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_朱宏骞
- 格式:pdf
- 大小:133.10 KB
- 文档页数:4
体外冲击波对于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治疗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于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治疗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
方法: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各抽取了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患者共27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筋膜炎患者90例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1组与观察1组,肩周炎90例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2组与观察2组,网球肘的疼痛90例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3组与观察3组共六组,对照组组患者均接受了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均接受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结果:六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1组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1组73.33%,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2组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2组71.11%,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3组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3组75.56%,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1组与对照1组患者的MEPS总评分分别为(85.02±4.71)分、(78.22±4.85)分,疼痛评分分别为(32.65±4.02)分、(36.85±3.88)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18.96±1.91)分、(14.65±2.00)分,稳定程度评分分别为(7.85±0.40)分、(6.74±0.33)分,日常功能评分分别为(21.30±3.06)分、(18.80±3.05)分,观察2组与对照2组患者的MEPS总评分分别为(89.00±3.61)(76.71±0.91)分,疼痛评分分别为(30.72±0.93)(33.12±2.24)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19.12±1.14)(15.23±1.05)分,稳定程度评分分别为(5.39±1.29)(4.89±0.24)分,日常功能评分分别为(20.33±1.45)(16.90±1.24)分,观察3组与对照3组患者的MEPS总评分分别为(89.02±1.03)(77.35±2.01)分,疼痛评分分别为(29.02±1.03)(30.84±1.34)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17.92±2.09)(15.09±1.92)分,稳定程度评分分别为(6.08±1.50)(5.90±1.92)分,日常功能评分分别为(22.09±1.94)(19.24±2.01)分;六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底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足底部疼痛、僵硬、局部压痛等症状。
目前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体外冲
击波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结合循经取穴可以有效缓解足
底筋膜炎的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体外冲击波配合循
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及对比分析。
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足底筋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
2.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和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
穴治疗组,每组50例。
3.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循经取穴方法在相
应的经络穴位上施针。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
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足底疼痛的程度、行走能力、局部压痛情况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足底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仅体外冲击波治疗组。
治疗后,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组的患者足底疼痛明显减轻,行走能力明显提高,局部压痛减轻。
四、讨论
体外冲击波是一种通过脉冲声波作用于病变组织进行治疗的方法,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及炎症消退。
而循经取穴则是一种中医经络治疗方法,能够调节气血运行,舒经活络。
二者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10-30T15:00:39.65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作者:刘仁勤[导读]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快速、简易、有效、安全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116031【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使用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因子疗法、牵拉、主动锻炼等等。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之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的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疼痛总情感类评分以及感觉类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快速、简易、有效、安全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治疗效果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或肌腱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的。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足跟的不适和疼痛,其压痛点一般位于足底接近足跟的地方,持续存在,有时压痛剧烈[1]。
它是运动造成的慢性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上通常使用皮质类固醇注射、功能性锻炼、夜间夹板、冰敷等方法可以缓解,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费用较高,恢复时间较长,在手术只有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选择了13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68例。
体外冲击波配合足部牵拉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足部牵拉训练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
方法:将48例足底筋膜炎患者被分为体外冲击波配合足底牵拉治疗组28例与体外冲击波对照组20例。
两组均采用MASTE2PULSMP100型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为21.4%和75.0%,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5%和45%;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疗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足部牵拉训练对远期疗效更显著,对疗效的维持更长久,对疾病恢复更有好处。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80%[1]。
足底筋膜炎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压痛为主要特征。
在早期的文献中,足底筋膜炎通常也被称为足底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病因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引起的足底跖腱膜生物力学过度使用,有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作“足底跖腱膜病”,这意味着其病因是跖腱膜慢性退行性改变而不止是一种炎症。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经确诊足底筋膜炎患者48例,诊断标准①足跟部跖侧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休息时疼痛可缓解;②压痛点在跟骨负重区偏内侧,或跟骨负重点的微前方跖筋膜处;③局部无红肿、发热等炎性反应;④有时可触及肿胀或皮下的脂肪纤维块;⑤X线可有或无跟骨骨刺[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其中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38±6.78)岁。
