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肺动脉高压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简称PA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肺动脉的血压升高,导致肺血流受阻、肺血管狭窄和心脏负荷增加。
本文将介绍肺动脉高压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症状肺动脉高压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1. 呼吸困难:患者在运动或活动时会感到气短、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日常活动。
2. 疲劳和虚弱感:由于心脏负荷加重,患者会感到疲倦、虚弱,难以保持正常的体力和精力。
3. 胸痛:肺动脉高压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胸痛或胸闷感。
4. 心悸和心律不齐: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心跳加速或不规律的心律。
5. 肿胀:肺动脉高压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可能导致全身水肿,尤其是腿部水肿。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 血管扩张剂:这类药物可以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改善肺动脉的狭窄情况。
- 血栓抑制剂:肺动脉高压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栓抑制剂可防止血栓形成,减轻症状。
- 免疫抑制剂:如果病因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免疫抑制剂可能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2. 氧疗: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常常需要氧疗,以增加氧气供应,改善呼吸困难和缓解症状。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病例,手术可能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包括肺移植和肺动脉成形术等。
三、预防措施尽管肺动脉高压多数是先天性或遗传性的,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降低患病风险: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吸烟,对于预防各种疾病都是至关重要的。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史或有相关疾病症状的人群,可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艾滋病、肺纤维化等与肺动脉高压存在关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有助于预防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4. 避免药物滥用:一些非处方药物如减肥药和兴奋剂可能会引发肺动脉高压,因此要避免滥用这些药物。
肺动脉高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4岁。
因“乏力、胸闷、气短1年半,双下肢水肿半年”于2004年5月入院。
患者自2002年8月无诱因感乏力,并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
予扩冠治疗,效果不佳;2002年12月出现胸闷气短加重,晕厥3次,伴呕吐;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约3~5分钟后苏醒,自觉与体位变化及用力有关。
最后一次晕厥时咳粉红色泡沫痰,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重度),肺动脉收缩压95mmHg。
诊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
经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改善。
进一步检查,胸部MRI发现右上纵隔囊性病变、肺动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心导管检查“符合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主干压约122/50mmHg”。
血气分析:PaO269.60mmHg,PaCO226.8mmHg。
经卡托普利、硝普钠、硝苯地平、氯沙坦等治疗,效果均不佳。
患者活动耐量逐步下降,稍微活动则胸闷气短。
2003年11月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利尿治疗可缓解。
2004年2月在当地医院腹部B超发现腹水,经利尿治疗后好转。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患者1年前出现尿量减少,近期体重增加明显(5kg),平素长期服用利尿药。
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肺部疾病史,无慢性咳嗽、咳痰史,无吸烟史。
从事化工分析工作,有毒气(主要为氨气)接触史20余年,粉尘接触史1年。
入院查体慢性病面容,口唇紫绀明显。
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
双肺呼吸音清,心相对浊音界向左稍扩大,心率82次/分,律齐,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P2>A2,未闻及心包摩擦音。
右下肺、左中肺肩甲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
腹稍膨隆,肝肋下1.5cm,余(-),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正常,白蛋白(ALB)3.7~4.0g/dl,总胆红素(Tbil)2.47~3.55mg/dl,直接胆红素(Dbil)1.17~1.72mg/dl,血肌酐(SCr)0.8~1.25mg/dl,尿素氮(BUN)14.9~28mg/dl,血糖74~108mg/dl。
尿常规、便常规及OB(-)。
24h尿量:800ml。
24h尿蛋白排泄量:0.310g。
免疫指标:抗核抗体(ANA)+dSDNA、抗Jo-1抗体、自身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抗心磷质抗体(ACL)、可提取核抗原(ENA)均阴性。
血气分析PO266.6mmHg,PCO231.0mmHgoX线胸片:肺门影重,纵隔增宽,心影大,肺动脉段突出。
高分辨CT: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及右心室明显增大;心包少量积液,前纵隔及中上纵隔有液体密度影,考虑为心包积液向上的延伸。
CT肺动脉及静脉造影(CTPA,CTV):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及右心室明显增大;心包积液,少量腹水;肝淤血;胆囊结石。
未见明显血栓征象。
肺灌注通气显像:血流期肺动脉区异常,符合肺动脉高压表现;双肺多节段血流灌注减低,通气受损,通气-灌注基本匹配。
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肺活量(FVC)、FEV1/FVC均下降。
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右心肥大。
心脏超声:右心房室明显增大,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起始部增宽,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重度肺动脉关闭不全(相对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少量心包积液。
腹部B超:胆囊结石,脾稍大,腹腔积液。
