形式2. 行政法渊源的意义:界定授权来源厘清效力位阶划分行为性质3. 行政法渊源的范围:(1)行政法渊源限于外部法还是内部法;(2)行政法渊源限于成文法还是不成文法。
二、行政法渊源的种类(一)成文法渊源1. 国际条约与协定法例:《服务贸易总协定》第6条:“每个成员国应维持或尽快地建立司法、仲裁、行政法庭以及行政救济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的请求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的行政决定作出迅速审查,并在请求被确定合理时给予适当的补救。
在这些程序不独立于受委托作出有关行政决定的机构时,成员应确保这些程序实际作出客观和公正的审议。
”2. 宪法:(1)宪法中关于行政活动基本原则的规范;法例:《宪法》第5条第1款: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宪法中关于行政机关组织、区划、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的规范;法例:《宪法》第3条第4款: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3)宪法中关于私人权利、义务的规范。
法例:《宪法》第13条第3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3. 法律:(1)行政性法律;(2)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行政的规范。
法例:《物权法》第10条第1款: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4.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执行法律的规定或管理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依据立法程序制定规范体系。
行政立法: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5. 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1)地方性法规:省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广义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上位法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行政法的渊源:1、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2、特别渊源(有权法律解释、条约和协定)二、行政法的作用:1、保障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2、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四、行政主体的概念: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主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五、行政主体的特征:1、是一种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2、是参加行政法律关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3、是依法拥有行政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4、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5、是能够独立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相应法律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六、行政主体的类型:外部和内部、中央和地方、职权与授权、地域性与公务性七、职权行政行为:指行使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的固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
八、授权行政行为:指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或有权机关依法转予的非固有职权的行政主体。
二者的区别:1、行政职权的性质不同;2、来源不同;3、取得主体资格的时间不同;行政主体的性质不同。
九、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体系: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组成);2、地方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关)关系:1、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2、行政机关只有参加到行政法律关系中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进,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十、行政主体与被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的组织: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它是指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特别授权而取得行政主体的资格,并能行使行政职权的非国家行政机关。
范围:行政机构、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十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被委托组织:是指受行政主体的委托,按照委托范围,以委托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被委托的行政职权的组织。
行政法位阶理论研究行政法作为一门新生的法律,正处于“婴儿期”的它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本文从研究行政法的位阶谈起,对行政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行政法的渊源法律位阶的高低取决于它的法律渊源,而作为我国法律中的行政法,其渊源又体现在何处呢?行政法的渊源就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亦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载体。
一般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殊渊源有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
其中,法律解释是指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包括:1.宪法。
比如:国务院的职权,地方政府的职权。
2.法律。
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和基本法律。
比如税法,税法是经济行政法,绝大多数法律都是行政法的范围,税务机关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征税是行政权,这个过程是一个行政权的行使。
3.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是“1+3”的结构,“1”是指省一级的人大、人大常委会(省法规),“3”是三个较大的市的人大、人大常委会(市法规),三个较大的市有:省会市(包括省、自治区的首府)、特区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四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国批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18个)。
5.地方政府规章。
它的立法结构还是1+3的结构,省一级的政府能够制定省规章。
三个较大的市的政府能够制定市规章。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简称自治法规,它是一种特殊的地方性法规,它的立法主体是三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自治区的自治法规相当于省法规,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相当于市法规。
比如,内蒙古的人大,既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也可以制定自治法规,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少数民族内容,有少数民族特殊问题的叫自治法规,没有的叫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有变通权。
7.部门规章。
立法主体是国务院的部门,国务院的部门包括部委,广义的还包括直属机构。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律效力等级是指我国行政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效力层次。
在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组成。
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行政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行政法律效力等级的构成、特点、适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国行政法律效力等级构成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
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等都必须遵循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但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法律涉及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国家机构、民族区域自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行政法规涉及国家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但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性法规主要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管理、地方性事务等。
5.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但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务。
6.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但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渊源很多,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渊源与特殊渊源两大类。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各自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则是指有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法律解释,及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共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的这两种渊源有一定区别,前者是主流,后者则是辅助性的。
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按照制定主体、效力层次、制定程序的差别,可分为下述几种形式: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
宪法中确认了一系列行政法规范和原则,宪法确认的这些规范通常是基础性的、纲领性的、指导性的,对所有其他的行政法规范具有统率的作用。
可以说,其他形式的行政法规范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法律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法律。
法律中包含的行政法规范的效力低于宪法所确认的行政法规范,但高于其他形式的行政法规范。
法律是我国常见的行政法渊源。
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部门规章则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目前,这种行政法规范的数量较多,调整的领域非常广泛,是我国重要的行政法渊源。
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一、主体论:行政法的概念、调整对象。
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法渊源(包括制定法法源和非制定法法源)。
2、行政法制定法源的效力位阶。
3、冲突原则4、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5、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念及特征。
6、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论述题)7、依法行政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8行政主体的概念。
9、行政主体的分类。
10、行政主体的资格和确认(重点难点)11、行政机关概念、特征、分类。
1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分类。
(选择)13、行政委托含义14、行政公务人员概念范围15、公务员的概念、特点、分类16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简答题)17、行政相对人概念及特点。
18、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分类。
19、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概念辨析)20、行政职权的特征。
2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概念辨析)22、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概念辨析)二、行为论:1、行政行为概念、三要素、特征。
2行政行为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别(概念辨析及,具体行政行为案例分析与行政复议、诉讼相结合)3、行政行为的内容。
4、行政行为的效力生效要件及效力内容。
5、抽象行政行为概念、范围、合法要件。
6、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7、行政立法概念、特征。
8、行政立法的分类。
9、行政立法程序。
(简答题)10、其他规范性文件含义、性质及特征。
11、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合法要件(详见课本)12、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13、依申请行政行为概念、种类。
14、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程序。
(简答)15、行政许可的概念。
16、行政许可的分类。
17、行政许可法所确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论述题)18、行政许可的程序规定(简答)19、行政许可原则。
(简答)20、行政给付的概念、分类、作用。
21、行政给付的原则。
(简答)22、行政给付的程序。
(简答)23、行政奖励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
23、行政奖励的原则。
24、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形式、分类、内容、作用、原则。
25、行政裁决概念、特征、分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