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荷花淀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6
高二册教学案第一单元1祝福2装在套子里的人3* 边城4* 荷花淀兴趣情境导引随着《祝福》、《边城》等多媒体电影的观看,同学们越发对小说感兴趣。
语文老师决定让同学们查询收集本单元作家作品相关资料等,开一个讨论会。
“你对小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小说的是它的曲折情节。
”有的说:“小说中的人物最易引起我的共鸣。
”还有的说:“《边城》中的翠翠那么美,美得薄薄的凄凉。
”“水生嫂的语言生活情趣浓,对丈夫、家人那么关心,但又深明大义。
”有的抢白:“别里科夫最滑稽。
”“祥林嫂最值得人同情。
”……讨论会开得非常热烈。
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意见。
老师告诉大家:本单元是同学们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
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艺术描写。
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欣赏小说,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而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的安排,主要应掌握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的方法与切入点。
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欣赏小说的语言,必须细细咀嚼,细心品味,通过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难点互动探索难点问题1 如何理清小说的情节?生1:小说的情节指什么?师:小说的情节可以指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
范例1:《祝福》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分析: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解答: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对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学习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2.通过梳理人物关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小说人物悲剧的原因,思考其背后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根源,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教学重难点】梳理人物关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关注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体会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导入】(1分)一日,两个报案人在xx班侦探社相遇,他们认为祥林嫂和别里科夫死得蹊跷,作为本班最厉害的小侦探,你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两个案子吗?【活动一】探寻死者生命轨迹(6分钟)以小组为单位,理清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生命轨迹,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分享交流表格二:【活动二】为死者画像(12分钟)1.为祥林嫂画像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在文中找出对于祥林嫂眼睛的描写,看看她的眼睛随着她的人生经历变化有何变化,体现了她当时怎样的心理或者形象?明确:①初到鲁镇:②再到鲁镇:③讲阿毛故事:④捐门槛:⑤不让祝福:⑥行乞:⑦问有无魂灵:2.为别里科夫画像3.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侧重点一样吗,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祥林嫂——除了对一般寡妇装束的描写外,突出了祥林嫂具体“这个人”的描写,通过对眼睛和脸色的描写凸显了祥林嫂命运的运行轨迹。
别里科夫——对别里科夫进行了浓墨重彩且相当夸张的外貌描写。
看到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我们总有一种“壳”的感觉,这是因为契诃夫就是为我们展现这一“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
【活动三】谁是凶手?(10分钟)通过刚刚的活动,相信大家对于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形象都了然于心,二人的结局都是死亡,且二人亡魂都对自己的死亡感到不满,那么,作为小侦探的大家能不能帮他们找出害死他们的凶手?请大家小组合作,围绕核心人物,梳理人物关系,讨论交流,找出凶手祥林嫂案:【活动四】查找死因(10分钟)在上个活动,我们探讨了谁是害死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凶手,相信大家对于二人的死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品叙述视角,悟批判深度——必修下第六单元第九课时《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两篇小说都呈现了鲁镇社会和沙皇俄国压抑下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惨命运,呈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其中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别里科夫看似能够辖制别人,其实也是受害者。
他们的死亡虽然看似是一种解脱,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值得关注的是,两篇小说用《 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文中的我既可以客观冷静地审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又可以体现《我”思想的妥协性,体现了作者在《我”这一视角下寄寓的反思意味。
通过对《《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联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背后作者所寄寓的对人性的反思,从而感受到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批判力量,提升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阶段接触小说,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较为复杂的语句和段落。
但是在小说鉴赏技巧譬如《 叙述视角”等叙事学理论方面,学生需要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来体会小说家叙事时的艺术匠心,学习小说的叙述技巧,理解文本的多重意蕴。
三、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小说中 我”的人物形象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价值,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尝试以第一人称视角创作小说,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 我”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因为这是叙述视角的切入点,只有明确了人物形象才能明确我的叙述立场和倾向。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变换叙事视角,这需要学生对文本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同时具备比较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发现《 我”这一叙述视角的独特价值。
而最后的创作,由于需要学生较高的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去创作小说,故也是难点所在。
五、教学活动(一)激趣导入1928《年,美国作家福克纳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但是他不满意,想推倒重写。
第六单元13本课综合与测试《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被禁锢的灵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预习、画思维导图,把握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死亡档案,思考、探究“谁禁锢了祥林嫂以及别里科夫的灵魂”——“死亡追踪”从而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及主旨。
比较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何灵魂被禁锢”,了解悲剧的深层原因。
运用所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作。
(设计意图:根据大单元任务: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本目标旨在梳理情节、探究人物形象及悲剧根源,以绘制思维导图、完成死亡档案等任务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比较人物命运。
难点:了解悲剧的深层原因。
运用所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作。
