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技术》2010年第1期
- 格式:pdf
- 大小:262.85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第10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44期 · 275 · 课程思政融入《表面分析测试技术》的教学探索吴起白1,张丹枫2,曾国勋1,王文广1*(1.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广东工业大学学位办公室,广东广州510006)Teaching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toSurface Analysis and Testing TechnologyWu Qibai1, Zhang Danfeng2, Zeng Guoxun1, Wang Wenguang1*(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2. Diploma Offi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Surface Analysi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is an applie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and testing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s surface morph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naturally,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while mast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ng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surface analysis;teaching reform;engineering courses;teaching exploration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专业课教师有必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科学合理地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互交融,发挥隐性教育的特色,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领互促共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和工匠精神[2-3]。
文章编号:1001-3849(2010)01-0034-03 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覃奇贤, 刘淑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镀层与基体(或中间镀层)之间的结合力是镀层的重要机械性能。
介绍了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定义、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
结合生产实际举例说明镀层与基体结合力不良的危害,以及改善镀层与基体结合力的措施。
分析了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和镀层内应力的区别和联系。
关 键 词:结合力;基体;镀层;内应力中图分类号:T Q 153 文献标识码:BA d h e s i o n o f C o a t i n g w i t hS u b s t r a t eQ I NQ i -x i a n ,L I US h u -l a n引 言在表面处理技术中,不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研制新的镀层(或涂层),在镀层(或涂层)性能的测试中,必须首先测量镀层(或涂层)与基体(或中间镀层)之间的结合力,如果结合力不良会出现镀层剥落、鼓泡或开裂等现象,不仅影响外观,而且还会恶化镀层的防护性、耐磨性及耐蚀性等性能。
可以这样说,如果镀层(或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不合格,则镀层其它性能的测定将失去意义,或者说该镀层(或涂层)无实用价值。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结合力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及提高结合力的措施。
1 镀层与基体结合力的定义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是指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也就是单位面积的镀层从基体上剥离所需要的力。
2 镀层与基体结合力的类型2.1 基本的结合力也叫理想的结合力,是镀层与基体完全接触时的结合力。
这种结合力来自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或者化学键合力。
基本的结合力实际上是无法测量的最大的结合力。
2.2 实际的结合力是指用各种测定方法实际测量得到的结合力,它是单位面积的镀层与基体分离所需的力(或能量)。
基本的结合力是理想状态下的结合力,实际测量得到的结合力小于基本结合力。
3 结合力的影响因素3.1 基体与镀层接触面积的影响镀层与基体的接触面积越大,则结合力越大,若镀层与基体完全接触,可以获得最大的结合力,即无法测量的理想状态下的结合力[1]。
聚氨酯基红外-激光兼容隐身涂层性能研究邢宏龙;郭文美;陶启宇;叶翠情;周桂娥【摘要】以三氧化二铬包覆片状铝粉粒子(Al/ Cr2O3)为填料,聚碳酸酯基水性聚氨酯为粘合剂,涂敷于玻璃片上,自然干燥制得涂层.研究了粘合剂、填料及它们的加入量对涂层红外发射率和激光反射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发射率测量仪和可调谐CO2激光器测试涂层在8~14μm红外发射率和10.6 μm激光反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的粘合剂较普通水性聚氨酯发射率低,固定粘合剂量,改变填料加入量,涂层在8 ~14 μm波段发射率和10.6 μm激光的反射性能都随着包覆粒子的增加而减小,当加入量达到30%时,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可以降低至0.688,激光反射能量降至初始入射能量的1%,且涂层综合物理性能良好,达到红外—激光兼容隐身的要求.【期刊名称】《激光与红外》【年(卷),期】2013(043)007【总页数】5页(P761-765)【关键词】红外发射率;激光反射;兼容隐身;涂层【作者】邢宏龙;郭文美;陶启宇;叶翠情;周桂娥【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31 引言涂层隐身技术是一种通过涂敷功能涂料使目标物具备隐身能力的有效方法,并以其施工方便、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等优点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1]。
传统的单隐身涂层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探测技术的需要,红外-微波、红外-激光和激光-微波以及三种及三种以上的多种兼容隐身已经成为研究应用的重点[2]。
为了实现红外-激光兼容隐身,必须同时降低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和激光反射率。
兼容隐身涂层主要由填料和粘合剂组成[3]。
聚碳酸酯二醇为主要原料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耐水解性、耐热性、耐氧化性和耐磨性[4]。
《钛及钛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和应用》出版发行
佚名
【期刊名称】《材料保护》
【年(卷),期】2011(44)1
【摘要】该书由屠振密教授主编,得到了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国防科技出版基金的资助,已于2010年11月出版。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出版发行;表面处理技术;钛合金;应用;国防科技;学术著作;基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53
【相关文献】
1.钛及钛合金的性质及表面处理技术探讨 [J], 狄玉丽
2.医用钛及钛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现状 [J], 倪道情;黄庆丰
3.《钛及钛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和应用》出版 [J], 陈皓
4.由屠振密教授主编的《钛及钛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和应用》已于2010年11月出版 [J],