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5.45±6.35)岁;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使用使用MASTE2PULSMP100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
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朱宏骞;熊东林;陈葵好;缪映香;张德仁【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7(011)001【摘要】目的:观察高能体外冲击波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12/2005-12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167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奇偶序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83例.①治疗组采用HKSW-O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工作电压7~10V,冲击波频率60次/min,治疗时间15 min.②对照组除机器探头未与治疗部位充分有效接触外,定位及治疗参数设置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次,间隔5 d治疗1次.①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测评:包括感觉类评分(0~33分)、情感类评分(0~12分)、疼痛总分(0~45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0~10分)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0~5分),以上各项分值越高,表示疼痛强度越大.②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显效为疼痛明显减轻;好转为疼痛略减轻;无效为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加重.③患者治疗后第3天复诊时进行副作用观察,包括皮肤发红、疼痛、肿胀及其他(如恶心、眩晕、异感等).结果:167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感觉类、情感类、疼痛总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2.639~3.416,P<0.01).除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外,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感觉类、情感类、疼痛总分及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7~3.487,P<0.01).②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2.33,P<0.01).③治疗后第3天复诊时治疗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情况:治疗组患者有少部分病例会出现皮肤发红和局部疼痛,而肿胀和其他副作用几乎不出现.结论:高能体外冲击波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安全、有效、简易和快速等特点.【总页数】4页(P86-89)【作者】朱宏骞;熊东林;陈葵好;缪映香;张德仁【作者单位】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 [J], 郑萍;闫汝蕴2.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老年足底筋膜炎中的比较 [J], 沈薇;谢南海;丛鑫宇;郑拥军3.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老年足底筋膜炎中的比较 [J], 沈薇;谢南海;丛鑫宇;郑拥军4.活血止痛汤浴足结合经筋结点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观察 [J], 关程程;李继超5.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张琴;余波;陆兴华;缪芸;何霏;王凯;邓占奇;陈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全面分析体外冲击波对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3年7月共计100例临床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共计50例,其中我们对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康复方式,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和足底筋膜炎的厚度变化情况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VAS评分和足底筋膜炎厚度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在治疗后3个月之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足底筋膜炎厚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疗效足底筋膜炎属于一种正常的足部疼痛症状,现阶段其较为普遍,对于足底筋膜炎来说,其病发的原因相对较多且不够明确,临床发现其与患者的肥胖、年龄较大、过度运动灯有关系,现阶段治疗足底筋膜炎有着多样化的方式,例如物理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方式等,但是其治疗的难度较大,且较为复杂,部分治疗中手术的费用相对较高[1],且严重时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体外冲击波疗法属于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其可以对机体的内部进行有效干预,且现阶段其没有创伤,操作较为便利,临床也可以进行各种软组织的治疗和疼痛处理,本文对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22年6月-2023年7月共计10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为50人,对照组中,年龄为35-60岁,平均年龄为54±5.32岁,男性25人,女性19人,对照组中,年龄为34-54岁,平均年龄53±6.01岁,男性24人,女性20人,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比分析治疗方法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结合相关临床指标,对治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行走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一、引言跖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跟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对于跖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然而,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体外冲击波和肌内效贴作为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跖筋膜炎诊断标准的跟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XX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例。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实验组:首先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参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随后,使用肌内效贴进行贴敷,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和肌肉走向进行合理布置。
(2)对照组:给予常规非甾体抗炎药物及局部涂抹药物进行治疗。
3. 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行走功能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三、结果1. VAS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
2. 行走功能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行走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部分患者能恢复正常行走,且行走距离和速度均有明显提高。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仅有少数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经处理后症状消失。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晨起时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近年来体外冲击波治疗也逐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本文对采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临床资料1.1 病例概况选取20例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30岁至60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足底疼痛和不适感,其中13例患者经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病程在3个月至1年不等。
患者均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1.2 治疗方法本次治疗采用了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的综合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使用的是最新的第五代体外冲击波仪器,通过将适当能量的冲击波作用于患者足底筋膜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而循经取穴则是将经络理论应用于足底筋膜炎治疗,通过刺激足三里、太冲、阴陵泉等经穴,缓解足底筋膜的疼痛和炎症。
