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 格式:pptx
- 大小:10.75 MB
- 文档页数:29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疑似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比较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和结核抗体试验(TB-Ab)在疑似结核患者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两者在结核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疑似结核的7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采用T-SPOT. TB和TB-Ab 试验,比较二者对结核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和阴性似然比(LR-)。
结果:74例疑似结核患者确诊结核52例。
T-SPOT. TB试验在敏感性、特异性、PPV、NPV等方面显著优于TB-Ab(P<0.05);T-SPOT. TB的LR+值明显高于TB-Ab,LR-值明显低于TB-Ab。
结论:T-SPOT. TB试验是诊断结核的快速敏感方法,显著优于结核抗体试验(TB-Ab),更适于作为结核筛检试验,在结核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
标签: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抗体试验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是结核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我国近年来结合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结核抗体试验(TB-Ab)对于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低。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即γ干扰素释放试验是一种结核诊断的新方法,这种试验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方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激下释放γ干扰素的水平,用于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及结核病。
本研究采用T-SPOT. TB和TB-Ab两种检测方法在疑似结核病人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二者在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疑似或待排结核患者74例,在其他详细检查基础上同时行T-SPOT. TB检测和TB-Ab检测。
1.2 方法:⑴T-SPOT. TB试验:根据T-SPOT. TB试剂盒(上海复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说明书进行以下步骤: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与结核特异性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的早期分泌抗原靶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的培养滤液蛋白在抗γ-干扰素抗体预包被的板中共同孵育,37℃放置16-20小时。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抗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如何早期诊断结核病是结核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我国结核感染率和卡介苗接种率均高,结核菌素试验对于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低,同时不能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近年来,有一种用于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新方法,即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结核病。
本研究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两种检测方法在疑似肺结核病人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者在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胸片或者胸部CT疑似肺结核的患者53例,其中男45例,女8例,年龄19-86〔平均(46.94±18.77)〕岁,在其他详细检查基础上,同时作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痰找抗酸杆菌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组织病理学以及抗结核试验治疗追踪随访。
最后确诊14例,排除肺结核4例,临床诊断35例。
临床诊断+确诊肺结核患者共49例,其中男42例,女7例,年龄19-86〔平均(46.53±18.46)〕岁。
1.2方法: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检测方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抽取所有患者外周静脉血液5ml,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在已包被抗IFN-γ抗体微量板的4个孔中,分别加入不同的阳性对照物:植物血凝素,阴性对照细胞营养液,A 抗原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ESAT-6)以及B抗原滤液培养蛋白10(CRP-10).然后依次向每孔加入2ⅹ105浓度PBMC,放置在37.0℃条件下CO2培养箱内孵育处理20小时。
PBS溶液洗脱处理后再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γ干扰素抗体,在室温条件下孵育处理2小时,PBS 溶液洗脱处理后显色,采用PBS溶液终止反应。
最后仔细计数斑点数。
结果判断: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为0-5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点数)-(空白对照孔斑点数)≥6,判断为阳性;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为6-10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点数)≥2ⅹ(空白对照孔斑点数),判断为阳性;上述标准不符合且阳性质控对照孔正常时检测结果为“无反应性”。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临床研究进展2.保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保山 678000摘要: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作为临床上日益普遍的肺结核诊断方法,具有检测结果不受患者临床症状干扰,能排除接种卡介苗引发的假阳性结果,检测标本易于获得,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临床价值得到肯定;但是作为单纯的检测方法还存在不能确定结核发病阶段、发病部位及假阳性等问题,需要与其他检测方法联合应用才能提高检测效果;进一步运用该检测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非典型肺结核等结核相关疾病,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肺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临床研究肺结核是一种肺部常见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结核分枝杆菌,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结核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近年来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9年新发结核病例83.3万人,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
