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 格式:doc
- 大小:4.85 KB
- 文档页数:2
29“两汉文化”视域下的服饰类文创产品设计杨怡晨(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摘要:本文依托徐州两汉文化资源,从服饰文化的视角探索两汉服饰之美,借鉴汉服元素,对徐州地区服饰类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展开畅想,提出几点策略和建议,对徐州两汉文化的保护、继承、发展工作以及打造徐州特色文化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两汉文化;文创产品;服饰设计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9.12.009“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
”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有灿烂多元的文化。
徐州博物馆资源丰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坚持传统的传播方式,如参观、解说等,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如网络、APP 等。
文创产品就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轻纺、服饰、文具、玩具、日用品等巧妙融合,既有文化含量,又有实用价值与功能,使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服饰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的是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
将两汉文化元素用于服饰创意设计,即“汉风”服饰,是一种以两汉文化为神韵、现代时装为形韵的汉文化时装,旨在推广具有徐州两汉文化特色、并能推动复兴中华汉文化的时尚服饰。
因此,笔者基于徐州两汉文化,在汉代服饰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其审美意蕴,包括制式、色彩、纹样、配饰,再对其进行汉服元素的分析、归纳、提炼,借鉴,进而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提出关于研发两汉文化服饰类创意产品的几点策略和建议。
1 确定可以研发的服饰类产品在服装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策略,借鉴汉代服饰文化的设计元素,结合文创产品市场情况和顾客需求,利用美学法则,考虑制作工艺和时尚流行趋势等重要因素,对服饰产品进行广泛调查、探索、研究、分析,确定能与两汉文化元素结合设计的服饰产品范围和种类。
2 充分汲取汉代服饰文化元素通过对汉代服饰文化的深入了解,选择汉代特色鲜明的典型服饰造型、主要色彩和传统图案纹样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从中提炼鲜明的设计元素,包括服饰造型、服饰色彩、服饰纹样、面料肌理等,保留其精华,并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方法,将这些设计元素充分应用于服饰类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中。
徐州历史上的汉代三绝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与发迹地,皇亲国戚、豪强贵族聚居于此。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其异母地刘交为楚王,都彭城,领有薛、东海、彭城三郡三十六县。
景帝削藩,楚国只剩下彭城、吕、留、偪阳、武原、梧、甾丘七县。
东汉建立,重设楚国,立笃信佛教的刘英为楚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佛的国王。
公元71年,刘英到了丹阳后自杀,楚国国除。
公元88年,东汉章和二年,建彭城国,属县在西汉楚国七县的基础上增加了原来属于沛郡的广戚。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集萃之地。
故人称“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
徐州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并称为“汉代三绝”,其中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珍贵的历史价值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
构造各异的汉代墓葬迄今为止,徐州已清理发掘汉墓五百余座,其中西汉楚王墓九处十六座,在这些形式各异的汉墓中尤以狮子山楚王墓、龟山楚王墓最具代表性。
狮子山楚王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1995年发掘,时代为西汉早期。
墓葬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容积5000多立方米,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鼓楼区境内的龟山西麓,1981年2月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首次发现,是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和夫人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有南北两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
每条通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通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是1/16000,通道地平面,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0/1000的自然坡度,打凿精度很高。
每条通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
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
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
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着。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
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
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
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
论徐州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楚汉文化论徐州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楚汉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具有六千年的文明史,二千八百多年的建城史。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1。
徐州不仅是江苏省内建城史最早的城市,而且是汉王朝的发祥地。
泗水、汴水交汇于徐州,汉、唐、宋、元、明、清黄河改道流经徐州,大运河又绕城而过,徐州为五省通衢,交通枢纽,素有北国门户,南国锁钥之称。
因此,有史以来,徐州地区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其战略地位。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研究徐州地区的亚文化及其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徐州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徐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加之特殊的区位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面凸现其文化的代表性。
但是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文化的积淀又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
1、饮食文化的发源地据《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气。