患者每周接受3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共计12次。
治疗过程中,首先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持续10-15分钟,然后进行循经取穴的针灸治疗,每次持续20-30分钟。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活动能力,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临床观察结果2.1 疼痛改善经过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的足底疼痛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15例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5例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
患者在行走、站立等活动时的疼痛感明显减轻,不再需要常规的止痛药物。
2.2 功能恢复治疗后,患者的足底筋膜炎症状明显减轻,站立和行走时的不适感明显减少。
足底筋膜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显著减轻,恢复了正常的活动能力。
2.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部分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可能出现短暂的局部红肿、热痛等轻微不适,但均在治疗后得到缓解。
三、总结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底疼痛和不适感,恢复活动功能。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底疼痛疾病,一般发生在跑步、跳跃、长时间站立、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或者脚部过度的情况下。
病因主要是由于足底筋膜受到长期的拉伸和挤压引起的,导致筋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
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疗效不一,副作用显著,难以根治疾病。
近年来,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利用高能量的压力波,直接作用于病患区域,刺激治疗部位的细胞和组织,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同时,该方法具有无创、无痛、少副作用等优点,备受欢迎。
而与此相衔接地,循经取穴法以穴位刺激作用,促进足底血液循环,增强足部肌肉和筋膜的弹性,进一步促进病损组织的恢复。
因此,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成为一种可选方案。
本研究共招募了30名足底筋膜炎患者,均进行了体外冲击波治疗,在此基础上再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另一组采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法治疗。
疗程均为4周,每周治疗两次,共8次。
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的第四周,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都有所降低,但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组的降幅明显高于单独体外冲击波治疗组(P <0.05);治疗结束后的第八周,两组的VAS评分均进一步下降,但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最大(P <0.01)。
同时,两组患者的足底疼痛指数(FPI)和足底动态平衡指数(DBI)也有所改善,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法治疗足底筋膜炎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无创等优点,对促进足底筋膜炎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该方法应该作为足底筋膜炎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研究该方法的最佳治疗程序、治疗剂量、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强严谨性并持续优化该方法的临床实践效果。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足底筋膜炎是指足底部筋膜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足底疼痛、压痛、踩着石头感等
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等,但疗效不稳定,且需要长期治疗。
近年来,体外冲击波已经在治疗足底筋膜炎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配
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结果。
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观察组予以体外冲击波联合循经取穴治疗,对照组则给予传统针灸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活动度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活动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满意度
较高。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下降幅度较小,活动度改善情况不明显,患者满意度较低。
两组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循经取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
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活动度,并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和满意。
但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临床观察时间较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86例临床观察摘要: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止痛效果的分析。
86例患者,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站立、行走如常)61例,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站立、行走超过半小时后足底又感不适)22例,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虽有减轻,但站立、行走疼痛未减轻)3例。
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明显减轻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及不适。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高发病率慢性顽固性疾病,其中以痛性跟骨骨刺最为常见,即跟骨结节下跖筋膜附着处生长骨刺,主要表现为起病缓慢,足跟下针刺样疼痛并向前放射,晨起不敢下地行走,活动后缓解,行走后疼痛加重等特点。
近两年来,我科采用冲击波配合足底按摩治疗足底筋膜炎8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我科患者。
其中:男性32例,女性54例;年龄42~68岁,平均55岁。
病程:1个月~2年,平均12个月。
1.2诊断标准辅助检查:X线显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鸡嘴样骨刺形成,少部分患者无骨刺形成。
临床症状:足跟底部疼痛,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
查体:让患者足伸平时,患足足弓加深,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像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
2方法冲击波治疗采用德国多尼尔Compact Delta II体外冲击波综合治疗机,治疗能量设定为a-c能级,冲击次数设定为2500次,冲击频率设定为90-110次/分。
采用固定加移动法,将跟骨结节固定于水囊冲击1800次,然后在探头上使患肢沿跟骨结节至各趾之间方向,做均匀的往返移动,冲击700次。
每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
3结果86例患者,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站立、行走如常)61例,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站立、行走超过半小时后足底又感不适)22例,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虽有减轻,但站立、行走疼痛未减轻)3例。
4讨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已广泛用于尿路结石等的治疗,而足底筋膜炎的病变位置主要是跟骨结节处,即足底跖腱膜和跖长韧带的跟骨起点处[1]。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引起原因:长时间走路、跑步或站立,导致足底筋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炎症。
高强度运动或训练,如体育运动员的训练量过大,也会增加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体重过大会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使其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
足底筋膜炎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1)休息:减少活动,给足底筋膜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使用。
物理治疗:(2)冰敷:在疼痛初期,使用冰袋对疼痛部位进行冰敷,有助于减轻炎症和肿胀。
(3)热敷:在疼痛缓解期,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4)中药外敷“古顺-敷堂筋膜-贴”该贴膏采用透皮吸收技术,使得药物能够直接透过皮肤表层,深入病灶。