双下肢深静脉B超: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左侧大隐静脉重度反流。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于补钾、间断利尿、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合用地尔硫 15mgTid,西拉普利1.25mgQd。
目前患者BP95~105/70~85mmHg,胸闷气短等症状有所改善,夜间能平卧,体重较入院时减少3kg。
复查肺动脉压从入院初期的119mmHg下降到85mmHg。
病历讨论刘震宇医师(心内科)该病例特点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病史2年余,起病隐匿,无急性过程,后期进行性加重。
患者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开始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如活动后气短;4~5个月后,出现与体位改变和用力有关的晕厥,共3次,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的体征;最近半年来,出现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肝大、双下肢水肿。
患者起病前可从事较强的体力活动,无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病史,也无明确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有明确的化学接触史。
患者目前的体征、CT检查、肺V/Q显像、心电图及外院右心导管检查均支持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肺动脉高压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诊断原发性须除外继发性。
根据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部位可分为:(1)左心及肺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导致;(2)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实质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血管性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中枢性疾病(引起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从而触发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3)肺栓塞,包括血栓形成和非血栓因素(如虫卵等)。
另外门脉高压及HIV感染等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总结我科1990—2000年收治的44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平均年龄44岁,女性居多)的特点,我们发现引起肺动脉高压最常见的病因为结缔组织病和肺栓塞,其他疾病如肺含铁血黄素少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占18.4%。
该患者心脏方面除右心系统增大外无其他心脏结构异常,支气管-肺无明确病变,胸廓、中枢系统方面的疾病也无证据,免疫方面的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目前的疑点主要集中在肺栓塞的有无。
CTPA显示段以上的肺动脉显示均清楚;肺V/Q显像有些部位有血流灌注缺损,但基本匹配,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大,但有些疑点需澄清:(1)心电图电轴90度左右,与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不符,是否存在左心病变?(2)核素检查提示有些部位有血流灌注缺损;(3)CT右肺中叶一动脉有可疑病变。
关于心电图的疑点,CT、彩超的结果可除外。
实际上,肺动脉高压可以有原位血栓形成,该患者肺核素某些部位的缺损不能用肺血管解剖部位来解释,也不能解释引起如此高的肺动脉压力,因此要考虑原位血栓形成的可能。
关于下一步检查,是否可考虑经食道超声?在肺动脉高压时左右心之间的压力相似,不一定能发现分流,但心房、心室水平的分流如房缺、室缺可除外,因为左心不大;唯一的可能是肺动脉导管未闭,这种分流多有主动脉扩张。
中枢性疾病可引起低氧,该患者是否要监测血氧?综上所述,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大,继发性因素首先要考虑肺栓塞。
治疗上,钙通道阻滞剂最好要有急性的药物试验资料,了解患者肺动脉是否对其有舒张反应,我们选用ACEI改善其右心功能、利尿剂降低右心前负荷。
另外,就是抗凝治疗,有资料表明不论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否与肺栓塞有关,抗凝治疗可使3年生存率提高1倍。
该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有改善,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留永建医师(呼吸内科)对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要进行鉴别诊断,是除外性的鉴别诊断。
肺动脉压的形成与体循环血压形成机制相似,即由心输出量和循环阻力决定。
从心输出量方面考虑,左向右分流可导致肺动脉高压;阻力增高引起肺动脉高压更多见,从左心系统流入的阻力增加如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等,肺静脉阻塞病,大血管如肺动脉栓塞,长期缺氧(如COP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收缩均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形成。
该患者肺功能FEV1、FVC、FEV1/FVC均下降,但当时患者一般情况差,因此其结果可靠性不高,患者无咳喘临床表现,不支持COPD长期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患者病史中有低氧存在,但低氧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尚不明确,是肺动脉高压导致V/Q受损、原位血栓形成而发生低氧?还是长期低氧导致肺动脉高压形成?夜间血氧值得监测,可了解血氧低的程度和时间,也可能帮助了解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从治疗的角度也可反映氧疗的益处。
典型肺栓塞病例多有突发的呼吸困难加重,且不能完全恢复,急性期肺动脉压力是不高的,该患者第一次晕厥时肺动脉压已明显升高(达80mmHg以上),如果肺动脉栓塞首次发作,不论栓子多大,肺动脉收缩压均在50mmHg以下,因此该患者在晕厥前肺动脉压已有异常。
长期、反复的肺栓塞导致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占1%左右,很少见。
该患者V/Q显像有异常,但V/Q基本匹配,另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也可形成原位血栓,出现亚段或亚段以下的灌注缺损,肺栓塞导致患者肺动脉高压的证据不足。
从影像学结果来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大,肺静脉阻塞性疾病可能性也存在,但作为第二个可能诊断。
下一步检查,如果考虑血管炎或肺静脉阻塞性疾病可考虑肺活检。
关于治疗,目前不同的文献均仅20%的患者可从扩血管治疗中获得好处,并且往往要行急性药物试验评价(使肺动脉压下降25%以上)长期药物疗效。
该患者经治疗后一般情况改善,目前的小剂量地尔硫 恐怕不能解释。
是否与利尿治疗有关?另外,吸氧可改善收缩的肺动脉,抗凝可减少原位血栓形成,从而改善预后。
陈黎波医师(核医学科)该患者肺V/Q显像特点为肺动脉根部有球形核素滞留,是典型的肺动脉高压表现,后位相与前位相的结果一致。
肺Q显像发现放射灌注非常不均匀,右肺上叶尖段、前段和后段基本无放射取,右肺中叶内、外段也有局部的放射性减低区;左肺放射性取也不均匀,下叶的背段和基底段放射性减低。
肺通气显像:放射性也减低,但较Q显像程度轻。
肺动脉高压是明确的,患者双肺多节段通气、灌注均受损,以灌注受损为主。
肺栓塞低度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