大野既都,东原淀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色。
其田上中,赋中中。
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翟,峰阳孤桐,泗滨浮罄,淮夷垫珠暨鱼,其篚玄纤缟。
浮于淮、泗,通于河”。
尧曾封彭祖在这块土地上为大彭氏国。
彭祖,姓篯名铿,黄帝第八代孙,古东夷族一支彭部落首领,生于夏,殷时为大夫,据传活八百岁。
因善调制雉羹(野鸡汤),献给尧帝,被尧封于徐州,徐州故称彭城。
屈原曾写过“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飨?”◎2宋洪兴注楚辞“彭祖,姓篯,名铿,帝顓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
因此,《中国烹饪史略》称彭祖“中国第一位著名职业厨师”虽然,商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但是徐州境内保存有彭祖祠、彭祖井等历史遗迹。
彭祖所创造的服气术、房中术和食疗术流传至今。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彭祖的养生之道,徐州的饮食文化。
徐州专门研究饮食文化的机构有:徐州的烹饪协会,彭祖文化研究会等,作为江苏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徐海风味菜至今尚有彭祖菜系,为雉羹,羊方藏鱼,食它汤,糜角鸡,云母羹,彭祖养生宴,彭祖寿宴等。
徐州汉画像石的象征意义及汉代的文化风貌作者:高梦晴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
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
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
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瑞鸟衔币;车马出行;象征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其汉代画像石艺术独具特色,与汉兵马俑、汉墓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的一块东汉的汉画像石,别具一格,它以象征性的图像符号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
以中间的菱形纹为界,上层为众人拜谒,下层为“车马出行”,并刻有“瑞鸟衔币(五铢钱)”的形象。
与其他车马出行图相比之下,此汉画像石中描绘的“鸟衔五铢钱”的形象独树一帜。
车马出行、瑞鸟衔币、菱形纹、众人拜谒统构在这块画像石上,它们所隐含的东西显然超过了明显的和直接的意义。
其简化形式下的象征性表现了墓主以及墓主后人的多重理想——过去、现在、将来的期望在这块小天地中呈现。
一、升仙之途汉代人对升仙都有着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仅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延续到了其死后的世界。
这块汉画像石便是这种观念的具象表现之一。
第一层是“由右向左”行进的车马和行拜谒礼的人物,并有六只衔着五铢钱的凤鸟作从空中飞来状。
这种“左向行进”的动态构图方式体现着“向西行进”的方位趋向[1],并且中国古代“东主生、西主死”的宇宙观,不管是画幡还是壁画,墓中死者升天时皆面向左,即西方[2]。
那么,这种方位趋向的目的地就不言而喻了,即作为汉代人魂牵梦绕的长生不老的仙人世界——西王母的昆仑山,而掌管着不死药的西王母的昆仑山仙界就在汉人阴阳五行宇宙观中的西方。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曰:“西有王母之山”“西海之南……又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尽沧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以“两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元素成为了徐州文化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及文化三个方面,透视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背景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始建于五代初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徐州地处中国北方,是一座水陆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以来,徐州地区就是武士和文人争相涌入的地方,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的重镇。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徐州文化艺术元素的源头。
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汉朝逐步建立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其中徐州便坐落在这些省份的交界处,自然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同时,徐州区域的山川地势和气候特征也对汉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使得徐州这个地方更好地接纳和融入了汉帝国文化的传统,也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徐州历史上的文化底蕴多种多样,汉代文化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征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器物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壁画和墓葬。
在汉代,人物壁画制作技法相当成熟,并充分体现出了节点气势的深厚魅力。
徐州墓葬中的壁画主要是由室内各壁面,地面和顶面共同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
这些壁画主要表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狩猎、农耕、祭祀、游戏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对象,往往是在壁画上刻画出来,充分展现了汉代文化艺术的内涵。
相信只要看过徐州两汉时期的壁画,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而在徐州地区的墓葬中,徐州盗墓贼挖掉了很多墓葬,墓中的器物多被盗,然而有一些墓葬却高耸如山,众口交议。
这些墓葬作为文化艺术遗产,虽然已经被盗过,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这些古墓,不仅保存了当代的文化、艺术遗产,也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宗教、艺术、文化内涵。
徐州“两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摘要:徐州旅游一直以“两汉文化”见长,“旅游+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徐州文旅融合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文旅融合程度不高,文旅融合产品少,文旅人才缺乏和营销智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推动“两汉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突出徐州的文旅特色,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要。
关键词:文旅融合;两汉文化;徐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文化则为旅游产业品质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多项政策都明确指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国家、江苏省和徐州市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两大产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力的支撑和推动。
国内外研究更多的是集中文化、旅游的概念设计与探讨上,专攻文化旅游融合研究却不多,仅有少量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文旅融合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很少,而关于徐州“两汉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少。