这种技术确保了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直接针对足底筋膜炎的病灶进行治疗,坚持用可康复。
(5)冲击波治疗:利用冲击波治疗仪对足底筋膜进行治疗,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并缓解疼痛。
(6)按摩与拉伸:通过专业的按摩和拉伸手法,放松紧张的足底筋膜和肌肉。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是对跖筋膜进行松解,以及对跟骨骨刺进行切除。
但手术治疗并非首选方法,且术后仍需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以促进恢复。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影响足底筋膜,导致疼痛和功能受限。
为了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减轻症状,足底筋膜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剧烈运动:足底筋膜炎患者应避免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如长时间跑步、跳跃或过度行走,以免加重足底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2、适当锻炼:在症状缓解期,可以进行适量的、低强度的锻炼,如散步、简单的脚部和腿部伸展运动,以保持肌肉活性和避免肌肉萎缩。
但锻炼时应避免疼痛加剧,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运动环境与装备:尽量选择草地或塑胶跑道等柔软的地面进行运动,以减少对足底的冲击。
同时,选择适合的运动鞋,最好是运动鞋或符合足弓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平底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一、研究背景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病,多由于长时间站立、走路、穿高跟鞋等因素导致,造成足底筋膜及其附着的骨膜组织炎症,引起疼痛和运动障碍。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手术等,但疗效不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单一治疗效果受制于病因和病程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循经取穴是一种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具有治疗疼痛和运动障碍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1.对象选择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就诊的11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女72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为40.2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为3.2个月。
所有患者经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X线、MRI等)检查确诊为足底筋膜炎。
2.治疗方法(1)体外冲击波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局部皮肤消毒,然后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型号:Olt-X6000,制造商:Olt丹阳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
治疗波形为低频连续波,治疗参数为能量密度为0.25mJ/mm2,频率为15Hz,每次治疗10分钟。
疗程为6次,每周治疗2次。
(2)循经取穴治疗在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同时,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治疗。
选择阳明、太阴、少阳经经脉出现的足部经穴(如足三里、太冲、曲池等),插入针具深度为1~2寸,保留针头15~20分钟。
每次治疗2~3个穴位,每周治疗2次,疗程为4周。
三、疗效评估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疾病特定问卷(PF-PSQI)和脚踏板测试。
并记录了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四、研究结果1.治疗效果在治疗后,VAS评分、PF-PSQI评分及脚踏板测试结果均显著改善。
其中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84±0.99分下降为治疗后的2.31±0.66分,PF-PSQI评分由治疗前的47.32±8.15分下降为治疗后的27.46±4.69分,脚踏板测试结果由治疗前的24.52±3.19秒提高为治疗后的47.88±5.23秒。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及临床观察结果。
方法将80例患有足底筋膜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配合循经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
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VAS评分和足底压力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的VAS评分和足底压力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循经取穴;足底筋膜炎;临床观察引言: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足底疼痛和步态异常。
目前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对于一部分患者有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无法完全缓解。
因此,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择80例患有足底筋膜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配合循经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
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VAS评分和足底压力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治疗组的VAS评分和足底压力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症状、VAS评分和足底压力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受到过度拉伸或炎症反应引起的。
体外冲击波是一种以高能量的冲击波作用于患者体表产生生物效应的治疗方法。
循经取穴是中医经络学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和穴位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足底筋膜和相关经络来改善血液循环和局部组织代谢,从而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结论: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张晓倓;张立宁;肖红雨【摘要】足底筋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根治足底筋膜炎的方法。
相对于手术治疗的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冲击波治疗安全、无创、治愈率高等优势日益突出。
笔者对近年来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3页(P631-633)【关键词】足底筋膜炎;冲击波;治疗【作者】张晓倓;张立宁;肖红雨【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3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为足跟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剧烈,且持续存在。
晨起时疼痛感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
其病因不明确,有文献报道称其可能与年龄、肥胖、外伤、过度运动、不合适的鞋有关。
目前该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而逐渐增加,其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手术、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理治疗等,但部分疗效欠佳、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且有并发症的风险[1]。
自1979年德国成功研制第一台冲击波碎石机并用于肾结石患者的治疗以来,人们对冲击波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开始利用冲击波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及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2-3],取得了诸多进展,并演变为体外冲击波疗法。
该技术相对外科治疗具有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治疗周期短、风险低、并发症少等优势。
而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足底筋膜炎时可明显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并具有剂量累积效应,成为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的方法[4-6]。
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根据其产生的波源不同,分为液电式、电磁式、压电式、气压弹道式4种。
不同的波源所释放的冲击波能量强度是不同的。
Rompe等[7]根据冲击波在第二中心点能量密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低能量(<0.08 mJ/ mm2)、中能量(0.08 ~ 0.28 mJ/mm2)和高能量(0.28 ~ 0.6mJ/ 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