5.钛及钛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J], 屠振密;朱永明;李宁;胡会利;曹立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铝合金零件铬酸阳极氧化大理石纹路问题浅析摘要:铝合金棒材、锻件等加工的零件在铬酸阳极氧化后,部分零件表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大理石状花斑现象,且该大理石状花斑呈现不均匀的分布,造成零件外观不能满足客户要求。
关键词:铝合金铬酸阳极氧化大理石纹路工厂为飞机配套机载附件产品,机载附件产品大量的使用铝合金材料进行零件的机加工生产。
因为产品性能的相关要求,部分铝合金零件选择进行铬酸阳极氧化的表面处理方式,铬酸阳极氧化后部分零件存在大理石状花斑问题。
近年来,随着主机单位及用户对产品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表面有大面积大理石状花斑的铝合金零件外观逐渐不被用户所接受。
为了解决铝合金零件铬酸阳极氧化后大理石状花斑问题,本文将从铝合金零件铬酸阳极氧化后大理石状花斑产生的机理、原因和不同状态原材料生产的零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铝合金零件铬酸阳极氧化大理石状花斑产生的技术机理分析1、铝合金棒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粗晶组织铝合金棒材在挤压过程中由于挤压模具形状约束与外摩擦的作用造成金属流动不均匀,外层金属所受的变形程度比内层大,晶粒受到剧烈的剪切变形,晶格发生严重的畸变,从而使外层金属再结晶温度低,发生再结晶并长大,形成粗晶组织。
此种方式生成的粗晶组织大多分布在铝合金棒材的外圆周表面。
还有一类粗晶组织的生成是由于铝合金棒材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的,这类粗晶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合金中的Mn、Cr等可以提高再结晶温度的元素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化合物组织晶粒长大,在淬火加热时由于温度较高,析出的第二相质点又重新溶解,使阻碍晶粒长大的作用消失,此时,一次再结晶的一些晶粒开始吞并周围的晶粒迅速长大,析出粗晶组织。
此种方式生成的粗晶组织在铝合金棒材的分布没有规律,但多数还是分布在棒材表面。
2、铝合金棒材粗晶组织在后续的加工生产中没有完全去除圆周有粗晶组织的铝合金棒材在后续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相关工艺人员在确定原材料定额时,未充分考虑铝合金棒材表面粗晶组织的影响,导致零件加工过程中,零件表面的粗晶组织未能完全去除,造成零件表面残存有粗晶组织。
先进冷喷涂技术的应用及展望宋凯强;丛大龙;何庆兵;张隆平;吴护林;李忠盛【摘要】首先介绍了冷喷涂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冷喷涂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结合我国冷喷涂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冷喷涂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发展先进冷喷涂技术符合我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需求,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综合水平.【期刊名称】《装备环境工程》【年(卷),期】2019(016)008【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冷喷涂;强烈塑性变形;冲蚀;沉积【作者】宋凯强;丛大龙;何庆兵;张隆平;吴护林;李忠盛【作者单位】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39;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400039;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39;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39;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39;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4冷喷涂技术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前苏联科学家在进行风洞实验时发现,当示踪粒子的速度超过某一临界速度时,示踪粒子对靶材表面的作用由冲蚀变为沉积,由此提出了冷喷涂概念[1-3]。
随后,研究人员采用该技术在不同基材表面成功沉积了多种金属及合金颗粒,并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形成了实用的冷喷涂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冷喷涂技术已比较成熟,很多涂层制品已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我国于21 世纪初从国外引进冷喷涂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4-6]。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致力于冷喷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7-10],并发现该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机械电子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1 冷喷涂的原理冷喷涂是一种建立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新型喷涂技术,是以压缩气体为加速介质,带动喷涂粉末在固态下高速流动,并撞击基体。
由此产生剧烈塑性变形,而沉积形成涂层[11],其原理如图1 所示[12]。
冷喷涂的沉积特性主要依赖于喷涂粉末的速度和动能[13]。
表面技术第51卷 第1期 ·358· SURFACE TECHNOLOGY 2022年1月收稿日期:2021-02-27;修订日期:2021-08-09 Received :2021-02-27;Revised :2021-08-09 基金项目: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TC180A3Y1)Fund :Supported by Industrial Stro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C180A3Y1) 作者简介:杨少朋(198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钢。
Biography :YANG Shao-peng (1989—), Male, Doctoral candidate, Research focus: special steel. 通讯作者:王毛球(1970—),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合金结构钢。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Mao-qiu (1970—), Male, Doctoral candidate, Professor-level senior engineer, Research focus: alloy structural steel. 引文格式:杨少朋, 胡芳忠, 尉文超, 等. Nb 微合金化对渗碳齿轮钢组织演变及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J]. 表面技术, 2022, 51(1): 358-367. YANG Shao-peng, HU Fang-zhong, YU Wen-chao, et al.Effect of Niobium Microalloying 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Rolling Contact Nb 微合金化对渗碳齿轮钢组织演变及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杨少朋1,2,胡芳忠2,尉文超1,汪开忠2,吕皓天3,4,王毛球1,张弛3,4(1.钢铁研究总院特殊钢研究所,北京 100081;2.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安徽 243000;3.教育部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4.清华大学 材料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目的 研究Nb 微合金化后渗碳层和基体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及Nb 微合金化对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以实现齿轮的接触疲劳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