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阳新县大王镇中庄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汇总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知识结构]化定义学书写化式意义学式化数值和合表示方法化价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合规律价应用化学化学式量(相对分子质量)式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知识梳理]一、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沉降:原理:重力作用,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促进方法:明矾(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2、过滤原理: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除去水中颗粒较小不溶性杂质;仪器:漏斗、玻璃棒(作用引流)、烧杯、带铁圈铁架台;步骤: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否则过滤很慢;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边缘要低于滤纸边,防止液体从缝隙流下,过滤失败;三靠: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轻靠3层滤纸;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分析①过滤仍浑浊原因: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净。
②过滤速度慢原因: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3、吸附:原理: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表面积大;除去水中的颜色或气味的物质。
4、蒸馏原理: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5、消毒杀菌:用液氯,此过程是个化学变化。
(二)、自来水和软硬水。
1、自来水生产过程:天然水沉降过滤灭菌输送加明矾用液氯(是化学变化)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2、硬水和软水(1)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2)区别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加热煮沸(日常生活)、蒸馏(实验室、工业)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课题1 爱护水资源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3.节水标志新千年节水标志及含义“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
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课题2 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原水→静置→絮凝沉淀(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
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4质。
二、过滤1、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1)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2)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3)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课题1:爱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水体污染的影响,使得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在工业上,可以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在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对于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和排放。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水资源,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新千年节水标志及其含义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
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这个标志的推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因此,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自来水厂净化过程包括静置、絮凝沉淀(使用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使用化学过程)。
天然水也可以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进行净化处理。
在这些净化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
原理是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而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澄清,但仍然不是纯水,还溶有可溶性杂质。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净化水的质量,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和制备方法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轻于空气的气体。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自来水厂净水过程1. 沉淀、过滤、吸附都是物理变化,消毒是化学变化。
2.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除去大部分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钙、镁化合物),因此得到的水还是混合物。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1.烧瓶内放沸石或碎石片:防暴沸2.蒸馏得到水叫蒸馏水,蒸馏水是纯净物。
3.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煮沸、蒸馏等净水操作中,蒸馏净化程度最高。
课题3、水的组成氢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最理想的能源,最轻的气体。
1.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2.可燃性气体要爆炸也要达到爆炸极限。
实验4-5实验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探究实验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1.水中通入直流电,正氧负氢会出现;氢2氧1体积比,燃着的木条来检验;2.水中加入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3.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2:1,质量比1:8 。
化合物:由两种及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一、化学式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分子的意义:元素符号(原子)的意义:二、化合价定义: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是原子得失电子。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带电的原子团叫做“根”。
如: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铝是正三氧负二;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氯是负一最常见;单质零价永不变。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剩下铵根是正一。
1.书写化学式单质化学式的书写:⑴ 金属、固态非金属(除碘)、稀有气体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如:铁(Fe)、铜(Cu)、硫(S)、碳(C)、氦气(He)⑵非金属气体的化学式: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必背知识点一、爱护水资源知识要点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71%被水覆盖;淡水只占全球水储量的2.35%,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1016m3。
2.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使用新工艺、改革工艺、改变习惯等可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2)防止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水体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知识要点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2.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可软化硬水,生活中通过煮沸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加入肥皂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无泡沫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4.净化的方法吸附法:利用活性炭或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质对杂质吸附,并除去臭味。
沉淀法:用明矾或其它絮凝剂与水中的可溶物和不溶物反应生成沉淀;硬水加热生成沉淀。
过滤法: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过滤装置的要求: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靠着玻璃棒、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管壁靠着烧杯的内壁)蒸馏法:水中的杂质主要是一些不挥发的无机物,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导出冷凝成蒸馏水。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1.滤纸破损2.过滤时液体高于滤纸边缘3.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干净。
三、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与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精确的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H2O。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课题1 爱护水资源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3.节水标志新千年节水标志及含义“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
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课题2 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原水→静置→絮凝沉淀(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
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4质。
二、过滤1、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1)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2)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3)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资源的保护一、水资源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具体),使用节水型器具;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2、水污染A、水污染物:工业废渣、废液、废气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课题2 水的净化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1、沉淀:明矾(作絮凝剂),作用:吸附杂质,使之沉降。
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C滤纸破损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吸附色素和异味。
4、蒸馏的装置:见书P77,图4-20和4-21各种净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降低水的硬度沉淀 √ 过滤 √ 吸附 √ √(少量) 蒸馏√√√二、硬水与软水三、1、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与性质:-水的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密度为1g/cm³。
-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状态。
2.水的循环与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水在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存在,其中97%存在于海洋中,只有3%为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