(设计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分析并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分析、评价典型人物形象、能够比较不同作品中相似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品味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激发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情境任务:高一年级要在本月举行“经典小说人物解读手抄报展评”活动,请选择你喜欢的本单元小说人物进行个性手抄报创作,为本次活动积累素材。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要求,创设真实情境,举行真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学习任务一检查预习,探究离别与遇见中悲泣的灵魂。
1、请展示出你所整理的“祥林嫂的离别”、“别里科夫的遇见”思维导图,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点评。
)祥林嫂的离别→1.与第一任丈夫的离别→2.与第二任丈夫与阿毛的离别→3.与冷酷世界的诀别别里科夫的遇见→1.遇见华连卡,准备结婚→2.遇见促狭鬼,经历漫画事件→3.遇见科瓦连科兄妹俩兴高采烈骑自行车觉得不成体统继而生病——与科瓦连科发生冲突后滚下楼梯无恙,一个月后死亡。
《祝福》1. 作品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答案】(1)点明时地,交代环境: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2)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以祝福场景拉开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
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3)一语双关,揭示主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祝福”为题,一语双关,有反讽的意味,深化了小说礼教吃人的主题。
2.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答案】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1)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
从她初到鲁镇做工时的外貌描写以及表现可以看出来她的勤劳质朴。
从她面对不幸的打击时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她的顽强。
(2)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被践踏、迫害、愚弄、鄙视。
(3)有抗争意识,但未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禁固。
从她再嫁时的反抗以及捐门槛的事件中可以看出。
3. 简析两处“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和心理。
【答案】甲:鲁镇依旧封闭、停滞、保守,令“我”难以忍受,暴露了“我”与鲁镇之间深刻的隔膜与疏离。
乙:祥林嫂的“灵魂”三问,令“我”手足无措,暴露了“我”因无法解决群众的精神启蒙问题而惶恐焦虑。
4.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答案】①刻画人物形象。
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
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突出小说主题。
同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5. 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答案】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鄙视、甚至最后成为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生存于一种环境《祝福》《边城》《荷花淀》《套中人》解读我们的存在离不开某一种环境。
当我翻看完高中语文二册第一单元的几篇小说时这种模糊的印象就一直烙在脑海,因此想将“生存于一种环境”作为第一单元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试着探究这一“命题”。
学生们分组预备,分组演练,分组讲授,忙得不亦乐乎,我也难得趁机偷一回闲。
A、作品要紧讲述谁的生存?《祝福》:祥林嫂《边城》:翠翠《荷花淀》:水生女的等《套中人》:别里科夫其次还有谁?《祝福》:鲁四老爷、四婶、卫夫人子、柳妈、祥林嫂婆婆、其他人。
《边城》:爷爷、大老天保、二老傩送。
《荷花淀》:水生等男性《套中人》:柯瓦连科、华连卡、其他人。
B、分别生存在什么环境?《祝福》:1、农村社会底层(做力气活)2、人们相处冷漠、无情,群体意识自私、愚昧(逼婚、亡夫丧子)3、宗族制,男权制,神权制左右人的思想(亡夫、丧子的“境遇”,女工与男工的待遇,祭奠,“捐门槛”等)2、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写作时刻)《边城》:1、青山绿水的优美自然(自然条件的描写)2、简单和谐的人际(日常生活中)3、半封闭的自然经济(交通方式、买卖方式、生产方式)4、模糊的初恋心境(初恋)《荷花淀》:1、优美的荷花淀(景色描写)2、互相扶持的家庭(女的与水生的对话)3、战争时期(大环境的描写)4、群体女性(集体行动)《套中人》:1、沙皇统治的白色恐惧(大的社会环境)2、积极与反动不断斗争(柯瓦连科的表现)C、生存成功与否?要紧人物:1、祥林嫂——凄凉而穷困的死去——失败2、翠翠——“男友”一死一离,爷爷老去——失败3、水生女的等——助夫杀敌、伴夫成长——成功4、别里科夫——使用“套子”中死去——失败次要人物:1、《祝福》:鲁四老爷、四婶、卫夫人子、柳妈、祥林嫂婆婆、其他人。
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说是成功依旧失败。
在那个环境下,他们虚伪、愚昧、麻木的存活着,被环境毒害着又毒害着别人——是成功也是失败2、《边城》:爷爷、大老天保、二老傩送。
“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探讨”教学设计——《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群文阅读一、教材分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学习篇目包含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五篇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名作,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
本单元的教学要在紧紧扣住““观察与批判”这一人文主题的基础上,抓住小说的文体特点来进行。
学习本单元,就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两篇小说,虽然分属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但它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社会环境描写,在情节的推进中,在人物的性格形成与发展中,突出了小说写作中““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空场所,以及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以这两篇小说为例来探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小说鉴赏时关注人物与社会环境这两个小说要素的相互关系,又有助于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这些都有助于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学情分析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小说的知识和能力。
在鉴赏小说时,能够了解情节、环境、人物等小说要素,能够对小说的创作手法进行鉴赏。
通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和“《哦,香雪》的学习,学生也已经具备了““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意识。
在大单元教学““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相结合的情形下,学生通过“《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单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两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
但在小说的深度阅读、一些特定艺术手法如第一人称““我”的使用、比较阅读的相关思维品质等方面都还有待于提升。
《祝福》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二、分析祥林嫂形象: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
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
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
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
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3.高潮部分: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
(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
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A.鲁四老爷的态度: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
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
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
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第三教时本教时重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一、检查作业:二、分析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
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b.祥林嫂被抢时: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f.祥林嫂死后: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