一、徐州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徐州地处江苏西北部,古称“彭城”,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华夏九州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的“汉代三绝”,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我国悠久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位置,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西汉”与“东汉”的“两汉文化”,1987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包括狮子山楚王陵、汉画像石艺术馆、龟山汉墓、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汉兵马俑博物馆、茅村汉画像石墓、汉兵马俑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汉高祖原庙、汉皇祖陵、徐州汉城、北洞山汉墓、刘向墓、拔剑泉、王陵母墓、龚胜墓等。
如何将两汉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充分挖掘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向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汉文化旅游消费体验,是徐州市文旅行业发展的方向。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古称彭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徐州地处华夏古地域之东,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水域丰富,人口繁衍,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发展中心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徐州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上佳表现,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发展,特别是在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徐州是汉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东方诸夏文化交汇融合之地。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这块地方需要设立一个州府,所以就选在这里,而设立了彭城,后来演化为徐州。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聚集地,不仅在历史上名将辈出,更以文化和教育发展著称。
而且在当今的中国历史上,徐州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徐州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这里有古老的城墙、古迹、名胜、名园等,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徐州西大街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古街,保存完好,是徐州市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
西大街两侧是明清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物是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代表。
西大街还有保存完好的明代道教名胜魏武庙,庐山观,另有明代五虎楼和古老的寺庙,都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在徐州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汉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徐州,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独具特色。
汉文化的发展,既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徐州文化的发展。
在徐州,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领略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徐州是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徐州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汉文化在徐州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徐州的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与汉文化有关的遗存和遗迹。
例如徐州汉文化博物馆,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汉文化文物,展示了汉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朱婷(初教系 08小教专转本2班学号:0821610167)[摘要]金秋十月,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南京的天气依然是风和日丽。
许多人都说:当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要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首先应当去她的博物馆。
因为,那里是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当然了,对于今天的网络时代,也许你只要呆在家里,变可游览全世界。
不过,什么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感受。
对于我,一个来自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而言,这是进入学校以来第二次踏上公交车进城去。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这次我们是去参观南京博物院,更确切的说,是一次学习。
[关键词]云纹铜牛灯银缕玉衣汉文化“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
”也许大家不服气,那只好读完这篇文章你方可领略其中的含义。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
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而通过今天下午的将近3小时参观南京博物院,我发现许多的文物都是来自我的家乡——徐州。
而相当一部分,我根本就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
回来之后,我立即钻进了学校的机房查找相关的内容。
觉得非常有必要更深刻地去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徐州是如此的一个蕴含丰富的汉文化且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彭城。
云纹铜牛灯中国古代灯具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
古代灯具,多汉代遗物。
它的造型多样,有人物形、动物形、植物形及仿日常器皿等多种。
动物形灯即将灯具做成各种飞禽走兽形状,它流行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以牛、羊和狮子造型者居多。
云纹铜牛灯出土于30多年前,是两汉文物中的精品,现存于南京博物院。
1975年11月,这座在地下埋藏了近2000年的铜牛灯被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从徐州睢宁张圩镇刘楼村的汉墓群1号墓中捧了出来。
这个灯不大,高27厘米,长21厘米,宽14厘米,是青铜铸造的。
灯的外形是一只肥硕的水牛昂头站立,脊背上驮着筒状的灯座,牛身上的云纹浮雕幽幽地泛着青光。