3.水的净化与利用:-饮用水的净化包括除杂和消毒两个步骤。
-除杂方法包括自然沉淀、过滤和加药净化等。
-消毒方法包括加氯、加臭氧和紫外线照射等。
-工业上利用水进行冷却、洗涤、溶解、合成等。
4.酸碱与中和反应:-酸是指能溶解在水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是指能溶解在水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相互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5.水的酸碱性:-纯水中,H2O分解为H+和OH-,即[H2O]=[H+]=[OH-]。
-酸性溶液中,H+浓度大于OH-浓度,[H+]>[OH-]。
-碱性溶液中,OH-浓度大于H+浓度,[OH-]>[H+]。
-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有所不同。
6.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通过颜色的改变来判断的物质。
-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红色石蕊等。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内显示不同的颜色。
7.水的pH值和酸碱中和:- 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指标,pH = -log[H+]。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 值为7-酸和碱进行中和反应时,会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是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方程式来计算的。
以上是关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对于理解水的组成与性质、水的循环与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净化与利用、酸碱与中和反应、水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水的pH值和酸碱中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及技能清单第四单元知识结构部分(主要包含三个主题:水、物质分类、化学式及计算)——水主题部分知识结构(1)第四单元知识结构部分(主要包含三个主题:水、物质分类、化学式及计算)——物质分类主题部分知识结构(2)物质分类基本思路:(1)先分纯净物和混合物(2)再依据化学式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再区分氧化物;第四单元知识结构部分(主要包含三个主题:水、物质分类、化学式及计算)——化学式主题部分知识结构(3)第四单元知识点清单——水主题部分知识清单(1)1.地球上的水资源很多,但淡水资源很少;2.保护水资源的途径,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3.工业节约用水的方法(重复利用);农业节约用水的方法(改漫灌为喷灌、滴灌);生活节约用水的方法(一水多用—淘米水浇花);4.防治水体的方法:工业——处理达标后排放;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集中处理后排放;5.水中常含有可溶性杂质和难溶性杂质,常见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消毒;向水中加入明矾后可加快沉淀;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有较强的吸附性;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6.过滤所需的仪器有:烧杯、漏斗、铁架台、玻璃棒;过滤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防止破损,至滤液浑浊);“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防止液体洒出);(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滤液浑浊)“三靠”(1)烧杯紧靠玻璃棒(防止洒出);(2)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边(防破损,滤液浑浊);(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7.氢气的性质及注意事项:(1)氢气是密度最小的物质,难溶于水;(2)氢气使用前要检验纯度,防止因不纯而发生爆炸;检验纯度时若氢气不纯则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3)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是最理想的燃料;8.电解水实验(1)现象:两极均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占一;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体积占二;(2)反应原理:水氢气+氧气;(3)结论: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4)注意事项:向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9.硬水和软水:(1)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是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是软水;水垢是难溶性钙镁化合物。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
质,都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沉淀(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
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
3、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
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或沉淀,用来
4、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澄清,但仍然不是纯水,还溶有可溶性杂质。
二、过滤
1、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1)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2)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3)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2、备注:
(1)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2)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
(3)液体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流下,使过滤不充分
(4)倾倒液体的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出
(5)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穿滤纸
(6)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液体溅出
(7)过滤后仍浑浊的原因:A、滤纸破损 B、液面高出滤纸边缘 C、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三、硬水与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河水多为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雪水、雨水是软水。
3、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
(或若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4、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⑴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⑵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5、硬水软化的方法:⑴煮沸;⑵蒸馏
6、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2、可燃性:氢气在空气里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氢气+氧气——
→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3、注意: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移近火焰,松开大拇指,点燃气体,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证明氢气。
二、水的组成
1、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结冰),沸点是100℃。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水的导电能力较弱。
2、电解水实验:
(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2)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3)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通电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4)由电解水实验可知: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三、化合物与单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物质
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如水、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纯净物(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氢气、氧气。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还可能是混合物。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纯净
物只有一种化学式)
2、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1)单质的化学式:
①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等化学式的写法(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铁铜红磷硫氦气氖气氩气
②(双原子或多原子分子)气体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如:氧气氢气氮气氯气臭氧
(2)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金属与非金属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写法: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
如:氯化钠、硫化锌、氯化钾读法:某化某。
②氧化物写法:另一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
如:氧化汞、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读法: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3、化学式的意义:
(1)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以 H2O(水)为例
微观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宏观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以Fe为例
微观:①一个铁原子;
宏观:②铁元素;③金属单质铁。
4、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
①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中某原子的个数;
③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④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二、化合价
1、概念: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化合价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2、写法: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先正负号后数值,“1”不能省略。
3、一般规律: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③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④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如Fe:+3价的读铁,+2价的读亚铁;
⑤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各元素的化合价与各元素原子的个数的乘积之和=0);
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 0。
4、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有一定的区别:
5、化合价运用
(1)根据化合价原则书写化学式;(2)已知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求其他元素的化合价。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化学用语中数字的含义
1、微粒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数目。
2、微粒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微粒中某元素原子个数
3、微粒右上方的数字,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
4、元素符号(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