带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大多数肺结核患者病程呈慢性过程,主要表现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及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1.T-SPOT.TB的概念在疾病早期尽早尽快确诊对疾病治疗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针对早期快速诊断,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又叫作结核感染干扰素释放试验,该检查方法的机理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入侵人体后,T淋巴细胞会相应地留下印记,然后分离出T淋巴细胞,再进行培养增殖,同时通过特异抗原对其进行作用,使其分泌γ干扰素,再经过免疫染色后,进行斑点计数,计算干扰素的量,推算抗原特异性细胞的频率,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
该检测方法的标本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因此摆脱了传统痰涂片、痰培养法受痰标本质量影响的弊端,并且不受机体免疫力及卡介苗接种的影响。
此法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同,可以辅助早期诊断。
2.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目前肺结核主要通过症状体征,借助辅助检查,综合考虑为诊断提供依据。
QB—SPOT结核实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是一种运用IGRA技术,检测被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 10)分别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效应T淋巴细胞,以辅助诊断结核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TBspot试验通常指T-SPOT试验,即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又称为结核菌感染干扰素释放试验,是利用结核特异性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受试者体内是否存在结核效应的T淋巴细胞,从而判断被检查者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该检查的原理是结核杆菌感染之后,T淋巴细胞会形成免疫记忆。
通常在体外分离到T淋巴细胞之后,培养增殖T细胞的同时,用相应的特异性抗原,进行刺激,激活T细胞记忆,有记忆的细胞则会分泌大量的干扰素。
结核T-SPOT检查即为结核菌T细胞斑点检测,是临床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新型检查方法。
通过检测干扰素的量,判断该细胞是否存在结核感染形成的记忆,进而通过进一步的反应判断是否存在结核菌感染。
但它的结果不能作为单独或决定性诊断活动性结核的证据,阳性结果仅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结核杆菌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
但是否为活动性结核,则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现在已经有多项研究的结果显示,T-SPOT试验只能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但无法鉴别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性结核,因此对于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有限。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技术进展及现状分析结核病是公共卫生中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其在传染性疾病致死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也是公共卫生需要长期关注的疾病。
结核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咯血、咳痰、肺部空洞等症状,具有不易控制、易复发、具有发病率高、耐药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人口生命健康危害极大,故早期进行准确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
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是临床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但存在检测时间较长、结核细菌生长缓慢、对于技术人员要求较高等不足,不利于早期诊断,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属γ干扰素释放试验类型,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途径,其采取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当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3]。
现就该项目技术进展及现状报道如下:1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原理和特点1.1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简介目前用于临床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主要有两种,一种是QFT-GIT试验,该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致敏T细胞释放γ干扰素浓度。
另外一种就是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该试验的方法是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外周血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数量[4]。
IGRA已有20多个国家发布了应用指南[5],2014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发布了《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中国应用的建议》,对IGRA在活动性结核病及潜伏性结核(LTBI)诊断的应用建议。
2017年卫健委发布卫生标准WS288-2017《肺结核诊断》中将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阳性作为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查项目。
卫健委于2020年4月2日发布的《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中明确结核潜伏感染检测方法、人群及预防性治疗方案。
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解读
(2014-11-18 09:02:59)
分类:呼吸科疾病
标签:
健康
γ一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又叫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是一种体外诊断结核菌感染的方法,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PPD,而且其结果不受卡介苗影响(2)。
阳性结果的意义(5):
1.陈旧性肺结核:对既往有结核病史(治疗或未经治疗)或明确的结核病证据者(钙化淋巴结、肺内典型的钙化或陈旧结核病灶),无结核病中毒症状,但IGRAs阳性,表明机体曾经患过结核病,不能代表目前为活动性结核病,亦不能根据阳性检测值的高低判断结核病的转归。
2.确诊结核:典型临床症状+影像学依据+排除了其他疾病+IGRAs阳性=活动性结核病。
3.疑似结核:典型临床症状+无其他辅检依据+排除了其他疾病+IGRAs 阳性=疑似诊断(MTB感染状态)。
建议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既作为治疗手段,也是诊断方法之一。
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疗效(临床症状),再作出最终诊断,但IGRAs检测不能作为其疗效判断的指标。
4.潜伏感染:即单纯IGRAs阳性时,无其他证据,临床诊断为潜伏感染。
5.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阴性结果意义:可基本排除结核(1)。
假阳性和假阴性:
临床应用过程中以下情况可能导致IGRAs出现假阳性结果:妊娠、衣原体感染、克隆病、老年痴呆及操作过程中内毒素污染,可增加于扰素的分泌,出现假阳性结果(1)。
下列情况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服用三环类抗抑郁症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T细胞活化抑制剂或NTM感染、过敏状态、糖尿病、严重细菌感染、烧伤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粒细胞升高,IGRAs可呈现假阴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