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摘要:汉代曾经是我国封建王朝经济、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各种艺术样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舞蹈艺术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分析徐州地区的汉画像中呈现的舞蹈形象,论述了汉代舞蹈最为典型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审美成因两汉时期,徐州一度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在经济等领域也为汉代的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该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通过这些画像石可以窥见汉代文化发展的情形,包括舞蹈艺术。
汉代的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经济的繁盛、国力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其舞蹈艺术带有鲜明的大汉气象,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从汉画像石解读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汉代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蹈类型主要包括姿态翩跹、具有阴柔之美的长袖舞,步伐矫健、具有阳刚之美的建鼓舞。
这两种舞蹈的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长袖舞最早的起源是楚国翘袖折腰舞蹈,发展到汉代的长袖舞具有轻盈圆柔的特点,也是汉高祖刘邦非常喜欢与推崇的一种舞蹈形式。
长袖舞的尤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两点,一为长袖,二为细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
徐州地区是高祖刘邦的故地,因而该地的长袖舞形成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色,例如舞袖的具体形态上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绕袖等,在徐州地区这些舞袖的技巧总体来讲更加地轻盈与柔美。
在一些汉画像石中呈现的舞蹈形态非常生动:女舞者的手臂举过了头顶,运用适当的力度,将长袖上扬,犹如一道跨越头顶的彩虹一般,充满着飘洒与灵动的美感,在甩袖的过程中同时腰向左拧,右胯顶出,上身向右上方斜仰,胸腰保持上挑的姿态,身姿给人一种袅娜和含蓄的美感。
徐州的长袖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点。
论徐州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楚汉文化论徐州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楚汉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具有六千年的文明史,二千八百多年的州不仅是江苏省内建城史最早的城市,而且是汉王朝的发祥地。
泗水、汴水交汇于徐州,汉、唐、宋、元、明、清黄河改道流经徐州,大运河又绕城而过,徐州为五省通衢,交通枢纽,素有北国门户,南国锁钥之称。
因此,有史以来,徐州地区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其战略地位。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研究徐州地区的亚文化及其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城史。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1。
徐、徐州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徐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加之特殊的区位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面凸现其文化的代表性。
但是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文化的积淀又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
1、饮食文化的发源地据《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气。
大野既都,东原淀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色。
其田上中,赋。
贡维土五色,羽吠夏翟,峰阳孤桐,泗滨浮罄,淮夷垫珠暨鱼,其篚玄纤缟。
浮于淮、泗,通于河”。
尧曾封彭祖在这块土地上为大彭氏国。
彭祖,姓篯名铿,黄帝第八代孙,古东夷族一支彭部落首领,生于夏,殷时为大夫,据传活八百岁。
因善调制雉羹(野鸡汤),献给尧帝,被尧封于徐州,徐州故称彭城。
屈原曾写过“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飨?”^2宋洪兴注楚辞“彭祖,姓篯,名铿,帝顓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
因此,《中国烹饪史略》称彭祖“中国第一位著名职业厨师”虽然,商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但是徐州境内保存有彭祖祠、彭祖井等历史遗迹。
彭祖所创造的服气术、房中术和食疗术流传至今。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彭祖的养生之道,徐州的饮食文化。
徐州专门研究饮食文化的机构有:徐州的烹饪协会,彭祖文化研究会等,作为江苏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徐海风味菜至今尚有彭祖菜系,为雉羹,羊方藏鱼,食它汤,糜角鸡,云母羹,彭祖养生宴,彭祖寿宴等。
“两汉文化看徐州”究竟看什么“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这个旅游广告语,是徐州市旅游局一位副局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先提出来的,着眼点在“两汉文化看徐州”。
于是,外地旅行社和游客就提出一个问题:具体“看”什么?回答是:至少有四“块”可看:一看徐州两汉文物“三绝”。
“三绝”,即楚王陵(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
这是徐州的三项出土文物,值得一看。
但西安的旅游界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说:两汉皇帝都埋西安和咸阳,而皇帝可比徐州的楚王大一级啊,看楚王陵不如看皇帝陵。
我们回应说:皇帝大于楚王,这是事实,但两汉皇陵都没有发掘,怎么看呀?徐州楚王陵已发掘了7座,这就打了个时间差,其中狮子山楚王陵,还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文物发掘之首。
咸阳有人说:我们这里的杨家湾也有汉兵马俑啊,而且早在1965年就发掘了,比徐州早发掘30年。
徐州人回应说:是的,两地的汉兵马俑在数量和体量上,都差不多,而且都是卫队性质,都是陪葬物,但是咸阳的墓主人没找到,而徐州的找到了,即西汉楚王刘戊,墓也发掘了,即狮子山楚王陵。
这一点与杨家湾的汉兵马俑有很大不同。
但与西安和咸阳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徐州的楚王陵(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这种“三绝”同聚于一地的现象,除徐州外全国并无二处。
三者紧密相联,使两汉文化内涵更加集中和丰富,而别处则多少显得有些单调,当然,游客也是可以看看的。
说到这里似乎该画句号了,好像“三绝”就是徐州两汉文化的全部,就只有这么多了,就看这么多吧,连不少徐州人都这么认为,都如此这般地介绍。
不,不能这么说,“三绝”仅是徐州两汉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以下更多的内容可看:二看徐州人怎样创建大汉王朝没有大汉王朝哪来的两汉文化?这是一种“皮毛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所以要看看徐州人怎样创建大汉王朝的?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徐州沛县人刘邦,跟随刘邦“马上”夺天下的骨干力量,也是徐州沛县人。
刘邦登基做皇帝之后,论功封赏,沛县人被封为丞相的有5个: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这些人还分别被封为侯。
徐州汉代三绝古彭徐州,东方重镇,岗岭四合,众山环抱,东滨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交通便利,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先秦时代位属楚国,乃西楚之重镇;后成为汉家帝王之乡和大汉王朝的发迹之地,在西汉时期盛极一时。
