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3.75 KB
- 文档页数:3
论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开发摘要: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形式,隐性课程在其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开发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具有必要性,目前职业学校中开发隐性课程的策略有:发掘职业教育中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完善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职业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关键词: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职业教育;开发策略一、什么是隐性课程1、隐性课程流派演变“隐性课程”这一名词早在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丰富的隐性课程的思想。
杜威就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
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
他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
杜威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
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得多的事情”。
后来的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他把整体性学习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学习、副学习(相关学习)和附学习(间接学习)。
其中,附学习就指概括的思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旦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这点其实已经涉及到了隐性课程的问题。
结构功能主义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为研究隐性课程奠定了研究基础。
而后期的批判课程论认为,作为班级和学校结构的隐性课程是复制了社会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它是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功能。
因此,这一流派的学者把隐性课程分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和“抵制性的隐性课程”。
其中,“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的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高层次”知识与“低层次”知识的各种各样的渗透于学校教育中的“对峙”反应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阶级的统治力量。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摘要]文章从更新观念,将隐性课程全面纳入整个教育过程;积极探索,建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科学课程体系;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环境,共同创建和谐校园;涵养根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正规课程之外,学校通过物质、文化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和影响的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它和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学校课程。
当前国际竞争的加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面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心理、过硬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成为现实需求,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然而我国现今的高职领域,隐性课程教育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许多高职院校或受教育课时的局限,或受经济财力的影响,或受教育观念的制约,普遍存在重视正规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忽视隐性课程教育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道德意志、人格心理、人文素养等内在品质重视不够。
单纯地从技术到技能的培训,使得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方面相对于本科生的一些优势,因为其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潜在心理品质上的欠缺而冲淡、弱化,最终影响了他们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隐性课程教育。
一、更新观念,将隐性课程全面纳入整个教育过程隐性课程研究表明,隐性课程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处处留心皆有学问;对于教育者来说,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
学习的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隐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
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从校风班风到学风教风,从校园现实环境到文化舆论、人际关系,无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习惯、道德、态度、行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无不构成隐性课程的方方面面。
避想曼凤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李刚(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江苏淮安223200)随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内涵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调濑,隐性课程对大专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通过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学生对活动评价表的调查分析及活动材料对比分析,构建了合理规范的隐性课程体系,并概括归纳了隐性课程的应用价值。
供键词]隐性课程;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工部门、学生社团等每个学期都组织大量的活动,对丰富学生生活很有意义,但是,这些活动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
“隐性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及在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学生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并可以支持学生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一、隐性课程概述自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j蛩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课程领域里先后出现了“自发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等概念,国际上掀起7—场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
随着对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i'-J7“隐性课程”的概念,按照权威性的蝈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见解,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84"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二、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及分析经过调研和小组会议讨论,制定了企业需求员工素质、能力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对于活动评价表。
共调查各类企业问卷51份,具体企业问卷调查数j!居;[总和分析如下目2力娄型铝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竞吁能力专业技术能力i圭择{|名第一位的2司1敷323123选择拜名第二位的公司十敷7141515选择拄名第三位的公司1。
数161032选择撩名第四位的2司个数254l I U上述结果表明企业更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学校期间,应该多开展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隐(生活动,比如:盲人方阵、多人绑腿跑等活动。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与隐性课程研究聂颖刘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在隐性课程方面的研究很少,隐性课程是对学校显性课程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外语隐性课程与外语学习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能给学习者提供较充分的语言输入和互动环境,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形成融合性学习动机及培养积极的情感,从而加速外语学科建设和提高外语教育质量。
本文作者以隐性课程这一视角,从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进行隐性课程的途径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外语教学隐性课程高职院校“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hilli。
W.Jackson)在《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的。
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一般认为是:隐性课程是对立于“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一般指正规教学课程而隐性课程是对正规教学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课程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进行培养三年以后直接上岗。
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还是停留在中国式教学模式。
学生是被动学习外语知识,着重掌握书本知识,进行应试教育。
第二。
教师教授外语一般都是照本宣科,进行灵活教学还有待加强。
第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语言环境不理想,学生在课外没有辅助的外语环境对口语进行锻炼。
第四,辅助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极少,不能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五,外语教学基础设施和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外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开发路径研究陆晓莉【摘要】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影响作用,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目标研究入手,探究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在明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后,看清楚开发高职院校隐形课程体系的可能路径与具体措施.【期刊名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3)003【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院校;构成要素【作者】陆晓莉【作者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31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6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由于学习年限较短,实践学时比重大,“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等特征,必然要求其人才培养及课程构建、实施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职院校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方面,不仅要具备高质量的显性课程,还要有较好的隐性课程,以满足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身心素质和创新思维等培养的需求。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能进一步丰富高职教育隐性课程理论,完善与发展高职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影响作用,将学生产生的感悟内化成为职业行为,提升对现代企业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
同时,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彼此配合、互补,从而促进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隐性课程一直都是国际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课程研究领域中出现隐性课程这一新概念大约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可追溯至杰克逊(Jackson,P.W.)的《课堂生活》(1968)著作中,接着,布卢姆(Bloom,B.S.)在《教育学的无知》(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并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高校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属于正式课程设置范畴,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
这些课程涉及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隐性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通过对高校隐性课程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高校隐性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需求。
对于不同专业和学生群体,需求是不同的。
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相应的隐性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程评价、就业需求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隐性课程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高校隐性课程的教师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
目前,大部分高校隐性课程的教学人员是由自愿报名的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
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教学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师资培训班、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应注重高校隐性课程和学科课程的结合。
高校隐性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设计隐性课程时,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第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加强对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估和监督。
评估和监督可以帮助高校了解隐性课程的效果和改进方向。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式,对隐性课程进行评估。
高校也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监督,确保其有效实施。
在实施高校隐性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资源不足、教师缺乏培训、课程设计不合理等。
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师培训水平,优化课程设计,提高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改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