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 格式:docx
- 大小:640.47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各种资源的分布和农业生产的情况(北方地农业区、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作物、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及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加以理解记忆的能力2.由学生搜集材料,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节阅读材料较多,有些材料只要读一读即可,如“黑土地”等,这就需要锻炼学生比较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2.通过学习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教学重难点北方地区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展示录像、启发式提问法、讲述、比较分析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学习和了解了北方地区的一些情况?(学生回答: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还有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等方面)承转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我国的北方地区,我们了解一下北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情况(讲授新课)板书三、农业生产特征及主要农产品提问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之间?(学生可根据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答出:400~800毫米之间,教师引导得出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板书1.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承转本区以长城为界,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分成两部分来学习。
讲述长城以北因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
东北地区的小麦一般春季播种、秋季收获,故称春小麦。
甜菜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北方重要的糖料作物。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练习巩固。
4.小结。
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
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2.知道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的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的半岛及长城的分布(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加以理解记忆的能力2.由学生搜集材料,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节阅读材料较多,有些材料只要读一读即可,如“黑土地”等,这就需要锻炼学生比较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2.通过学习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教学重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展示录像、启发式提问法、讲述、比较分析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朗读一首学生熟悉的反映北国风光的诗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国风光,诗中的“北国”,指的就是我国的北方地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北方地区”。
(讲授新课)板书北方地区读图(出示幻灯片“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读教材P.80“北方地区图”,让学生熟悉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然后完成下列读图内容。
1.在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渤海、黄海,长城,说明其位置特征。
2.在图上找出位于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并找出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
(全部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此外,还包括河北、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内蒙古的东北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1课时)知识和能力: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比较法、归纳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结构分析:教材的第二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
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药惠中学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表
(1)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半岛和濒临的海洋,说出本区的范围与地理位置的特点。
(2)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本区主要位于中国地势的第几级阶梯?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3)说出位于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
【教师小结】1,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秦岭—
【活动】1,农业读“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与“中国干湿状况图”,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回答下列问题。
(1)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何?
(2)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是什么?
药惠中学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表
1,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海峡、岛屿和半岛、濒临的海洋,说出本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本区地跨中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找出其界限,说出界限以东、
【教师总结】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耕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教师总结】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如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的铜、广西平果的铝土、江西大余的钨、贵州铜仁的汞、云南个旧的锡、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锑和常宁水口山的铅锌等。