楚风汉土孕育了徐州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蕴藏丰富、举世闻名的汉代遗产。
故人称“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
其中尤以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为最,并称徐州“汉代三绝”。
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三绝”之汉墓“三绝”中以汉墓位列第一。
迄今为止,徐州汉墓已发掘清理近300座,在这些形式各异的汉墓中尤以十几座汉代王侯陵墓最具规模,其中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楚王陵。
以“精”“奇”“雄”各领风骚。
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印、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其中,狮子山楚王陵是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徐州发现的,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二代楚王刘郢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楚王陵。
楚王陵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墓中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地,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国的汉代,盛行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由此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也极力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这座楚王陵墓几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宫一样,随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
内容摘要: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
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
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
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
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
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
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
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
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
每个小系统无不象征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徐州的汉墓主要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王陵墓的构造、形制特点,是以横穴岩洞为主,多数独占一山头,建筑方法是先开凿露天墓门、墓道、甬道,然后再向山腹中深凿墓室。
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与西汉时期楚王陵相比,风格迥异,一般是在平地或台地上竖穴起坟造墓,有较大的封土堆,与西汉楚王陵独霸山头的气势不可比拟。
两汉时期还流行汉阙,并用汉阙来装点宫殿、墓葬。
汉阙主要是立于宫殿、墓前的仿木石制地面建筑,放在墓前是墓主身份的标志。
在徐州汉墓中,形制较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楚王陵。
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山为墓。
陵墓直接开凿于山体之中,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开凿石方量5100余立方米。
宏大的地下玄宫几乎把山体掏空,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全国罕见。
楚王陵墓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建有包括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前厅堂、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12间,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
另一座形制较大的汉代墓室是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约9公里开发区内,龟山西麓。
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妻合葬墓。
龟山汉墓以山为陵,因山为葬,全部为人工疏凿而成的两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
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
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二墓道。
每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6米。
每条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且塞石间接缝隙严密。
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
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33米,总面积700米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
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为全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楚王陵墓。
甬道内15个洞室,分别为兵器室、战马室、厕所、厨房、殿房、寝室以及棺室等。
各洞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有的还有石柱,雕凿精致。
2、汉画像艺术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饰等图像资料。
[1]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等是根据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
画像石是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石阙、棺椁等物体表面上的镌刻,而画像砖是印模及窑烧的结果。
汉画像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图像的概括,其中,画像石、画像砖因特殊的物质载体,使它们比帛画、漆画更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
因此,汉画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
徐州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绝大多数出自墓室内,也有极少部分刻在祠堂的墙壁上。
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已有1000多块,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画家、雕刻家在石块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非常重视汉画像的史料价值,他认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
“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像的汉代史。
”[2]汉画像石艺术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仰、习俗、观念。
通过深入地研究(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62页)其图像内涵,可以揭示出它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